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孕穗期气象条件对水稻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分期播种试验,研究了气象条件变化对超级稻协优9308及常规稻绍糯119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气温是影响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的主要气象因子,在抽穗前25—21d,每穗总粒数与气温呈“倒抛物线”关系,结实率与气温呈“抛物线”关系,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随气温变化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是二者形成过程中对外界气象条件要求不同造成的。幼穗分化期处在气温为28.5~32℃的晴好天气下,可获得大穗和高结实率。  相似文献   

2.
气候条件对冬小麦穗粒数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长期定位试验研究气候条件对冬小麦穗粒数的影响结果表明 ,冬小麦穗粒数主要受返青后 5日滑动平均气温首次≥ 4℃之日~雌雄蕊原基分化时 (即拔节开始天数 )的影响 ,并受其至挑旗期平均最低气温和至抽穗期日照时数的制约。各因素对冬小麦穗粒数的影响大小依次为天数 >日照时数 >平均最低气温。冬小麦高产栽培还应协调好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不同积温带水稻产量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黑龙江省1951-2012年不同积温带18个气象观测站的气温资料和水稻产量统计资料,通过2011和2012年黑龙江省不同积温带水稻田间试验,用统计分析方法对不同积温带下水稻产量构成及穗部性状表现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分析期内黑龙江省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显著升高,线性倾向率分别为0.512、0.258和0.478℃·10a-1(均通过0.0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各积温带相比,气温相对较低的第六积温带升幅最大,积温越低线性趋势倾向率越大,气温与水稻产量的相关性也越大.不同积温带产量构成要素与产量的相关系数由高到低依次为穗粒数>结实率>穗数>千粒重,除千粒重外其它指标的差异均显著.所选穗部性状中多数指标与水稻单产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相关性依次为着粒密度>二次枝梗数>二次枝梗粒数>一次枝梗结实率>一次枝梗数>一次枝梗粒数.生产上可根据相应指标进行优化以便在不同积温带上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4.
气候因子对青稞千粒重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统计学原理与计算方法,在系统分析研究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多年气候因子对青稞主要发育期千粒重影响规律的基础上,建立了千粒重-气候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开花~乳熟期平均气温约18.2℃ 、平均日照时数长是增加千粒重的有利条件;乳熟~成熟期高温少雨或低温阴雨天气均降低千粒重。  相似文献   

5.
两系杂交水稻产量性状的相关性及对播期的反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了两系杂交水稻主要产量性状间的相互关系及播期对其影响。结果表明,单株产量与单株有效穗、穗粒数、结实率及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结实率单株产量的直接贡献最大,两者相关性最显著。播期地单株产量、结实率及结实率相对重要性影响较大,而对单产量与单株有效穗,穗粒数及结实率的偏相关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6.
两系杂交水稻产量性状的相关性及对播期的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两系杂交水稻主要产量性状间的相互关系及播期对其影响。结果表明,单株产量与单株有效穗、穗粒数、结实率及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结实率对单株产量的直接贡献最大,两者相关性最显著。播期对单株产量、结实率及结实率相对重要性影响较大。而对单株产量与单株有效穗、穗粒数及结实率的偏相关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
通过在低纬高原地区分期播种试验分析优质稻“云恢290”各品质的变异,得出:“云恢290”各品质指标的气候敏感性不一致。通过多时段多气候因子多种曲线形式的拟合,找出了对气候影响最敏感型品质指标的关键气候因子与关键时段,总体上看,对稻米品质有影响的时段为齐穗前10d-齐穗后30d,尤以齐穗-齐穗后30d的气象条件影响大;关键气象因子有平均气温、日照时数、气温日较差和雨量。  相似文献   

8.
根据长江流域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气候生态鉴定试验(1985~1986)的穗粒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分别对单位面积上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结实率的形成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决定有效穗数的重要气象因子是分蘖期的日照百分率和平均温度。决定每穗粒数的重要因子是出苗一抽穗的生育期长度与有效穗数。决定结实率的重要气象因子则是抽穗前15天至抽穗后25天的日照百分率和平均极端最高和最低温度。在建立“库”产量模型时,假定千粒重是稳定的品种特性,空粒率是限制“库”产量的因子而秕粒率的形成则与“源”产量不足有关。模拟值与试验值之间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菜场夏闲田一季中晚稻耕作栽培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5~9月在广东省博罗县园洲镇的会达菜场和鸿霖菜场, 以“黄华占”水稻为试材, 进行一季中晚稻不同耕作方法和不同种植方式的研究, 探索稻菜轮作系统的水稻种植省工节本、节能减排与循环利用技术措施。结果表明: 耕作方法对水稻产量无显著影响, 种植方式中抛秧和插植的产量差异不显著, 但比直播显著或极显著增产。耕作方法中, 常耕的有效穗数较多、穗粒数较少, 免耕、免耕旱管的有效穗数较少、穗粒数较多; 不同耕作方法的结实率和千粒重无显著差异。种植方式中, 直播的有效穗数最多、穗粒数最少、千粒重最轻, 产量最低; 抛秧穗数适宜、穗粒数和群体颖花数较多, 千粒重较大, 产量最高; 插植的群体颖花数与直播相近, 籽粒充实, 产量水平居中。耕作方法和种植方式对产量构成因素有不同的影响, 其中对千粒重影响最大, 每穗总粒数次之, 结实率和有效穗数相对比较稳定。结果表明, 一季中晚稻采用常耕、免耕和免耕旱管均可行, 采用抛秧或插植的效果比直播好。  相似文献   

10.
运用通径分析和逐步回归相结合的统计方法 ,研究迟熟品种苏农 90 5 2的 3 6个早熟突变系的 8个农艺性状之间的遗传相关和各自的遗传参数 ,以及高产基因型特征。结果表明 :1 生育期较亲本提早的幅度为 2~ 1 3d,产量性状的突变范围较大 ;2 生育期与每穗粒数呈极显著遗传相关 ;3 影响单株产量的因子 ,按直接作用大小排列为 :单株有效穗 >千粒重 >每穗总粒数 >结实率 ,即早熟突变系高产基因型特征首先是多穗 ,其次是大粒 ,早熟高产品种的选育必须采取两高 (穗数、粒重 )一低 (粒数 )育种策略 ;4 早熟突变系的千粒重和生育期有较高的广义遗传力 ,单株有效穗和单株产量广义遗传力较小 ,遗传变异系数和遗传进度较大  相似文献   

11.
针对水稻生产中氮肥用量过高、劳动力成本上涨及移栽密度越来越低的现状,设置氮肥、密度互作试验,研究施氮量和移栽密度及其互作效应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水稻节氮、省工合理栽培及高效施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氮肥用量和密度均可显著影响水稻产量,互作效应显著。施氮(N82.5、N165.0、N247.5)后平均分别增产30.6%、47.8%、44.6%;密度为21万蔸/hm2时,籽粒产量最高。有效穗数随施氮量和移栽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提高密度后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则出现降低。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增加而下降,随密度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在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及生产成本上涨的形势下,低氮水平时应适当增加密度,提高移栽密度时则应控制氮肥用量。在本试验条件中,移栽密度为22.1万蔸/hm2的基础上施氮194.9 kg/hm2是实现水稻高产高效、节氮、省工栽培的合理组合。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11-2013年超级稻岳优6135分期播种田间试验数据,利用抽穗普期-成熟期每5d一次的千粒重动态观测资料并计算相应的灌浆速率,与同时段逐日气温和日照时数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建立基于不同温度要素、日照时数及温光组合的灌浆速率和千粒重的模拟模型,探究该水稻品种灌浆特性与各气象因子间的关联以及达到最优灌浆效果的气象条件。结果表明:灌浆速率、千粒重与各温度要素及日照时数间均呈一元二次函数关系,与各温光组合间呈二元二次函数关系。灌浆特性与各温度要素间的相关性优于其与日照时数间的相关性,不同温度要素及温光组合与千粒重的相关性优于与灌浆速率的相关性;日最低气温累积值与日照时数的组合是影响超级稻岳优6135灌浆特性的最重要温光因子。灌浆期积温达900℃·d,日照时数接近300h时,千粒重达到最大,灌浆过程趋于完成,籽粒趋于饱满,籽粒充实度最理想。  相似文献   

13.
花期低温对晚稻干物质积累及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广两优香66”为试材, 于2014年8-10月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农业气象站进行人工控制实验, 研究花期低温对晚稻光合作用和后期灌浆过程的影响, 并分析低温胁迫下晚稻后期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变化。低温胁迫温度设定为22℃/17℃(昼/夜), 处理时间分别为2、4、6和8d, 分别依次记为T2d、T4d、T6d和T8d, 以外界环境条件32℃/25℃(昼/夜)为对照(CK)。结果表明:(1)低温处理后, T2d处理最大光合速率(Pmax)变化较小, T4d和T6d分别比CK下降11.66%和21.47%, T8d的Pmax仅为17.25μmol·m-2·s-1, 比CK减少28.54%。低温处理后叶片光饱和点(LSP)降低, 而光补偿点(LCP)明显升高, 与CK相比, T2d、T4d、T6d、T8d的LSP分别降低6.68%、8.08%、8.63%、10.87%, LCP升高2、3、4、6倍。说明低温处理降低晚稻叶片的光合能力;(2)对不同处理的灌浆过程的拟合表明, 低温处理时间越长, 达到最大灌浆速率所需时间(T-GRmax)越长, 晚稻最大千粒重(A)越小, 灌浆活跃期的时间(T90)也越短, 导致整体平均灌浆速率(GR)呈不同程度下降, 说明低温会减缓晚稻的灌浆过程;(3)低温处理时间越长, 晚稻结实率越低, 不超过2d低温对结实率无显著影响, 但4d及以上低温处理能显著降低晚稻结实率, T8d处理的结实率比CK降低34.39%;(4)晚稻总干物质与花期低温处理时间呈负相关, 且低温处理6d后总干物质显著减少, T8d处理总干物质比CK减少28.05%, 其中叶片和穗部减少较明显, 低温处理4d后两者干物质均明显下降, 处理8d后比CK分别减少42.57%和38.70%。研究表明花期低温处理抑制晚稻光合作用, 4d及以上低温处理显著降低结实率, 减缓籽粒灌浆过程, 对产量形成不利。  相似文献   

14.
为筛选适宜在浙东南地区作受灾补播的直播晚粳稻品种,选用3个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甬优7850、嘉优中科3号)和2个常规粳稻(秀水519、秀水417),开展大田分期直播试验,研究不同播期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生育期和温光资源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产量表现为籼粳杂交稻>常规粳稻,具体为甬优1540>甬优7850>嘉优中科3号>秀水519>秀水417,随着播期的推迟,产量均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为籼粳杂交稻>常规粳稻,播期每推迟5 d,籼粳杂交稻平均产量下降0.71 t·hm-2,常规粳稻下降0.30 t·hm-2,主要与每穗粒数和结实率显著降低有关;水稻生育时期随播期推迟而相应顺延,且播种-齐穗期、齐穗-成熟期等生育阶段缩短,籼粳杂交稻全生育期缩短幅度大于常规粳稻;水稻全生育期的有效积温、日照时数及其利用率和有效积温生产效率随播期推迟基本呈下降趋势,同一播期内,籼粳杂交稻有效积温生产效率高于常规粳稻。产量与齐穗-成熟期的温光资源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救灾品种若在7月15日前补播,籼粳杂交稻首选甬优1540,其次为甬优7850,而常规粳稻宜选用秀水519,且播期可推迟至7月20日。本研究结果可为浙东南地区受灾后,采用直播技术选择适宜救灾补播品种提供实践指导与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粳稻秀水11经γ射线辐照诱变后获得19个类病斑突变体(xsl1~19),均属全生育期类病斑型,突变体长至分蘖期后类病斑不再变大,不导致叶片枯死,不影响植株抽穗、结实。苗期昼最高气温高于32℃后,除xsl19外其他突变体类病斑均消褪,昼最高气温降到32℃以下类病斑又逐渐显现,植株到5叶期后类病斑不再受高温抑制。分蘖期所有突变体株高在47.56~63.54cm之间,对照株高为83.75cm,但突变体的矮化现象只出现在分蘖期前,最终不影响株高;突变体与对照抽穗时间相近,突变体穗长在9.43~15.19cm之间,对照穗长为16.41cm;突变体每穗总粒数约为88.17~165.33粒,xsl19是49.50粒,对照是76.17粒。上述结果表明,除xsl19外的突变体均表现为穗短和每穗总粒数增多。类病斑突变体对稻瘟病菌表现为感病,与抗性无关。  相似文献   

16.
浙江省高温热害发生规律及其对早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浙江省早稻高温热害的气象指标是日平均气温≥30℃和日最高气温≥35℃连续出现3d及以上。根据该指标和全省68个气象站高温数据,分析了浙江省早稻高温热害发生规律及其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除东部沿海和浙南部分山区外,其余大部地区高温热害均有发生,高温中心出现在金华地区;1988年之后高温热害呈现加重趋势;高温热害持续天数与空壳率、秕谷率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结实率、千粒重以及早稻产量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并建立了模拟方程。此结果可为水稻高温热害监测预警和影响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高温时数和热积温对超级早稻结实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超级稻淦鑫203为材料,于2012年和2013年分别进行分期播种试验,根据田间试验获得的产量结构数据和地面观测站气象资料,探讨该品种抽穗后各阶段内高温时数、热积温对超级稻结实率和秕谷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超级稻结实率的主要原因是乳熟-成熟期高温导致秕谷率增加,高温与空壳率相关性不明显。高温时数、日热积温及时热积温均与结实率和秕谷率之间存在一元二次函数关系,结实率与三者呈负相关,秕谷率与之呈正相关。且三者影响结实率存在临界值,乳熟-成熟期不同量级(35.0~37.0℃)的高温时数对结实率影响的临界值分别为:44.4h、32.6h、22.6h、15.0h和6.0h;日热积温对结实率影响的临界值抽穗-成熟期为18.6℃·d,乳熟-成熟期为12.8℃·d;时热积温对结实率影响的临界值抽穗-成熟期为44.9℃·h,乳熟-成熟期为53.2℃·h。低于临界值时,随着高温影响的累积,结实率呈下降趋势;当高温因子达到临界值后,结实率变化不再明显。研究认为乳熟-成熟期的高温天气导致超级稻籽粒灌浆不充实,秕谷率增大,是影响结实率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选用水稻开花期耐高温能力强的品种,是缓解极端自然高温导致大幅减产的有效途径之一。为改进水稻品种耐高温性的鉴定技术,2013年和2014年以4个杂交水稻品种为材料,用钵栽方法,分别在开花前后不同时间将钵栽水稻移至人工气候室38.0℃高温下处理5 h,以室外常温(穗层日最高气温31.2~32.8℃)处理为对照,研究极端高温时段对结实率的影响。2015年和2016年以40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进行5个分期播种试验,于水稻穗层温度达35℃以上时期,从5个播种期中选择20个同期开始抽穗、生长整齐的稻穗挂牌标记,观察不同时段开花比例,以研究品种间开花期耐高温能力与不同时间开花比例关系。结果表明,杂交水稻开花期高温下11:30前的开花比例、常温下12:00前开花比例分别与耐高温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耐高温品种主要通过提高高温下的结实率而间接增强其耐高温指数,而高温下的结实率则直接影响耐高温指数。高温下开花早的品种在常温下开花也早,杂交水稻开花时间主要集中在9:30—12:30,品种间在不同时刻开花的比例各异。开花后2 h遇高温对结实率影响不明显;穗层气温34℃、35℃且频率达80%以上的最早出现时间分别在13:30和15:30,选择日最高温度≥34℃或35℃出现前2 h开花比例高的品种,能有效地避开高温伤害。基于以上分析分别建立了利用开花期高温下11:30前开花比例、常温下12:00前开花比例和高温下结实率3个指标预测鉴定耐高温指数回归模型,准确率(预测值/实测值)高达92.29%~102.73%。为水稻品种开花期耐高温性鉴定提供了科学适用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