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该试验考察了不同喷施次数、不同用量条件下药肥及混合喷施对小麦防病、防早衰及增产情况的影响,旨在对淮安地区小麦种植技术进行完善并对合理实施小麦“一喷三防”进行指导。试验结果表明,对淮安地区小麦进行“一喷三防”,可有效提高小麦的产量:在小麦生长中后期进行农药和微肥混合喷施,有利于提高小麦的千粒重和实际产量,其中以农药、微肥混喷2次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
5.
6.
7.
张继伟 《新农村(黑龙江)》2014,(10):108-108
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为农业大省,我省小麦的产量将直接影响整个国家。本文就小麦在抽穗扬花和灌浆期容易产生的病虫害入手,阐述“一喷三防”技术对小麦的重要作用,希望对小麦的高产高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9.
10.
郭俊珍 《中国农业信息快讯》2014,(3S):138-138
小麦扬花灌浆期是形成产量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多种病虫集中为害和干热风造成产量损失的高危期。搞好小麦"一喷三防"工作,可有效控制小麦中后期病虫为害,最大限度地减少病虫灾害和干热风带来的损失,对夺取小麦高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保障小麦生产安全,国家已连续两年安排专项资金对小麦实施"一喷三防"关键技术给予补助。 相似文献
11.
12.
本项试验针对小麦条锈病对小麦产量及大田生产的影响,采用10%粉锈宁可湿性粉剂、40%杜邦福星乳油、80%杜生可湿性粉剂、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对小麦条锈病对比小区试验的方法,经过设计与试验得出防治小麦条锈病的最佳药效示范结果,试验设计5个处理,4个药剂,1个对照,3次重复,共15小区,要求耕作水平一致,在小麦生产过程禁止使用其他农药,施肥、管理水平一致,从各期防治效果和测产验收小区产量结果表明,40%杜邦福星乳油防治效果最佳,产量最高,用来防治小麦条锈病最理想。 相似文献
13.
14.
15.
小麦“一喷三防”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一喷三防”技术是在小麦穗期将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或微肥)等混合喷洒,达到防治病虫、预防干热风、防止小麦早衰、增粒重.确保小、麦增产增收的关键措施。为了认真做好“一喷三防”工作,夺取夏粮丰收,根据我县实际情况,提出以下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6.
试验结果表明,50%多菌灵(班治)悬浮剂1 500 mL/hm2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显著;59.7%咪锰窑多菌灵(百功)可湿性粉剂600 g/hm2、25%咪鲜胺(使百克)乳油900 mL/hm2和36%多窑酮(护穗)可湿性粉剂600 g/hm2,按使用说明书最高推荐用量,在小麦抽期扬花期喷雾1次,防治小麦赤霉病也有较好效果,但效果低于50%多菌灵(班治)悬浮剂。各种试验药剂对小麦白粉病,均有一定防治效果,以36%多·酮(护穗)可湿性粉剂防治效果最好,平均防治效果为82.62%;59.7%咪锰·多菌灵(百功)可湿性粉剂防治效果次之。 相似文献
18.
19.
20.
不同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郑麦9023为试材,研究25%氰烯菌酯SC、70%甲基硫菌灵WP、50%多菌灵WP、250 g/L戊唑醇EW和250 g/L嘧菌酯SC 5种不同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效果。结果表明,在小麦抽穗扬花期,施用25%氰烯菌酯SC 562.5 g a.i./hm2和250 g/L嘧菌酯SC 250 g a.i./hm2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最好,防效均在86%以上,无显著性差异。施用250 g/L戊唑醇EW 120 g a.i./hm2对小麦赤霉病也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效达82.26%。增产效果以25%氰烯菌酯SC 375 g a.i./hm2与SC 562.5 g a.i./hm2较好,理论增产率为11.30%和13.57%,其次是250 g/L戊唑醇EW 120 g a.i./hm2和250 g/L嘧菌酯SC 250 g a.i./hm2,理论增产率分别为9.69%和9.00%。这3种杀菌剂的防效和理论增产率均优于70%甲基硫菌灵WP 1 050 g a.i./hm2和50%多菌灵WP 750 g a.i./hm2。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