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建国 《蜜蜂杂志》2006,26(9):25-26
上世纪70年代首先暴发于我国广东,继而在南方大面积流行,导致上百万群中蜂毁灭的一种传染疾病——中蜂囊状幼虫病(以下简称中囊病),本世纪初又在我国北方流行蔓延,患病蜂场几乎垮场,中囊病直接危害着我国及东南亚广大地区饲养的中蜂。由于没有特效药,中囊病对中蜂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意蜂等外来西方蜂种轻染囊状幼虫病并能自愈,表现出对囊状幼虫病毒的较强抗性。中囊病是一种病毒性疾病,发病快,易感染。囊状幼虫病病毒在幼龄中蜂成蜂体内增殖而不表现明显症状,但工蜂的泌浆能力降低并携带病毒,诱使6日龄幼虫发病。患病幼虫封盖前呈尖头…  相似文献   

2.
蜜蜂的囊状幼虫病是中华蜜蜂常见且危害严重的疾病。通过RT-PCR方法,我们在辽宁地区检测出了该病,并且辽宁地区的蜂囊状幼虫病病毒与早期我国在广东地区检测到的中蜂囊状幼虫病病毒基因序列有所不同,推测中蜂囊状幼虫病病毒可能存在地区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辽宁地区中华蜜蜂囊状幼虫病的RT-PCR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蜜蜂的囊状幼虫病是中华蜜蜂常见且危害严重的疾病。通过RT-PCR方法,我们在辽宁地区检测出了该病,并且辽宁地区的蜂囊状幼虫病病毒与早期我国在广东地区检测到的中蜂囊状幼虫病病毒基因序列有所不同,推测中蜂囊状幼虫病病毒可能存在地区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70年代中蜂囊状幼虫病大暴发,我国中蜂损失惨重,老养蜂工作者记忆犹新。一般认为意蜂对该病的抵抗力强,轻者可自愈,所以至今未造成流行。1998年春季笔者接到不少蜂友打来电话,询问如何防治意蜂囊状幼虫病。来江苏溧水采油菜的浙江嵊州一蜂场,1个5吨车装的蜂...  相似文献   

5.
刘仕敏 《蜜蜂杂志》2010,30(2):30-30
<正>中蜂囊状幼虫病(以下简称中囊病)是一种令所有中蜂爱好者头痛的蜂病。该病一般不会感染成蜂,主要感染4~6日龄的幼虫。幼虫感染以后,虫体在  相似文献   

6.
前言据作者研究证明,中蜂囊状幼虫病(简称中囊病),其病原为30nm球形的病毒颗粒。随后作者又对中囊病病毒在幼虫、成蜂中肠等组织部位进行了超显微结构的病变观察及病毒复制部位的研究,结果表明,病毒形态、大小及在宿主组织的复制部位与国外报道的意蜂囊状幼虫病病毒(SBV)的特性基本相似,其病毒引起幼虫发病的症状也很相  相似文献   

7.
正中华蜜蜂囊状幼虫病(Chinese Sacbrood disease,CSBD)是由中华蜜蜂囊状幼虫病毒(CSBV)引起的一种高发病率、高致病性的传染性病毒病(简称中蜂囊状幼虫病),一旦发生就会对中华蜜蜂(Apis.cerana)幼虫造成毁灭性打击。该病于1972年首次在中国广东发生后迅速地蔓延到全国各地。中蜂囊状幼虫病严重威胁了蜜蜂养殖业的发展。1临床症状2019年5月,辽宁省锦州市松山区某蜂场中华蜜蜂2~  相似文献   

8.
正中华蜜蜂囊状幼虫病(ChineseSacbroodDisease),简称中囊病,是由蜜蜂囊状幼虫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病。中华蜜蜂极易感染该病毒,蜂群一旦发病,蜜蜂死亡率较高,而且会迅速在其他蜂群传播,危害极其严重。山东是传统的中华蜜蜂养殖大省,中蜂饲养具有悠久的历史。2017年,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蜂产业创新团队对我省中蜂主要存养区的蜜蜂病害发生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调查发现,本省近年来中蜂囊状幼虫病发病  相似文献   

9.
中蜂囊状幼虫病是中蜂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于1971年11月在广东省的中山、佛岗等地首次发生,1972年在广东省暴发流行,并迅速蔓延到福建、江西、广西、云南、安徽、四川、湖南、湖北、甘肃、陕西等省、自治区。该病来势凶、传播快、死亡率高,具有很强的毁灭性,许多中蜂场遭此病害蜂群所剩无几,造成全国数十万群中蜂死亡(仅广东省在1972—1973年因该病40万群蜂损失了24万群),损失惨重。对“发展中蜂为主,意蜂为辅”的我区来说,损失也十分严重。据估计,广西在1972—1974年间因中蜂囊状幼虫病暴发流行,中蜂累计损失超过20万群。为了对付这一突发性…  相似文献   

10.
徐传球 《蜜蜂杂志》2010,30(8):29-29
<正>中蜂囊状幼虫病是囊状幼虫病病毒所引起的传染病。蜂群感染后,群势下降快,严重时,中蜂常常飞逃,给蜂场造成损失。对中蜂囊状幼虫病,在平时的蜂  相似文献   

11.
<正>中蜂囊状幼虫病自1972年在我国广东省发生后,迅速蔓延至全国的中华蜜蜂主产区,成为饲养的中华蜜蜂毁灭性病害。虽然经40多年人工选育和自然进化,中蜂囊状幼虫病已不再具有毁灭性,但仍是中华蜜蜂饲养最主要的病害。中蜂囊状幼虫病的病原是中蜂囊状幼虫病病毒(Chinese sacbrood virus,CSBV),其感染13日龄幼虫,幼虫体内聚集大量的液体和病毒粒  相似文献   

12.
中蜂(Apis Cerana F.)囊状幼虫病自1971年在我国广东省首先发现后,迅速向北蔓延,病情十分严重,使我国中蜂生产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为解决中蜂、意蜂囊状幼虫病是否同源问题和摸索有效的防治措施,我们从1972年开始以来,对其病因、防治措施、病毒复制部位及血清学性质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现将1974、1978、及1981年进行的中蜂囊状动虫病毒有关血清学性质的初步究研结果叙述如下,以供参考。一、材料和方法1.病毒悬液的制备:A.取呈典型症状的中蜂病幼虫,按重量1∶1加灭菌生理盐水及1/4体积四氯化碳研磨、匀浆,用滤纸粗滤后,置3000r、p、m 离心30分钟,取上清  相似文献   

13.
中蜂囊状幼虫病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对中蜂生产危害极大,我站根据广西中蜂囊状幼虫病病原、传播途径及发病规律,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有效防治中蜂囊状幼虫病.  相似文献   

14.
中蜂囊状幼虫病是由囊状幼虫病病毒引起的蜜蜂幼虫传染病,俗称"勾勾病"、"倒驱病"、"蜂瘟"、"烂子病"等,严重的可致规模化中蜂场的中蜂全部死亡,该病发病快,涉及面广,给蜂农造成极大损失。2014年3-4月,正安县境内安场镇、碧峰乡发生中蜂囊状幼虫病,据抽查几个蜂场统计显示,发病蜂群占饲养蜂群总数的81。5%。笔者采取控制中蜂场转移流动,加强饲养管理,清巢消毒,控制蜂王产卵,清除传染源,选育抗病蜂王繁育,结合中草药防治等方法,有效控制了中蜂囊状幼虫病的发生和蔓延,使中蜂资源得以保存、恢复和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正>1中蜂囊状幼虫病的病原及症状1.1中蜂囊状幼虫病是由囊状幼虫病毒所引起,主要感染2~3日龄小幼虫,该病具有很强的传染力,是目前危害我国中蜂饲养较为严重的一种病害,常造成大量蜜蜂幼虫发病死亡,导致蜂群断子、飞逃,严重时造成全场毁灭。1.2中蜂囊状幼虫病的症状是幼虫封盖后3~4d仍不能化蛹,虫体伸直,头部朝向巢房盖,呈翘起的船头状,患病幼虫体表完整,表皮内充满乳状液体,整个虫体像一只充满液体  相似文献   

16.
《中国蜂业》2015,(6):35-36
<正>中蜂囊状幼虫病严重危害我国中蜂的发展,它传播速度快,一家有病传十家,一地有病传一片。中囊病应早发现,早隔离(5~8 km),早治理。扣王停产和培育抗病蜂种是关键。中囊灭1999年开始研制,下面简单介绍中囊灭制剂使用方法:一、成分介绍商品名:中囊灭,熏蒸剂,成分为酸类及多种复合制剂合成。用途:专治中蜂囊状幼虫病,意蜂烂子病。中  相似文献   

17.
蜜蜂囊状幼虫病又叫“囊雏病”和“囊状蜂子”病,是阻碍中蜂生产的主要病害。囊状幼虫病是由一种过滤性病毒引起的,这种病毒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传染力。蜂群一旦感染,不用药物治疗很难自愈,给养蜂生产造成极大的危害。为了尽快地控制该病的发生和蔓延,我们对患病蜂群进行了细致地观察,并根据发生原因采用中草药制剂防治。现将长白山区黄色蜂种发病原因和防治情况介绍如下:一、发病症状患囊状幼虫病的蜂群初期症状不明显,只是比健康的幼虫体表渗出液多,通过镜检可见流动的皮下渗出液。幼虫为5~6日龄,虫体前部边缘和顶部的表皮下…  相似文献   

18.
<正>中蜂囊状幼虫病是一种传播快、发病率高、危害大的传染性疾病,病原体是病毒。中蜂囊状幼虫病的诱发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周围有病蜂群,带有病毒的病蜂在采花时把病毒沾染到花朵上,健康蜂采花时会感染病毒引发疾病;箱体不严,在外界缺花少蜜时,带有病毒的病蜂侵入健康蜂群盗蜜,会把病毒传给健康蜂群引发疾病或健康蜂群侵入病蜂群盗蜜感染病毒引发疾病;健康的处女王跟带有病毒的雄蜂交配会全面感染病毒引发疾  相似文献   

19.
从2004年起,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曾在我国南方大流行并造成巨大损失及危害的中蜂囊状幼虫病又重新在我国北方施疟,该病所到之处,许多蜂场许多城镇村落里的中蜂群严重感染,不论大群小群幼虫大量囊状死亡,蜜蜂弃巢飞逃几乎绝灭,许多善良的村民还没有弄清是怎一回事,就已经蜂死箱空一片狼籍。在本世纪初中蜂囊状幼虫病的新变种的适应性增强,传染力增大,破坏性更大。用一些过去行之有效的治病药物,用一些厂家生产的包治中蜂囊状幼虫病的所谓新药,救治患病群无效,无能为力反而贻误了病情,这不能不使我们怀疑当今中蜂囊状幼虫病的病毒在新的自然条件…  相似文献   

20.
中蜂是我国的优良蜂种,1972年中蜂发生了囊状幼虫病,首先由广东暴发,猖獗成灾。1974年作者在福建省农业厅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南靖中蜂试验场,开展防治中蜂囊状幼虫病的试验研究。通过选育抗病种群,结合筛选“半枝莲”(草药)防治,取得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