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健全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和进一步提升乡村的德治水平,必然要进一步深化乡村德治治理。从德治的概念入手,深入分析现阶段乡村德治治理存在一些村民和村干部道德水平下滑、只为私德不为公德、法治为本缺失和德治为先难以为继、乡村乡规的局限性等突出问题,并提出现阶段推进乡村德治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共同的价值观、真正发挥良好道德的规范作用、充分发挥新乡贤积极效应、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健全完善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将自治、法治和德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其中自治是基础、法治是根本、德治是前提,三治结合是乡村基层治理实现善治的必然选择.针对当前我国乡村的治理困境,发挥新乡贤作用对于完善乡村基层治理体系,提升乡村基层治理能力具...  相似文献   

3.
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构成了新的乡村治理体系,三者辩证统一相辅相成,构成新的统一体。其中,自治的村民主体性、德治的价值引导性和法治的强制性为乡村治理新路径建设指明新的方向。乡村治理新路径就是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三治融合”治理路径,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基本原则,以先进文化和先进价值理念提升乡村善治水平,以法治作为重要保障维持乡村治理秩序,最终实现乡村治理民主、善治和稳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新时代背景下,乡村德治是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在乡村治理体系中起着关键作用。没有乡村德治的现代化,就不会实现乡村治理的现代化。当前,推行乡村振兴战略,健全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就必须不能忽视提升乡村德治效能。论述了"德治效能"的科学内涵,阐述了针对当前乡村治理在德治方面存在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路径选择,以此提升新时代乡村治理水平,加快美丽中国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广东省三村村民对乡村德治的认知信息进行调查分析,建立Logistic模型对村民加入德治组织参与乡村治理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健康状况、是否关注乡村治理政策、是否需要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和是否满意本村德治组织的工作情况是影响村民加入德治组织参与乡村治理意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随着乡村社会的变迁,新的乡村治理方式也被寄予期望。浙江省上虞区祝温村推出法治、德治、自治"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新模式,有效构建了"德治为基础,法治为保障,自治为目的"的治理体系,推动乡村经济社会新发展,实现乡村善治。本文以上虞祝温村"三治合一"治理模式为典型案例,分析德治、法治、自治三治模式的具体实践和主要内在运行逻辑,以期为创新乡村治理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并强调要健全以自治为核心、法治为保障、德治为灵魂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全国各地积极响应三治合一治理理念,并创新发展出一系列乡村治理的新模式。通过分析"三治"的时代内涵,提出从构建治理主体多元化、推进治理规范化、治理能力德治化等路径探索乡村治理体系新模式。  相似文献   

8.
周斌  张菊媛 《农业与技术》2023,(12):137-140
健全乡村治理现代化体系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德治作为乡村治理中的重要一环,提升德治水平是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道德根基。基于乡村德治的价值意蕴,结合现状分析,从选举乡贤治村、制定合理乡约、传承优良乡风、建设基层队伍4个方面提出实践路径,通过凝聚德治共识,提升德治水平,推动乡风文明建设,重构乡村社会的信任网络,建设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进而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9.
钱余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13):190-192+199
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成为当前国家对乡村治理的重要战略安排。作为国家意志在社会治理领域的具体体现,它传达了目前国家最为关注的工作,展现了国家将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固本之策,指引着实践前进的方向。永联村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自治、法治、德治方面的引领作用。坚持以自治为本,充分激发各治理主体的活力;坚持以法治为纲,明确各治理主体的权责边界;坚持以德治为先,塑造文明乡风。永联村的一系列治理实践及其成效表明,只有坚持党建引领,实现政府主导、社会协调和村民参与的良性互动,才能开创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破解乡村治理难题,灵台县积极探索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路径,逐步形成以突出基层党建核心引领为关键,以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为重点,以"问题导向、上下联动、守正创新、宣传引导"四轮驱动为保障的"134"乡村治理新途径。本文在深入剖析乡村治理模式的基础上,对乡村治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究,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在基层治理的实践中出现了"三位一体"的治理模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本文通过分析乡村治理目前面临的困境,以及德治、法治和自治三者的具体内容和其各自在乡村社会中实施的优势和不足分析,认为:德治是自治和法治的基础,法治是自治和德治的保障,自治是德治和法治的最终目标,将三者有效地应用于乡村治理中有利于提高乡村的自治水平,健全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乡村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破解乡村治理困境的创新探索。M村通过挖掘村内老人资源激活乡村自治,村内外德治、法治协同联动,以机制创新实现三个维度的互动贯通,实现村庄立体式治理。M村以“三治”融合作为乡村治理抓手,“一核多元、合作共治”的治理机制为乡村治理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参考借鉴,也为进一步探索乡村治理现代化转型提供了新的样本。  相似文献   

13.
李元勋 《农业考古》2019,(1):241-245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首次把德治纳入乡村治理的范畴,此举有利于完善乡村治理格局。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面临着严峻挑战,道德问题尤为突出。在此背景下,需要构建与时代相适应的文化体系,牢牢掌控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积极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乡村德治水平。  相似文献   

14.
随着时代变迁,乡村治理面临一系列新挑战。如何让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中央农办副主任韩俊表示,以党的领导统揽全局,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快形成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三治”结合的治理格局,是乡村走向善治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乡村“三治”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新时代为进一步深化乡村“三治”,构建有效的乡村治理体系带来改善村民自治条件、加强乡村法治环境、提高乡村德治水平等新的机遇;但乡村“三治”仍存在自治民主缺乏、法治牵引不足、德治指引欠缺等诸多问题;因此,必须通过健全自治、完善法治、夯实德治、“三治”融合等途径和手段以提升乡村“三治”的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16.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党建借助其政治优势与乡村“三治”的互嵌成为乡村治理的关键。自治、德治、法治的实践机制和党建运行结构相互嵌入实现乡村有效治理。以四川省战旗村为例,分别从自治、德治、法治的角度阐释党建与三治互嵌的实践路径。研究表明,战旗村的党建与三治互嵌模式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在数字乡村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过程中,合理善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强化科技支撑在决策领域的科学作用,以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数字乡村治理中自治、德治、法治与数字治理的深度融合,这将成为我国经济内循环与城乡自循环的重要抓手和关键突破点.  相似文献   

18.
新乡贤在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中能够带动经济发展、高效宣传政策、再造乡村秩序、提高民主水平。南通市在发展过程中,要通过完善新乡贤培育的长效机制与参与乡村治理机制、加强乡村社区治理法治德治建设以及搭建乡贤文化交流平台等措施,促进新乡贤作用的有效发挥,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强调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增强乡村治理能力。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发挥群众参与治理主体作用。开展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和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创建。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目标实现路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治理有效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实现乡村治理有效的目标,就是要坚持"三治"结合,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坚持以自治为核心,抓好乡村自治基础,完善乡村自治制度,规范乡村自治权责,实现乡村治理有力;坚持以法治为保障,深入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加大农村普法力度,健全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提升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实现乡村治理有序;坚持以德治为引领,培育弘扬核心价值观,发展农村文化,营造风清气正的淳朴乡风,实现乡村治理有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