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湘南丘岗地区水稻轻简施肥技术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系统研究了在几种轻简施肥技术条件下双季早、晚稻的生育特性、养分吸收规律、肥料养分的当季利用率、经济性状和产量效应以及土壤速效养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轻简施肥技术条件下,双季稻前期早发不明显,中期成穗率高,后期根旺叶健不早衰;早、晚稻不同生育时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与养分的吸收量具有相似性;早稻前期氮、磷、钾吸收量最低,绝大部分氮、磷、钾养分是在中、后期吸收的,晚稻前期的氮、磷、钾吸收量明显高于早稻,后期的氮、磷、钾吸收量大多低于早稻,不同处理之间差异不大。各轻简施肥处理均能提高早稻对氮和磷的表观利用率,以“湘珠专用肥”处理效果最好,但不能提高早稻对钾的表观利用率;晚稻轻简施肥处理“湘珠专用肥”也能明显提高水稻对肥料氮和钾的表观利用率。轻简施肥处理的水稻产量明显高于当地习惯施肥处理。  相似文献   

2.
养分管理模式对晚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水稻最佳养分管理技术体系,本文研究了5种施肥模式对晚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养分管理模式对水稻产量影响较大,处理3的实际产量最高,与其它处理的差别也较大。这说明水稻生产中,在均衡施用氮、磷、钾肥的情况下,有机、无机肥适当配施比单施无机肥能更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基肥、分蘖肥、穗肥按一定比例分施增产效果好;不同养分管理模式下氮素利用率情况差异明显。处理3的氮肥利用率比其他养分管理模式都高,所得结果可为水稻养分管理技术体系的建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超级杂交稻Q优6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氮、磷、钾肥对水稻干物质积累、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水稻产量、有效穗数、每穗粒数逐步提高,而结实率下降,各生育时期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积累量均在最高施氮水平下为最大值;随着施磷量的增加,水稻产量、有效穗数和千粒重略微增加,而各生育时期LAI呈先增后减趋势,拔节期干物质积累量逐步提高;随着施钾量的增加,水稻产量、LAI逐步提高,而干物质积累量呈先增后减趋势;随着氮、磷、钾肥施用量的增加,水稻养分总吸收量和每100 kg籽粒养分需求量提高,养分收获指数、养分吸收利用率和养分农学利用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4.
杂交水稻需要比常规稻投入更多的肥料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田间试验,在施肥与不施肥的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常规稻、三系杂交稻和两系杂交稻)在稻谷产量、干物质积累量、养分吸收量及肥料农学效率上的差异。结果表明,杂交水稻在相同肥力条件下的产量水平及施肥增产效果高于常规稻,其高产建立在较高的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磷、钾吸收量的基础上;杂交水稻对肥料的利用效率高于常规稻,生产单位重量稻谷的养分需求量与常规稻无显著差异,也就是说杂交水稻并不需要比常规稻投入更多的肥料。  相似文献   

5.
黄淮海地区水稻施肥技术参数与指标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水稻3414肥效试验结果的分析,计算出水稻100 kg产量的养分吸收量、土壤养分利用系数、肥料利用率等施肥参数,利用3414试验结果得到了最佳施肥量,在此基础上结合土壤测试值与相对产量的回归关系,建立了基于土壤常规测试条件下的土壤养分丰缺指标与施肥数量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6.
对水稻基肥不同施肥方法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旱整地全层施基肥与氮肥比例(基肥∶蘖肥)4∶3的互作增产效果明显,能合理、持久、有效保持土壤供肥能力,提高肥料利用率,满足水稻各生育阶段对养分的吸收,获得了9870kg/hm2的产量,较其它互作组合增产389~2657kg/hm2,增产幅度4.1%~37%。  相似文献   

7.
实验对叶龄诊断技术施肥法和常规施肥法的不同施肥量的产量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叶龄诊断法施用氮肥比常规施肥法增产3.7%,叶龄诊断施肥方法能够较科学合理的根据水稻叶龄需肥量施肥,有效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对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8.
文进军 《杂交水稻》2001,16(5):41-42
两系杂交水稻土壤诊断施肥是指采土壤农化分析样化验分析土壤的主要养分含量,根据土壤主要养分含量和杂交水稻近3a产量,利用配方软件,通过电脑设计出两系杂交水稻的目标产量及其施肥方案,再按方案操作施肥。经过2a试验发现,土壤诊断施肥的实际产量与目标产量吻合性较好,且增产显著,并能提高化肥的使用效益。  相似文献   

9.
研究结果表明,农民习惯施肥方式导致肥料对水稻产量贡献率低的原因在于氮磷钾配比不合理,施氮肥集中在水稻生育前期,与水稻对养分的生理需要不一致。从本试验看,粳糯皖稻68在肥力水平中等的水稻田,以施氮量300kg/hm^2(基肥:蘖肥:穗肥为35:20:45),N、P、K比例为1:0.30:0.40时产量最高,达9586.5kg/hm^2,比不施肥对照增产35.91%,比习惯施肥增产11.82%,肥料贡献率达到26.42%,对土壤的依存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0.
合理施肥对杂交粳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农民习惯施肥与目标产量法确定的施肥方法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农民习惯施肥产量和肥料贡献率低的原因在于氮磷钾配比不合理,氮肥集中在水稻生育前期,与水稻对养分的生理需要不一致所致。杂交中粳稻在肥力水平中等的水稻田,以施氮量180 kg/hm2,N、P、K比例为1∶0.500∶0.667,氮肥的运筹方式以基肥∶蘖肥∶穗肥为40%∶30%∶30%的产量最高,达9 033.3 kg/hm2,比对照增产67.46%,肥料贡献率达到40.28%,比习惯施肥增产4.36%,肥料贡献率达到2.60%,对土壤的依存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1.
测土配方施肥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测土配方施肥与常规施肥条件下水稻生育性状、产量的变化,并比较了其经济效益差异。结果表明,测土配方施肥可改善水稻生育性状,比常规施肥增产6.5%,增收76元/667 m2,有效提高了产投比。  相似文献   

12.
水稻基础产量与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汇总分析了衡东县近几年进行的多点水稻"3414"肥效试验,采用其中的空白区和全肥区产量以及土壤速效养分测定结果,计算出水稻产量的地力依存率。分析结果表明:土壤速效氮、磷、钾养分含量与水稻产量地力依存率呈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106**、0.5195*、0.5107*,建立估算依存率的数学模型均达到显著水平。模型可用于计算不同土壤养分含量下的地力依存率和基础产量,并依据基础产量采用地力差减法制定施肥方案。  相似文献   

13.
红黄泥稻田土壤肥力定位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朝友 《作物研究》1996,10(3):17-21
以临澧县红黄泥稻田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土壤肥力和施肥效益的长期定位监测,分析了土壤基础肥力的变化,水稻产量与土壤养分的变化,不同施肥结构对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的影响,以及主要耕作制度下土壤养分的平衡与预测等,为红壤区稻田的合理施肥及土壤改良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水稻实地施肥技术介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陈德新  邹应斌 《作物研究》2004,18(3):177-180
介绍了国际水稻研究所近年研究提出的水稻实地施肥技术或养分管理方法,简称SSNM(即Site Specific NutrientManagement).SSNM的基本原理是根据不同地点的土壤供肥能力与目标产量需肥量的差值,决定总的施肥量范围,在水稻的主要生长期应用叶绿素仪或叶色卡诊断水稻氮素营养状况,调整实际氮肥施用量,以达到适时适量地供给养分,促进水稻健壮生长,减少病虫害,提高产量和施肥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提出了湖南的SSNM施肥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下磷肥用量的减施潜力,进而为不同肥力水平稻田磷肥减施提供理论依据,在高、中、低肥力稻田上,通过在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基础上增减15%、30%、45%磷肥用量开展双季稻田间试验,并分析磷肥用量与水稻产量的量化关系.结果表明,在高、中、低肥力稻田上,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处理的早、晚稻产量均呈高肥力...  相似文献   

16.
采用田间试验,以比较对照(常规施肥)、微生物肥对水稻土壤肥力、养分含量和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微生物肥对水稻的株高和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了土壤环境,但仍存在着一些不确定的制约因素,需要在生产实践中对施用时间、施用方式、施用方法等问题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永州市零陵区早稻杂交品种的施肥规律,以陵两优268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施肥方式对早稻生育进程、产量性状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施用氮、磷、钾肥使早稻返青期和分蘖期推迟,而成熟期提前,并影响水稻株高和结实率;合理适量的氮磷钾配合施用能显著提高水稻产量,配方施肥比常规施肥增产167 kg/hm2,增产率为2.42%,氮、钾肥利用率分别提高6.7%、13.3%。  相似文献   

18.
不同供氮模式对水稻根系形态及生理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为明确氮素优化管理模式(OPTs)下水稻根系形态和生理特征及其与氮素吸收和产量形成的关系。【方法】以镇稻11为材料,采用营养液培养,通过三种氮素供应模式分别模拟农民习惯施肥(FFP)、高效施肥(HE)及高产高效施肥(HEHY),研究了不同供氮模式对水稻主要生育期生物量和氮素累积、根系形态和生理特征以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与FFP相比,HE和HEHY(OPTs)通过提高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而使水稻籽粒产量分别增加5.7%和16.0%。与FFP相比,OPTs增加了生育期内水稻根系生物量、根系长度、根系总表面积、根系体积以及单个分蘖不定根数目,并提高了灌浆期根系活力、根系氮素同化能力以及叶片光合速率。相关分析表明,开花期根系生物量、总表面积、根体积、单个分蘖平均不定根数目、伤流液流速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均与总氮素累积量及产量显著正相关。【结论】因此,OPTs通过养分调控,可促进水稻根系的生长、优化根系形态结构,并能维持水稻生育后期较高的根系活力,从而促进了水稻对氮素的累积以及产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薛英会  陈琦 《北方水稻》2015,45(2):14-16,34
实验对叶龄诊断法和常规施肥方法在不同施肥条件下的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叶龄诊断法施用氮肥比常规施肥法增产3.9%,能够较科学合理的根据水稻叶龄需肥量而施肥,有效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对环境污染。在施N 69.0 kg/hm2、P2O546.0 kg/hm2、K2O 23.5 kg/hm2时,叶龄诊断法产量最高达到8 452.9 kg/hm2。  相似文献   

20.
新疆伊犁稻区将水稻所需的氮、磷、钾肥料作基肥,进行不同肥料配比方案试验,并与常规施肥水平及管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方案二和方案三油渣和有机肥均属于有机肥,肥效较短,营养单一,不能供给水稻全生育期所需的养分,引起减产现象;方案一和方案四是使用化肥的全层施入,二铵属于长效肥,能够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时期缓慢释放养分,供给水稻全生育期生长需求,尤其是方案四将二铵,尿素,复合肥混合使用,可以补充水稻对N、P、K需求,是最合适的配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