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用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25%呋虫胺可湿性粉剂、60%烯啶虫胺可湿性粉剂、50%吡蚜酮可湿性粉剂等几种单剂及复配剂防治七(4)代水稻褐飞虱,调查药后1、5、10、15 d防效。调查结果表明,药后1 d和5 d 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和50%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对褐飞虱防效优于其他药剂,都在70%以上;药后10 d和15 d 50%吡蚜酮可湿性粉剂防效都在80%以上,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和60%烯啶虫胺可湿性粉剂防效在70%以上。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烯啶虫胺和唑虫酰胺两种新型杀虫剂在茶叶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方法】应用气相色谱法建立了烯啶虫胺和唑虫酰胺推荐施用剂量和2倍推荐施用剂量在茶叶和茶园土壤中的残留量分析方法及其残留消解。【结果】2种供试药剂在茶叶和土壤中的残留量随时间的推移呈负指数函数递减,残留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其中烯啶虫胺试验剂量在茶叶和土壤中的残留半衰期分别为6.08~6.54 d和1.52~1.68 d,在茶叶中残留量消解至MRL以下所需0.91~3.33 d;唑虫酰胺试验剂量在茶叶和土壤中的残留半衰期分别为4.47~4.74 d和1.87~1.89 d,在茶叶中残留量消解至MRL以下需5.10~8.18 d。【结论】烯啶虫胺和唑虫酰胺在茶叶和土壤中均属于易消解农药,研究结果可为烯啶虫胺和唑虫酰胺在茶园中的合理使用及其在我国规定最大允许残留限量(MRL)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采用气象色谱法测定了烯啶虫胺在水稻田土壤、田水及水稻体内的残留消解动态。结果表明,施药后30d烯啶虫胺在土壤、水和水稻植株中消解率均大于80%。从消解速率测定结果看,在本实验条件下,烯啶虫胺在上述环境介质中较易降解。  相似文献   

4.
在早稻上进行60%烯啶虫胺可湿性粉剂防治稻飞虱药效示范试验,结果表明:60%烯啶虫胺可湿性粉剂120 g/hm2防治早稻稻飞虱效果明显高于常规用药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600 g/hm2和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450 g/hm2,于稻飞虱若虫高峰期施药分别可提高防效33.21%和27.49%,并且可以减少农药用量,降低农药残留风险,起到保护水稻生产生态环境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不同药剂对稻飞虱的田间防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不同药剂对稻飞虱的防效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5%呋虫胺可湿性粉剂300 g/hm2和50%唏啶虫胺可湿性粉剂150 g/hm2在田间均表现出较好的持效性和速效性。25%呋虫胺可湿性粉剂300 g/hm2药后3 d和25 d防效分别为92.49%和92.11%。50%唏啶虫胺可湿性粉剂150 g/hm2药后3 d和25 d防效分别为92.59%和82.84%。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速效性较好,但其持效性较差。因此,25%呋虫胺可湿性粉剂和50%唏啶虫胺可湿性粉剂既有速效性,又有持效性,能快速有效控制稻飞虱的危害,在大面积生产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2017年进行了80%烯啶虫胺·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对稻飞虱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该药剂对稻飞虱有较好的防效,且对水稻安全。因此,可在稻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期,按80%烯啶虫胺·吡蚜酮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90~120g/hm2,二次稀释后兑水对水稻中下部喷雾防治。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了杀螟松在水稻、稻田土壤和水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及残留量测定方法。稻田喷施有效剂量为50克/亩和75克/亩的杀螟松1—3次,最后一次施药离水稻收获间隔期为14天,稻米中的残留量低于最大允许残留量0.2ppm。杀螟松在稻田生态环境中消解速度快,在稻米和土壤中的半衰期约为2天,田水中约1天,其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很轻微。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提高农药对水稻上靶标生物的活性,延缓抗药性,降低其生态风险性,研究了 14 种高效低风险农药对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效果、毒性大小及使用后稻米中的残留水平。【方法】参照《农作物中农药残留试验准则》开展 14 种农药田间残留试验,参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开展田间药效试验,采用 HPLC-MS/MS、GC 等仪器检测残留试验中稻谷、糙米等样品中的农药残留水平。【结果】2% 阿维菌素水乳剂、70% 噻嗪酮水分散粒剂、0.4% 氯虫苯甲酰胺颗粒剂、5%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悬浮剂、25% 噻虫嗪可湿性粉剂、10%烯啶虫胺水剂、25% 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0% 呋虫胺水分散粒剂、25% 杀虫单·毒死蜱可湿性粉剂等 9 种杀虫剂和 50% 苯醚甲环唑水乳剂、5% 稻瘟灵展膜油剂、40% 嘧菌酯可湿性粉剂、75% 肟菌酯可湿性粉剂、20% 噻森酮悬浮剂等 5 种杀菌剂在水稻上使用后,对水稻病虫害防治效果良好,大米、稻谷和糙米中上述 14 种农药的残留水平均低于我国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值。针对水稻生产结构特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 14 种高效低风险农药的作用方式、持效期等关键因素,构建了水稻安全生产中高效低风险农药准入谱。【结论】上述 14 种农药均可作为水稻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推荐药剂。高效低风险农药是今后水稻病虫害防控的关键技术支撑,对促进水稻病虫害可持续控制、延缓农药抗性产生、提高农药利用率、保障稻米质量安全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杀螺胺乙醇胺盐在水稻和稻田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杀螺胺乙醇胺盐在稻田系统的使用安全性,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杀螺胺乙醇胺盐在长沙、杭州、贵阳三地水稻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结果表明,该化学灭螺药在三地的稻田水、土壤、稻秆中消解半衰期分别为1.69~3.01、8.66~13.86 d和5.33~7.70 d.施药后62d糙米中杀螺胺乙醇胺盐的最终残留量均<1.00 mg· kg-1,水稻稻秆中含量最高.在水稻中使用杀螺胺乙醇胺盐70%可湿性粉剂,按推荐剂量900g·hm-2(630 a.i.g·hm-2),最多施药2次,杀螺胺乙醇胺盐在水稻上的安全期为62d.  相似文献   

10.
不同药剂防治稻飞虱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的6种药剂对稻飞虱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50%吡蚜·异丙威可湿性粉剂、30%吡蚜·速灭威可湿性粉持效期长,对水稻防效好,50%烯啶虫胺可溶性粉剂和25%吡蚜酮·噻虫嗪可湿性粉剂速效性好,均可在稻飞虱防治中推广使用,适宜用量应根据田间虫量选择。  相似文献   

11.
不同剂型啶虫脒在棉花和土壤中的残留及降解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GC-ECD测定,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20%啶虫脒可溶性粉剂(SP)和3%啶虫脒乳油(EC)在棉花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并对其在棉花上使用的安全性提出了建议。结果表明,20%SP啶虫脒在棉叶中半衰期为2.1~2.7d,在土壤中为1.9~3.1d;3?啶虫脒在棉叶中半衰期为1.1~1.7d,在土壤中为0.85~1.6d。虽然可溶性粉剂较乳油降解更慢,但最终残留相差不大。用量13.5~27ga.i.·hm-2,间隔10d施药2次,距最后一次施药14d收获棉花籽中啶虫脒残留量小于0.0422mg·kg-1,建议20%啶虫脒可溶性粉剂或3%啶虫脒乳油在棉花上防治蚜虫最多使用2次,用量为13.5ga.i.·hm-2,安全间隔期为14d。  相似文献   

12.
几种新农药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比较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选用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10%乙虫腈悬浮剂、48%噻虫啉悬浮剂和10%烯啶虫胺水剂防治稻飞虱,通过试验得知,48%噻虫啉悬浮剂对水稻稻飞虱表现出良好的防治效果,药后1 d对稻飞虱的防效为44.0%,药后3 d对稻飞虱的防效为81.9%,与烯啶虫胺有显著差异,速效性稍差,但7 d后对稻飞虱的防效为95.2%,与烯啶虫胺、乙虫腈无显著差异,持效作用突出.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虫酰肼在水稻及稻田中的残留动态和生态安全性.[方法]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虫酰肼在稻田水、土壤和水稻植株中的消解动态,测定了虫酰肼在水稻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样品用乙腈提取,提取液用二氯甲烷萃取,经弗罗里硅土-活性炭柱净化,采用HPLC-UVD测定.[结果]在稻米、稻田水、土壤、水稻植株和稻壳的空白样品中分别添加3个质量水平虫酰肼的平均回收率为86.79% ~ 110.47%,平行测定的变异系数为1.39% ~ 6.08%;虫酰肼在稻田水、土壤和水稻植株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3.73 ~ 9.05、7.76 ~ 13.32、3.14~7.31d;用20%虫酰肼悬浮剂210 g/hm2(推荐使用剂量)和315 g/hm2(高剂量)间隔7d分别施用2次和3次,稻米中虫酰肼的最高残留量为0.103 mg/kg,低于我国规定的虫酰肼在糙米中的最大残留限量(MRL)2 mg/kg.[结论]在水稻移栽田施用20%虫酰肼悬浮剂210 g/hm2,间隔7d,最多施药2次,距末次施药21 d以上,收获的糙米食用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4.
双氟磺草胺在小麦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及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双氟磺草胺在小麦上的残留特性和使用安全性,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检测,研究了双氟磺草胺在小麦及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及最终残留量。结果表明:双氟磺草胺在小麦植株中的半衰期分别为2.0~5.8 d,药后14 d消解82%以上。双氟磺草胺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5.5~9.6 d,药后21 d消解80%以上。10%双氟磺草胺可湿性粉剂4.5、6.75 g a.i./hm2,施药1次,收获期采收的小麦籽粒中双氟磺草胺残留量均低于0.01 mg/kg(MRL)。10%双氟磺草胺可湿性粉剂按推荐剂量和方法使用,收获期采收的小麦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5.
采用10%烯啶虫胺水剂、25%的噻嗪酮可湿性粉剂2种杀虫剂及其复配药剂对褐飞虱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0%烯啶虫胺水剂(有效成分36 g/hm2)对褐飞虱有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药后3 d和7 d的防效分别达到了84.92%和96.58%;10%烯啶虫胺水剂∶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1∶9(有效成分75 g/hm2)7 d后的防治效果较好,防效为92.34%,明显高于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112.5g/hm2)的防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12种常用水稻稻飞虱防治药剂的防治效果。[方法]选取目前使用较多的12种水稻稻飞虱药剂,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开展田间防治效果试验。[结果]参试的12种防治药剂在推荐剂量下对水稻稻飞虱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药后14 d对水稻稻飞虱防效在86.11%~93.22%,其中10%烯啶虫胺水剂、50%吡蚜酮·异丙威可湿性粉剂、80%吡蚜酮·噻虫嗪水分散粒剂、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4种药剂对稻飞虱药后3 d防效均在80%以上,药后14 d防效在90%以上。[结论]10%烯啶虫胺水剂、50%吡蚜酮·异丙威可湿性粉剂、80%吡蚜酮·噻虫嗪水分散粒剂、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有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对稻飞虱防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药剂呋虫胺20%可湿性粉剂30g/亩、吡·噻35%水分散粒剂20g/亩、烯啶虫胺60%可湿性粉剂15g/亩防治小麦蚜虫,由试验结果表明,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药后7d防效达95%以上,持效期长达20d。其中呋虫胺、烯啶虫胺速效性好,药后3d防效达90%左右,可作为防治小麦蚜虫药剂与目前常用药剂吡蚜酮进行交替使用。  相似文献   

18.
进行烯啶虫胺防治水稻褐飞虱的小区试验及大田示范试验,结果表明:每667 m2使用50%烯啶虫胺可溶性粒剂4 g能有效控制水稻褐飞虱,其防治褐飞虱的速效性与持效性均显著优于常用药剂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和100g/L乙虫腈悬浮剂,且对水稻安全;示范区比对照区稻谷产量高6.2%;建议烯啶虫胺与当地普遍使用的稻飞虱防治剂丁硫克百威·吡虫啉交替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19.
不同药剂防治水稻稻飞虱田间药效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进行不同药剂防治水稻飞虱田间药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80%烯啶虫胺·吡蚜酮可湿性粉剂120 g/hm~2对水稻飞虱药后3、7、14 d的防治效果分别达78.4%、88.3%、93.2%;表现为速效性好、持效期长,且安全性好,是防治稻飞虱的理想药剂。对照药剂中,施药后3、7、14 d,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450 g/hm~2、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300 m L/hm~2、25%呋虫胺可湿性粉剂300 g/hm~2,对稻飞虱的防效分别为58.50%~68.60%、76.10%~81.50%%和73.80%~85.40%。  相似文献   

20.
异丙威和啶虫脒是防治稻飞虱和叶蝉等害虫的常用药剂,为明确其在稻田土壤及水稻中的残留动态,建立一种同时测定稻田土壤和水稻中异丙威和啶虫脒残留量的气相色谱法,并采用该方法研究贵州开阳、黄平、桐梓等3地异丙威和啶虫脒的残留动态和其在土壤中消解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在0.50~20.00 mg/L范围内,异丙威和啶虫脒的峰面积与其质量浓度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 8、0.999 4。在添加水平为0.1~1.0 mg/kg范围内,稻田土壤中异丙威和啶虫脒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分别为88.35%~92.96%、86.82%~96.05%,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26%~1.74%、0.52%~1.62%;水稻中异丙威和啶虫脒的平均添加回收率分别为93.66%~99.45%、91.94%~98.40%,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02%~3.62%、0.52%~4.23%。在供试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异丙威和啶虫脒在土壤中的消解起着重要作用,2种药剂在灭菌土壤中的半衰期为未灭菌土壤的3.01、3.51倍;土壤温度和异丙威与啶虫脒混样浓度对其消解也有影响,土壤中异丙威和啶虫脒的消解速率随着土壤温度增加而加快,随着施药剂量的增加而减慢。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异丙威和啶虫脒在贵州开阳、黄平和桐梓等3地稻田土壤和水稻中的消解动态曲线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2种药剂在水稻植株中消解迅速,半衰期分别为2.08~2.29、2.58~4.24 d;在稻田土壤中的消解速率比植株中的慢,半衰期分别为4.13~5.83、3.64~4.13 d,属于易降解农药(t_(1/2)30 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