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5 毫秒
1.
茶情速递     
《茶世界》2018,(9)
正雅安市食品药品监督稽查支队与名山区茶叶发展局携手推动蒙山茶品牌加快发展近日,雅安市食品药品监督稽查支队执法人员到名山区茶叶发展局,共同商讨蒙山茶品牌发展及相关标准适用事宜。雅安市食品药品监督稽查支队执法人员针对近期关于蒙山茶产品的投诉举报情况,与名山区茶叶局就蒙山茶地理标志产品的适用范围、资格及生产标准进行了深入探讨。就食  相似文献   

2.
杨国华 《茶报》2000,(3):21-21
名山,是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发祥地,蒙山种茶始于西汉,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蒙山茶因其品质优异、工艺精湛,自唐初列为贡茶,  相似文献   

3.
邓敏 《福建茶叶》2006,(1):26-26
“蒙顶甘露”产于四川省蒙山,山顶有上清、菱角、毗罗、井泉、甘露五峰,终年烟雨蒙蒙。因此而得起其名。“甘露”茶是在总结蒙山“玉叶长春”(宋政和二年创制)和“万春银叶”(宋宣和二年创制)的基础上创制的。最早记载于明朝嘉庆二十年《四川总志》、《雅安府志》记有:上清峰产甘露。解放后,“蒙顶甘露”被评为我国十大名茶之一。其紧卷多毫、色泽嫩绿、汤碧明亮、香气馥郁、芬芳鲜嫩、滋味浓郁回甘、叶底嫩芽秀丽匀整的品质特点在国内外市场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蒙顶甘露长期以来都是采用传统的手工加工工艺,精心制作,…  相似文献   

4.
茶的为人利用,在远古时代,有“神农尝百艸”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萘而解之”的傳說,五代以后各史籍及人物小传中,对茶的利用于飲料和医药,有不少記载。神农食經云:茶叶原生于四川益卅的山谷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乾。郭璞註云:”树小如梔子,冬生叶,可煑作羹飲”。苏讼云:“閩浙蜀江湖淮南山中皆有茶,春中始生嫩叶,蒸焙去苦水,制成未才可飲,与古代所食不同。南人输官茶,往往摻什石南芽、构(木巳)芽、枇杷叶、皂莢芽、槐芽、柳芽等。惟茅芦、竹筍之类不摻;謂真茶性冷,雅州蒙山茶温而袪疾,什叶去风”。毛文锡茶譜云:“蒙山有五頂,上有茶园,中頂称上清峯,昔有僧人病冷很久,遇老  相似文献   

5.
名山县位于成都平原西南边缘,境内蒙顶山所产名茶自唐代以来,享有经久不衰的盛名,“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传唱古今,素有“仙茶故乡”的美誉。名山县生态条件优越,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具有得天独厚的宜茶条件。近年来,名山县把茶产业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骨干项目来抓,制定了打造“中国绿茶第一县”的总目标,  相似文献   

6.
“巴山峡川多香茗,天府蜀道任遨游。”这里就我多年见闻所及,作咏四川茶区名胜诗一首,略述茶区名胜梗概,以供外地茶界同人参考。峨眉天下秀,青城世外幽;邛崃文君卖茶酒,李白故居住江油。大小三峡辞白帝,杜甫草堂谒武侯。真桃花源大酉洞,大茶王国金佛猴。蒙山顶上茶敬客,扬子江中水长流。  相似文献   

7.
唐黎标 《茶叶》2003,29(1):56-56
古往今来 ,各地的茶楼、茶馆、茶社和茶室业主 ,大多利用巧妙的茶联招徕顾客。茶馆小憩 ,细品茶联 ,领略茶文化的博大与精深 ,别有韵味。有的从茶香、水美上极力渲染 ,使茶客怦然心动 ,欲罢而不能。如“独携天上小团月 ;来试人间第二泉”(南京雨花台茶社联 )、“九曲夷山采雀舌 :一溪活水煮龙团”(武夷山风景区茶联 )、“花笺茗碗香千载 ;云影波光活一楼”(成都望江楼联 )。再如“香分花上露 ;水汲石中泉”、“清泉烹雀舌 ;活水煮龙团”、“扬子江中水 ;蒙山顶上茶”、“瓦壶水沸邀清客 ;茗碗香腾遣睡魔”等。有的生花妙笔于饮茶功效、经营…  相似文献   

8.
文献摘要     
《中国茶叶》2006,28(1)
不同氮肥种类和用量对川西蒙山茶品质的影响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尿素、硫酸铵、硝酸铵、碳酸氢铵和硝酸钙5种氮肥及其不同用量对川西蒙山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肥料种类、用量以及他们之间的交互作用对茶叶主要品质指标(可溶性糖除外)的影响极显著;不论施用何种氮肥,茶叶中的茶多酚、儿茶素和咖啡碱含量  相似文献   

9.
“蒙頂茶”产于四川的蒙山。蒙山是四川的胜地之一,与峨嵋、青城齐名。山跨雅安、名山兩县。上有天盖寺、永兴寺、靜居庵等古刹,蒼林紅宇、絕壑飞泉、风景极佳。山頂有上清、菱角、毗罗、井泉,甘露等五峯、其中以上清峯最高,俯视峨嵋诸山。相傳在西汉时,有甘露普慧禪师,亲手植茶七株在五峯之間。这七株茶树的植株高度在一尺上下,二千多年来不枯不長,  相似文献   

10.
周文棠 《茶叶》2009,35(4):244-249
中国茶文化史上,有栽种茶树第一人——甘露禅师吴理真之说,或表述为“西汉时,甘露禅师吴理真结庐于四川蒙山亲植茶树,是佛教徒种茶的最早记载。”本文依据相关历史资料,进行考证,认为蒙顶产茶记载于唐代;五代至北宋记载中的蒙顶植茶人具有道教文化的内涵;蒙山甘露禅师出现于北宋;自南宋至清代记载中的蒙顶植茶人具有佛教文化的内涵;吴理真是宋代从岭表至蒙山的僧侣,因有灵异而被南宋孝宗敕封;明代杨慎的记载,进一步确证了“宋甘露禅师行状碑”的真实性,并补充了关于吴理真的生平,吴理真之所以被敕封是因为有灵异,而不是种茶;蒙顶植茶人吴理真是当地农民的观点出现于现代;蒙顶植茶人身份的变化反映的是各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茶文化史上“吴理真是西汉时在蒙顶植茶之人的观点”是错误的。作为茶文化工作者有必要厘正茶史,以免谬论遗于后代。  相似文献   

11.
"茶圣"陆羽在《茶经》中阐述了茶树栽培、采摘和制作等精辟论断,闻名于世。同时他还是最早论及茶与水的关系,不仅是茶学始祖,也是检查饮水卫生的创始者。尤其是在品水和煮茶方面更具有独到之处,也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扬子江上水,蒙山顶上茶"是古今广为传颂赞誉蒙顶茶的诗句。  相似文献   

12.
正茶史专家朱自振最早提出"西汉甘露大师手植蒙顶茶"纯属子虚乌有2011年,笔者对近年来大肆宣传的所谓"西汉茶祖"吴理真其人其事作了考证溯源,先后在多家报刊、网站发表,在业界引起较大反响。2012年,笔者看到著名茶史专家、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朱自振早在1996年出版的《茶史初探》已明确指出:"有人可能会引‘西汉僧人甘露师'植茶蒙山,来说明佛教与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茶史 茶诗     
广东增城人好饮茶,早有文字记载:明代陈经翰写《游燕游岳稿》及《山中志怀》二书,就隐居城东七里的凤凰洞中,洞里多岩石、石岩产岩茶,茶味胜西坑(增城西坑茶,是茶质味优的一种).县境内还有“银泉茶”、“狮岭茶”、“东坑茶”、“十八滩茶”、“仙人洞茶”等.“增城商业话升平”一文道:增城人在唐代讲“滩茶”;元代讲“泡茶”;明代讲“焗茶”;清代讲“冲茶”;今天讲“饮茶”.滩、泡、焗冲、饮,反映了增城人五个朝代饮茶的历史.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为倡导“茶为国饮”,普及茶知识、弘扬茶文化,营造“知茶、爱茶、饮茶”的氛围,弘扬“廉、美、和、敬”的中国茶德思想,中国茶叶学会、广东省茶叶学会和广东省茶业行业协会已经携手各有关单位成功举办了8届“全民饮茶日”广东区域活动.  相似文献   

15.
1.茶产业是传统特色产业 优势产业湖北省黄冈市种茶历史悠久,早存唐代就盛产茶叶,当时就有“团黄”、“蕲门”茶与安徽的“黄芽”茶并称淮南“三茗”,被选为朝廷御用.  相似文献   

16.
茶竹缘丛谈     
黄飞 《中国茶叶》1994,16(5):7-9
中国是最早发现茶和利用茶的国家,从“神农尝百草得茶”,先民以茶为药,以茶为食,以茶为饮,进而栽茶制茶,直至茶成为日常生活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国也是最早利用竹的国家,从女蜗开天辟地以竹为笙簧和后羿竹箭射日的神话开始,到商代记载文字的竹简,进而民间日常衣食住行的用竹、食竹(笋).中国的茶文化和竹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两者分别沿着各自的洪流奔腾向前,然时时汇聚交融,形成了许许多多璨璀迷人的“茶竹缘”“小岛绿洲”.茶竹知己,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7.
有女如茶     
如果说诗人如水,女人就是诗人杯中的茶,浅淡甘露、蓊郁茂发;如果说男人如山,女人就是山下盘绕的茶,沿山而立,顺溪而生.大地造就万物,日月孕育精华,一片叶,春秋事,一杯茶,万种情. 《诗经·郑风》载“出其东门,有女如茶”.苏东坡诗云:“戏作小诗君莫笑,从来佳茗似佳人”.茶,如女人;女人,如茶.春生茶,重水,茶韵回甘;秋生茶,重香,茶韵浓长.都说,女人如茶.嗅一律芬芳自娱,听一首轻音慢思,沏一杯清茶静品.安然的午后,朦胧的清晨,一席茶语,一缕清音,共品“如茶女人”.  相似文献   

18.
黄财标 《福建茶叶》2014,36(6):49-50
当今茶叶市场真可谓“风起云涌,此起彼伏,热点不断”.自90年代兴起的铁观音热开始,茶叶市场似乎执着于“热点”的酝酿,由云南普洱、安化黑茶、武夷金骏眉,到当下的武夷大红袍、福鼎白茶.虽然其间有传奇,有悲剧,有正面效应,也有投机取巧,但每次“热点”都给予市场一个导向,并影响着厂家、商家经营活动及消费时尚.福建茶每每成为市场“热点”,是福建茶之幸,更是福建茶农之幸!在“热点”不断的当今茶市,福建本土的“陈年老茶”以一类特殊的茶品走进人们的视线,是否也会成“热点”亦未可知.现就针对“陈年老茶”的市场现状和几点思考,与同行商榷.  相似文献   

19.
在长期栽培利用茶树的历史进程中,西双版纳形成了傣族的“竹筒茶”、“烤茶”,哈尼族的“土锅茶”、“竹简茶”、“喃咪茶”,布朗族的“腌酸茶”、“青竹茶”、“喃咪茶”,基诺族的“凉拌茶”、“包烧茶”,拉祜族的“烤茶”、“竹简茶”等等饮茶习俗。这些饮茶习俗的形成,与西双版纳独特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茶”文化和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综观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茶和中医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中国国际影响力全面提升的当下,我国正积极寻求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而中医国际推广成为了最佳选择之一.因此,本文首先阐述了中医国际推广的可行性及过程中的困难,然后从茶和中医的密切关系入手,提出借助的“茶”文化翻译的“桥梁”作用,消除中医国际推广中的“文化折扣”障碍,并具体分析了发挥“桥梁”作用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