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杨子坑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开发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子坑流域是1992年初开始进行综合治理开发的,通过近二年的综合治理开发,昔日水土流失区的“红色沙漠”景象已明显改观,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果树种植开发已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相似文献
2.
坡耕地是贵州省耕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坡陡量大,配套设施不完善,治理任务十分艰巨。因地制宜开展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减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坏境和农业生产条件、确保粮食安全的有效手段,地方政府应在协调各部门实现资源共享、促进项目整合的同时,结合当地实际合理确定投资强度、科学布设水保措施,以确保治理效果和工程效益长期稳定发挥。 相似文献
3.
川中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中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黄耀(四川省水土保持办公室,成都610015)黄明,杨运祥(四川省广安地区水电农机局)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嘉陵江中游的广安地区,人口密度达660.人/km2,是全国人口密度125人/km2的5.3倍,而且耕地正。以每年10... 相似文献
4.
5.
泉州市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成效显著苏典南(福建省泉州市水土保持办公室362000)泉州市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总土地面积112万hm2,其中山地面积6807万hm2,耕地面积1567万hm2,总人口629万人。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加上人为破坏,我市水... 相似文献
6.
7.
黄土高原存在着生态环境脆弱、人口与土地矛盾尖锐等一系列问题.发展高质量生态农业是解决矛盾,促进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此,以陕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例,通过对黄土丘陵沟壑区、黄土高塬沟壑区和长城沿线风沙区水土综合治理模式及成效的梳理,分析论证了黄土高原水土生态建设与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关系. 相似文献
8.
苏长芳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3,(5):41-42
新村小流域位于辽宁省朝阳县西部木头城子镇境内,是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大凌河流域辽宁省朝阳县召苏沟河项目区小流域之一,该流域土壤侵蚀严重,侵蚀类型主要为水蚀.该流域在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过程中,根据当地水土流失特点,注重沟壑治理,利用大自然的力量进行生态修复,从商品生产、集约化经营和早受益出发,充分发挥本地自然资源优势,大力营造水土保持经济林,各项措施相互补充,工程养植物、植物保工程,逐步形成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生态修复措施相结合的立体防治结构,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蓄水保土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9.
谢楠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4,(1):46-47
为探索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经验,水利部自2010年起,先后在辽宁省的9个县市区所辖的27个乡镇开展了试点工程,项目经过3 a的实施,建成梯田12 243 hm2,修建蓄水池、谷坊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514座,完成截排水沟79.14 km,田间生产道路308.41km,有效地治理了坡耕地水土流失,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辽宁省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系统总结一些经验和教训,对今后全省大规模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有重要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生态农业建设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结合河北省实际,阐述了水土流失对发展生态农业的影响,指出水土流失是山区生态农业的基础,小流域综合治理是其基本形式,是下游平原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并提出了加强水土保持工作,促进生态农业建设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1.
水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也是构成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水土流失的直接后果是破坏水土资源,恶化生态环境。对陕西省洛川县的水土流失现状和水土保持措施进行了全面调查,并结合多年工作实践,就如何进一步治理水土流失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13.
西南紫色土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体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系统梳理西南紫色土区已实施的水土保持技术,为区域水土保持实践工作提供借鉴。[方法]通过文献查阅,从不同层面开展综述和分析。[结果]针对紫色土区自然概况和水土流失现状,阐述了区域水土流失治理思路,总结了采用的主要水土保持措施,简要综述了各项水土措施的适宜条件及技术构成,同时分析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结论]西南紫色土区水土流失治理方向重点是坡耕地整治和坡面水系配套为主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沟坡兼治,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单项工程、植物和农业技术措施。但实际应用中存在缺乏针对西南紫色土区的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欠缺水土保持措施优化配置和适宜性评价等问题。今后应加强技术标准编制、水土流失防治效益评估、分区治理技术优化配置等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16.
黄河中游四大片水土流失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气候干旱,水土流失严重,人民生活贫困,经济不发达,严重地制约了该地区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的腾飞。经过10年综合治理,狠抓农田基本建设和种树种草,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改善基础设施,发展商品经济,治理成效十分显,水土保持效益及经济效益明显,群众生活水平显提高。 相似文献
17.
18.
泉州市水土流失及其治理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泉州市水土流失的特点和原因 ,认为频繁的台风暴雨以及多山地丘陵的地形特征为水土流失的发生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动力 ;抗蚀性较弱的地面组成物质 ,尤其是花岗岩风化壳的发育是造成水土流失的内在因素 ;而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 ,如破坏植被、陡坡开垦、顺坡种植以及工矿交通等基本经济建设等 ,是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的主导因素。应该注重坡耕地的改造 ,采用水土保持耕作措施 ,并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 ,实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新时期民间资本参与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情况,为各地政府提供相关决策参考。[方法]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当前民间资本参与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总结分析了民间资本参与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特点、模式与经验。[结论]民间资本逐步成为中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领域的重要补充,加快了水土流失防治进程,提高了治理效益。要推进这项工作,还需从政策优惠、建设管理、技术服务等方面加强相关工作。 相似文献
20.
通过以降雨是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为前提,分析降雨量与水土流失的相关关系:降雨量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产生径流侵蚀,降雨强度越大,产生的径流和侵蚀量也越大,水土流失的危害程度也就越大。证明分析降雨的规律性。就能最大限度地揭示水土流失规律。以此进一步地探讨水土流失规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