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年来,企业之间以并购重组的方式谋求利润和维持发展,但由于企业急于转型升级或者期望在竞争较大的新兴行业中分一杯羹,往往会高估被并购企业的价值,产生商誉减值的现象。本文运用案例研究方法,以游戏产业为例:通过分析神州泰岳并购天津壳木的案例来研究高溢价并购、商誉减值的成因以及如何防范商誉减值风险。  相似文献   

2.
最近,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行为愈演愈烈,并购方通过溢价收购获得的商誉呈现大规模增长,但倘若像这样对并购的发展前景过于乐观,一旦日后公司的利润水平没有达到原本估值,导致耗费的并购成本无法按期回收,则会造成巨额的商誉减值问题,严重影响公司的股价以及盈利情况。以商誉与商誉泡沫的关系为出发点,从对商誉正确有效计量以及规范企业并购行为的角度来探寻巨额商誉的形成原因,商誉泡沫所带来的危害,通过分析研究对此提出意见与建议,期望可以有效降低巨额商誉减值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2):175-177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繁荣,企业并购现象时有发生,随之而来的商誉减值问题成为许多A股上市公司业绩出现断崖式下滑的利剑。本文通过三湘印象花十九亿元的价格收购观印象,却在旅游演艺行业蓬勃发展的情况下遭遇深交所对于观印象进行问询这一事件,分析企业在合并程序中的有关于商誉减值的问题,并从其中得到一些结论与启示。  相似文献   

4.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7):171-175
2007年至2014年,我国参与并购的上市公司占上市公司总量的百分比增长了近两倍。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获得了新生,但失败的案例也不胜枚举,其中财务风险就是导致并购失败的因素之一。2011年,七匹狼成功并购国内知名奢侈品代理商肯纳服饰,迈出了七匹狼奢侈品战略的第一步。以七匹狼并购肯纳服饰为例,分析上市公司在并购重组中的财务风险,提出建立完善的目标企业价值评估体系、采取适合并购企业自身的融资与支付方式、注重并购后的财务整合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合并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的需要,随着企业对外并购的数量逐日增多,而商誉作为企业并购中的一项重要资产,引起了广泛讨论。研究企业商誉有助于完善企业的会计制度,引导企业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提高获得超额收益的能力。通过会计的角度分析企业在合并过程中商誉的形成、确认、计量以及减值测试等问题,并提出了若干条解决措施,从而在会计层面更好地规范企业商誉的计量,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6.
为了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中关联交易与非关联交易的评估值与交易价格差异,基于我国上市公司2011~2017年已完成的3259个并购重组交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并购重组中关联交易的差异率大于非关联的差异率;交易规模与支付方式对关联与非关联交易的差异率产生不同影响;重组方向的不同对关联与非关联交易的差异率不产生影响;近几年关联与非关交易的差异率整体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7.
2005年以来,企业的并购重组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发展,更多集中在资源、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行业。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崛起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演进,企业获得了更广阔的空间与发展机会,同时也面临着更复杂的竞争风险环境。为了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产业升级和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寻求并购重组来增强自身实力己成为一个重要的趋势,因此中国上市公司近年并购重组市场交易规模不断扩大,比如借壳上市、业务整合、战略转型等等,并购重组也成了二级市场的热门话题,并购重组的出现和活跃不仅发挥了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并促进了资产评估中介机构的发展和企业价值评估技术的进步。  相似文献   

8.
对我国上市公司 2 0 0 0年进行了并购的 2 8家公司进行实证分析 ,结果表明 :我国上市公司开展的并购活动还远未产生其应有的效应 ,相反却限制了并购公司主营业务的发展壮大。导致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有以下两方面 :一是并购企业在进行并购前对自身成长方向与业务发展战略没有周密思考规划 ,缺乏对目标行业的认识与了解 ;二是忽视了并购后的整合管理。  相似文献   

9.
农机企业进入了以并购为重要手段的发展期。本文阐述了随着证券市场的繁荣拉动了农机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着重分析了近几年来我国农机上市企业的并购重组情况和特点,并提出农机企业并购是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10.
并购商誉本质上属于企业资产 ;并购商誉符合会计确认的 4个标准 ,应该在财务报表中对其进行初始确认和计量 ;并购商誉后续确认和计量的较为科学的方法是 ,在对所有商誉进行摊销的同时 ,进行商誉价值的减损评价。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企业开始了历史上新一轮并购浪潮,这次并购具有与以往并购不同的特征。与此同时,我国企业的并购也逐步走向正轨。本文分析了以美国企业为代表的国际并购波动的现象和趋势,同时对各次并购浪潮的起因和特征进行了分析比较,以期从中发现一些趋势性的决定因素,从而对我国企业迅速成长的重组兼并以及部分行业的调整优化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并购重组作为企业经营战略中的重要举措,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而税收因素在并购成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合理合法的税收筹划将使得并购重组更加顺利,从而最大限度的收获企业利益。A有限公司属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是省级重点培养的饲料企业,B公司由于自身发展存在问题,难以为继,并购重组是较好选择。以A、B公司作为分析对象,运用并购中税收筹划的实务方法,通过对并购方案的并购成本和税收成本综合对比分析,选择出较低成本、风险适中的并购方案。  相似文献   

13.
杨福强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10):129-129,131
我国在2007年颁布的会计准则中规定了商誉的会计处理方法,但关于合并商誉的确认与计量问题在研究者中还未形成一致的意见。通过中外会计准则的比较并结合我国会计发展的实际,可以发现确认完全商誉并继续坚持定期的减值测试,是适应我国资本市场实际的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14.
通过一个阶段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证明了上市公司并购中普遍存在的逆向选择问题;通过比较静态分析,讨论了并购方实施价值支持策略的成本,市场经营的风险以及收购方对于短期利益的重视程度等因素对收购方在兼并后策略选择的影响;通过对比股权分置状态和全流通条件下收购方后期的股权转让价格以及股权流通的比例,分析了全流通对我国上市公司并购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并购已成为企业实施扩张的最佳模式。并购对企业的绩效影响也就成为了各国学者研究的热点。阐述了企业并购的概念、类型、动机,以及企业并购绩效的含义、评价方法等基本理论,以能源石化行业的系列并购对其绩效影响为研究对象,选取了中国石化行业10家最具代表力的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财务指标法分析石化行业上市公司的并购所带来的绩效收益是否远远大于并购前的收益,最后得出结论:石化行业上市公司的并购行为为参与并购的上市公司在短期内带来了一定的绩效,而从企业长远发展角度来看,并购行为带来的绩效逐渐减弱,到最后反而增加了企业的负担,阻碍了并购企业的发展,不利于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阻碍了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在世界经济技术的进步和逐步完善的情况下,企业的兼并与收购越来越频繁。并购是能为企业带来收益,成为企业扩大规模、实现企业战略重组、实现多元化经营、降低规模成本的一种重要途径。就现阶段的情况,相对于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中国企业的并购开始的较晚,理论研究和分析滞后。企业并购中的融资问题也成为阻碍并购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分析了企业并购融资风险的生成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从而试图提高并购成功的机率。  相似文献   

17.
上市公司并购动机是上市公司采取并购方式和选择并购对象的决定性因素。西方学者运用经济学理论和方法 ,对其进行了经济学分析 ,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由于文化背景和产权制度的差异等 ,这些理论并不能对中国上市公司并购动机予以合理的解释。因此 ,本研究运用管理学理论与方法 ,对中国上市公司并购动机进行了管理学分析 ,提出了中国上市公司需求层次理论 ,即安全的需要、规范的需要、政治的需要、逐利的需要、避险的需要和成就的需要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与解释了隐藏在中国上市公司并购行为背后的真正动机  相似文献   

18.
以2005~2012年沪深两市A股市场122家上市公司发生的226起跨国并购事件为研究样本,应用最小二乘法、二分类logistic回归,研究上市公司并购经验对企业跨国并购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企业的跨国并购经验及国内并购经验越多,企业后续跨国并购的交易规模越大,其进行相关行业并购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19.
尹士梅 《现代农业》2014,(10):62-63
<正>企业并购,即兼并与收购是现代企业发展战略中非常重要的战略之一,是社会资源重新优化配置的必然选择。企业并购一般以获取被并购企业一定数量的产权和主要控制权为目的。企业通过并购可产生协同效应,但并购并不等同于企业竞争力,并购过程中存在着大量风险,尤其以财务风险最为突出,财务风险贯穿于整个并购活动的始终,是决定并购是否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下面就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及其防范谈谈我的看法一、企业并购中存在的财务风险及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20.
2006年国家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体系,新准则禁止计提的长期资产减值转回.在"盈余管理工具论"的观点下,人们普遍预期我国上市公司会在06年将原已计提的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转回.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从01年到06所计提的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进行了分析,并未找到支持这一现点的证据,"盈余管理工具论"在上市公司整体层面上还缺少有说服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