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
山地桑园水土保持效益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是提高土地生产率,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的有产措施,利用生态学,水土保持学原理对山地桑园,保持水土,发挥生态效益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山地桑园具有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提高土壤渗透速度,减少土壤侵蚀量,固土保土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3.
<正>辽宁西部大部分地区属于低山丘陵,气候为大陆半干旱季风气候,年降水量460mm,并且集中在6、7月份,植被较差,是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该地区矿产资源较为丰富,除煤田分布在低洼小盆地外,其它铁、金、沸石、珍珠岩等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等矿产资源多分布在丘陵山地,开采位置主要集中在坡面或山腰地带。因此,在开采过程中保持原有地貌,尽快恢复植被,是该地区进行矿产开发的一个重要课题。1 矿采过程中的水土流失特点1.1 覆盖率低,自然侵蚀率高一般来说,在植被覆盖率较  相似文献   

4.
石灰岩山地植被水土保持效益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9  
  相似文献   

5.
<正>山地稻是越南的一种重要作物,种植于山丘区,种植的面积约有400000hm~2。  相似文献   

6.
7.
山地森林的水土保持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论述了闽北山地水土流失的潜在危险,阐明了山地森林对水的调节和土壤保持作用,指出保护山地森林、合理调整森林结构、布置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对控制闽北的水土流失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福建山地丘陵占全省土地面积的85%,随着人口的增长,充分合理利用山地资源促进山地农业生态建设成为解决人地矛盾与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调查,系统论述了福建山地农业环境特征及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重要问题,提出调整农林牧业布局、调整林业种群和群落结构及山地合理开发利用等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途径  相似文献   

9.
山地水土保持林改良土壤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空旷地为对照,对淄川区峨庄小流域3种林分的土壤基本物理性状、水分含量、入渗能力、抗蚀性能及养分含量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辽东栎林地的土壤物理性状及持水能力最好,其次是辽东栎黑松混交林、黑松林;无论在旱季还是雨季,土壤水分含量表现为黑松林>辽东栎黑松混交林>辽东栎林>空旷地.辽东栎林渗透速度最快,可达空旷地的4.7倍,黑松辽东栎混交林、黑松林的渗透能力依次递减.混交林土壤抗蚀性能明显优于纯林,黑松辽东栎混交林土体崩解时间为空旷地的35.6倍,其次为黑松林、辽东栎林. 空旷地的土壤养分含量均最低,全N、全P、全K含量在混交林中最高;全N含量和全K含量辽东栎林优于黑松林,而全P含量则相反;有机质含量表现为辽东栎林>混交林>黑松林>空旷地.  相似文献   

10.
11.
红壤坡地果园不同耕作措施的水土保持效应研究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14  
针对南方广大红壤坡地果园因耕作不当而导致的水土流失,开展了系列研究。通过翔实的观测数据认真分析了不同耕作措施差异,找出了多种措施的优劣,分别是横坡耕作、顺坡耕作、果园清耕和裸露对照,得出了增加植被、改进耕作有明显的保持水土作用,单纯的耕作措施仍不能杜绝水土流失,欲要从根本上控制,还应与其他措施配合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紫色土陡坡地不同土地利用对水土流失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3  
在天然降雨观测基础上,通过模拟降雨试验探讨了紫色土陡坡地不同土地利用对水土流失过程的影响。实测资料揭示暴雨和坡长是导致紫以土陡坡地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高强度降雨在10m坡长坡耕地上会引起强烈的细沟侵蚀。  相似文献   

13.
论水土、水土生态与水土生态保持   总被引:4,自引:7,他引:4  
在论述水土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水土生态的概念,认为植被与水土不可分割的整体观念是水土生态的重要特征。同时,对水土生态保持的含义作了新的定义,并将水土生态保持划分为四大类型,即生态型、自然型、生产型、建设型。从水土生态的高度,从源头上、要素的联系中去认识和防治水土流失,是一种主动的、有机的、整体的水土保持观念,是水土保持认识观的深化和发展,将使水土生态保持事业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14.
对当代林业水土保持作用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水土保持林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森林 ,其布局、配置、树种结构、经营及其发挥的水土保持能都具有本身的特殊性。水土保持林的效益主要取决于林地枯落物和林地土壤状况。对湖南、江西两省水土流失概况的调查结果表明 ,尽管森林覆被率高达 5 1 4%和 5 3 % ,林地中的水土流失仍十分明显。原因是目前的森林质量和功能都无法与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原始森林相比 ,其地表组成物质太少且单一 ,地面粗糙度低 ,起不到对地表径流的阻挡作用 ,致使地面径流汇流时间缩短 ,洪水下泄快并容易形成洪水叠加 ,导致洪涝灾害加剧。同时 ,应该承认森林效益具有迟效性 ,指望现代营造的、还不完全具备水土保持林功能的“假森林”在短期内发挥效益是不现实的。只有采取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才能有效地减少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15.
陡坡地皇竹草水土保持效益研究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8  
以皇竹草作为生物篱植物,探讨了其在陡坡地的生长状况和水土保持效益。结果表明:皇竹草茎叶鲜生物量259.2t/hm2,年产干草51.2t/hm2,根系的84.96%集中分布于0~30cm土层内,根系密度48.6条/100cm2,可有效减小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贮水量,固持土壤,是优良的水土保持植物。  相似文献   

16.
人参适宜在土层深厚 ,土壤肥沃的坡地上生长。种植人参采用皆伐林地、清除根茬、顺坡做床的方法 ,从栽培到收获的 6a时间内需换床 1次 ,参后地在 30~ 40a内不能重复利用 ,造成严重水土流失。其整地、晒地期由于土地失去了原有植被的保护 ;管理期间面积占参地 2 0 %~ 2 5 %的作业道要承受整个参地的降水量 ;参后弃地土质疏散、表土裸露 ,在这 3个不同阶段均需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 ,防止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17.
试论森林旅游业发展中的水土保持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森林旅游这一新兴产业近些年发展十分迅猛 ,森林旅游的开发势必会对森林生态环境带来一定影响 ,其中包括对森林植被的影响和对森林土壤的影响 ,使森林植被直接或间接地遭受破坏 ,其丰度、高度活力和再生能力下降 ,森林退化 ,林中裸露地面积增大 ,而产生水土流失。森林旅游对水土流失具有正负两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北京密云石匣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可有效地控制土壤侵蚀 ,不同的水土保持措施存在不同的水土保持效益值。利用北京密云石匣共 2 0个坡面径流试验小区的野外观测资料 ,分析得出了北京石匣小流域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的水土保持效益值 ,其中免耕 (玉米 )为 0 .2 80 ,梯田 (玉米 )为 0 .142 ,人工草地为 0 .0 6 3,荒草地为 0 .0 45 ,水平条林地为0 .0 2 5 ,鱼鳞坑林地为 0 .0 19。人工草地、荒草地、水平条林地和鱼鳞坑林地有显著的水土保持效益 ,但它们之间的水土保持效益并无显著差别。坡耕地 (16 .8°)的年均侵蚀模数为 145 3.8t/ km2 ,远大于土壤自然形成速度和北方石质山区的允许土壤流失量。其研究结果可为土壤侵蚀模型预报、水土保持规划、环境治理和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山地茶园中不同种植模式对水土保持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庆地区的山地茶园,在坡地等高种植的情况下,土壤年均侵蚀量在3198~27186 kg/hm2之间,随着坡度的增大,土壤侵蚀愈为严重,二者呈显著正相关;提高茶园土壤覆盖度可显著降低其水土流失量;梯型种植再辅以复合种植,是减少茶园中水土流失的最佳模式,其5~25°的茶园土壤年均侵蚀量在964.5~2613 kg/hm2之间,显著低于侵蚀标准  相似文献   

20.
坡地槟榔根系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槟榔目前为台湾收益优势作物,在利之所趋情况下继续入侵山坡地已不可避免,因此槟榔对水土保持影响成一热门课题。诸多因子中根系对水土保持影响为重要参考资料,探讨槟榔根系中根系分布、根型、根密度以做为了解槟榔根系对土壤抗剪力研究之用,经选定台中大坑地区槟榔园试验,结论如下:(1)槟榔为浅根系,无论上下坡其根数及根断面积均集中于0~50cm间,根数均以下坡数多于上坡,根直径则随深度之增加而递减。根直径介于0.1~20.5mm间,根系横向扩展亦不高,大约介于30~100cm,横向扩展随土深而增加,无明显主根,根型如团网型(Massive type)。(2)槟榔根系无论于各土层深度分布均以细根及小根所占比例最高,显见槟榔小径根特多,无法分辨明显主根,由于根力与根面积比呈正比,过多之小径根直接影响根力,因此槟榔根力将因小径根所占比例过高而降低根力。(3)槟榔根系密度介于2.403×10-4~9.791×10-4,其中下坡断面根系密度分别为上坡断根系密度2.7倍及1.2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