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我国杂交水稻的形势与战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杂交水稻从开始研究至今已有30年历史,已为我国粮食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要进一步发展杂交水稻,必须通过育种方法和材料的改进来提高组合的多样化、产量潜力、品质、抗性和制种产量。两系杂交稻正在走向成功,三系杂交稻在本世纪仍将是主力。杂交水稻国际开发前景可观。  相似文献   

2.
自主创新实现杂交水稻研发新飞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杂交水稻经历了由三系杂交稻、两系杂交稻到超级杂交稻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对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阐述了袁隆平院士提出的攻克超级杂交稻第3期育种目标、实施“种3产4”丰产工程和拓展杂交水稻国际化开发等新时期杂交水稻研发的重大目标,提出了以分子育种技术的运用、C4型杂交水稻的研究和杂交水稻产业化开发为突破口,坚持自主创新,实现杂交水稻研发新飞跃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3.
我国南方稻区杂交水稻育种进展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15  
对1998年以来南方稻区国家水稻品种区域试验资料的分析表明,我国南方稻区杂交水稻育种取得明显进展,主要表现在:新组合大量涌现,产量水平不断提高,稻米品质明显改善,优质高产初步协调,两系杂交稻育种稳步发展,粳型杂交稻育种有所突破.提出了加强抗病性和抗逆性育种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简要回顾了江苏省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和生产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当前育种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其对策。建议开展江淮平原稻区自然条件下不育系育种体系的创新和加强苏中地区两系法杂交稻安全制种技术体系的研究;在两系恢复系和杂交组合选育上,应常规育种结合生物技术,加强恢复系筛选,着力塑造理想株型,注重生理指标选择。  相似文献   

5.
李琦  李珣  李继开 《北方水稻》2010,40(1):71-74
辽宁省水稻育种经历了三次重大突破,第一次是水稻籼粳杂交与理想株型育种,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辽宁省便开始了籼粳杂交育种研究,并相继开展了水陆稻杂交、地理远缘杂交研究,70~80年代成功选育出"千重浪"、"辽粳5号"、"黎优57"等品种,1978年提出理想株型育种模式;第二次是粳型杂交水稻育种,通过包台(BT)型和滇型不育系和籼粳架桥选育恢复系选育成功,1976年辽宁杂交粳稻配套成功;第三次是水稻群体育种,水稻群体育种充分利用核质互作型不育系和生态型不育系的雄性不育特性与混合父本(多品种混合播种)在田间自由授粉实现品种间或亚种间的杂交,将水稻常规育种技术与杂交稻育种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6.
超级杂交稻育种三步法设想与实践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介绍了国内外水稻超高产育种的基本情况,提出了当前我国水稻超高产育种面临的新问题,即超级稻品种资源匮乏、部分超级杂交稻组合适应性较差、超高产水稻育种理论过于模式化等。针对当前形势,结合多年育种实践,提出了超级杂交稻育种三步法设想,即超级亲本选育——超级杂交组合选育——超级杂交制种,并详细阐述了各步骤的标准和实现其目标的技术路线。超级亲本要求综合性状优良,产量水平或库容量达到或基本达到各级区试对照杂交稻组合的水平。超级杂交稻组合的标准是品质优、适应性广、耐肥抗倒、对主要病虫害达中抗以上水平,产量水平较国家或省区试中对照增产8%左右。其选育的技术路线是通过双亲最佳组配方式,增加选择压力,注重理想株型和优良生理机能及其各性状间的高度协调。超级杂交制种产量水平根据不育系的类型来确定,其中早稻类型不育系杂交制种产量要求大面积达到3.75 t/hm2以上,中稻类型的不育系要求达到5.25 t/hm2以上。其技术路线是通过选择最佳的制种基地,选用库容量大和异交结实特性好的不育系,通过超大行比与超常规培育父本措施提高父本的花粉量,从而提高制种产量。按照超级杂交稻育种三步法的技术路线,成功选育了父本996和两用核不育系C815S两个超级杂交稻亲本,利用前者选育出适合长江中下游稻区作双季早稻种植的超级杂交早稻组合陆两优996,用后者选配出几个增产幅度大、极有应用前景的超级稻新组合。  相似文献   

7.
年会分析了1989年全国杂交水稻的生产、科研形势,肯定了“两系”法杂交稻研究取得的重大进展,但认为“两系”法杂交稻大面积应用于生产还需要一段时间,目前“三系”法杂交稻仍是生产上的主力军。因此,除应集中一定的力量抓好“两系法”育种外,领导精力和大多数科技力量仍应重点抓“三系”法的育种、制种、栽培和推广工作,注意解决三系杂交稻推广中面临的种种问题。严防“两系”法杂交稻尚未接上去,“三系法”杂交稻就退下来的危险局面出现。  相似文献   

8.
《杂交水稻》2016,(1):1-5
中国水稻生产正处于重大转型的历史时期。通过对中国粮食的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发展杂交稻的优势与不足进行分析,提出发展高档优质杂交稻是目前解决中国水稻产业面临困境的有效途径。并介绍了作者在高档优质杂交稻育种方面的研究进展。建议国家加大对高档优质杂交稻研究,特别是两系杂交水稻研究的支持力度,引导育种工作者重视高产广适与高档优质相结合,鼓励原始创新。  相似文献   

9.
论杂交稻育种的配合力选择   总被引:47,自引:1,他引:46  
在选育一般配合力优良亲本的基础上,配组特殊配合力优良的组合,是国内外杂交玉米育种的成功经验,也是提高我国杂交稻育种的必由之路。分析了杂交籼稻和杂交粳稻的优势表现和配合力成分,提出了加强杂交稻配合力选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严斧 《作物研究》2012,26(2):176-179
以国家品种(组合)区试和审定资料为依据,探讨了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我国水稻育种格局的发展变化趋势.指出在区试和国审中:杂交稻育种迅速发展并超过常规稻育种;各类品种(组合)单产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大多数两系杂交稻组合比三系杂交稻组合增产幅度未达预期目标;大多数超级杂交稻组合增产幅度也未达预期目标;常规稻育种有重大进展,粳稻常规育种尤其突出.预测我国水稻育种格局将长期呈现多种育种途径并存、竞争和互促的局面.  相似文献   

11.
南方稻区超级杂交中稻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南方稻区的中稻生产是中国水稻生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回顾了中国南方稻区超级杂交中稻亲本选育、组合配制、育种技术体系的建立和推广应用上取得的进展,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术策略。  相似文献   

12.
胡兴明  钱前 《中国稻米》2021,27(4):9-11
杂交水稻研究与应用是中国科学家对全世界粮食安全保障做出的一项重要历史贡献。我国对杂交粳稻的研究虽迟于日本,但却后来居上,并领先于其他国家。更重要的是,中国杂交粳稻研究还推动了籼粳亚种间杂交亲和性的研究,选育了大量以“甬优”系列为代表的、利用亚种间优势的超高产籼粳杂交稻组合,为中国粮食安全提供了足够的种子“芯片”。本文回顾了中国杂交粳稻研究历程,重点分析了杂交粳稻研究中的每个创新思维,希望引起对杂交粳稻研究的讨论,“抛砖引玉”,寻找杂交粳稻实际育种规律,使大田真正育种效率得到更大地提高。  相似文献   

13.
后期功能型超级杂交稻的概念及生物学意义   总被引:69,自引:8,他引:69  
 在借鉴国际水稻研究所新株型育种经验基础上,我国于1996年开始实施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采取的技术路线是理想株型塑造与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至2005年的目标产量是在百亩(6.67 hm2)规模下单季稻达到12 t/hm2(800 kg/667 m2)。介绍了国外水稻超高产育种和国内超级稻育种的基本情况,着重介绍了由中国水稻研究所育成的超级杂交稻组合“协优9308”。该组合表现出高产与优良株型的完美结合,生育后期青秆黄熟,结实率高,籽粒饱满。2000年在浙江新昌验收百亩片平均产量达到11 837 kg/hm2,最高产田块产量达到12 282 kg/hm2。以“协优9308”为例,提出了“后期功能型”超级杂交稻的概念和生理特征,并对今后的超级杂交稻育种策略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籼型杂交水稻恢复系的选育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了中国籼型杂交水稻恢复系的选育成果,综述了恢复系在品质、产量和抗性等方面的选育研究进展,指出扩大遗传差异与塑造良好株叶形态相结合是今后恢复系选育的目标,分子育种技术在恢复系选育中将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论杂种优势群理论对杂交稻育种的指导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杂种优势群理论是杂交玉米育种历经百年而不衰的重要理论支柱。概述了杂种优势群理论的基本内容,以及在玉米和水稻两大作物中的研究和应用。分析了我国杂交稻育种面临的挑战,指出了用杂种优势群理论指导杂交稻育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6.
两系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综述了近年来中国在两系超级杂交稻育种理论与实践中取得的进展,提出了两系超级杂交稻育种的主攻方向和策略,认为以分子育种技术为核心,进行种质创新及亲本遗传改良是今后两系超级杂交稻育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中国杂交早稻的发展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总结了我国杂交早稻的发展以及存在的问题,从杂交早稻的遗传研究,生理生化基础和育种等方面阐述了我国杂交早稻的研究进展,提出了今后杂交早稻强优组合选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我国杂交籼稻选育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水稻杂种优势被利用以来,我国杂交籼稻育种取得显著进展,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根据国家水稻数据中心水稻品种审定数据信息,对我国籼型水稻不育系研究进展、杂交籼稻品种审定情况、籼型超级稻品种发展现状和几个籼稻育种大省的杂交籼稻国审情况进行了对比和分析,并对杂交籼稻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