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沈从文的乡土小说描写了独特的湘西世界。上世纪20年代未期到30年代中期是他创作的高峰期。代表作为《边城》,作品着力表现的是湘西劳动人民身上人性的善和美的光辉,希望是把这种积极健康的生命活力输入到整个民族的道德文化建设中,促使民族生命力的觉醒。在他的作品里孜孜不倦地描写着人性的善和美,赞美着原始自然的生命活力,为我们构筑了一个独特而又美好的“湘西世界”。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的《边城》是其著名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具备了小品文和抒情文的优点,将民俗和自然风情描绘的淋漓尽致,为我们呈现出了一幅十分立体和形象的湘西风情,在《边城》这部小说中,人物的形象塑造独具特点,每一个人物都活灵活现,充满生命力。为了更好的了解沈从文的《边城》,也为了深入的剖析小说之中的人物形象塑造特点,本文就对沈从文的《边城》中的人物的形象进行论述。旨在通过本文章的论述,来提高我们对《边城》这部文学小说作品的解读水平,并提升我们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3.
《边城》自三十年代问世起,很多人都把它看作是“一部证明人性皆善的著作。”文中描写湘西边境的茶峒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人情甚至爱情,都是那样古朴醇厚,充满着田园牧歌式的情调,表现了一种原始的朴素的人性美。“边城”这个词在许多读者心目中,已经成为“湘西人性美”的文化概念。但是沈从文却说过:“我的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等于买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  相似文献   

4.
在湘西系列小说中,沈从文从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生态哲学思想高度,把对自然、人性、社会和谐之美的追寻和探索作为贯穿于整个创作中的主线,审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乡土中国的冲击,批判过分注重物质发展所造成的人性异化,提出"人与自然契合"的生存状态是最理想的"人生形式",彰显独特的个性魅力.  相似文献   

5.
《淮南子》农业美学观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提出农业活动因自然之资,通过对对象世界的规律性把握,体现求真之美;二是因时而为,善待自然,以生命的、情感的视角去看待自然,将其与人自身统一为一体,彰显生命之美;三是因民施政,将农业活动与人们社会生活中的秩序之美相统一,引导规范着一种人所应当行走的“善行之道”。  相似文献   

6.
霍桑的《胎记》是一部因过度崇拜与迷恋科学引发的人性悲剧,作为同时期的一名艺术批评家,罗斯金非常关注人本身与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并借助艺术尤其是美学视角表达对这些问题的不满,从而构建了独特的理论以指引人们寻求自身与社会的至善至美。本文旨在从罗斯金的美学视角即典型美和活力美来进一步分析霍桑的短篇小说《胎记》。  相似文献   

7.
《聊斋志异》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不同于封建社会环境中的女性,而是更为自由而且具有独立意识,这一点与现代女性的观念意识较为接近。这些女性不属于人间,却能够体谅人间疾苦,善恶分明,与人为善。虽然身为异类,却充满了人性之美。本论文针对《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8.
杨彦 《河南农业》2012,(2):62+64
沈从文是中国文坛上著名的小说家,他的小说清新、朴实、自然.特别是关于湘西乡村风情的小说,以表现人性为中心,传递出作者原始古朴的人生审美理想.对善良淳朴的民风民情等人性美的讴歌、对美的刻意追求和作品中展现出的浪漫色彩是沈从文乡土小说中重点表现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寄托了沈从文对于人性美的深刻思考。人性是文学始终关注的主题,沈从文通过翠翠、爷爷、天保和傩送兄弟等人物形象的塑造、细腻的心理描写、优美的景物描写和映衬的手法以及带有浓郁地域色彩的语言运用等表达了他对于人性的期望和憧憬。  相似文献   

10.
《淮南子》对国家空间的想象立足于大美的视野,以"中央"为国家空间想象的核心,并承载浓厚的人文色彩,将空间的自然秩序与人文秩序相统一,以满足大汉时代大一统社会文化需要。这样的大美空间在《淮南子》中无限广大、美不胜收,呈现出大道感性之美。《淮南子》以远古大道之初为想象性的大美时间,赋予其终极意义与最高生命价值,用来帮助人从现实中超越出来,实现一种自由、纯粹的生命理想。《淮南子》通过一种超越性的时间设计来应对当下,去寻求一种社会之道的理想图景;同时又明确历史现实存在的必然,理性看待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文"事"迹。《淮南子》关于大美时间的远古想象,是一种文化理想建构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1.
《边城》通过对男女之爱、亲属之情、邻里之睦等世态人情的刻画,展现了边城人民的美好生活。饱经沧桑的老船夫的顺其自然、达观的人生态度,是作者所向往的。  相似文献   

12.
茶道即人道──中国茶道思想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茶道即人道──中国茶道思想分析广东省韩山师范学院陈香白一《周易·系辞》由卦象的变化总结出“立象以尽意”的思想,强调了规范之美。人体本身就是“规范”之美的典型:其结构之稳定,让观者一眼便可辨清人或动物。人体规范之美即生命美,它是天生自然的,它契合了天道...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对沈从文小说人性描写的认识上,采用一种“关系说”的标准,在“人性在美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中”、“美与健全人性的关系中”、“人性在美与合理的关系中”三种关系框架中具体考察沈从文小说的人性描写。沈从文的人性描写是其艺术审美追求特有的表现形式,在探讨人性形式的可能性和生命存在的合理性中,在艺术世界中活现了人类原先拥有现在却正在失落的永恒价值,但在艺术化过程中,题材的社会历史内涵限制了他对人类无法规避的思想与精神课题的艺术表达,对人性的纵向开掘变成了对“湘西人性”的横向铺展,对人性健全合理的理念表达变成了对人性本来不健全的创作对象中美的因素的情感癖好。  相似文献   

14.
《祝福》是一部悲剧作品.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是指通过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美与丑、善与恶的尖锐冲突,描写人类最高尚的东西的毁灭的艺术形式.如别林斯基所说:"悲剧的内容是伟大的伦理现象的世界","而悲剧的对象就是包括一切复杂因素的生活"(《诗的分类和分型》).悲剧之所以能唤起人们悲的感情,是因为一些具有正面素质的人遭受了不幸、苦难和死亡.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论语》这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儒家经典作品的文本进行研究,可以见出,在生命、个人价值实现和情感伦理三个层面中,都蕴含着孔子哲学思想中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意识与悲剧意识的超越精神。正是这种精神的影响,使中国人的悲剧意识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自我消解,也铸就了中国人自强不息、刚柔并济的品格  相似文献   

16.
发韧于本世纪20年代的中国乡土文学,在鲁迅的影响下形成了鲜明的批判现实主义的风格。然而到了30年代,乡土文学在沈从文的创作中却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另一种风格——清脆的歌唱代替了尖锐的讽刺,纯真的爱情淹没了仇恨与痛苦。沈从文在他精心构筑的“桃花源”中,为我们弹奏了一曲爱与美的颂歌。一  沈从文的全部创作中,以描写湘西农村生活的乡土小说成就最高,而其中又以《边城》为最。这是沈从文乡土小说创作的巅峰,也是我们评论的重点。《边城》讲述的是一个单纯而又美丽的爱情故事。茶峒少女翠翠爱上了船总的儿子傩送,然而傩送和他的哥哥…  相似文献   

17.
论文从比较文学的角度, 对《红楼梦》中的女主角王熙凤和《飘》中的女主角斯佳丽的婚姻悲剧进行了比较研究。两个女主角性格相似, 但由于二人所处社会生活背景不同, 其爱情婚姻悲剧也各异。王熙凤的婚姻悲剧是当时封建社会的夫权、族权造成的, 是社会性的。而斯佳丽的婚姻悲剧是由她的骄傲自负, 她强烈的虚荣心和自我中心决定的, 是个人的。  相似文献   

18.
《白鹿原》是陈忠实的代表之作,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白鹿原》是我国文学界的典型代表,因为《白鹿原》在刻画人性的过程之中,充分地展示了陈忠实的写作功底。《白鹿原》所诉说的几个关键人物,都是具有典型代表的。在这具有典型代表的背后,显然是《白鹿原》能够更好的描绘人性,才使得其代表性更加明显。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白鹿原》就是一部赞美与讴歌人性的代表之作。从人性的立场上来出发去认识《白鹿原》,是我们更全面地理解《白鹿原》的人性含义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呈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展现了中国形象的诗性美,寄托了沈从文再造人类“乌托邦”的执著理想.  相似文献   

20.
一在余悦先生《儒释道与中国茶道精神》一文中(刊《北京友谊论坛2006茶文化论文集》),拜读到他为他主编的《茶艺师》培训教材对表述中国茶道精神提出的四句话十六个字,即:中和之道、自然之性、清雅之美、明伦之礼。并对内涵作了详细阐释。那些阐释大体上与茶文化学界的主流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