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2.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及新一代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2年6月9—10日发生在滨州市的强冰雹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发生在对流性不稳定层结条件下,高层干冷,低层暖湿,地面有中尺度辐合线。0℃层和-20℃层高度适宜,各项环境大气的稳定度参数均达到强对流天气的阈值。强垂直风切变导致强对流的发生并使强对流长时间维持。沿海雷暴出流风场加强了低层水汽输送。雷达回波具有弱回波区、回波悬垂等结构,回波由平原进入山区后再次加强。  相似文献   

3.
利用常规资料、NCEP资料、713雷达资料、卫星云图等数据,通过大尺度环流形势、主要影响天气系统、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特征等方法对2015年6月21日17:00—21:00中卫市中宁县局地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降雹和短时强降水出现在回波发展的成熟阶段及消散初期,当回波强度<30 d BZ时,强对流天气过程基本结束。  相似文献   

4.
利用micaps资料和雷达资料对2016年4月12日15:30—19:30安顺市出现的一次冰雹天气过程的形成和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原槽东移、高空急流、低层切变、低空急流和地面静止锋是这次冰雹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地面弱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的共同作用,与地面辐合线提供的抬升机制,导致了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此次冰雹天气过程中有非常好的层结条件,包括明显不稳定能量的累积,垂直风切变强度中等(16 m/s),暖平流,"上干下湿";对流单体生成后向东和东南移动,移向与地面辐合线走向有较好对应。  相似文献   

5.
利用闽北地面、高空气象探测站、加密区域自动站、雷达站资料,分析2013年3月19日发生在闽北的冰雹天气过程。此次冰雹天气过程是发生在高层中纬度低槽及南支槽,中低层低涡切变、低空西南急流的天气背景下。邵武高空探测资料表明,闽北上空低层大气逆温逆湿,中高层位势不稳定层结。3月19日闽北降雹的直接影响系统是超级单体雷暴与地面中尺度气旋相对应。  相似文献   

6.
利用天水常规观测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从产生雹暴天气的背景条件和气象要素上入手,分析2015年5月30日天水地区发生的一次区域性冰雹过程的雷达反射率因子及其产品的特征和环境场的特点。结果表明,此次降雹过程是在西北气流控制下,小股冷空气补充南下,冷锋过境产生的;冷锋、露点锋是此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雷达反射率因子有明显的钩状回波;强回波有明显的回波悬垂结构;较强的垂直上升运动和深层的垂直风切变是产生强回波的前兆,有利于冰雹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采用NCEP1°×1°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结合天气学和诊断方法对福建省南靖县2016年4月8日的降雹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冷平流入侵触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是造成强对流的主要因素。此次降雹过程是在南支槽前,700h Pa西南急流,850h Pa冷式切变和地面静止锋及倒槽等天气系统背景下产生的。假相当位温、比湿、散度对强对流天气有较好的指示作用。风暴成熟前期存在VIL跃增现象。  相似文献   

8.
本文选取2007年资阳与相邻简阳发生的2次冰雹天气过程micaps、Fnl、雷达等资料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2次冰雹天气过程中14日夜间为高空冷平流强迫类,16日晚低层暖平流强迫类。11—16日地面气温明显偏高,说明边界层增温显著。2次过程均有较强的不稳定能量,垂直风切变较大,温江站0~-20℃层间有相对湿度大于70%的水分累积区,并且在此范围内温江与沙坪坝站均有较强的上升速度,有利于形成冰雹,上下喇叭口形状有利于大风。在2次降雹过程前20:00,上升运动区与静力能分布对简阳、资阳的降雹大致落区有较好的指示意义。2次过程中雷达回波的组合反射率因子中心强度均达50d Bz以上,且对应回波顶高在10km附近,而VIL值约20 kg/m2,垂直方向上有悬垂结构。径向速度在这2次过程中无法用来判断回波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利用自动站实时观测资料,人工观测资料,常规探空资料从环流形势方面对2016年4月16日夜间发生在黔南州的强雷电、冰雹、短时强降水、瞬时大风等多种强对流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冰雹过程是发生在200h Pa副热带急流附近、500h Pa南支槽前及850h Pa切变线南侧的区域,过程前为强大的热低压控制,气温较高、能量较强,地面辐合线为此次过程提供了动力抬升条件,南支槽前西南暖湿气流为此次过程带来充沛的水汽,导致了州北部冰雹的发生及东部暴雨的出现。  相似文献   

10.
综合利用卫星、雷达、加密自动气象站及天气实况等资料,从环流形势、常用物理指数、卫星云图及雷达产品等方面对2015年8月20日盖州市部分乡镇冰雹及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冷涡形势为此次强对流天气建立了不稳定层结,提供了动力来源;低层暖湿、中层干冷及弱的垂直切变为强对流天气触发机制;冰雹发生时,雷达回波强度最大达到64 dBZ,低层有钩状回波存在,同时径向速度存在逆风区,VIL有突然增大的现象,最大达到46 kg/m~2。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结合南平市2005年~2016年冰雹观测资料对该地区冰雹气候特征分析,并总结冰雹灾害发生特点,提出科学有效的冰雹灾害防御措施,仅供相关部门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2.
利用SCRXD-01型X波段全相参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6年5月30日凌晨塔里木垦区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天气背景、多普勒雷达回波的强度、径向速度等雷达产品进行分析。雷达连续跟踪观测,回波强度能很好地反映飑线发展变化。结果表明:飑线回波带上,对流单体发展旺盛时,对应的速度场上有逆风区,辐合系统等中小尺度系统存在。对流单体在飑线中发展成熟后,可造成局地冰雹。通过及时科学有效的人影防雹作业,遏制了雷暴单体中冰雹的发展,最大程度降低了强对流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魏慧娟  方向明  贾文秀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453-19456
从天气背景入手,运用常规观测资料、四要素站、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讨论了2010年6月18日出现在驻马店市驿城区的冰雹天气的大气不稳定层结、水汽条件和上升运动等特点,并结合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对冰雹云的回波特征做了分析。结果发现,这次降雹过程高空形势表现为冷涡型,冰雹落区主要在地面辐合线两侧;大气层结的不稳定性在K指数、SI指数、CAPE值、θse和风随高度的变化等方面均表现明显,0及-20℃层高度也有利于冰雹的产生,强的垂直上升运动和深厚的湿度大值区也为冰雹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冰雹回波面积小但强度大,伴有V型缺口和强辐合区,强回波下方由上升气流造成的弱回波区表现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固原市一次冰雹天气过程。[方法]综合利用常规观测数据、数值预报产品和和天气雷达资料等,分析了固原市2011年8月25日一次强对流冰雹天气过程。[结果]高空冷块、低层暖温气流和低空切变线是这次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旺盛的上升运动以及低空暖气流和水汽供给为冰雹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动力条件。冰雹指数(HI)是预报(固原)冰雹天气的有效的雷达指标。反射率因子和VIL与冰雹天气关系较密切。[结论]该研究为今后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工作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5.
1引言受东北低涡的影响,绥化市出现一次强降水过程,并伴有短时冰雹、大风强对流天气,乡镇自动雨量站实时资料显示:全市共有6个乡镇出现50毫米以上的降水。此次过程降水强度大、范围广,是绥化市今年汛期以来最大的一次降水过程。北部地区降水强度明显,其中明水、海伦24小时雨量达大到暴雨程度。(如表1)  相似文献   

16.
摘要:本文通过常规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观测资料,ERA5 0.25°*0.25°再分析资料以及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等对2022年贵阳市1月4日以及1月22日的冰雹天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0104过程中系统配合比0122过程更好,0104过程是高空槽前,850hPa切变和700hPa急流影响下,对流沿着锋面辐合线附近发生发展,0122过程是在高空槽前,对流在暖气团一侧发生发展,在高空西南急流的影响下东北移动影响贵阳;2.0104过程0℃和-20℃层之间的厚度更小,更有利于冰雹产生;3. 0104过程上升运动伸展高度比0122过程更高,水汽条件也更好,上升运动强中心集中在中高层,而0122在中低层;4.冷气团叠加在暖气团上造成对流不稳定,0104过程不稳定能量集中在中高层,低层稳定层结有利于不稳定能量的积聚;5.0104过程具有明显的强回波悬垂结构,强回波发展高度到0℃以上,VIL和顶高有跃增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应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建立的三维完全弹性冰雹云模式,对2004年6月22日发生在天津市的一次冰雹天气过程及其催化试验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本个例雹云中,冰雹粒子主要由冻滴和霰转化形成,冻滴对冰雹形成的贡献比霰大得多,冰雹主要通过撞冻过冷雨水、过冷云水以及碰并冻滴进一步长大;在冰雹形成前进行催化作业,可达到增雨减雹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通过对2014年4月15日甘肃省临夏市冰雹天气过程的中尺度环流特征、水汽条件、动力条件、不稳定条件、物理量场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查找冰雹预报服务的着眼点。结果表明:中低层的后倾系统和低层切变线是造成本次强冰雹的直接影响系统,中低层的正涡度平流、水汽辐合、上升运动及层结不稳定等因素为冰雹的产生提供了热力、动力和能量条件。  相似文献   

19.
2017年6月19日白城市洮北区林海镇1个自然村及2个农场遭受冰雹袭击,本文利用多普雷达(CINRAD/CC)回波资料分析了此次超级单体风暴过程,着重从水汽条件、不稳定层结条件、抬升条件、垂直风切变条件、雷达回波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尺度切变成为对流不稳定的有效触发机制;风暴顶辐散的维持有利于冰雹的增长;冰雹指数产品对冰雹的预警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常规资料、自动站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与雷达资料等,对2015年5月6日巩义市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冰雹天气过程属于冷低槽型,由大尺度环流与中尺度天气系统共同作用产生;高空前倾的短波槽、地面冷锋的持续东移以及中低层切变线辐合线共同触发了冰雹天气的发生;中高层干、低层湿的条件为冰雹形成提供了水汽条件及大气层结的不稳定性条件;此次冰雹天气是降水回波内的强对流单体造成的,冰雹天气过程中的最强反射率因子回波强度均在50~55 d BZ范围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