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不同株型玉米生长发育进程及产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株型玉米生长发育进程及产量研究佟屏亚,程延年(中国农业科学院100081)在我国玉米生产实践中,广泛种植的有3种株型玉米品种,一是紧凑叶型玉米,叶片直挺上冲,单株覆盖面积较小;二是平展叶型玉米,上部叶片平披,单株覆盖面积较大,三是半平展叶型玉米,... 相似文献
2.
为河西走廊绿洲罐区全膜覆土穴播、垄作沟灌大麦栽培模式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在大田条件下研究全膜覆土穴播、垄作沟灌栽培及传统平作条播对大麦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动态和产量。全膜穴播栽培模式有利于大麦发芽,提高出苗率,加快大麦生长发育进程,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大麦叶片数、LAI、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垄作沟灌栽培模式有利于大麦千粒重的提高且具有晚熟效应。全膜穴播处理产量较平作条播和垄作沟灌分别高出10.9%和15.31%。全膜穴播栽培模式最有利于大麦生长发育及高产。 相似文献
3.
不同栽培基质对番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岩棉为对照,研究了基质配方对樱桃番茄(品种“巍巍”)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采用的基质配方有以下几种:草炭+蛭石(1:2)、草炭+珍珠岩(1:2)、草炭+蛭石+珍珠岩(1:1:1)、蛭石+珍珠岩(2:1)、草炭+沙子+珍珠岩(1:1:1)以及草炭+蛭石+珍珠岩(1:2:1),分别用A、B、C、D、E、F表示。结果表明,供试基质对番茄根系生长发育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A、D、E使单果种明显增加,D使总产量增加。综合分析,基质D是最适宜推广应用的基质配方。 相似文献
4.
研究不同氮素水平下导入系L18和Y478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差异以及与zmAspAT基因表达模式的关系。考察L18和Y478在低氮和正常供氮条件下的产量及相关性状,利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分析zmAspAT基因的表达变化。在正常供氮条件下L18的单穗产量比Y478高17.21%,显著增加,行粒数极显著增加,百粒重显著减小;低氮条件下,L18单穗粒重比轮回亲本Y478显著减少,达到20.64%,行粒数显著增加,百粒重极显著减小。在低氮胁迫条件下,zmAspAT基因在L18中下调表达,在Y478则上调表达,表达模式不同。L18是氮低效的导入系,由于zmAspAT基因在L18与Y478表达模式不同,导致了L18较低的氮素利用效率和产量,zmAspAT是重要的玉米氮利用效率基因。 相似文献
5.
玉米须黄酮超声波提取工艺优化及数学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优化了玉米须黄酮的超声波提取工艺,同时对提取进行了数学模拟。试验结果表明,优化的超声波提取工艺条件为:以50 %的乙醇为提取剂,料液比(g︰ml)1︰84,提取温度75℃,超声波提取时间75 min。此条件下,玉米须黄酮提取率可达1.51 %。与加热浸提法相比,提取时间缩短了25%,提取率提高了约20 %。超声波提取的数学模拟值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6.
7.
8.
不同有机肥料在生姜种植中氮素的矿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发酵鸡粪、精制有机肥和生物有机肥作为供试肥料,研究了不同有机肥料中氮素的矿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三种有机肥料在出苗前矿化速率都比较缓慢,但后期不同有机肥料间矿化速率不同。精制有机肥从苗期到收获矿化速率比较均匀,阶段矿化率在6%-7%之间,氮素总矿化量为27.02%;鸡粪氮素总矿化率最高,为30.48%,阶段矿化率最高出现在旺长前期,为11.39%;生物有机肥中氮素总矿化率最低,为26.11%。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施用精制有机肥既增加了生姜的产量又降低了生姜硝酸盐含量,施用生物有机肥显著提高了生姜产量,对生姜硝酸盐含量没有影响,而施用发酵鸡粪虽然增加了生姜产量,但也提高了生姜的硝酸盐含量。 相似文献
9.
不同时期干旱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为探明不同时期的干旱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以‘浚单20’为试验材料,分别在拔节—抽穗期和抽穗—乳熟期进行水分控制处理,令土壤水分分别控制在田间持水量的40%(重旱)和60%(轻旱),以自然生长(CK1)为对照,分析了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程度的干旱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时期的干旱对玉米的生长发育有抑制作用,具体表现为株高变矮,叶面积降低,干物重减少,玉米各个产量构成因素(穗长、穗粒数、百粒重等)在受旱时都呈下降趋势。与自然生长(CK1)相比,拔节—抽穗期遭受重旱(G1)的玉米,生长至乳熟期,株高偏低26.1%,叶面积下降30.9%,果穗长、穗粒数、百粒重分别下降27.6%、46.5%和8.7%;抽穗—乳熟期遭受重旱(G3)的玉米,生长至乳熟期,株高偏低21.7%,叶面积下降23.6%,果穗长、穗粒数、百粒重分别下降36.1%、60.5%和30.2%。说明干旱是制约玉米高产的一个关键因子,特别是抽穗—乳熟期遭受重旱,玉米产量降幅更大。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不同种植模式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差异,以玉米’京农科728’为研究对象,设置65 cm均匀垄作(CK)、68 cm均匀行平作(M1)和136 cm大垄双行垄作(M2)3种种植模式,对出苗质量、植株形态、光合生理特性和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M2保苗密度显著增加,株距显著缩小且变异系数更低;M2株高、穗位高、叶面积指数和单株干物重分别降低12.61%、11.21%、1.59%和3.67%,群体繁茂程度较低但叶面积指数和单株干物重下降程度均较小;M2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和蒸腾速率分别提高了25.24%、25.41%、53.60%和14.82%,功能叶片的光合能力显著增强;2017—2018年M2分别增产12.60%和17.59%,群体收获穗数的显著提高是增产的主要原因。本研究推荐,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玉米适宜种植模式为136 cm大垄双行(宽行90 cm+窄行46 cm)垄作模式。 相似文献
11.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生理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贵州优质高产玉米PZH-15为材料,通过大田试验,研究分析了免耕、秸秆覆盖翻耕和覆膜翻耕3种耕作方式对玉米生理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肥料用量条件下,秸秆覆盖和薄膜覆膜对玉米生长发育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能显著增加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势,增强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和根系活力,同时玉米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等与最终籽粒产量呈正相关;秸秆覆盖比免耕全生育期平均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增加7.1%,籽粒产量增加15.3%,薄膜覆膜分别比免耕和翻耕残茬覆盖全生育期平均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增加20.1%和12.1%,最终籽粒产量增加26.8%和10.1%,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2.
不同种植模式下根系分泌物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探究大豆和甘薯的根系分泌物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通过盆栽根系分泌物吸附试验,研究了不同活性炭处理方式对玉米/大豆(B1)、玉米/甘薯(B2)及玉米净作(B3)3种种植模式下玉米光合特性、荧光参数及生物产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加活性炭处理(A1)较未加活性炭处理(A2)抑制了玉米生长,但玉米产量差异不显著。加活性炭时,由于根系分泌物被吸附,玉米的光合速率、荧光参数和产量在各种植模式之间差异不显著;未加活性炭时,大豆的根系分泌物促进玉米生长和提高玉米产量,甘薯的根系分泌物抑制玉米生长和降低玉米产量,B1处理下玉米的根干重、根系活力、净光合速率和子粒干重比B3处理分别高15.81%、53.20%、19.94%和60.84%,而B2处理则比B3处理分别低19.92%、4.33%、16.96%和24.32%。 相似文献
13.
14.
辽西地区不同种植模式对春玉米产量形成及其生长发育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改变玉米田间种植模式是提高玉米单产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在大田试验条件下, 以耐密品种(郑单958)和中密品种(沈玉21)研究了三比空密疏密、大垄双行和等行距(CK) 3种种植模式对春玉米产量形成及其生长发育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 田间种植形式的改变可以显著影响玉米群体产量及其生长发育特征。耐密品种以大垄双行种植模式为宜, 可以增加玉米的株高、茎粗, 提高叶面积和光能利用率, 促进干物质积累, 两年平均产量为8882.36 kg hm-2, 比对照增加6.51%, 增产的原因是百粒重和穗行数的显著提高; 中密品种以大垄双行和三比空种植模式为宜, 两种种植模式均可增加玉米的株高、茎粗, 提高叶面积和光能利用率, 促进干物质积累, 且与耐密品种表现不同, 两年平均产量分别为8294.58 kg hm-2和8188.30 kg hm-2, 比对照增加21.36%和19.81%, 增产的原因是行粒数的显著增加。因此, 笔者认为在辽西地区特定的自然条件下大垄双行是提高玉米单产的最佳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5.
16.
17.
不同供肥条件下水分分配对旱地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以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供肥条件下不同生育期水分状况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任何生育期的土壤干旱胁迫均会导致玉米减产,肥料供应充足时减产幅度较小;干旱胁迫越严重,肥料的这一作用越显著。无论正常供肥还是低肥,玉米对抽雄期土壤水分最敏感,防止这一时期干旱胁迫对保证玉米产量具有重要意义。拔节期是旱地玉米有限灌溉的另一个关键时期,水分的增产潜力很大,低肥时增加拔节期土壤水分供应效果更显著。玉米苗期并不耐旱,尤其是低肥时苗期干旱显著影响玉米的籽粒产量。在相对含水量45%~90%范围内,玉米产量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加幅度与肥料供应和生育期有关。玉米获得最高产量的土壤水分条件与肥料供应密切相关,与正常供肥相比,低肥时所需土壤含水量较低。玉米增产的肥效大于水效,产量随肥料投入的增加显著提高,水分胁迫条件下增加肥料供应同样具有增产作用。肥料供应不足时水分的增产作用会受到限制。在现有的水资源条件下,提高肥料供应水平是旱地玉米增产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玉米根系衰老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不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玉米根系衰老及产量的调控效应。采取盆栽试验和大田试验,以玉米品种郑单958为材料,研究了7种植物生长调节物质拌种处理对玉米根系生长、根系活力、根系抗氧化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7种植物生长调节物质拌种处理后根系发达,根系数量增多,根量增大,根系活力和后期根系中抗氧化酶的活性增强,延缓根系衰老,且复合处理的效应明显大于单一处理。在各处理中,E调控效应最为明显,玉米产量较CK提高9.93%。表明不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玉米根系衰老及产量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在玉米生产应用复合生长调节物质E是一项可行的技术。 相似文献
19.
东华北不同生态区玉米品种产量及相关性状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0个中晚熟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在东华北的5个生态区进行种植试验,对产量、穗部性状、农艺性状、抗倒性、抗病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态区对玉米产量潜力存在很大影响(F=13.53),品种间也存在较大差异(F=22.93);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系数为穗数>穗粒数>百粒重,穗部性状受不同生态区的影响程度为秃尖长>穗粒重>穗长>穗行数,秃尖长是不同生态条件下变化最为活跃的穗部性状,与产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不同生态区抗倒性变化较小,倒伏率变异系数的变幅仅为1.24%~2.43%;在玉米病害方面,山西是病害易发区,不同病害在各生态区的发病存在很大差异。总体上,参试的10个玉米品种在内蒙古和山西更有利于生产潜力的发挥,抗倒性弱的品种适合在内蒙古种植,抗病性弱的品种不宜在山西种植。根据不同生态区的温度、日照和降水量特点,合理调配播种时间、开花时节是提高玉米生态适应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黑龙港流域玉米不同生育阶段气象因子对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明确玉米生长发育不同阶段气象因子与产量的关系,有助于确定区域最适播期。通过调整播期来改变玉米生育期内气候条件,对于抵御阶段性不良气象因子的胁迫并最终实现高产目标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于2009年至2010年在黑龙港地区中国农业大学吴桥试验站进行分期播种试验,分析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与不同阶段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 (1)由于年际间气象条件的差异,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并非简单地随播期变化而变化。(2)在试验设定的高密度条件下,产量提升主要受千粒重的制约,穗粒数次之。(3)产量性状与不同生育阶段的多个气象因子显著相关。穗期、抽雄吐丝阶段的光照条件对穗粒数以及产量有影响;苗期、营养生长阶段气温日较差与产量显著正相关;抽雄吐丝前后的温度条件影响穗粒数;生育期总降水量影响穗粒数和千粒重的提升。该地区在调整播种时间、改进栽培措施时,上述关系应是考虑的重点。生产中可适当早播晚收,选用适宜的中晚熟品种,既可避开生育前期及籽粒形成阶段不利气象因子的影响,又可延长籽粒灌浆时间,充分利用该地区生育后期丰富的光热资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