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工程科技创新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为适应乡村振兴战略的任务需求,推进农业工程科技创新,该文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内涵,总结了近年来农业工程科技创新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农业机械化工程提高生产效率;农业水土工程实现旱涝保收和生态环境改善;土地利用工程增加和优化耕地资源提高生产能力;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能源工程促进绿色发展;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工程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建筑与生物环境工程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农业农村信息化工程促进精准农业和智慧农业发展;农业农村规划设计科学谋划"三农"发展。该文重点从乡村振兴中的产业振兴、生态振兴和人才振兴三个方面,分析了农业工程科技创新面临的新课题,提出了新时期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以及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包括树立系统思维,强化统筹和集成作用,综合集成农业工程理论、方法、技术和装备,提供整体、全面、有效的解决方案;聚焦提质增效,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推出一批关键工程技术和装备;强化循环发展理念,促进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优化农业农村空间结构和产业布局,提供种养循环化、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模式生态化的产业发展和工程解决方案;提高信息化应用和创新水平,促进数字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发展,创制一批智能感知、智能作业、智能服务的产品;突出城乡融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功能融合、产村融合、农业与互联网融合、要素融合和协作融合,做好乡村振兴规划;加强学科建设,开设急需专业,培养一批农业农村现代化急需的农业工程技术人才,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有力支撑和高效服务。  相似文献   

2.
水稻作为农业生产领域的支柱型产业,也是全国消费量第一的农产品。近些年,国家大力推广绿色水稻种植技术,其核心技术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广西贺州市贯彻国家发展绿色农业的理念,近些年不断研究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并完成了绿色防控技术的集成示范。基于此,阐述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集成示范,进而提出3点推广建议。  相似文献   

3.
农业绿色发展理论框架和实现路径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农业绿色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技术模式和系统工程,将成为我国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但仍有许多理论和科学问题亟待解决与回答。本文阐述了农业绿色发展理论框架与实现路径,认为与国际农业可持续发展相比,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更注重绿色和发展的协同,强调以发展带动绿色、用绿色促进发展,因此农业绿色发展面临更为艰巨的挑战。本文提出农业绿色发展科学的10大要素,即着眼1个食物系统,坚持绿色和发展2个主题,牢固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3大支柱,聚焦资源、生产、消费、环境等之间4个界面,协调好政府、农民、企业、经销商和消费者5个利益主体的关系,遵循投入控制、循环增效、综合挖潜、减排环保、融合增值、优膳减压、机制保障和区域落地8项原则,依据食物系统物质、能量、信息和价值等流动规律,通过绿色政策、资本、服务、技术、产品、知识、工程7种调控措施的创新,实施基于绿色阈值的生态环境管控机制、全产业链政策激励机制和技术落地、食物供应与需求结构优化与调控的"转绿、促发、协同"3条路径及9种途径,实现与农业相关的社会、经济、生产力、生态、环境、资源等6类目标协同提升,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实现。建议国家强化农业绿色发展理论、技术和战略研究,尽快实施"创建一套基础数据库、创制一批技术装备、搭建一组科技平台、打造一批示范工程和凝练一系列智库成果"等五个"一"的农业绿色发展科技工程,助推国家农业绿色发展转型。  相似文献   

4.
种养结合系统是实现养殖业和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水热技术可以转化畜禽粪污生产生物原油、生物炭、水相产物和气体产物,分别具有燃料、土壤改良、农用杀菌剂和温室气体肥料应用潜力,以粪污水热资源化为核心构建的高效种养结合系统有助于提高土地对畜禽粪污的消纳能力、构建生态可持续的绿色循环农业,实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种植业和养殖的协同高效发展。该研究基于国内外近十余年的研究,系统综述了粪污水热资源化产物在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中的作用和应用潜力,论述了畜禽粪污水热转化生物原油在农业内燃机中作为燃料的研究现状,阐述了水相产物作为潜在的农用杀菌剂在作物病害防控中的作用,梳理了畜禽粪污来源水热炭在转化机理、理化特性和还田应用中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气相产物中的组分和用于温室种植的潜力。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以粪污水热资源化为核心的高效种养结合系统面临的主要挑战,并对水热资源化产物农业循环应用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研究为畜禽粪污水热资源化产物的高值利用和高效种养结合系统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国内外农业信息技术发展情况,提出辽宁省农业科技信息化技术集成与示范的建设意见。  相似文献   

6.
以绿色农业理念为基础,针对河西走廊绿洲灌区环境资源特点、产业优势及生产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当地玉米、小麦两大主栽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肉牛健康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农畜产品生产全程质量监控等技术的组装配套,研究总结形成种养结合、资源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的绿色农业发展模式,即种养结合型模式"玉米-牛-沼-肥"、大田设施配套型模式"小麦-菇-肥-果(葡萄)"、小型养殖场型模式"牛-沼/蚯蚓-肥/饲料",并对模式的原理、特点、技术集成要点及效益进行阐述分析。对该3种模式在武威市凉州区谢河镇示范验证,农田节水30%,秸秆养殖利用率达到60%,牛羊良种化率提高30%,奶牛母犊牛生产率达88%,减少化肥施用量20%,减少生活能源支出55%,减少农业废弃物排放75%,提高农业综合效益36%。  相似文献   

7.
在江苏省稻虾综合种养主产区盱眙县建立"一稻三虾"亚夫科技服务体系,积极开展示范基地建设、专业技术培训、现场指导和专一化社会服务等工作,为"一稻三虾"高效绿色种养模式的辐射推广应用和乡村振兴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盐碱地水盐调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高效安全利用咸水资源是提高环渤海低平原区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针对该区淡水缺乏、咸水充沛和土壤盐碱贫瘠等因素制约农业生产的问题,回顾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以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为典型代表站点的黄淮海缺水盐渍区开展的以盐碱地治理和农田生产力提升为目标的农田水盐运移过程及调控研究成果。20世纪50—60年代,该区域的工作主要是通过建立排水系统减少区域洪涝灾害发生。20世纪80年代,通过研究提出了控制盐碱的合理浅层地下水水位阈值,形成了以浅层地下水优化治理盐碱地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体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形成了微咸水资源安全灌溉理论及技术体系,冬小麦咸水灌溉阈值从3 g·L~(-1)提升到5 g·L~(-1),并阐述了微咸水灌溉阈值提升的理论基础;近10年来研究并阐明了农田生态系统水盐运移过程及主要限制因子调控机理,研发了以集蓄雨水、咸水利用、合理引水和节约淡水为核心的农田多水源综合利用技术,集成了农田多水源综合利用模式。根据多年的研究积累,以突破水土资源限制农业生产的问题为导向,实施了国家区域战略性增粮工程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在农田水盐研究方面,未来将以提高综合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开展基于生态平衡的作物产量、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的协同提升研究,适应区域水土资源的农业绿色发展研究,微咸水高效安全利用的机理过程、技术研发及示范工作,为该区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张家口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两区"建设)不仅是有效落实国家领导人对张家口作出重要指示的战略举措,还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水源涵养功能区建设直接关系着向北京市的输水能力。基于此,重点分析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张家口市水源涵养现状与功能区建设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云南省楚雄州以"清香楚叶"烟叶品牌建设为目标,以绿色生态发展为导向,以烟区保护、绿色生产、绿色防控、面源污染治理、培肥地力等技术集成为措施,采取示范和推广相结合的方法,改善土壤结构,优化土壤微环境,提升土壤质量,夯实烟叶高质量发展基础。从优化烟区耕作制度、改进栽培技术、实行绿色生产、培肥地力等方面介绍楚雄烟区土壤保育技术体系,分析其推广应用成效。2018年,楚雄州烟田轮作率达95.4%,化肥、农药用量较2012年分别减少28.6%、36.6%,实现有机肥施用、深耕晒垡、蚜茧蜂防治烟蚜等100%覆盖,确保了烟田用养管结合,实现了烟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镇江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实践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镇江市在开展生态循环农业实践中形成的以沼气为纽带的资源利用、立体种养结合、节约型绿色农产品生产、秸秆综合利用、生态观光农业及种养加结合、农工贸一体化等6种发展模式,分析了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对策和建议,为各地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针对区域性农业科研水平不强、科技推广成果转化薄弱以及人才短缺、耕地质量下降制约现代农业可持续性发展实际现状,通过优化生态环境,创造技术高效发挥的条件;搭建区域性技术平台,提升全面科技服务能力;构建循环农业技术接口,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科技强农等方法和措施,积极探索高效、适用的农技推广方式,从而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促进农业、技术与经济的紧密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农业技术推广创新的内容和内涵。  相似文献   

13.
在坡地上通过坡面水系工程设计与建设,可改变水系紊乱的局面,达到控制水土流失、涵养水源、利用坡面径流水资源、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现旱涝保收的目的;其技术方法简单、实用、值得基层单位推广。  相似文献   

14.
促进优质有机稻米绿色防控及高效生产集成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增加农民收益,优化生态环境,还能够有效改善稻米的食用口感。基于此,分析有机水稻绿色防控及高效生产集成技术的优化途径,介绍了绿色防控及高效生产集成技术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5.
推进农业工程科技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总被引:17,自引:10,他引:7  
朱明 《农业工程学报》2006,22(6):192-196
通过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大意义和新农村建设主要内容的分析,阐述了农业工程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推进农业工程科技创新,充分发挥农业工程综合集成优势,通过提供科技支撑为新农村建设做贡献。农业工程在新农村建设中应重点发挥六大集成技术优势:农田基本设施建设集成技术、农业生产过程机械化集成技术、生产生活生态设施集成技术、生物质综合利用集成技术、农村能源与村舍民居集成技术、农产品加工与农业循环经济集成技术。  相似文献   

16.
针对我国北方地区流域水少、水脏、生态环境脆弱等水生态环境问题,在"官厅水库流域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项目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从复合生态系统高度,系统阐述了流域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技术:流域山顶水源涵养区生态恢复技术,流域山地缓坡区水生态环境防治技术,流域水系、湖库水生态环境防治技术和流域平原区水生态环境防治技术等,并介绍了官厅水库流域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实践。  相似文献   

17.
杨凌节水农业综合技术体系集成与示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杨凌节水农业综合技术体系集成与示范区建设的设计构想。示范区设计以现有节水农业技术在西北半湿润区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研究为基础。通过技术筛选、技术集成及示范,形成规范化技术标准。在综合分析节水示范区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基础上,对节水技术进行组装凝练,建设综合节水示范区,监测示范区的农业和生态用水变化状况,评估节水效益;探索渠灌区节水农业综合示范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节水农业技术集成和发展模式,形成与市场经济接轨的示范区建设、运行与管理机制;建立示范区节水效益评估方法及监测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8.
北京市水土保持规划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水土保持规划是区域水土保持工作的发展蓝图和重要依据,是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实现水土流失依法治理和依法监管的重要科学依据。结合北京市水土保持规划的发展历程,探讨规划的地位和作用,提出北京市水土保持规划的总体思路,并将全市划分为地表水源涵养区、地下水源涵养区、城市径流控制区、土壤侵蚀控制区四大水土保持类型区。针对每个分区提出防治对策,并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监督管理、监测、科技支撑和信息化等方面对规划的重点任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杭州市地处东南沿海浙江省北部,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总土地面积16 850.0 km~2,目前水土流失面积1 094.84 km~2,占6.50%。在分析全市水土流失状况与水土保持需求的基础上,划分了东北部平原人居环境维护与水质维护区、中南部低丘河谷生态维护与水源涵养区、西北部中低山水源涵养与土壤保持区、西南部中低山水源涵养与生态维护区等四大水土保持分区,提出了"三江两湖一片"的预防治理重点战略布局与措施。  相似文献   

20.
唐双福  王骞  张赟 《南方农业》2008,2(2):67-69
建设新型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是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创新效率的新思路和新机制.由于农业研究领域的条块分割、资源分散、分工不明、协作不力、低水平重复等问题依然存在,使得重大技术的攻关、集成、试验、示范和区域共性、协作方式等问题面临巨大挑战.因此,构筑高效的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组建创新团队,紧扣重点产品单元,围绕产业主线,理清农产品链条的技术需求,为产业发展提供全面系统的技术支撑,将有利于增强农业竞争力,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