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贵州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茶韵》主编、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贵州茶文化学家罗庆芳的文论集《文化力量与黔茶发展》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好书,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如何用文化产业来促进黔茶产业发展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农业考古》2012,(5):361
原省人大副主任庹文升全国著名茶文化专家陈文华作序贵州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茶韵》主编、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贵州茶文化学家罗庆芳的文论集《文化力量与黔茶发展》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好书,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如何  相似文献   

3.
南京钟山茶文化遗产主要包括植茶文化、名泉文化、名人文化三个方面。准确把握钟山茶文化遗产,应重视江南植茶公所建立、梅花山等地植茶、雨花茶创制三大标志性事件;应重视八功德水、应潮井、一勺泉、白云泉、黑龙潭五大名泉在钟山泉水中的主体地位;应重视孙权、朱元璋、孙中山、宋美龄等名人与钟山茶文化的密切关系。在中山陵园管理局的统一领导下,钟山茶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也存在不少问题。发展钟山旅游事业,必须保护好钟山茶文化遗产,在此基础上,搞好钟山茶文化遗产开发,做好完善硬件保护设施、深挖历史文化资源、搞好文化产业开发等工作。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茶的发源地,茶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古徽州是传统的产茶区,徽州茶文化历史悠久,名茶资源众多,茶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多彩,具备发展茶文化遗产旅游的资源基础、市场基础和产业基础,可以从以保护为前提、制定开发规划、完善产品体系、健全保障机制等方面推动徽州茶文化遗产旅游开发。  相似文献   

5.
北宋著名书法家、文学家黄庭坚被贬黔州期间,充分肯定了贵州茶的品质,见证了贵州人工茶园的古老,并指导了贵州茶的制作工艺,更通过诗文等文字记录形式为贵州茶文化留下了难得的史料。  相似文献   

6.
曹茂 《农业考古》2023,(2):181-188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云南则是世界茶源。云南茶文化遗产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不仅包含了古茶山、制茶建筑遗址等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制茶技艺、饮茶习俗等非物质文化层面。云南茶文化遗产的形成体现了与中华民族的利益休戚与共、资源共享的关系。云南茶文化遗产呈现的与中华民族持续的茶文化认同也参与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程。当下,在传承云南茶历史文化遗产的过程中,通过与茶文化认同相关的遗产保护及开发利用,由国家和地方对遗产传承的记忆行为和纪念活动等文化过程进行权威化塑造,形成持续的茶文化集体记忆和认同,将不断筑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7.
日本静冈茶文化生态式旅游资源的开发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以及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文化遗产在地方旅游开发下的生态应用及保护受到更多的重视。由于农业文化遗产具有文化、生态等突出价值,对其进行保护性的开发研究十分必要。以日本静冈茶文化遗产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日本静冈茶文化遗产、茶道、茶艺、旅游开发等,并以此为鉴,分析中国茶文化遗产资源及利用现状,寻找适用于中国茶文化遗产旅游保护开发的方法,为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福鼎白茶及茶文化系统作为地方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拥有原生古茶树、白茶传统生产技艺、独特的储藏保存方法、丰富的茶文化民俗等文化遗产核心内容,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本文通过对福鼎白茶遗产资源内容的梳理,对遗产自然发展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并结合福鼎社会经济发展定位提出相应的保护与发展策略,有利于促进该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也有利于通过遗产保护开发带动当地茶业转型升级和茶业一二三产的联动发展。  相似文献   

9.
历史名茶恩施玉露的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介绍了我国茶类地理标志保护进展,探讨恩施玉露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与发展对策,建议扩大保护范围;尽快制订国家质量标准;充分利用农业品牌类遗产"恩施玉露",保护农业物种类遗产品种;开发恩施玉露茶文化的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10.
前言茶人文遗产亦即茶文化遗产,相对于茶自然遗产,包括茶物质文化遗产及茶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神农时期茶的使用价值被发现和利用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在数千年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演化、传乘至今的丰富多彩的茶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深层文化基因,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充沛的创造力,体现中华民族优秀的价值理念和审美情趣,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弥足珍贵的茶文化资源如能得到合理的保护便可获得永世的保留,为茶经济注入文化内涵,促进茶文化与茶经济的融合,有利于我国茶经济的发展和茶文…  相似文献   

11.
<正>黔西北地处贵州高原西北部,山区面积广大,独特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及水土环境,比较适合种植茶树,大力发展茶叶生产,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两丰收。据史料记载,黔西北的纳雍县是贵州的老茶区,产茶历史悠久,早在清朝时期所产的"姑箐茶"即是贡品茶。纳雍"贵茗翠剑"茶叶荣获第十六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中国名茶"金奖。一、品种选择选择优质品种是生态茶叶丰产优质的首要前提。优良茶种除了提高产量、质量以外,还可提高茶树的抗逆性。良种茶  相似文献   

12.
李昕升 《古今农业》2014,(2):114-116
正茶文化是中国农业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是农业遗产中具有中华民族烙印,并能强烈展现中国文化精髓的重要遗产资源。茶文化诞生在先秦时期,巴蜀是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弗兰克林·哈瑞姆·金(F·H·king)在其著作《farmers of forty centuries》中认为茶业是中国的伟大产业,与蚕桑业的重要性并驾齐驱,他在书中认为中国的茶文化约有2700年的历史了。  相似文献   

13.
历史名茶恩施玉露的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恩施玉露,为我国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一种蒸青绿茶,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国家地理标志商标,获授“湖北第一历史名茶”称号。该文介绍我国茶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展与恩施玉露的主要地理标志特征,探讨恩施玉露的文化遗产保护对策,并建议:(1)充分利用农业品牌类遗产“恩施玉露”;(2)保护其农业物种类遗产;(3)挖掘侗乡农业民俗类遗产;(4)申报传统技艺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收集与整理有关的文献类等农业文化遗产;(6)建立生态博物馆,“活态”保护恩施玉露文化遗产;(7)开发恩施玉露茶文化的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为应对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在后申遗时代中遇到的威胁与挑战,创新遗产管理方式有助于提升遗产保护效果。【方法/过程】采用德尔菲法进行问卷函询选定安溪铁观音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制定和优化的影响因素,并基于ISM模型从内因、外因两个方面梳理各个因素的层次结构关系,分析政策制定和优化的直接因素、间接因素和根本因素。【结果/结论】结果表明:科研队伍的质量、相关主体的经济需求、社会需求度是影响保护政策制定的基础;政策保护对象、多方利益协调机制、农户对遗产保护的认知度、生产技术对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保护政策制定起到辅助作用;政策内容、实施手段、实施人员是政策制定和优化的直接因素。根据研究结果,分别从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多元主体参与机制、创新农民利益联结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罗贵 《农业考古》2012,(5):158-165
浙江大学西迁湄潭七年中,与中央农业实验所开办的贵州湄潭茶场,关于湄潭茶业的调查材料和大量发展茶业的科研数据,以及他们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一直鼓舞着后来的贵州茶人。他们组织的"湄江吟社"以及留下的大量茶诗创作,更是一份宝贵的历史资料和茶文化财富。在《本社设立旨趣及本刊编印例言》中写到:"本社为旅居黔  相似文献   

16.
研学旅游是茶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有效途径。古丈英妹子茶园品牌具有丰富的文化和生态资源,但缺少对其文化资源整合及生态保护利用的相关研究。本文从资源现状、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制作技艺4个方面分析英妹子茶园茶文化遗产资源构成,归纳出3类核心价值即生态保护价值、文化传承价值、产业经济价值,以此构建出休闲观光、采摘体验、科普教育、生态康养4大类研学旅游服务项目,并提出深挖文化特色、优化生态环境、建立长效监测机制、引导多方协同合作的对策,为国内同类型茶园研学旅游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陆羽《茶经·七之事》可以称得上是中国茶文化史料的历史遗产,涉及茶事或茶文化人物有四十三位,其中佛门人物三位,分别是敦煌人单道开、释法瑶和沙门谭济,由此引申出佛教与茶文化的因缘,为后世对于佛茶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第2号预告尊敬的女士、先生!为了弘扬普洱茶乡文化,振兴边疆经济,提高普洱茶研究水平,加强古茶树遗产保护,促进中外茶文化学术交流,拟定于1993年4月在云南边城思茅举办“首届中国普洱茶叶节”的同时,举行“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和“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恳切希望您能参加,和世界各国学者共同努力,促进普洱茶学术研究和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究的发展深化。欲参加上述两会议或其中一个会议并提供论文者,请填写附上之表格,尽快于1993年1月底前(以邮戳为  相似文献   

19.
尊敬的先生、女士! 云南省思茅地区是古今中外闻名的“普洱茶”原产地和集散地。近年又在澜沧邦崴发现一株过渡类型的大茶树,树高12米,地直径1.8米,树龄千年左右,是目前中国已知最古老的大茶树原产地。为了弘扬普洱茶乡文化,振兴边疆经济,提高普洱茶研究水平,加强古茶树遗产保护,促进中外茶文化学术交流,拟定于1993年4月云南边城思茅举办“首届中国普洱茶叶节”的同时,举行“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和“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恳切希望您能参加,和世界各国学者共同努力,促进普洱茶学术研究和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究的发展深化。  相似文献   

20.
普洱茶文化的发展及其在国内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洱茶文化是中国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93年4月,云南省思茅地区成功地举办了“首届中国普洱茶叶节”,同时在思茅隆重地举行了有9个国家和地区的181位专家学者出席的“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和“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获得了圆满成功,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大大丰富和发展了源远流长的普洱茶文化,对边疆民族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现就近几年来学术研究交流和文学艺术宣传方面对普洱茶文化的发展贡献及其对国内外的影响作一简要阐述,不妥之处,请专家学者指正。一、学术研究交流对普洱茶文化的发展贡献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