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土壤理化与植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对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的土壤理化与植物群落特征进行分析,先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选择3类典型样地,分别代表群落演替进程中3个不同的阶段,再用野外样地调查和室内分析法研究了衡阳盆地紫色土丘陵坡地自然恢复演替进程中主要植物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植被根系空间变化和土壤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理化特征为阴坡优于阳坡,下坡优于中坡,中坡优于上坡;(2)在阴坡与阳坡的上坡、中坡与下坡每一生境对应不同的群落类型,且植被盖度与植物多样性指数的大小顺序均为:阴坡下坡>阳坡下坡>阴坡中坡>阳坡中坡>阴坡上坡>阳坡上坡;(3)不同生境条件与植被盖度关系符合方程Y=10.234X-4.5867(R2=0.8932);(4)各生境的物种丰富度(S)、Simpson指数(D)与Shannon-wiener指数(H)三者的关系符合方程:S=-0.0579+0.2367D+0.3579H,r=0.9147(P<0.01);(5)不同植物群落的相似性指数上下波动,变化趋势符合方程Y=0.1268X+0.087(R2=0.8699)。这将丰富该地区植被生态学与恢复生态学的内容,为衡阳盆地紫色土丘陵坡地生态系统的植被与重建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植物群落根系与土壤理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孙华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5):112-116
为了对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自然恢复演替进程中主要植物群落植被根系与土壤理化特征的变化进行研究。先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择3类典型样地,分别代表群落演替进程中3个不同的阶段。再用野外样地调查和室内分析法研究了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自然恢复演替进程中,主要植物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植被根系空间变化格局和土壤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植物群落演替进行,不同阶段植物群落的生态特征,土壤的理化性质等产生相应的变化,演替初期、演替中期与演替后期0~15 cm土层的根系量与土量的比例分别为0.18、0.15、0.12;(2)随着植物群落演替进行,植物根系的空间分布格局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不同的演替阶段土壤根系的基质量的大小顺序为:演替初期<演替中期<演替后期,0~15 cm土层的根土比的变化规律为:演替初期>演替中期>演替后期;(3)随着植物群落演替进行,植物根系(0~60 cm)的空间分布格局、根土比、土壤容重与土壤含水量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且它们与土壤中氮的含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衡阳盆地紫色土丘陵坡地主要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衡阳盆地紫色土丘陵坡地植物群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衡阳盆地紫色土丘陵坡地乔木有8科10属12种,灌木有20科42属58种,草本有28科58属78种;(2)衡阳盆地紫色土丘陵坡地的物种丰富度与生物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为阴坡>阳坡,下坡>中坡>上坡。  相似文献   

4.
紫色土丘陵坡地不同恢复阶段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作云  杨宁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8):163-167
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对湖南省衡阳市紫色土丘陵坡地不同恢复阶段(包括前期(Ⅰ)、中前期(Ⅱ)、中后期(Ⅲ)和后期(Ⅳ))不同土层(包括0~10 cm、10~20 cm、20~40 cm、40~60 cm、60~80 cm、80~100 cm 与0~100 cm土层)的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植被恢复的进行,每个恢复阶段各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先升后降,呈现出倒“U”形规律,TN和TP的含量显著减小(P<0.05),具有明显的“表聚性”, 每土层的4个恢复阶段的SOC的大小具有“波动性”,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TN和TP的含量的大小顺序均为:后期(Ⅳ)>中后期(Ⅲ)>中前期(Ⅱ)>前期(Ⅰ),其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2)随着植恢复的进行, 0~100 cm土壤SOC、TN和TP显著增加(P<0.05), C/N、C/P和N/P显著减小(P<0.05);(3)相关分析说明: C/N与SOC、SER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TN、TP、SWC、SBD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C/P与SOC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SWC、SBD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N/P与SOC、TN、TP、pH值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与SBD、SER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研究结果说明,在植被恢复过程中,植被对土壤中N和P两种元素的需求相一致。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湖南舜皇山野生红豆杉所分布的红豆杉+红椿群落(甲)、红豆杉+白楠群落(乙)、红豆杉-朱砂根+苦糖果群落(丙)与红豆杉-大叶冷水花+大叶贯众群落(丁)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分布格局进行调查与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Patrick丰富度指数(R)的大小顺序为丁>丙>甲(=乙)(P<0.05),Simpson多样性指数(D)为甲(≈乙)>丁>丙(P<0.05),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丙(≈丁)>甲(≈乙)(P<0.05),Pielou均匀度指数(E)为甲(≈乙)>丙(≈丁)(P<0.05);(2)甲、乙两群落呈均匀分布格局,而丙、丁两群落呈聚集分布格局。聚集强度(K)、聚集指数(I)、平均拥挤度(m*)与格林指数(GI)的大小顺序均为丙(≈丁)>甲(≈乙)(P<0.05)。该结论将丰富植物生态学内容,为野生红豆杉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对湖南舜皇山不同海拔高度植物群落的Patrick指数(R)、Shannon-Wiener指数(H)、Pielou指数(E)进行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在海拔400~600 m内,R、H的顺序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P<0.05),E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P<0.05);在海拔600~1500 m内,R、H的顺序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P<0.05),E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P<0.05);(2)在相同的植物层中,(乔木层)[(400~600 m)(R, H)]>[(600~1500 m)(R, H)](P<0.05),E变化规律与R, H相反,(灌木层)[(1000~1500 m)(R, H)]>[(600~1000 m)(R, H)]>[(400~600 m)(R, H)](P<0.05),(灌木层)[(400~600 m)(E)]>[(600~1500 m)(E)](P<0.05),(草本层)[(600~1000 m)(R, E)]>[(400~600 m或1000~1500 m)(R,E)](P<0.05),(草本层)[(600~1000 m)(E)]>[(1000~1500 m)(E)]>[(400~600 m)(E)](P<0.05)。因此,不同海拔生境异质性是形成不同样点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差异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民勤绿洲退耕地的植被恢复、合理利用植被资源,笔者利用物种多样性理论、养分动态,研究退耕地植被演替过程、土壤养分的变化特征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1)民勤绿洲退耕地植被演替过程中,植被恢复分为恢复阶段(退耕1~3年)、多年生草本演替阶段(退耕3~8年)、多年生灌木演替阶段(退耕8~24年)、多年生灌木植物稳定阶段(退耕24~31年),物种多样性也呈现一定的规律:植物群落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呈波动式减小的趋势,而Pielou和Alatalo指数呈波动式增大的趋势;(2)土壤养分在整个植被演替过程中总体呈现消耗—积累—稳定的趋势,演替初期阶段速效K、P消耗较少,演替中期土壤养分消耗较大,演替后期土壤养分处于积累状态,之后逐步趋于稳定状态;(3)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土壤养分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Margalef指数与速效K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全N呈显著相关,Simpson指数、Shanon-wiener指数分别与速效K呈极显著负相关,群落优势度指数与速效K呈极显著相关,Pielou指数、Alatulo指数分别与全N、有机质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连古城自然保护区不同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期为干旱荒漠区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方面提供理论依据,以民勤连古城自然保护区荒漠植被典型群落为研究对象,应用物种多样性指数、土壤水分变化动态、降雨量等指标因子变化动态趋势对群落演替过程中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根据群落土壤水分条件变化趋势从高到低依次为:典型群落Ⅲ>典型群落Ⅱ>典型群落Ⅴ>典型群落Ⅳ>典型群落Ⅰ;(2)不同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由大到小排列顺序为:典型群落Ⅴ>典型群落Ⅱ>典型群落Ⅲ>典型群落Ⅰ>典型群落Ⅳ,整体表现为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偏低,生态优势度较高;(3)2014年的降雨量高于2013年,降雨量分别为142.9、108.7 mm,2014年除12月外,每月均有不同程度的降雨。可得出结论:物种多样性指数受降水的影响,相应出现增加或减少趋势,但降水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效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充分表现出来。在群落演替进化过程中种群将保持合适大小,群落表现出最大的适应能力,保持种群避免灭绝。  相似文献   

9.
《种子》2021,(8)
短尾杜鹃是贵州特有珍稀濒危植物,为了探究其群落结构和多样性,采用样方法调查分析了2个短尾杜鹃群落物种组成、区系特征、生活型谱、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结果表明,群落Ⅰ有维管束植物39科59属72种,群落Ⅱ有维管束植物45科71属95种。属的分布区类型以热带成分为主,群落Ⅰ和群落Ⅱ热带性质的属分别占总属数的50.00%,41.27%;生活型谱以高位芽植物占优势,群落Ⅰ和群落Ⅱ分别占总数的66.67%,70.53%;2个群落分层明显,垂直结构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2个群落径级结构(DBH≥1 cm)和高度级结构呈"倒J型"或"单峰型",更新良好,主要优势种种群为增长型或稳定型;2个群落属和种的相似性系数分别为0.368 4、0.201 4,多样性指数在不同群落和同一群落不同层次间存在差异。群落Ⅱ的Margalef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高于群落Ⅰ;灌木层狭叶方竹占绝对优势,分布不均匀,各多样性指数最低(群落ⅡMargalef指数除外)。群落Ⅰ人为活动较少,演替时间更长,处于演替后期阶段,向顶级群落发展,群落Ⅱ受人为干扰频繁,处于演替中期阶段。  相似文献   

10.
研究旨在探索湿性发酵豆粕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血清抗氧化功能及粪便成分的影响,为湿性发酵豆粕在蛋鸡配合饲料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选取375日龄蛋鸡1152羽,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每组6个重复,每重复48羽。Ⅰ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处理Ⅱ、Ⅲ、Ⅳ组为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分别用4.5%、6.0%、7.5%的湿性发酵豆粕替代3%、4%、5%的普通豆粕,试验期为90天。结果表明:(1)与Ⅰ组比较,Ⅱ组、Ⅳ组均显著提高平均蛋重(P<0.05),Ⅲ组显著降低破蛋率(P<0.05),平均产蛋率、料蛋比、死淘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2)Ⅳ组的蛋壳厚度、Ⅲ组、Ⅳ组的蛋黄比色值、显著或极显著高于Ⅰ组(P<0.05或P<0.01),Ⅲ组的蛋形指数比值显著低于Ⅰ组(P<0.05);(3)同对照组相比,Ⅱ组显著提高血清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降低丙二醛(MDA)含量(P<0.05),Ⅲ组显著提高总抗氧化能力(T-AOC)(P<0.05);(4)Ⅲ组粪便的粗灰分、Ⅳ组粪便磷含量同Ⅰ组相比极显著或显著降低(P<0.01或P<0.05)。结论,蛋鸡配合饲料中使用适量的发酵豆粕替代普通豆粕能提高蛋重、改善蛋品质,降低粪便中氮、磷的排放量,其适宜替代量为6.0%~7.5%。  相似文献   

11.
采用2×2列联表,对衡阳盆地自然恢复灌丛阶段植物群落中20个主要种的种间联结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自然恢复灌丛阶段群落优势种多物种间显著负关联;(2)群落中重要值较高的20个种群组成的190种对中,有58对呈显著正联结,有34对呈显著负联结;(3)以X2为基础,结合联结系数和种间关联度的3个指标较好地测定了20个主要植物种群的联结性。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揭示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土地退化/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的演变及其与土壤侵蚀的关系,采用“时空互代法”的方法,对典型区域的土地退化/恢复过程中,土壤水稳团聚体与SOC的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土地退化过程中,>0.25 mm水稳团聚体的含量减少;土地恢复过程中,>0.25 mm水稳团聚体的含量增多;(2)SOC含量随土壤开垦/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减小/增大;(3)>0.25 mm水稳团聚体含量与SOC的关系符合方程:y=22.321x+3.541,R2=0.932;(4)土壤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与退耕年限符合方程:y=1.984e-0.126x,R2=0.875,与>0.25 mm水稳团聚体含量符合方程:y=0.098x+0.123,R2=0.981。  相似文献   

13.
杂交籼稻恢复系稻米淀粉RVA谱特征相关及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早造种植收获的42个恢复系和7个不同蒸煮及食味对照稻米淀粉RVA谱特征值,对其进行了相关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如下:(1)恢复系RVA谱特征值变异系数最大是SBV,依次是BDV,CSV,CPV,HPV,最小是PKV。(2)各RVA谱特征值表现较好相关性。RVA谱特征值3个基本粘度间,只有HPV与CPV表现极显著正相关。PKV与BDV呈极显著正相关,与SBV和CSV均分别呈极显著负相关;HPV、CPV与BDV分别呈显著、极显著负相关,HPV、CPV分别与SBV和CSV均呈极显著正相关。BDV、SBV和CSV均分别呈极显著负相关,而SBV和CSV呈极显著正相关。(3)RVA谱特征值可分为3大类型,三类型区分主要依据SBV,Ⅰ类型SBV最高(37.4RVU~156.8RVU),Ⅱ类型SBV最低(-141.2RVU~-86.0RVU),而Ⅲ类型SBV介于两者之间(-83.6RVU~23.7RVU);在两极端类型Ⅰ类型和Ⅱ类型之间区分还可依据BDV和CSV指标。Ⅰ类型亚类间区分主要依据PKV和CPV,Ⅱ类型亚类区分依据PKV,Ⅲ类型亚类区分则比较复杂,依据PKV、HPV、BDV、SBV和CSV指标组合。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日粮中添加千里光超微粉对仔猪生长性能和部分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体重为10 kg左右的杜×长×大三元杂交仔猪90头,按随机区组设计、公母各半的原则,将仔猪分成5个处理组,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仔猪。Ⅰ组饲喂基础日粮,Ⅱ组饲喂添加75 mg/kg金霉素和20 mg/kg硫酸粘杆菌素的日粮,Ⅲ、Ⅳ、Ⅴ组分别饲喂添加0.4%、0.8%、1.2%千里光超微粉的日粮。试验期为30天。结果发现,添加千里光超微粉能提高仔猪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降低料肉比,其中添加0.8%的千里光超微粉能显著提高仔猪的平均日增重(P<0.05)、显著降低料肉比(P<0.05),且与Ⅱ组的效果相当(P>0.05);添加千里光超微粉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血清GLU、TG、T3、T4、IGF-I含量,降低血清BUN含量,其中添加0.8%的千里光超微粉能显著提高血清T3、IGF-I的含量(P<0.05),显著降低BUN含量(P<0.05)。表明仔猪日粮中添加0.8%的千里光超微粉能显著提高仔猪平均日增重和血清T3、IGF-I含量,显著降低料肉比和血清BUN含量,改善仔猪的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