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全国推行“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立体化育人转型的教育背景下,如何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每个学科应该思考和探讨的一项重要内容。高职院校英语课程作为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综合能力的一门公共基础类课程加入“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也势在必行。本文就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所讲授的《大学专科英语》课程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了“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实施的必要性,以及推行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及如何推行。  相似文献   

2.
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是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阵地,为了高质量完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任务,针对该类专业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尤为重要。通过总结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现状,结合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学生思想政治和职业素质培养要求,明确该类专业课程思政目标,针对性地提出课程思政内容的选择策略和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措施。遵循针对性、有效性、融合性和恰当性的原则,选择优化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专业教学标准建设、教材资源建设和工作机制建设,推进课程思政教育工作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3.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引了新的方向和目标,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又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支撑。但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存在着学生“知农爱农”情怀相对缺失、教师思政意识和教学能力有待提升、学生接受意愿不高、一二三课堂协同力不强的问题。为提升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服务乡村振兴的时代性和实效性,应针对上述问题,探索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4.
课程思政素材作为课程思政元素的下位概念和课程思政资源的上位概念,是课程思政实施的重要载体,而开发课程思政素材又是高职院校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环节。遵循普遍的认知规律,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作为研究课程思政素材开发的逻辑主线,进而思考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素材开发的必要性和基本原则等问题,并从基于OBE理念开发课程思政素材、实现课程思政素材从初级建设走向高阶培育、联合多方资源优势构建课程思政素材建设共同体三方面出发,提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素材开发与建设的推进策略。  相似文献   

5.
顾心怡  焦健 《河南农业》2023,(30):33-34
为贯彻落实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及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效性,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建设进行研究。分析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内涵,找出目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对策。  相似文献   

6.
信息化教学是高校教学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对于高职院校思政课程而言,这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遇。本文试图根据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信息化教学产生的问题,分析原因找出对策,探索思政课程信息化教学的着力点,为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拓展教学新领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紧紧抓住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的领导,突出思想引领,夯实党建基础,强化思政实效,为高校党建和思政工作注入新的思想和活力。新课改的不断推进,高职院校的党建课程也应不断与时俱进,这对高职思政课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以高职院校的思政教师在学生党建工作中的角色定位为出发点,探寻适合高职党建发展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高职类林业技术专业面临着行业转型时教学重点的转变。本文以高职林业专业传统课程改革出发点,探索以智慧林业作为林业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重点,课程体系中融入生态文明作为课程思政中的重要内容,又以生态文明为改革理念指导传统课程向智慧林业方向转型。  相似文献   

9.
课程思政建设对农业高职院校的育人目标和人才培养方向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农业高职院校的育人目标与学生"学农不懂农""学农不爱农"的矛盾日益突出,其课程思政建设也面临着不同于其他高职院校的现实问题。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并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通过有效途径将乡村振兴战略融入课程思政,为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事业培养有能力、有理想、有追求的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0.
课程思政是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依托。农业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一定进展,但在建设和实践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能力不足,学校团队建设氛围不够,课程思政的有效资源缺乏以及相关工作机制不完善等。针对存在的问题,立足农业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从完善机制、集群建设、联动建设三个方面提出对策。通过完善“培训教育—专项建设—日常应用”相结合的制度体系,推进专项建设项目集群化建设,加强“目标链—元素链—资源库”联动建设等措施,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提高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效。  相似文献   

1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涉农高职院校在此背景下肩负着培养涉农人才的时代重任。在高等教育阶段,课程思政以全课程育人的形式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涉农高职院校若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培养学生服务乡村振兴,就必须精准定位,抓准涉农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2.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还面临着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两张皮”和“贴标签”的困境,存在着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和重视程度不统一、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较单一、课程思政教学文件建设相对滞后、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尚未完善的问题,亟需统一并提高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提高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与能力、注重课程思政教学形式与方法的灵活多样性、加强课程思政教学文件建设、建立健全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和效果。  相似文献   

13.
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是高职院校进一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在探究“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价值意蕴的基础上,通过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重点分析农业高职院校协同育人的实践现状,总结目前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困境,力求探索出农业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实践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社会对畜牧兽医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使命和责任。课程思政是我国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及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以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为例,剖析了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学现状,指出影响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因素,并探究提高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新时期、新经济形势下,毕业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难现象依然存在,教育亟需改革,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教育亟需改革。近年来,课程思政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分析研究课程思政融入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教育,对人才培养成效的提升显得十分必要。研究发现,课程思政融入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教育确实存在可行性,二者在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功能等方面都存在相融、互补之处,在尊重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出完善、提升课程思政融入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教育的实现路径,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现阶段高职院校的教育主体、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都出现了新的变化,思想政治工作面临高度复杂的环境,迫切需要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用好专业课课堂主渠道,进行全课程育人。针对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的特点,对《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中如何融入思政元素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7.
郭益红  汤璇芷 《河南农业》2023,(3):14-15+18
新形势下的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工作越来越重要,基于涉农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实践,指出其协同育人过程中存在整体规划不够完善、主体之间缺乏有效协同、课程思政理念尚未深入人心等现实困境,提出要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提升教师团队能力、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构建思政案例库等思政教育实践对策,为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有效开展课程思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必须适应高职教育特点,实现思政课与高职专业人才培养对接是思政课改革的新思路。因此,高职思政课程必须根据人才培养教育目标,学生的职业特点,选用适当项目载体,采用校内和校外结合的方式,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思政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高职思政课程的首要目标是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的育人机制,通过各方协同效应,共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标。在这一基本教学目标之下,高校思政课程还肩负着重要的思想政治引导作用。本文从农业高职院校开设思政课程的意义、具体教学内容、教学现状三个方面出发,探讨了当前农业高职院校思政教学的发展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思政教育的改进策略,以期对该领域的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思政理论课对于高职院校学生以后的发展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学习思政,高职院校的学生会更加了解国家的发展和国情,正视自己,提高自身的素养,为自己的未来制定合理的发展人生路线。但是在目前的高职院校中,思政理论课在教学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提高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我们还需要不断的努力。本文我将从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着手,浅谈提高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