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庆江 《农业考古》2001,(4):339-341
“茶道” ,这个看来只属于日本的专有名词 ,而今却成为我会的名字。当我与学生们筹组“澳门中华茶道会”的时候 ,就有人毫不客气地批评 :现今中国流行什么都叫“道” ,“道”是什么 ?“茶道”是日本的 ,不要把自己东洋化 !我不以为然 ,我认为凡出自我国 ,具有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特征的精致行茶方式就应叫“中国茶道”。所谓“精致行茶方式” ,是包括已精进了的泡茶技术与具逻辑、富美感的动作设计。“茶道”应以“茶”为中心、“无心”为要求、“敬”为宗旨 ,通过色、声、香、味、触、法达至眼、耳、鼻、舌、身、意的最佳感受 ,从物质享受达至…  相似文献   

2.
儒释道和中国茶道精神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余悦 《农业考古》2005,(5):115-129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世界各国的茶和茶文化,追根溯源都与中国密切相关.2005年3、4月间,<江西社会科学>主编余悦研究员应邀到日本讲学和进行茶文化交流,以"儒释道和中国茶道精神"为题作了精彩的演讲,受到热烈欢迎.演讲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道家道教对"茶道"的影响;二、儒家对"茶道"的影响作用;三、佛教思想对"茶道"的影响;四、民众观念对"茶道"的影响;五、中国茶道精神的再认识.中国茶道精神,是和中国的民族精神、中国民族性格的养成、中国民族的文化特征相一致的.中国茶道精神只是中国民族精神、中国文化精神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时又是这一大的背景下的一个分支.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的状况下,中国茶道精神的走向也必然要进行变化.  相似文献   

3.
舒曼 《农业考古》2007,(5):90-90
二十多年前,台湾出现了中国茶文化复兴的浪潮。台湾民俗学会理事长娄子匡教授首创“茶艺”一词。有人不禁要问:为何叫“中国茶艺”而不叫“中国茶道”呢?关于这一问题,力推“中国茶艺”概念的,且经常来往于海峡两岸的茶文化专家范增平教授是这样解释的:“茶道”虽中国古已有之,但却为日本专美于先,若现在继续使用“茶道”,恐引起误会。而“茶艺”正是有别于“日本茶道”的叫法。按照范先生的逻辑,“茶艺”中还应有“茶道”之概念,从其推崇和主张的“中国茶艺文化学”便可以证明,在此暂且不论。单就“茶艺”两字,却以极快的速度越过海峡,落户…  相似文献   

4.
凯亚 《农业考古》2006,(2):167-169
中国茶道及其审美文化殊异于别国,包括日本以及西方诸国的一个最著标志,就在于它那诗性文化的独特优良传统。质而言之,中国茶道文化,乃属诗性文化是也。这种诗性文化之茶,惟有在中国才能发生并发展。这是因为,中国是茶树宗主国,亦乃茶道文化的发祥地。早在悠悠万载迤远的上古时  相似文献   

5.
巩志 《农业考古》2004,(2):35-37,68
中国茶道是饮茶之道,是生活艺术。当代茶圣吴觉农在《茶经述评》中给茶道下的定义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一种生活形态,上升为文化现象时,必须有伦理的、哲学的、思想的等诸种文化因素的渗透、积淀,并凝结为核心和灵魂,茶文化也如此,中国古代即重视茶文化思想的研究与总结。唐末的刘贞亮有“茶十德”之说,当代茶文化专家庄晚芳提出“廉、美、和、敬”的中国茶德,茶文化专家张天福也提出“俭、清、和、静”的中国茶礼。他们都是对中国茶文化思想作总体的归纳和阐发,主要发掘古代文人茶文化的独特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茶道 ,是茶文化之内核。茶道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在本能和理性的享受中走向完成品德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中国茶道包涵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导引七种义理 ;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简称’七义一心”)。儒家重视礼义引控之和 ,体现中和之美 ;道家倡导纯任自然之和 ,体现无形式、无常规之自然美 ;佛家推行超越现世的主客体皆空的宗教式之和 ,体现规范之美。中国茶道并蓄儒释道三家“和”思想之精华 ,突出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这正是区别于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对“道”的诠释 ,大别有两大类…  相似文献   

7.
林治先生编著的《中国茶道》一书,最近由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出版。 林治先生原为福建省浦城县常务副县长、南平市财政局副局长,因醉心于茶文化,于1994年主动辞职下海,从事茶文化的研究与传播,用了几年的功夫,终于写出了《中国茶道》一书。 在此之前,台湾学者黄墩岩和陕西作家丁文都先后出版过各有千秋的《中国茶道》。林治先生的这本《中国茶道》则是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从一个茶人对茶道的心灵感悟方面来探讨中国茶道的奥义,不仅分别阐述了中国茶道与儒、佛、道三家的关系,而且尝试概括总结中国茶道美学的基本理念,并对…  相似文献   

8.
据闻,时下日本有些青年人,只因素昧中国茶道文化的历史与现状,竞讹传什么“中国无茶道”。此外,日本茶界也有某些人士,则以为中国茶道先前曾经有过隆盛时期,而今却已然式微了。对于这些说法,我倒是并不感到意外,因为那毕竟是来自国门之外的声音嘛。而我感到意外的则是,咱们国人之中竞也有类似的话语,传播于大庭广众之中:说是我国茶道文化传统非但没有得到“继承、完善而发展、升华,却让它在岁月的流逝中日渐消失”,云云。凡斯种种,大概也算得上是当今茶坛上的一种流行舆论了罢。然而,我这里却要追问——中国茶道是什么?中国…  相似文献   

9.
中国茶道形成及发展历程多彩纷呈,随着时间的变迁,中国茶道在不同时期体现出的时代精神和对人们物质生活态度有着风格迥异的影响,对提升人们精神境界的切入角度各有章法。文章描述中国茶道的丰富内涵和无限魅力,感怀于茶道精神引领人们崇尚自然、追求美好,颂扬中国传统茶文化使人精行俭德。  相似文献   

10.
凯亚先生在《中国茶文化》专号总11期上发表过一篇很好的文章,题目叫“聊斋先生的茶道”,读后记忆良深。该文重点讲的是聊斋先生的茶道。蒲松龄(1640-1715年),山东淄博人,清代文学家,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他的《聊斋志异》通过谈狐说鬼的方式,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多所批判。那些狐鬼真的比某些“正人君子更可爱”呢!蒲松龄久居乡间,知识渊博,对有关农业、医药和茶事,深有研究,写过不少通俗读物。如《日用俗字·饮食章》对饮食的烹调和面食的制作就写得详细生动。千字文章,就记载了多种菜点。这“饮食章”,…  相似文献   

11.
一在余悦先生《儒释道与中国茶道精神》一文中(刊《北京友谊论坛2006茶文化论文集》),拜读到他为他主编的《茶艺师》培训教材对表述中国茶道精神提出的四句话十六个字,即:中和之道、自然之性、清雅之美、明伦之礼。并对内涵作了详细阐释。那些阐释大体上与茶文化学界的主流见解  相似文献   

12.
李萍 《农业考古》2023,(2):111-117
中华茶道是在历史中形成的,它的定型受到了佛教特别是禅宗的强烈影响。这样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禅宗借助茶会、茶事活动的仪轨等使自身趋于中国化;另一方面,中国茶文化也因佛教义理的导入而得到教益提升,不仅有了明确的形式化表达,也有了独特的精神内涵,脱离了茶叶的物质性,发展为茶道。中华茶道为中国茶人寻求身心协调、安放生命意义提供了可资信赖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3.
张建立 《农业考古》2022,(5):187-192
专属饮茶空间的确立,是日本茶道有别于其他茶文化的主要特色之一。从日本茶道专属饮茶空间的发展历程来看,不仅在日本茶道形成初期曾深受中国茶道空间观影响,而且其饮茶空间面积的大小亦长时间取决于茶人拥有“唐物”茶器的多寡。比较而言,中国茶道更重视饮茶空间的境况,器随境转,因品茶场地变化会对茶器进行增减;日本茶道正相反,境因器变...  相似文献   

14.
中国茶艺的美学品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余悦 《农业考古》2006,(2):87-99
群芳满园春意艳,寻幽探胜更适闲。又是春回大地、美不胜收的时节,我们再一次来到日本,与爱好中国茶的朋友们交流,感到非常高兴。去年我讲课的题目是“儒释道与中国茶道精神”,那是棚桥先生的“命题作文”。今年呢,给我的要求非常宽松,随便谈点什么。但是,这种“自由谈”更不好完成。海阔天空,范围太大;信口开河,言不及义。考虑再三,还是谈谈“中国茶艺的美学品格”。为什么呢?中国茶艺存在着“思”与“行”的两个层面。“思”需要理念;“行”需要美感。我在《中国茶韵》一书中提出:中国茶艺的共性和个性的和谐统一,“一是哲理为先”,“二是审美为重”,正好去年谈的是前者,今年就谈谈后者。我想讲五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读了今年河北省第四期<赵州吃茶去>寇丹先生的<茶道与屎道>一文,我有以下一些感想. 一、寇丹先生是我国茶文化研究的骨干. 过去,寇丹先生是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的一名骨干.他曾任研究会常务理事和学术研究部主任.2000年前不久,他因故退出了这个研究会,但他在全国各省的茶文化研究会里仍担任了不少职务,在各种茶文化报刊上发表了不少研究文章.  相似文献   

16.
茶,原产自中国,后来被日本僧侣带回日本,并结合禅宗思想和日本传统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通过考察日本茶道的内容可以发现,在茶礼、茶仪和茶精神当中,中国元素普遍存在。日本茶道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结晶,能够充分体现东方哲理和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7.
石慧敏 《农业考古》2000,(2):289-293
茶道是日本文化的结晶,也是日本人民心灵的寄托。但根据茶文化界目前为止的研究成果表明,古代日本没有原生茶树,也没有喝茶的习惯。日本人的饮茶风尚是从中国传入的,日本茶道源于中国,这已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中国茶及中国饮茶风尚,除了传入日本外,还曾陆续传向了世界各地。 1159年(明嘉靖三十八年)威尼斯作家拉摩晓( Giambaftiata Ramusio)著《中国茶摘记》等书,使中国饮茶知识开始在欧洲传播。 1618年(明万历四十六年)我国茶种输入沙俄。 1637年(明崇祯十年)英国威特斯船长专程率船队…  相似文献   

18.
陈香白先生近作《中国茶文化》,开创了用《周易》“天人合一”观审视茶事、从而构筑起中国茶道哲学思想体系之先河。这无疑是十分有益的尝试。陈著全书由上、中、下三篇有机组合而成。上篇简叙茶史,突出了茶文化体系对于“生态环境优化”、“人类生命优化”的深远意义。中篇阐明茶理,提出了中国茶道“七义一心”说,首创《中国茶道太极图》,揭示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中完成品德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是中国文化之内核。下篇详析条法,以潮州工夫茶为实例,全方位论证了“中国茶道”、“中国工夫茶”、“…  相似文献   

19.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的核心内涵,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及儒家学说,几千年来以来一直左右着中国的政治走向,规范着中国人的思想行为,成为中国人的主流意识,儒家茶道同样是中国茶道的主体,认识和把握儒家茶道思想对整体性地把握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涵,有着重要意义。本人试图从“儒”这  相似文献   

20.
(编者按:本刊1998年3期发表了贾峨、陈文华先生就豆腐起源问题答辩孙机先生的文章。1998年12月16日《中国文物报》上发表了孙机先生的《汉代有豆腐吗》文章,对贾、陈的文章进行反批评。不久,本刊即收到了贾峨、方殷二先生的再商榷文章,现将他们的文章发表,欢迎大家参加讨论。)关于“豆腐问题”的争辩,虽然是近几年学术界比较少见的现象,但作为参与辩者之一的我,认为这样的争鸣有益于搞清是非,有利于学术事业的发展。所以希望将争辩持续下去,故再写拙文,参加深入的讨论。不当之处,请方家指正。(一)孙机先生在《汉代有豆腐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