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栽培大豆、野生大豆和半野生大豆酯酶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分析了栽培大豆、野生大豆和半野生大豆的酯酶同工酶.结果表明,栽培大豆幼苗期的酯酶同工酶共出现了17条酶带。栽培大豆和野生大豆既有共同的酶带,又有各自独特的酶带,是亲缘关系较近的两个种。半野生大豆有类似野生大豆的酶谱,表现了野生种的特点.不同进化类型的大豆酯酶同工酶有明显不同。随着进化程度增高,酶带数目有增多的趋势.研究表明,大豆幼苗酯酶同工酶酶谱比较稳定,酶带明确,具有较为明显的种的专一性,可以做为大豆分类学和研究大豆进化关系的一个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2.
3.
半野生大豆DNA导入栽培大豆其后代过氧化物酶酶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方法,对利用花粉管通道途径,导入外源DNA所获大豆变异后代,进行过氧化物酶酶谱分析,结果表明;变异后代与亲本的谱带间有明显差异,后代含有供体的谱带,这说明了外源DNA片段已整合到受体基因组中并在后代中得到了表达。因此,我们认为可以用同工酶酶谱分析的结果作为鉴定外源DNA导入大豆的生化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回交对栽培大豆×半野生大豆杂交后代的改良效果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以3个随机交配的栽培大豆×半野生大豆杂交组合的F1代做待改良群体,分别用有限性、亚有限性、无限性等3个不同结荚习性大豆品种做回交亲本,组配9个回交组合。通过对这9个组合回交一代(BF1)和3个自交F2代株高、主茎粗、有效分枝数、百粒重及蛋白质含量的分析比较可以看出:以有限性品种做回交亲本对种间杂种后代降低株高、增加茎粗效果最佳,亚有限品种次之,无限品种效果最差。对分枝这一性状的改良应选用独秆型品种进行回交,而和品种本身的结荚习性无关。百粒重大的回交亲本对克服种间杂交后代的小粒性效果最佳。只要亲本选配得当,回交F1代即可分离出百粒重接近栽培大豆的单株。在蛋白质含量上用高蛋白品种进行连续回交,可逐年提高杂种后代的蛋白质含量。选用进化程度较高的半野生大豆做亲本,其组合的自交F2代及BF1代即可获得一定数量的、可供选择的单株  相似文献   

5.
东北地区野生大豆和半野生大豆化学品质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概述了我国东北地区野生和半野生大豆的蛋白质和油分含量、地理分布及其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对氨基酸组成、脂肪酸组成、蛋白组分方面进行了研究,为野生大豆资源的利用和研究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3个栽培大豆与半野生大豆杂交组合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豆品种间杂种优势是普遍存在的,而且主要表现在产量性状上,百粒重的杂种优势及超亲优势为负值。超亲优势的表现与杂种优势的表现基本相同。杂种后代植株高、分枝多、籽粒小是半野生大豆在育种工作中利用的障碍。为克服杂种后代的小粒性,必须用大粒亲本进行回交并进行定向选择。利用双亲的平均值可以预测F1代的株高、主茎节数、有效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重、百粒重。F1代单株粒重的增加主要依赖于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的增加,与栽培大豆亲本(Pc)、半野生大豆亲本(Psw)和双亲平均值(Mp)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的根尖细胞核型与进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根尖细胞核型的研究结果表明,二者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40,但在核型上有差异,并有从野生大豆的较对称核型向栽培大豆的不对称核型过渡的趋势;从二者的核型试验中各大豆材料的进化程度由低到高排列顺序为;野1052,野1055,野1057〈野1058〈1060〈苏85-6,这一结果与根据子性状得出的进化顺序相一致。  相似文献   

8.
对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根尖细胞核型的研究结果表明,二者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40,但在核型上有差异,并有从野生大豆的较对称核型向栽培大豆的不对称核型过渡的趋势;从二者的核型推出试验中各大豆材料的进化程度由低到高排列顺序为:野1052、野1055、野1057<野1058<野1060<苏85-6,这一结果与根据种子性状得出的进化顺序相一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之间遗传多态性的差异,以期为大豆杂交育种的亲本选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20对ISSR引物对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及其10份杂种F_1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探讨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之间的遗传关系。[结果]此次试验共扩增出167条带,其中121条为多态性带,多态率达72.45%;杂交F_1代材料与其母本中黄19及父本ZYD04350间的平均遗传相似系数分别为0.65和0.47。[结论]栽培大豆与野生大豆杂交F_1代材料间存在着丰富的变异,杂交F_1代从母本获得的遗传物质多于父本。  相似文献   

10.
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种子营养成分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野生大豆(Glycine soja)和栽培大豆(Glycine max)为试验材料,分析了其种子营养成分。结果表明,野生大豆子粒中粗蛋白含量高于栽培大豆,粗脂肪、总糖、总异黄酮及粗纤维含量低于栽培大豆。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中均检出10种脂肪酸,其中亚油酸、亚麻酸、油酸含量较高,野生大豆中硬脂酸、油酸、亚油酸、花生酸、亚麻酸、花生一烯酸含量高于栽培大豆。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均检出16种氨基酸,野生大豆的组氨酸、丝氨酸、精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及赖氨酸含量高于栽培大豆。栽培大豆的总氨基酸含量高于野生大豆。  相似文献   

11.
野生大豆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12.
温度对野生大豆植株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野生大豆(Glycine soja)进行引种栽培.结果表明,野生大豆植株的生长和温度有一定的相关性,温度对株高净生长量的和叶片净生长量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35.128 5/(1+9 394 171.484 0e-0.6021x),y=-4.2949+0.2667x;同时对野生大豆根瘤的形成与分布进行了分析,其根瘤分布较分散,在贫痹土壤生长的野生大豆其根瘤教目较肥沃土壤生长的野生大豆根瘤数目多.该研究旨在为综合开发利用这一野生植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14.
张健 《农业与技术》2014,(5):146-146
进行菌根食用菌的半人工栽培生产是林下多种经营的研究热点。目前,只有少部分菌根菌种类的技术成熟,形成了商品化生产规模。菌根合成技术和森林经营措施是有效实现菌根食用菌半人工栽培的核心技术。本文对菌根合成技术和森林经营措施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菌根菌半人工栽培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来福根  金祖军 《新农村》2006,(11):12-13
树莓又被称为托盘、山莓果、悬钩子,中草药名称为覆盆子。经人工选育培养的栽培品种,在园艺学上称为树莓。树莓是落叶小灌木,它介于真灌木与半灌木之间。树莓与一般灌木不同的地方是没有二年生以上的地上枝;树莓与半灌木的不同,则在于半灌木的茎在当年冬季几乎全部衰亡或只留下  相似文献   

16.
树莓(Rubus crataegifolius Bge)别名托盘、马林果、木莓等,属蔷薇科悬钩子属落叶藤条植物。其浆果形似草莓,甜酸适口,营养丰富,既是水果珍品,又可制作果酒、果酱、蜜饯等。树莓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温带和寒带,其栽培品种较多。种植后第2年便可开花结实,第3~4年进入盛果期,其经济寿命达20年以上,是周期短、见效快的新型果树。  相似文献   

17.
我国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AFLP指纹图谱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利用 Mse 和 Eco R 酶切 ,筛选了适宜大豆 AFL P指纹分析的引物组合 ,并利用 17对引物组合 ,建立了我国 92份代表性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的 AFL P指纹图谱 ,分析了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指纹图谱的特点与差别 ,发现了具有大豆种间特异性的带纹 M- CG/E- CGA- 4、M- CG/E- CGA- 12和 M- CGG/E- GGC- 14 ,并探讨了应用 AFL P指纹图谱鉴别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种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大棚半促成栽培下草莓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非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4):77-79
2010年9月初,对郑州地区进行大棚半促成栽培吐德拉、达赛、丰香、章姬4个草莓品种的植株生长特性比较、果形、果皮、果肉、可溶性固形物、香味、风味、髓心大小与空实、一级果序平均单果重、硬度及抗病性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和比较,结果表明,章姬、吐德拉、达赛体型最大,生长势最强,果面光滑,果形美观,果色艳红,富有光泽,种子分布均匀,果实较大,整齐度好但章姬硬度低不易长途运输,章姬对灰霉病、白粉病、根腐病这3大病害有很强抗性但吐德拉、达赛对灰霉病较差;丰香和章姬口感好,但丰香对白粉病高度缺乏抗性。因此,各个品种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需结合当地的生产环境进行合理的品种配置。  相似文献   

19.
野生大豆种子最佳发芽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冷冻处理、浓硫酸处理、温汤处理等方法,对成熟度一致的野生大豆种子进行处理,并测定其发芽势、发芽指数、SOD和POD酶活力,可溶性蛋白含量等。结果表明:经过浓硫酸处理的种子各项指标均远高于不经任何处理的对照。温汤处理仅次于浓硫酸处理,冷冻处理的效果稍高于对照,超声波处理、50℃超干处理对野生大豆种子的萌发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大豆3个种的核型分析,结果表明:(1)大豆体细胞染色体数均为2n=40;(2)3个种都只有1对位于最长染色体上的随体,而且随体染色体形态相近,都是近中部或近端部着丝粒染色体;(3)种间染色体长度及着丝粒位置呈规律性变化;(4)野生大豆的核型较不对称,其次为半野生大豆,而栽培大豆核型比较对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