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七星瓢虫对两种麦蚜控制作用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七星瓢虫成虫、幼虫与两种麦蚜共存系统中瓢虫对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的捕食量模型。结果表明七星瓢虫对两种麦蚜的捕食量随着瓢虫密度的增加而减少.随着该种麦蚜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且七星瓢虫无选择性。七星瓢虫不同个体间的干扰作用对其捕食麦长管蚜数量有显著影响,两种麦蚜数交互作用对七星瓢虫捕食禾谷缢管蚜数量影响显著。该模型可用来预测田间蚜虫的变化.指导麦田蚜虫防治。  相似文献   

2.
2010-2011年对不同播种期条件下麦蚜发生量及七星瓢虫种群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适期播种田七星瓢虫迁入早,经控制蚜虫基数小,蚜量增长缓慢;晚播田七星瓢虫迁入晚,蚜虫基数大,蚜量增长迅速。2011年七星瓢虫在当地麦田大规模发生,麦蚜在扬花期已被七星瓢虫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3.
根据系统调查和大田普查结果,通过对天敌与麦蚜在数量、时间、空间上的追随关系进行相关分析,表明淮北麦区七星瓢虫是麦田主要优势天敌,龟纹瓢虫和蚜茧蜂是次要优势天敌。  相似文献   

4.
冬麦害虫天敌发生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1983年在新疆玛纳斯调查,发现冬麦田天敌很多,仅捕食的每亩常在万头以上,其中蜘蛛、瓢虫、食虫蝽是主要类群。蜘蛛的发生与飞虱、叶蝉等关系密切,并以齿须微蛛占优势,该蛛5月底6月上旬达高峰。瓢虫以七星瓢虫为主,多异瓢虫次之,均在麦田繁殖一代,以6月上、中旬幼虫最多,是控制蚜害的主力。麦田蚜茧蜂主要为多脊蚜茧蜂和菜蚜茧蜂,其发生与蚜虫种类、密度有关,蚜害盛期其寄生率有限,但仍可在综合防治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麦田蚜茧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昌麦田蚜茧蜂共有5种,以燕麦蚜茧峰、烟蚜茧蜂为优势种;重寄生蜂有三种,以黄足分盾细蜂为优势种。蚜茧蜂4月中、下旬进入麦田,5月中旬种群数量达到高峰:蚜茧蜂种群数量主要受寄主—蚜虫密度和4~5月的雨量,相对湿度的影响。麦田蚜茧蜂对麦蚜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寄生率最高可达40%以上。解决好重寄生和跟随现象的问题,可提高好苗蜂对麦蚜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6.
麦双尾蚜种群动态及天敌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根据新疆塔城麦田的系统调查资料,探讨了麦双尾蚜Diuraphis noaxia Mordvilko及其天敌种群动态,应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寻找影响麦双尾蚜数量变动的关键天敌种类。结果表明,麦双尾蚜在麦田为聚集分布;影响冬麦田麦双尾蚜数量的天敌主要有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意大利豹蛛Pardosa italica等;影响春麦田麦双尾蚜数量的天敌主要有白足蚜小蜂Aphelinus albipodus、燕麦蚜茧蜂Aphidius picipes和环足灰斑腹蝇Leucopis annulipes等。  相似文献   

7.
范广华  牟吉元 《昆虫天敌》1989,11(4):193-195
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innaeus是山东省麦蚜、棉蚜等多种蚜虫的重要无敌,特别是对控制麦蚜有显著作用。我们于1988年对该虫在麦蚜不同密度下的反应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麦蚜与天敌相互关系研究及麦蚜防治指标初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试验结果表明:小麦产量损失率与麦长管蚜、七星瓢虫幼虫关系极显著,与禾缢管蚜关系显著。经对田间麦蚜防治指标初步试验探讨,揭示了在麦蚜、天敌共存的农田系统内,由于天敌捕食控制作用,原来仅以麦蚜为害单因素所制定的防治指标可有较大幅度的放宽。  相似文献   

9.
麦蚜是麦田主要常发性害虫,单纯依赖化学农药控制麦蚜,既污染环境、又杀伤害虫天敌,还导致害虫抗药性增强,引起害虫再度猖獗。本研究通过20年对麦蚜和主要天敌种群动态监测,提出了以"保护瓢虫,释放蚜茧蜂,喷施虫霉菌"相结合的生物措施,辅以"一次性施药"的麦蚜天敌瓢虫增殖技术,并应用于生产实践,收到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七星瓢虫和多异瓢虫对三叶草彩斑蚜的功能反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了七星瓢虫和多异瓢虫在不同猎物密度下对三叶草彩斑蚜的功能反应,结果表明,七星瓢虫和多异瓢虫对三叶草彩斑蚜密度的功能反应可用HollingⅡ方程较好地拟合,经卡平方检验误差不显著(p>0.05);捕食量在一定范围内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大;而七星瓢虫和多异瓢虫对三叶草彩斑蚜的捕食量随自身密度的增加而减少,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干扰,自身密度的功能反应能用Hassell数学模型较好地反映,经卡平方检验误差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田间3种主要瓢虫对飞蓬指管蚜的捕食功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异色瓢虫、七星瓢虫和龟纹瓢虫在5 min内的移动距离分别为137.14、109.1 cm和9.1 cm,前两者在相同时间内的移动距离均显著高于后者;异色瓢虫和七星瓢虫在不同猎物密度下对飞蓬指管蚜的日捕食量均显著高于龟纹瓢虫;异色瓢虫、七星瓢虫和龟纹瓢虫对飞蓬指管蚜的捕食上限分别为157.21、120.52头和81.66头。3种瓢虫对飞蓬指管蚜捕食功能均符合HollingⅡ型功能反应模型;3种瓢虫捕食飞蓬指管蚜的寻找效应与飞蓬指管蚜密度呈线形相关,随飞蓬指管蚜密度增加,3种瓢虫的寻找效应均降低。  相似文献   

12.
武玉臻  王向阳 《昆虫天敌》1990,12(3):138-141
本文用15块田(次)的分布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麦田穗期蚜虫僵蚜(代表蚜茧蜂幼虫)、七星瓢虫的田间分布均为聚集型,其(?)——(?)的回归关系式依次为:(?)_(蚜)=3.9816+3.1262(?)、(?)_(僵蚜)=0.4962+3.3849(?)、(?)_(七星)=0.3466+1.4894(?)。同时,还对穗期天敌对缢蚜的跟随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为研发小麦蚜虫绿色防控新技术,比较了虫害诱导植物挥发物水杨酸甲酯海藻酸钠缓释球(MeSA)和植物免疫激发子寡糖·链蛋白(OAP)以及二者共同处理对麦蚜及其天敌瓢虫种群动态和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杨酸甲酯、寡糖·链蛋白和2者共同处理对麦蚜以及瓢虫的种群发生趋势无影响,但可以显著降低麦蚜无翅蚜的种群数量;3种处理中水杨酸甲酯对瓢虫有极显著吸引效果;不同处理对有翅蚜数量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在2018年3种处理均可以显著降低麦蚜有翅蚜的数量,而2019年OAP及其与MeSA混合处理可显著降低有翅蚜数量,提高小麦的产量。本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冬小麦生产中增产、减药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七星瓢虫、叶色草蛉、小花蝽等是麦蚜的优势种天敌,同时又是棉虫(棉蚜、棉铃虫)的优势种天敌,所以了解麦田天敌向棉田的迁移,对于棉田壮大天敌群落,用以控制棉虫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于1987、1988年对麦田天敌向棉田的转移做了调查。  相似文献   

15.
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 Fab.)系北京麦田蚜虫的主要种群。近10余年,随着京郊小麦生产水平的提高,麦蚜危害日益猖獗,已上升为小麦的丰要害虫。但人们对麦蚜危害的认识不一,在制订防治指标和防治措施上缺乏科学依据。为了测定麦蚜危害造成的损失、制订科学的防治指标,我们对麦蚜危害产量损失进行了研究。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三种瓢虫幼虫捕食麦二叉蚜的功能反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胡冠芳 《昆虫天敌》1992,14(4):180-185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三种瓢虫即多异瓢虫、七星瓢虫和横斑瓢虫各龄幼虫捕食麦二又蚜的功能反应,捕食者对猎物密度的功能反应可用 Holling Ⅰ型模型拟合,经卡方检验,其理论值与实际观察值很接近,说明模拟后的各方程可用来描述各龄幼虫捕食功能反应的情况。各龄幼虫理论最大捕食量以横斑瓢虫最高,次为七星瓢虫,一至二龄幼虫捕食量较低且差异不大,三至四龄捕食量激增,四龄又明显高于三龄。  相似文献   

17.
食蚜蝇幼虫对麦蚜的控制作用十分明显。为了明确其食蚜蝇的消长动态及捕食作用,1985~1986年,进行了田间调查及室内饲养观察。 1.种类本地区麦田食蚜蝇有;大灰食蚜蝇(Syrphus corollae Fabricius)、斜斑鼓额食蚜蝇(Lasiopticus pyrastri(Lin))、长扁食蚜蝇(Sphaerophoria sp.)、黑带食蚜蝇(Epi-  相似文献   

18.
七星瓢虫不同虫态对杀虫剂反应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室内条件下对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卵、幼虫、蛹和成虫的触杀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的七星瓢虫对抗蚜威、伏杀磷和久效磷的反应一致;与对照药剂久效磷相比:①抗蚜威、伏杀磷处理七星瓢虫卵120小时的相对毒力指数分别为0.0483和0.3187;②抗蚜威和伏杀磷对七星瓢虫四龄幼虫24小时的相对毒力指数分别为0.1088和0.4056;③抗蚜威和伏杀磷处理蛹216小时的相对毒力指教分别为0.0540和0.5990;④抗蚜威和伏杀磷对瓢虫成虫24小时的相对毒力指数分别为0.1406和0.0623。可见,与常规使用的杀虫剂久效磷相比,抗蚜威和伏杀磷对七星瓢虫的各种虫态均具有高度选择性。  相似文献   

19.
非昆虫源人工饲料饲养的七星瓢虫对豆蚜的捕食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非昆虫源人工饲料饲养七星瓢虫的捕食能力,在室内比较了用人工饲料饲养的七星瓢虫种群和蚜虫饲养的七星瓢虫种群对豆蚜捕食作用的异同。结果表明,两种七星瓢虫种群各虫态的捕食量均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上升,当猎物密度增加到一定水平,捕食量趋向稳定,捕食功能反应曲线均符合Holling Ⅱ型方程。人工饲料饲养种群的1~4龄幼虫、雌成虫和雄成虫的理论最大日捕食量分别是20.9、36.0、100.2、403.2、490.9和395.3头,蚜虫饲养种群的1~4龄幼虫、雌成虫和雄成虫的理论最大日捕食量分别是20.0、28.9、102.1、476.2、472.2和396.4头。结果说明两种种群各虫态对豆蚜的最大日捕食量差异不大,表明人工饲料饲养的七星瓢虫对豆蚜也有较强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了明确4种主要捕食性瓢虫对烟蚜的控制效能及其与优势寄生性天敌烟蚜茧蜂的取食竞争作用,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七星瓢虫、异色瓢虫、六斑月瓢虫和龟纹瓢虫对烟蚜的捕食效能和异色瓢虫与烟蚜茧蜂的取食竞争作用。结果表明,4种瓢虫捕食烟蚜后均能正常完成发育,发育历期分别为异色瓢虫(17.11 d)七星瓢虫(16.25 d)六斑月瓢虫(13.69 d)龟纹瓢虫(12.73 d),其中异色瓢虫的4龄幼虫期最长,达4.15 d,显著高于其他瓢虫;异色瓢虫、七星瓢虫、六斑月瓢虫和龟纹瓢虫完成生长发育对烟蚜的总捕食量分别为687.0、635.6、359.2和253.2头,各瓢虫间差异显著。在烟蚜茧蜂和异色瓢虫的共存系统中,增加异色瓢虫的数量,异色瓢虫和烟蚜茧蜂对烟蚜的个体控制数量均会降低;增加烟蚜茧蜂的数量,显著降低了种内的个体寄生量,但对异色瓢虫的控蚜作用无明显影响。该研究结果将为合理利用天敌昆虫组合控制烟蚜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