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持续推进乡村美化绿化、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大任务。乡土植物种类丰富,在当地应用不仅具有良好的适应性,还可凸显乡村景观特色,是美丽乡村植物景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类型。兰州市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植物资源丰富,但得到开发利用的却很少。本研究通过对兰州市乡土植物资源的种类和分布进行实地调查,以此加强美丽乡村景观营造中乡土植物的合理有效利用,提升乡土植物的景观品质及促进乡土植物保护。  相似文献   

2.
美丽乡村的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乡村的发展与振兴已经不再单纯是经济建设,而是一个综合复杂工程。环境美化、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基础设施的改善都成为了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在美丽乡村中建设保护乡村自身的乡土文化特点,避免千篇一律的同质化景观出现,成为了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话题。围绕乡土景观元素的挖掘与提炼,探索出乡土景观元素在乡村规划中价值与意义,以及在美丽乡村景观规划中的应用手法,从而我国的乡村的建设提供具有有价值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乡村发展也是蒸蒸日上,然而现代化的建设不断吞噬着乡村的乡土风貌。所 以如何将农业文化更好的融入到美丽乡村景观的建设中,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如今,人们的审美价值逐渐回归到“自 然美”和“单纯美”。城市景观的再现不能给城市居民带来新的视觉冲击。美丽乡村的建设离不开农业、乡村旅游休 闲、生产性农业的发展。因此,将本土元素的灵活运用与审美设计相结合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阐述了农业文化与 乡村景观的内涵;其次总结了当前美丽乡村景观设计中所面临的问题;最后针对农业文化在美丽乡村景观设计中的应 用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4.
以乡土旅游为导向的规划建设模式就是把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通过规划把每一个乡村都转变为一个具有独特魅力的景区和载得住乡愁的场所,既保护和改善了乡村生态环境,也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实现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是利于推广和方便实施的规划建设模式。对近年来参与设计的湖北省远安县新农村规划进行了概括和总结,提出了4种以乡土旅游为导向的规划建设模式,即古村落保护的乡土人文旅游模式、自然风光开发的风景旅游模式、旅游配套服务模式和城郊农家乐的乡情体验旅游模式,对于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乡村"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千篇一律的乡村复制品反映的不仅是疏离感和审美疲劳,更是乡土文化的忽视和遗忘。为了实现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江苏省常州市牛马塘田园乡村为例,实证调研基于乡土文化的美丽乡村建设。调查显示,牛马塘田园乡村建设存在风格不协调、景观风貌不一致的设计问题以及乡土文化保护意识薄弱、文化认同感不高的人文问题。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一是要坚持传承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二是要融合创新的建设理念,三是要通过挖掘产业实现乡村建设与经济增长的双赢,最终在尊重乡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6.
李丽  褚军  赵迎春 《现代农业科技》2023,(16):117-121+125
新自然主义景观设计是目前植物景观设计的一种趋势,在当前我国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活动的背景下,生态问题是乡村景观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重要问题,合理开发和利用乡土植物,在乡村景观营造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不同乡村植物景观类型,列举了适合扬州地区应用的乡土植物种类,并分析了其基本特性和观赏特点,旨在为乡土植物景观的营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兴安县乐群村村庄规划为例,从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规划空间肌理的角度分析目前村庄普遍存在的 村庄空心化、路网未完全连通、基础设施不健全、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村庄风貌不统一、村内景观同质化及忽视村庄 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等问题,本文从乡愁的角度结合乡村振兴背景和空间肌理理念,在村庄规划中通过合理规划村庄布 局、健全乡村基础设施、完善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引导乡村建筑风貌统一、保护传承乡村历史文化、营造乡村特色景观, 进行能够承载“乡愁”的现代化美丽乡村的路径探索。  相似文献   

8.
乡村公共景观设施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元素。本文以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壶镇镇陇东村的乡村文化特色为切入点,研究乡村公共景观设施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陇东村既注重保护历史特色、生态底色,又兼顾现代化的人性设计和村庄发展的融合,通过乡村公共景观设施同乡村自然与周边环境的融合,改善乡村的空间环境与生态质量,充分体现了乡村的自然和谐之美,成功打造了生态环保、生活和谐、精神文化充实的“魅力陇东”,从而探索出一条乡村公共景观设施“美丽”的传承与嬗变的具体路径,是类似山区乡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范本。  相似文献   

9.
探究乡土产业结构优化与乡村景观品质提升有机融合的美丽乡村发展路径,对美丽乡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景观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乡村问题的根源是乡村复合生态系统的失衡。本文以惠州市大良村为例,针对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以产业发展为导向,从景观规划设计视角提出了乡村景观规划建设策略,以期为化解乡村生态保护和开发建设之间的矛盾提供新的规划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0.
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策略,为村庄规划与建设融入了全新的内涵。以湖北省江陵县白马镇丰河村为例,通过该村建设现状调研,分析其发展优势和劣势,提出了传承乡村文化、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保持乡土景观和转型产业结构等措施,以便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明清民居、青石老街、炒米花、磨豆腐、吃茶干……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存在于许多人儿时记忆中的乡村景象,在快速的城市化中日渐消亡了。如今,南京江宁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以“金花村”为依托,打造都市后花园和农民生活乐园,不仅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也让那些迷失在大都市里的人们重新找到了失落的乡愁。  相似文献   

12.
加速社会背景下,如何留存、呵护与活化乡愁已然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中不容忽视的一环。一方面,乡村文化旅游作为城乡间的纽带,可以将乡村记忆与旅游产业融合,使其产业化、精细化升级,架构沟通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实现乡愁的活化与再发展;另一方面,乡村记忆也会依托文化旅游产业复归,成为缓解当下都市情感焦虑症候的良方,实现城与乡的交流与互见。本文以江西省吉安市东固乡的“晒冬节”为例,着眼乡村记忆的文化重塑、文产结合、媒介传播三个层面,分析如何使乡村记忆的“人、文、居”与文化旅游产业共同创造生产价值,重塑“新乡愁”。  相似文献   

13.
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是我国实现完全意义上的现代化标志,为此国家实施了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村发展,缩小城乡二元结构。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远离家乡的人对乡村的记忆逐渐模糊,他们日夜思念家乡,渴望重新回到自己的故园。留住乡愁成为了激励人们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动力,留住乡愁方能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4.
乡土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必不可少,乡土文化对美丽乡村建设进行科学导向,进一步完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通过乡土文化的剖析以及现状研究,积极总结美丽乡村在乡土文化导向下的建设有效措施,目的在于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乡愁型"乡村景观成为乡村景观领域的热门话题。目前,中国乡村面临的诸多问题中,最大的问题是乡村文化的丢失。"美丽乡村系列丛书"中提到我国乡村的未来发展将是集约高效、宜居适度及山青水秀的生产生活空间。为了实现这一规划目标,重拾乡村文化是基础。基于"乡愁"概念的乡村景观的出现正是解决乡村文化丢失问题的方案。  相似文献   

16.
伴随美丽乡村规划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村庄的特色也在逐步丧失。在这喷井式的发展过程中,许多村庄的特色景观及周围的环境受到的巨大的冲击。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们应对村庄进行合理规划的同时,抓住乡村景观的本质即乡土特色等,从乡村性、传统魂、自然衣、人文情等方面加以利用和保护,以福建永泰古村落古庄寨振兴为例,营造具有乡土特色景观的村庄规划,使之与乡村振兴建设相融合递进,建设生态环境优美、乡土特色浓郁且又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的现代新农村。  相似文献   

17.
乡村庭院给多数人的印象是简陋或者脏乱差,在近几年的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大有改观,但其设计与引导却仍旧是缺失的一环。探讨了当前乡村传统印象的形成途径,分析了传统乡村庭院景观的乡土特征,总结了乡村田园意境启示及时代意义,以期在当前乡村振兴背景下有效促进乡村田园景观意境的整体提升和乡村乡土文化特色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乡村振兴和美好乡村建设的背景下,将阜阳市的地域文化与乡村公共空间景观建设相融合,以延续地方文化脉络,唤醒乡土记忆,提升乡村活力.该文分析了地域文化的构成要素以及阜阳市可用于乡村景观建设的地域文化类型及表现形式,对具体的营造策略进行了探究,以期为阜阳市乡村公共空间景观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和美丽乡村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强调要瞄准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提高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水平,帮助广大农民增加收入。让农产品通过互联网走出乡村;强调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美丽中国要靠美丽乡村打基础,要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民建设幸福家园;强调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的建设路子,注意乡土味道,体现农村特点,记得住乡愁,  相似文献   

20.
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的具体行动。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龙文化源远流长。因“风”索“龙”,站在更高视角俯瞰小韦河,将大寨镇的七个村联系起来构想,提出“盘龙横卧七彩珠”景观框架.通过“一村一蕴”文化景观系统梳理,探索美丽乡村景观建设的有效途径,从而使杨凌特色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产生示范和辐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