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977年,卡尔文·安德森和他的妻子在佛罗里达州创建了自己的花卉苗圃.随后,卡尔文对木本观赏植物组培技术产生了浓厚兴趣,但他潜心研究了数年都没有结果.直到1985年,卡尔文有幸参加了穆拉希格博士(Dr.Murashige)在加利福尼亚开设的组织培养课程.一回到佛罗里达州的家中,卡尔文马上建立了自己的组培实验室.从此,他开始了真正的组培实践与研究. 卡尔文对每一篇已发表的论文重做了一遍实验,研究了大约40多篇论文上的培养基配方和制作步骤.不幸的是,卡尔文重做的这些实验无一例外都失败了.但正是这些失败所积累的经验为他后来找到新的、有效的实验方法奠定了基础,他也因此成为植物化学方面的专家.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报道了贵州4种新分布兰科植物,即巫溪虾脊兰(FF 08 Calanthe wuxiensis H.P.Deng&F.Q.Yu,sp.nov.)、翘距虾脊兰(Calanthe aristulifera Rchb.f.)、禄劝玉凤花(Habenaria luquanensis G.W.Hu.)和丽江杓兰(Cypripedium lichiangense S.C.Chen el Cribb);此外,阐述了新分布种的鉴别特征与地理分布信息,进一步丰富了贵州省兰科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和区系。  相似文献   

3.
1973年开始了生食葡萄育种,目标为培育早熟或无核优良新品种.选用了玫瑰香为母本,莎芭珍珠和京早晶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通过对杂种单株的调查观察,1981年选出五个优株,进行了品种比较试验.其中三个早熟优系和一个中晚熟优系的主要性状显著优于同期成熟的对照品种.解决了北京市场缺乏早熟葡萄的问题,并延长了鲜食葡萄的供应期.三个早熟优系分别命名为早玛瑙、紫珍珠和翠玉;中晚熟优系定名为艳红.对这四个新品种进行了描述.这些新品种已在生产上试种成功并开始推广.  相似文献   

4.
以100mmol/L NaCl作为盐胁迫条件.研究了100μmol/L外源一氧化氮供体硝普钠(SNP)处理对玉米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贮藏物质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SNP处理可以提高盐胁迫条件下玉米种子的发芽率,促进幼苗的生长.尤其对根的生长和根数的增加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是其耐盐性提高的主要原因.SNP处理.提高了盐胁迫下淀粉总酶的活性和种子贮藏物质的运转率.减少由于呼吸作用引起贮藏物质的消耗率.从而促进了盐胁迫下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5.
Dick,J.W等(1983)介绍了一种测定硬粒小麦杂种早代各品系面筋强度的微量S.D.S沉淀值测定法。只用1克面粉试样,方法非常简便。本文在其基础上,综合了Mcdermott,E.E等常量S.D.S沉淀值法某些步骤,研究了0.5克面粉S.D.S沉淀值测  相似文献   

6.
随着辽宁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频频增多.农民失去了土地,就丧失了最基本的社会保障,由此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成为了各级政府与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在总结辽宁省失地农民以及失地农民社保基本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失地农民工社保的思路与政策建议.这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7.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加速优良品种的繁育,促其迅速大面积推广,发挥良种的最大增产潜能,是我们广大种子工作者的共同心愿.然而现阶段小麦良种繁育工作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本文就生产层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8.
2009年11月6日.中国种子协会四届三次理事会议在成都市召开.应到理事138人,实到97个理事单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国种子协会常务副会长潘显政主持.会上副会长兼秘书长李立秋做了四届二次理事会以来的工作报告,万宝瑞会长做了总结讲话.  相似文献   

9.
中国濒危苔藓植物耳坠苔分布的新发现及错误更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耳坠苔属(Ascidiota Mass.)为东亚特有属,耳坠苔(Ascidiota blepharophylla C.Massal.)为中国特有苔类,并于2004年被列为中国濒危苔藓植物.耳坠苔属及耳坠苔在甘肃省的新发现,既扩大了其在中国的分布范围.又证明该苔类在中国尚未灭绝,为我国苔藓植物区系提供了新的资料.本文描述了耳坠苔的形态特征,更正了耳坠苔在中国分布的一些错误报道,并绘制了分布图.  相似文献   

10.
枸杞叶保健茶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枸杞叶所含的营养成分和保健功能因子介绍了枸杞叶的保健作用.以枸杞叶为原料,开发研制具有保健作用的枸杞叶保健茶.探索了枸杞叶保健茶的加工工艺.  相似文献   

11.
东北地区储粮粮堆由于气候原因存在一个巨大的"冷心",冷心的主要应用方式为膜下环流均温控制和缓式通风上调冷心控粮温,这两种方式都是利用冷资源进行的粮温控制。而目前的粮堆增湿方式主要为湿膜机增湿和各种调质机增湿,利用"冷心"增湿还没有成功的案例。利用冷心增湿,内结露现象很严重,而且容易出现局部水分偏高现象,且违反机械通风操作规程1。但通过缓式通风的精确掌握和粮堆增湿理论的精确控制,大胆试验,事实证明冷心内结露增湿方式是可行的。试验将出仓前平均水分13.5%提高到最高14.8%,平均水分14.1%,达到试验预期目的。试验仓出仓验证实际增量21.05t,效益十分可观。  相似文献   

12.
通过排风扇与自然通风相结合的通风试验,找到了一种既能大大降低能耗.又可充分利用冷空气的通风方式。  相似文献   

13.
针对浅圆仓"热皮冷芯"的客观现实,对有害虫的储粮采用少量药剂多点常缓施药的方法,既有效地杀灭粮堆表层和上层的害虫,又充分利用粮堆"热皮冷芯"现象控制粮堆中心和下层虫害的生存,发挥"热皮冷芯"效应,确保储粮长期安全保管;同时也避免采用整仓环流熏蒸,因环流通风破坏了"热皮冷芯"效应,增大了药剂投放和粮堆中心粮温上升而带来储粮的安全隐患。通过多点常缓施药对浅圆仓"热皮冷芯"粮堆熏蒸的尝试,以期寻找更为科学合理的用药途径。  相似文献   

14.
储粮机械通风技术在高大平房仓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每年秋冬季节大气温度降低,湿度减小期间,利用离心式风机与轴流风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粮堆底部的通风孔和地上笼,对粮仓进行机械通风,将干冷的新鲜空气送入粮堆中,同时将粮堆内的湿热空气排出,使储粮达到低温状态。待气温回升前,及时采用塑料薄膜“单面封”技术和利用泡沫板、建筑密封胶密封仓房门窗的方法,保持仓内低温,从而达到安全储粮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宛秀兰 《作物学报》1981,7(4):249-258
本文是以墨西哥小麦品种“他诺瑞”(Tanori F-71)为例,对其在我国种植期间千粒重的变化与生态条件所作的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证明,“他诺瑞”在我国北方春播地区种植,由于纬度高,春季气温回升快,出苗至抽穗阶段的生育天数较原产地缩短了20~42天,其千粒重与这一段的生育天数成显著的正相关,γ1=0.5962**相似文献   

16.
宋林  陈勇 《粮食储藏》2007,36(1):19-22
利用拌防虫剂的稻壳包对粮堆表面进行双层覆盖,经过三年跟踪试验表明,其隔热保冷效果显著,能减少仓温对粮温的影响,有效地控制粮温上升幅度,特别是表、上层,并且抑制了虫霉的发生,基本保持了储粮原有品质.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cesa of mass lase for fruit in a cold storage with theo-ry of mass transfer and shows that fruit mass loss under constant storage temperature is relative tothe temperature,humidity and moisture diffusive factor,which can give theoretical base for some ac-tual methods for measuring technique decreasing mass loss.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浅圆仓内储藏的小麦进行谷物冷却机冷却通风处理,实时检测入仓冷空气的温湿度、粮食温度及含水量的变化,探索谷冷机在浅圆仓中应用的可行性和经济性。结果表明通过谷物冷却通风可迅速有效地降低储粮的温度,并减少粮堆内的温差和水分梯度,提高了储粮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典型储粮生态区低温储粮的优化集成方案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根据储粮生态环境,将我国分为三个典型的低温储粮生态区域,即低温区、中温区和高温区。提出了三个储粮生态区域低温储粮对仓房隔热条件和气密条件的要求及不同地区低温储粮的优化集成方案。低温区最佳的低温储粮模式是:冬季通风降温 夏季隔热 适当控温;中温区最佳的低温储粮模式是:冬季机械通风降温 夏季严格隔热 必要的控温;高温区最佳的低温储粮模式为:冬季机械通风降温或谷物冷却机降温 夏季严格隔热 谷物冷却机降温。同时给出了三个储粮生态区域低温储粮优化方案的工艺流程图。  相似文献   

20.
NUMERICAL STUDY OF NATURAL CONVECTION HEAT TRANSFER IN A PARTIAL CAVIT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 numerical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for the unsteady and steady, two-dimensional, laminar natural convection heat transfer in a square partial cavity. The partial cavity consists of two horizontal adiabatic surfaces, a vertical hot surface and a cold surface with varied opening. The results are obtained for Ra = 10~3-10~6 and Y0 = 0.0-1.0. This study shows that the opening size has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flow and heat transfer in partial cavity, and the. extent of its effect changes with different Rayleigh numb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