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利用玉米野生近缘种大刍草与丹340杂交,从玉米野生近缘水平上对通玉9585、通玉9582、通玉糯9592和通玉9591等系列玉米品种的杂种优势模式进行分析。通过近年来育种实践和大面积生产证明,以通玉系列和通科A系列为代表的玉米新品种将成为东北早熟玉米生产杂优模式。吉林省早熟玉米品种少,野生近缘属大刍草具有多种优良性状。将大刍草与玉米近缘进行杂交,对创新玉米种质资源及选育玉米新品种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
通过比较玉米近缘野生材料和栽培玉米自交系48-2及其杂种F1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表现后发现,玉米近缘野生材料与栽培玉米48-2由远到近的亲缘关系,酶谱表现(除极少的弱带外)为酶带数目的逐次减少和强度减弱;其远缘材料与栽培玉米杂种F1酶带数、酶活性趋向于中亲值;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其数目与植物生长习性和抗逆性有较密切的关系,1年生大刍草酶带数目和活性强于栽培玉米,多年生大刍草材料酶带数目和活性又强于同属的1年生种;其中,玉米近缘野生材料1年生大刍草小颖玉米和墨西哥大刍草与玉米杂交的F1出现一条所有亲本都不具有的新带,表明与遗传距离适中的亲本间杂交,其遗传物质易于发生基因的重组。  相似文献   

3.
玉米近缘种大刍草(Zea luxurians)光周期敏感性与育种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大刍草短日照敏感苗龄和最佳日照时数,使其与栽培玉米花期相遇,通过杂交导入有利性状进行玉米品种改良与种质资源创新。【方法】设置苗龄和日照时数两个处理,以自然光照为对照,研究不同短日照处理后不同苗龄大刍草的生长发育情况;自制酶液,测定各处理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并对其同工酶进行电泳分析;利用诱导开花的大刍草与玉米自交系授粉杂交、回交并自交选育新自交系。【结果】19—26 d是大刍草能否接受诱导的临界苗龄,苗龄(5—47 d)越大诱导效果越好;9 h是诱导生殖生长的最佳日照时数;各日照时数处理的POD活性随苗龄的增大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变化,但不能直接反映大刍草生长发育状况;a、b、c、d四条POD酶带是大刍草处于营养生长阶段的标记,e、f、g三条POD酶带的出现表明进入生殖生长阶段,POD酶的相对含量主导着大刍草的生长发育方向;采用40—47 d苗龄每日9 h短日照处理的大刍草与玉米掖478、综31花期相遇,通过远缘杂交育成NX3153等玉米自交系。【结论】在中国北方可以通过短日照处理诱导大刍草幼苗提前开花,与普通玉米花期相遇,通过远缘杂交实现基因导入,创新玉米种质。  相似文献   

4.
当今世界,玉米种质遗传基础材料狭窄已经成为制约选育玉米新品种的瓶颈,也是世界各国玉米育种共同面临的难题。迫切需要拓宽和创新新种质为玉米育种提供新的基础材料。大刍草(Zeadiploperennis L.)也叫类蜀黍,是与玉米关系最密切的近缘物种。目前统研究玉米野生近缘种大刍草的生物学特性及利用的报道甚少,本研究对二倍体大刍草、薏苡、墨西哥玉米和普通玉米的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并以此作为该项研究的基础材料与自选栽培玉米自17、自 73 及自8-2 三个玉米自交系为母本进行复合杂交及回交改良,通过多代定向严格筛  相似文献   

5.
两个世纪以来,科学家从遗传学、考古学、语言学等方面追索玉米的祖先及其进化途径。关于玉米起源曾有四种主要学说:第一种,栽培玉米源始于有稃玉米(Wild pod corn);第二种,玉米最近缘的祖先是大刍草(Teosinte),或叫墨西哥类蜀黍;第三种,野玉米、大刍草和摩擦禾(Tripascum)起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有各自独立的进化道路;第四种,栽培玉米是上述三种植物的结合体。即野玉米来源于有稃玉米;大刍草是野玉米与摩擦禾的杂交后代,以后大刍草又与摩擦禾多次天然杂交,最后进化  相似文献   

6.
对20份大刍草和80份玉米自交系RCAβ基因的启动子区和编码区进行测序,进行核苷酸序列变异、氨基酸序列变异、DNA多样性以及最小生成树分析,并对49份大刍草和201份玉米RCAβ基因启动子区的2个与基因表达量显著相关的位点进行单倍型分析.结果 表明:在大刍草向玉米的驯化过程中,RCAβ基因受到强烈选择,导致其DNA序列变异程度降低.与玉米相比,大刍草RCAβ基因的启动子类型和编码蛋白质种类更加丰富.在玉米中未检测到T02、T03、T04和T05等4种功能域完整的大刍草RCAβ蛋白和Hap4类型大刍草启动子.大刍草RCAβ基因丰富的序列变异可为改良玉米光合效率提供遗传资源.  相似文献   

7.
《新农业》2016,(11)
通过玉米自交系48-2与7个不同大刍草远缘杂交获得杂种F_1,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测定其籽粒品质指标含量。结果表明:杂种F_1油分、蛋白质及淀粉指标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48-2。其中油分含量以栽培玉米×尼加拉瓜玉米最高,为6.60%;蛋白质含量以栽培玉米×小颖玉米最高,为13.0%;淀粉含量以栽培玉米×四倍体多年生玉米最高,为75.31%。杂种F_1油分、蛋白质含量具有较强的对照优势,淀粉含量对照优势相对较弱。说明导入大刍草基因可以提高玉米油分及蛋白质含量,从而改良玉米品质。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奇善宝(海洋寡糖生物制剂)对杂交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选用西杂5号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研究奇善宝拌种及在拌种基础上不同生育时期叶面喷施处理对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奇善宝处理能提高杂交小麦分蘖能力,增加次生根数量,冬前调查,拌种处理的单株分蘖比对照增加25%,次生根比对照增加26%;同时还能提高小麦的抗寒性和抗倒伏能力,经处理的小麦受冻叶片较少,各处理的倒伏率为5.0%~9.4%,均低于对照的10.2%;奇善宝处理有显著地增产效果,产量增加3.1%~7.8%。奇善宝处理后籽粒、蛋白质、湿面筋含量,延展性均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9.
玉米学名玉蜀黍,原产地墨西哥或中美洲,在分类学上属于禾本科玉蜀黍族中最重要的一个属,该属中除玉米亚种这个栽培种外,其余分类单位统一称为类玉米,又称"大刍草"。已知的大刍草有一年生也有多年生,有二倍体也有四倍体,但不管其倍性如何,都具有高产、抗逆、抗病虫、品质佳等诸多优点。因此在育种过程中,通过技术手段克服杂交中存在的困难,将这些近缘种类玉米中有益基因导入到栽培玉米中,创制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新种质材料,对拓宽玉米种质遗传基础、提高育种效率和加速育种进程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经奈氏比色测定两组栽培玉米自交系×大刍草远缘杂种F1及其亲本蛋白质含量.结果,大刍草的含量最高,为21.9 %,其余依次为亲本自交系4792×大刍草的远缘杂交种F1(16.9 %)、亲本自交系3153(15.2 %)、自交系3153×大刍草的远缘杂交种F1(13.6 %)和亲本自交系4792(12 %).杂种优势分析表明,栽培玉米自交系×大刍草的杂种F1蛋白质含量表现负向中亲优势,甚至负向超亲优势,而且杂交的双亲蛋白质含量差异越大杂种优势表现越强,差异越小杂种优势越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