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不同退耕还林林草模式土壤与林草间氮素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林草复合生态系统在退耕还林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四川盆周山地退耕还林中三种退耕还林模式氮素动态进行初步研究,以揭示林草混交的实质,为林草混交提供理论支撑。研究结果表明:在各模式中,土壤氮素含量均表现为上层高于下层。在模式Ⅰ中,土壤速效氮与杉木叶氮含量呈负相关。杉木与黑麦草的氮素动态变化趋于一致;在模式Ⅱ中,速效氮受植物吸收作用影响大。毛白杨和黑麦草全氮含量与土壤上下层速效氮含量与变化呈负相关;模式Ⅲ速效氮在整个生长季节呈上升趋势。模式Ⅰ中水解氮在整个生长季节内无积累和大波动,吸收和矿化持平。水解氮与杉木叶片氮呈负相关;模式Ⅱ土壤水解氮的变化呈波峰曲线。模式Ⅲ中,全年无明显高峰,水解氮变化不规则,二者无相关性。杂交竹与牛鞭草之间氮素有相同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
对位于坡脚和中坡的两个人工火力楠纯林进行生物量和营养元素分配的初步研究表明:林木的生物量构成是干材>根>枝>皮(?)叶,干材约占40%;林分总生物量为71.7~80.5吨/公顷,林木层生物量为60.5—74.2吨/公顷,随立地变干而降低。火力楠不是典型的浅根性树种,它既有明显的主根,且都伸展到1米以上,但80%的吸收根却集中土表,故立地较干生长即下降;叶面积指数较低,阳叶阴叶比例不合适是当前林分生长量低的重要原因。火力楠对营养元素的需要量是N>K>Ca>Mg>P,对N、P、K的需要量和杉木近似,对Ca的需求则偏低,能适生于缺钙的红壤和赤红壤。  相似文献   

3.
中亚热带几种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碳、氮储存功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定位研究方法, 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角度, 对比研究了中亚热带区域7种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碳、氮储存功能。结果表明, 次生常绿阔叶林碳、氮储存功能最强, 杉阔混交林碳、氮储存功能比同林龄的杉木纯林强, 而第1代杉木纯林碳、氮储存功能强于连栽杉木纯林。生态系统碳、氮储存功能空间分布基本一致, 土壤层是主要部分, 其次为乔木层, 然后是根系, 林下植被层和凋落层所占比例最小。相关分析表明, 土壤碳、氮储存功能与林下植被生物量、森林凋落物现存量之间都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但与地下部分生物量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采用剥落分离法对三倍体毛白杨+黑麦草与三倍体毛白杨+自然草2种模式的根际与非根际土化学特性进行研究表明:两模式林地非根际土C/N值和pH值均大于其对应的根际土。自然草模式根际与非根际土C/N值大于黑麦草模式根际与非根际土,而pH值却相反,黑麦草模式根际(或非根际)土pH值大于的自然草模式根际(或非根际);两模式根际与非根际土N/P值(有效N与有效P的比值)接近14:1;两模式根际与非根际土速效K在4—5月均处于低谷,10-11月处于高峰;黑麦草模式根际土C/N值与速效K呈现较显著正相关,自然草模式根际土C/N值与N/P值呈现较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青海湟水河流域退耕还林地沙棘林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标准株全收获法和平均生物量法,对青海湟水河流域退耕还地沙棘林生物量研究表明:生物量变幅在1 895.94~17 219.54 kg/hm2,地上部分占56.20%~79.25 oA、地下部分占20.75%~43.80%.各器官生物量分布比例也不同.其顺序是根>枝>干>叶.生物量与树高、地径、冠幅具有协同现象.生物量随树龄的增长符合Logistic生长模型,8 a沙棘生长最快、经济系数最大,应适时间种或平茬等措施抚育林分.不同立地条件生物量亦存在较大差异,平坡>陡坡>斜坡>缓坡,半阴坡>阴坡>半阳坡>阳坡,下坡>脊部>中坡>上坡,黑钙土>棕钙土>栗钙土,盖度密>中>疏.降雨量、土壤水分含量与生物量变化一致,水分有效性高的种群,地上生物量所占比例大,单轴型个体多,觅养生长格局倾向于聚集型;水分有效性低的种群,地下生物量所占比例大,合轴型个体多,觅养生长格局倾向于游击型.  相似文献   

6.
通过比较黄土区不同立地条件刺槐人工林各器官生长指标及126株解析木生物量实测资料,分析不同密度刺槐人工林的生长与生物量状况,揭示林分不同径级的密度变化特征,拟合单株生物量与胸径、树高的生长模型.结果表明:在撂荒地、坡耕地和荒坡地营造刺槐林后,随林龄的增长和密度的变化,单株总生物量均表现为平均树干占47.1%,树枝和根系分别占22.22%和25.41%,树叶和果实的比例最低,而且高密度林分内林木的树干生物量均小于低密度林分.同时,30年撂荒地造林密度为1 050株/hm2时,24 cm径级树干生物量占65.5%;35年坡耕地造林密度950株/hm2时,24 cm径级树干生物量占58.39%;30年荒坡地造林密度1 410株/hm2时,24 cm径级树干生物量占51.6%.另外,30年中小径级的树木占林分总密度的67.62%,35年中径级的树木占林分总密度的52.84%.从刺槐生长状况分析结果看,黄土区刺槐人工林的适宜密度为950 ~1 050株/hm2,并应对该区生长30~35年的中径级刺槐林进行合理间伐利用,方可获得较高的生物产量.  相似文献   

7.
喀斯特地区不同林草植被的减流减沙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了进行水土保持生物措施的合理配置,因地制宜治理贵州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通过径流小区观测法,对贵州喀斯特地区不同林草植被的减流减沙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观测试验期间(2008-2010年),大部分林草植被类型都经历了明显的变化过程:完全不具减流减沙作用-部分具有减流减沙作用-减流减沙作用.至2010年各林草植被的减流作用的大小顺序为:经济林(减流率为52.5%~64.3%)>杨树与墨西哥柏混交林>黑麦草>墨西哥柏>白三叶>杨树;减沙作用的大小顺序为:经济林(平均减沙率达99.3%)>黑麦草>杨树与墨西哥柏混交林>墨西哥柏>杨树>白三叶.林草植被配置方式对产流产沙量也有很大影响,因此采取林草措施应同时考虑林草类型和配置方式,才能达到最佳的水土保持效果.  相似文献   

8.
冀北山地阔叶林对降雨再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昱程 《水土保持通报》2018,38(1):107-110,115
[目的]探讨冀北山地阔叶林林冠层的穿透降雨、冠层截留和树干径流对降雨再分配的影响,为该地区的森林建设、森林结构调整提供依据。[方法]利用SPSS专业统计分析软件对林地降雨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林分的穿透雨占的比例是最大(占到总比例的70.22%),林冠截留其次(为28.20%),而树干径流占得比例最小(为1.58%);穿透雨量与林外降雨量有比较好的线性关系(R^2=0.997 9),林分在降雨比较小的时候是不会有穿透雨的,当林外降雨量达到0.78mm时开始出现穿透雨。林冠截留在降雨的再分配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林冠截留量与林外降雨量有明显的幂函数关系,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树干径流量与林外降雨量呈现正相关的关系(R^2=0.9703),阔叶树林在降雨达到4.88mm时才会出现树干径流,但是树干径流具有一定的时滞性,而时滞性的大小和林木本身及雨量的强弱都有很大的关系,当叶面积指数较小,并且枝干夹角成45%,林木表面光滑则形成比较容易。[结论]林冠层对降雨的再分配过程有重要影响,冀北山地阔叶林林冠层的水文效应与森林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以北京山地7种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利用相对生长法对其乔木层(干、枝、叶、根和整株)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定量研究,并分析了生物量回归关系.结果表明:树干、树枝和整株生物量与树高、胸径呈幂函数关系,树根和树叶生物量与树高、胸径呈二次多项式关系,且R>0.81;不同树种各器官的生物量有所差异;乔木层平均生物量在29.56~135.09 t/hm2之间,排序为白秆>油松>核桃楸>华山松>白皮松>山杨>侧柏;净生产力范围为2.06~9.44 t/(hm2·a),从大到小依次为核桃楸>油松>白杄>白皮松>华山松>山杨>侧柏.不同林分各器官生物量的积累以树根和树干为主,生产力的积累以树干和树枝为主.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滇东北河谷区退耕还林地5种5a生林分的典型配置模式进行调查和水土流失监测分析,认为不同配置模式其生物生产量及水土流失状况各不相同,其结果为:不同配置模式生物量排序依次为竹林>刺楸林>杉木林>紫茎女贞林>车桑子林。不同配置模式总生产力比较的结果与生物量的结果基本一致,且枯枝落叶层现存量与总生产力呈显著正相关。地表径流总量及泥沙量依次为竹林<刺楸林<紫茎女贞林<杉木林<车桑子林。  相似文献   

11.
关于林草地减沙效益计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草地减沙效益表现在固土、拦沙和防蚀三个方面。传统的用封闭径流小区试验法测定的林草地的减沙量实质上仅为林草地自身的固土量,用这种固土量来计算林草地的减沙效益是不完全的、片面的。  相似文献   

12.
延安市城市森林树种草种调查及其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延安市城市森林树种草种调查和分析表明,延安市城市林业栽植树(草)种少,共39科113种,选择余地小,不能满足城市绿地类型多样性和植物多样性的要求,乔、灌、草配置比例不合理,城区园林注重视觉效果,忽视改善环境质量的生态功能,对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祁连山林草复合流域土壤水文效应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通过测定国家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祁连山森林生态站排露沟流域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研究其水文效应表明:(1)亚高山灌丛草甸土持水能力最强、通气状况良好,山地森林灰褐土持水能力次之、通气状况最好,山地栗钙土持水能力较差、通气不良;(2)土壤水文效应随深度而变化,变化幅度亚高山灌丛草甸土>山地森林灰褐土>山地栗钙土;(3)单位土壤水文效应亚高山灌丛草甸土>山地森林灰褐土>山地栗钙土;(4)土壤水文效应大小除受本身的性质决定外,还受其厚度影响,亚高山灌丛草甸土各项指标均高于其它土壤类型,由于其处于较高海拔土层薄,总的水文效应指标除自然贮水量外反而比山地森林灰褐土和山地栗钙土低。  相似文献   

14.
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人民生活贫困,症结是水土流失严重,关键是广种薄收,陡坡种植,要实现稳定的退耕还林还草,在退耕的步骤,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先试点,后普及;先修地,后退耕;先深山,后浅山;先陡坡,后缓坡;先间作,后全退的原则。在还林还草的方法上,要处理好“被子”与“票子”的关系,实行以草、灌为主,适度发展经济林,长、中、短相结合,在保障措施上,要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确立科学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在红壤丘岗区自然次生马尾松-草灌植被基础上,组建4种林草生态系统,长期观测结果表明,各生态系统地表径流量逐年减少,而入渗量和渗漏量逐年增加,径流量呈现阔叶林和混交林<马尾松林<自然草被,渗漏量则相反。阔叶林和混交林与马尾松林和自然草被比较,前者径流量年内分布在雨季更加集中,这正是不同林草生态系统涵养水源能力不同的体现。干旱季节4种林草系统土壤剖面水分分布有差别,阔叶林和混交林上下层土壤水吸力差别较小,而马尾松林和自然草被上下层土壤水吸力差别较大,前者土壤导水能力好而后者导水能力差是原因之一;阔叶林和混交林下层土壤水分含量比马尾松林和自然草被低。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由于不合理的人为活动,森林植被遭受巨大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发生,对社会造成极大危害。劳动人民在平治水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尤其是在利用林草保持水土方面创造出许多有效措施。主要理论成果有山川为国家之本、森林能固土防灾、治水重在治山;实践经验为封山护林、荒山造林、堤防植树、草障住淤等。教训为:理论与实践脱节;重治水、轻治山,重工程措施、轻植物措施。  相似文献   

17.
以川西干旱河谷地区某县为例,对退耕还林的成果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一些农业生产力高的土地和坡度小的耕地也纳入到退耕地中,主要与耕地地块分散,距离农户居住地远和水源不方便等情况有关。退耕还林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逐步实施的过程,必须对当地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做深入了解和调查。只有综合各种原则和因素、分清楚轻重缓急,才能制定出适合当地的合理的退耕还林规划方案。  相似文献   

18.
喀斯特槽谷区不同林草恢复模式下土壤入渗特征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为研究不同林草恢复模式对喀斯特槽谷区坡面的水土保持效应,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分析了喀斯特槽谷区顺、逆向坡面不同林草模式(林地、花椒地、灌草地)下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入渗特征。结果表明:(1)顺、逆向坡面下林地容重最小,孔隙度最好,含水率和有机质含量最高,其次是花椒地和灌草地;顺向坡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逆向坡(P<0.05),但其他理化指标间差异不显著(P>0.05)。(2)顺、逆向坡面下花椒地入渗曲线较陡峭,而林地、灌草地相对较缓;灌草地入渗率最先趋于稳定(20min左右),而花椒地和林地入渗率在30min左右开始缓慢下降,直到75min以后渐渐趋于稳定;各林草恢复模式下土壤入渗能力均为林地>花椒地>灌草地(P<0.05)。(3)入渗模型中,Horton模型拟合效果最好(R2>0.712),模拟稳定入渗率与实测值间的回归方程决定系数R2高达0.9789。(4)研究区土壤稳定入渗率与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饱和含水量及pH均呈正相关,而与有机质呈负相关,其中总孔隙度对土壤入渗性能影响最大,有机质影响最小;利用上述指标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可精确预测土壤稳定入渗率。研究结果可为喀斯特槽谷区坡面植被恢复选择及土壤入渗性能评估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以庄浪县5种林草间作模式为对象,在田间采用张力计法测定各模式地的低吸力段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分析各模式地的土壤持水性能,比较不同模式地的比水容量,结果表明,各模式地土壤含水率随吸力变化较快;五种模式不同土层土壤持水力存在明显差异,表层土壤持水力较大,60cm土层土壤持水能力最差。仁用杏+红豆草模式地土壤持水能力和供水能力最强,是最为耐旱模式,油松+紫花苜蓿模式供水能力最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