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轴向受载的高速角接触球轴承接触角域的精确确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分析了高速角接触球轴承动态特性方程组的基础上,对动态特性的辅助方程进行了寻求根本变量的分析,得到了各个方程组变量相互耦合的关系图和根本变量。根据高速角接触球轴承受纯轴向力时的特点,提出了应用接触角进行迭代求解动态特性的计算方法。为了确定接触角的求解域,根据文献的计算结果分析了随着载荷和转速的变化内接触角增量小于外接触角增量的特点,并应用本文提出的迭代方法对算例进行了计算,验证了对接触角增量变化分析的正确性,从而将接触角的搜索范围缩小一半,减少了计算量。  相似文献   

2.
轴承是旋耕机传动系统中的重要部件,其接触特性对于旋耕机轴承的承载能力、传动精度、可靠性等具有显著影响。为此,基于ANSYS/LS-DYNA显示动力学分析方法对SKF-4201ATN9型旋耕机双列深沟球轴承的应力、位移、速度等接触特性进行分析,并研究不同转速及载荷对轴承接触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滚动体速度、应力呈波峰波谷形式变化,最大应力出现在滚动体与内、外圈接触时;随着单元与内、外圈接触点之间的距离增大,应力大小显著减小;内圈转速对轴承位移、速度、应力变化频率影响明显,对应力值影响轻微;随着径向载荷增大,滚动体应力增大,仿真分析结果与理论结果基本吻合,为后续旋耕机双列深沟球轴承接触及动态特性分析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角接触球轴承动力学建模与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兵  张雷  曲兴田  赵继 《农业机械学报》2012,43(6):215-219,225
针对轴承装配体结构振动的问题,采用矩阵变换方法分析了双列角接触球轴承接触变形的几何关系,使得分析过程更加简洁和精确,并以此为依据,结合赫兹接触理论和拉格朗日分析力学原理建立了轴承装配体结构5自由度动力学模型;讨论了预紧力、接触角、滚动体位置等对系统固有频率的影响;研制了轴承装配体结构动力学参数测试实验台,实验结果表明,该动力学模型能够较准确地预测结构动态参数,误差在15%以内,满足工程计算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考虑外圈与轴承座之间的过盈配合,求解套圈装配应力、滚道变形量、轴承应力分布和疲劳寿命,并分析过盈量的大小对计算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过盈量的增加,套圈最大应力和外圈滚道最大变形量逐渐增大,且变形量与过盈量值相当;在载荷作用下,随着过盈量的增加,轴承内圈和滚子最大等效应力基本不变,外圈最大等效应力逐渐减小;轴承最大接触应力不随装配过盈量的改变而变化.  相似文献   

5.
基于Hertz接触理论,建立轴承5自由度非线性力学平衡方程,迭代求解角接触球轴承的整体支承等效刚度参数。基于有限元分析理论,建立5自由度轴承结合部力学参数的电主轴系统静力学仿真模型;在外部激励作用下,对电主轴系统进行静力学分析,得到模型在力系作用平衡下的应力应变结果,探讨过盈量对电主轴系统应力应变的影响。对电主轴系统进行预应力模态分析,结果表明,当刀柄锥面结合面在过盈量为12~16μm时,刀柄锥面结合面最小接触压强均大于0,能有效保证刀柄与电主轴锥面结合面的高接触率。电主轴系统工作时应避开538.07 Hz附近的频率。  相似文献   

6.
<正>三轮农用运输车前叉主要承受一个较大的轴向冲击负荷和相对小一些的径向负荷,加上转向灵活要求转向轴承既能承受较大的轴向冲击力又能承受一定的径向力,较小的摩擦力矩.受成本和空间结构的限制,转向轴承主要采用了圆锥滚子轴承,推力球轴承,推力角接触球轴承三种类型,主要规格型号如下(括号内为原代号).  相似文献   

7.
由于常用的锁口在外圈的角接触轴承,配置方式可按两轴承外圈的宽窄边相对来划分;对锁口在内圈的单列角接触球轴承,由于其结构的特殊性,其配置方式不能按两轴承外圈的宽窄边相对来划分。为此,对单列角接触轴承的配置方式进行了探讨;并介绍了单列角接触轴承划分配置方式的统一方法。  相似文献   

8.
滚动轴承由内圈、外圈、滚动体和保持架组成。内圈的外面和外圈的里面都有滚动体作滚动的滚道。内圈和轴配合,外圈和轴承座、或箱体、机架孔配合。通常内圈随轴旋转,外圈不转,也可以外圈旋转而内圈不转。 滚动轴承按滚动体分:单球轴承、滚子轴承和滚针轴承。按承受载荷的方向分:单向心轴承、推力轴承和向心推力轴承。 滚动轴承的工作性能与寿命同装配、维护的正确与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在铁牛55型拖拉机中,32612轴承最容易发生故障,由于维修不彻底.修后的32612轴承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出现“刚刚”的有规律的响声.其原因有:(1)轴承的内圈与变速箱第二轴是过盈配合,取之困难,不少机手更换轴承时,光换外圈与滚珠架。这样,新旧零件搭配不协调。在达到正常技术状态前的磨合期内,32612轴承发出有规律的响声。(2)有些32612轴承的内圈早已脱落,但在换用新轴承时,新内圈又不能与变速箱第二轴承形成过盈配合,于是为了防止新内图再次脱落,有的机手就用电焊将内圈草草地焊到二轴上,使新轴承内因变形,并在工作中发出…  相似文献   

10.
考虑轴承接触角的变化,推导了向心球轴承在承受径向、轴向以及弯矩载荷作用下的力学平衡方程.基于拟静力学法建立了向心球轴承的载荷分布分析模型.在MATLAB中基于Newton-Raphson迭代法编制数值求解程序,并以此为基础研究了不同载荷参数对向心球轴承的整体载荷分布以及轴承疲劳寿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角接触球轴承作为水泵的关键零件之一,除自身的制造精度外,其装配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水泵机组的安全运行,文章主要介绍角接触球轴承的特性以及成对安装时的配置方式。  相似文献   

12.
将马氏体相变与强塑性变形工艺相耦合,开发了基于等通道角挤压快速制备亚微米级中碳钢工艺。试验采用45号钢,就淬火态在不同回火温度和回火时间条件下进行挤压。试验结果表明,由马氏体相变得到的过饱和铁素体为动态再结晶和应变诱导碳化物析出作了能量和组织准备,并在一定的回火温度下进行等通道角挤压使位错密度快速增加,实现了动态再结晶,形成了细小晶粒,同时应变诱导碳化物从过饱和的铁素体中以弥散形式析出,使亚微米铁素体基体上均匀分布着细小碳化物。这种组织结构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在550℃退火30min后,晶粒尺寸仍保持在1μm以内。  相似文献   

13.
基于接触分形理论的结合面切向接触刚度分形模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以球体与平面接触时的切向接触刚度以及粗糙平面接触的分形理论为基础 ,基于 3个假设 ,即粗糙表面的微观形貌各向同性 ,粗糙表面上各微凸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忽略不计 ,各微凸体所受的力与其接触面积的大小成正比 ,从理论上提出了具有尺度独立性的结合面切向接触刚度分形模型 ,并进行了定性的实验验证 ,说明了该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4.
文章主要讨论电连接器接触件冲压部分的弯曲工艺,分析弯曲模具中各个因素对弯曲后尺寸的影响,优化相关的影响因素来提高弯曲后成形零件的精度,生产此类零件时具有一定的借鉴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宽频带电磁式角振动台运动部件动态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波  何闻 《农业机械学报》2015,46(10):376-382,390
为满足角振动台输出高角加速度和宽工作频带的要求,提出并优化设计了一种具有圆盘式动圈结构的电磁式角振动台运动部件。首先,介绍了具有圆盘式动圈结构的电磁式角振动台工作原理,并对运动部件的动力学模型进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降低圆盘式动圈及工作台面的转动惯量,增强连接轴的刚度,即提高运动部件的第1阶固有扭振频率,可有效提高角振动台角加速度输出能力及扩展工作频率范围;接着,以动圈导线通过单位电流时的运动部件输出最大角加速度为目标,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优化设计了动圈参数,以最小转动惯量和最高第1阶固有扭振频率为目标,采用有限元法优化设计了动圈的拓扑结构以及工作台面和连接轴的材料组合;最后,将优化后的运动部件应用于宽频带电磁式角振动台样机中,实验结果表明,角振动台输出的最大角位移和角加速度分别为60°和2 000 rad/s2,而角振动台运动部件第1阶固有扭振频率达到1 100 Hz。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割草压扁机工作过程中传动轴转动角度过大引起的失效问题,设计一对斜交锥齿轮传动,计算锥齿轮的几何参数,校核锥齿轮的弯曲和接触疲劳强度。结果表明,设计的斜交锥齿轮强度满足使用需要,为后续斜交锥齿轮传动的设计与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HR601变速器是从美国引进转化吸收的重要联合收割机部件,广泛应用于国内联合收割机生成厂家,变速器内的差速器大齿轮在齿轮啮合中是受力最大的齿轮,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出现了断齿的现象.针对出现的这种现象,很有必要对它进行受力分析.本文利用有限元接触分析法对该齿轮在一档工作时的最大受力情况,算出它的最大强度应力值及对应部位.对齿轮改进设计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纳米尺度接触过程分子动力学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纳米尺度接触过程力学行为,以刚性半球体接触压入单晶硅表面为分析对象,建立分子动力学模型并求解仿真,得到纳米尺度接触过程中微观接触区域的状态变化和接触作用力变化规律.由于粘附力作用,两表面尚未完全接触时,基体原子发生纳米尺度接触所特有的“突跳”现象.随着接触深度增加,基体原子位错和滑移带相继出现,接触区域的硅材料由初期弹性变形转向后期塑性变形.在脱离接触过程中,基体材料有部分弹性恢复,接触完全脱离时,球面仍粘附着部分硅原子.然后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对应分子动力学模拟时的参数条件和接触过程,进行实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分子动力学模拟不但对纳米尺度接触过程力学行为的分析是可行和有效的,而且可以观察到实验无法反映的微观细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