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张育松 《农业考古》2007,(2):236-238
优良品种是以高产、优质、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具有适应机械化生产的农艺性状等特殊经济为主要指标。福建省茶树品种资源丰富,特别是无性系优良品种多,到目前为止已经通过国家审(认)定的优良品种有15个,即: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福安大白茶、政和大白茶、铁观音、梅占、黄旦、毛蟹、本山、水仙、八仙茶、大叶乌龙、福云6号、福云7号、福云10号。  相似文献   

2.
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测定,研究了福安社口坦洋菜茶3个不同品系和福云6号、福云7号、福安大白茶根际土壤的pH值和有机质、全N、速效N、速效P、速效K、阳离子交换量(CEC)的含量,结果表明:社口的福云6号等不同品种(系)茶树根际土壤的pH值在4.6左右,偏低;有机质含量中等,为1.00%左右;全N、速效N的含量较高;福云6号、福云7号和福安大白茶的速效P含量较为丰富,但坦洋菜茶的速效P含量偏低,速效K和CEC含量都偏低,而且坦洋菜茶的CEC含量明显比其他3个品种的低;Mn含量较高,其中坦洋菜茶明显比其他3个品种的高。  相似文献   

3.
从黄观音、茗科1号、福鼎大毫茶、福鼎大白茶、福安大白茶5个供试品种中分离到茶树内生细菌共79株,并利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出对茶炭疽病菌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茶树内生细菌5株,测定结果表明其对茶炭疽病平均抑制率达到60.09%.利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目标菌株均可有效抑制茶炭疽病菌菌丝的生长.  相似文献   

4.
培养基中添加相关外源物对茶氨酸生物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龙井43的嫩叶等为材料,考察在培养基中添加茶氨酸合成前体物、代谢中间物及NO供体硝普钠对愈伤组织中茶氨酸含量的影响,并研究水培苗中添加一定浓度的硫酸铵对茶氨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基中添加25 mmol/L的盐酸乙胺可促进茶氨酸的合成,特别是在培养的第6~12天,愈伤组织中茶氨酸的含量增加明显,培养至第12天时,...  相似文献   

5.
分别以劲峰、福安 2号 (坦洋菜茶 )自然杂交后代为育种材料 ,经系统选种 ,无性系繁殖育成了茶树新品种鄂茶 5号、鄂茶 6号。品比试验及区域性试种结果表明 :1芽 1叶期分别比福鼎大白茶 (CK)早 11~ 3d ;鄂茶 5号比福鼎大白茶增产 3 0 5 4% ;鄂茶 6号制名优绿茶色绿多毫 ,汤色嫩绿明亮 ,品质优良  相似文献   

6.
利用桂热2号茶树接穗嫁接在不同品种的砧木茶树上,观察桂热2号茶树与各砧木品种的亲和力.结果表明利用云南大叶种茶作为桂热2号的砧木,嫁接成活率最高,为87.3%.其次为福云6号品种,为72.1%.最差是福鼎大毫品种,为59.7%.以云南大叶种砧木的愈合时间最短,为23.75天,福鼎大毫砧木的愈合时间最长,为33天,福云6号的愈合时间为29.25天.  相似文献   

7.
茶树高茶氨酸RAPD多态性标记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分析了云南大叶种和福鼎白毛茶及其F1代的42品系的茶氨酸含量,挑选出茶氨酸高含量的5个材料与茶氨酸含量低的5个材料,用140个随机引物对这2组材料进行RAPD扩增,其中14个引物在高茶氨酸材料与低茶氨酸材料间可扩增出多态性产物,为高茶氨酸茶树育种和早期鉴定提供分子水平上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2010年8月,临沧市茶科所对全市种植的茶树品种进行了全面普查,全市共种植茶树品种(系)111个,其中:引进品种(系)84个,本地有性系品种4个,自选品系23个。1、引进品种(系)84个1)国家级21个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福安大白茶、政和大白茶、鸠坑种、福云6号、龙井43、迎霜、英红1号、云抗10号、云抗14号、储叶齐、梅占、毛蟹、铁观音、黄棪(黄金桂)、福建水仙、本山、黄观音、茗科1号、黄奇。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云南大叶茶种和福鼎白毛茶及其F1代的42品系的茶氨酸含量,挑选出茶氨酸含量高的5个材料与茶氨酸含量低的5个材料,SDS法提取茶树基因组DNA,用140个随机引物对这二组材料进行RAPD扩增,其中14个引物在高茶氨酸材料与低茶氨酸材料间可扩增出多态性产物,并寻找到与茶树高茶氨酸含量相连锁的RAPD标记OPB20-2784bp,为茶树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早期鉴定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10.
白茶品种茸毛的生化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福鼎大毫茶、福安大白茶等适制白茶品种为试验材料,分别测定了茶树嫩梢鲜样的茶身和茸毛、白茶的茶身和茸毛的生化成分.结果表明:嫩梢鲜样茶身的儿茶素总量和咖啡碱含量高于茸毛;白茶茶身的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含量,酚氨比,儿茶素总量及没食子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等组分含量均显著高于茸毛,儿茶素总量、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含量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而茸毛的游离氨基酸总量及茶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丝氨酸、丙氨酸等组分含量显著高于茶身.可见,茶树嫩梢的茸毛具有高氨基酸含量和低酚氨比特性,对白茶风味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技术,对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选育的福云58型 F_1代茶4个良种福云6号、7号、8号、10号及其亲本福鼎大白茶(♀)、云南大叶种(♂)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POD)和酯酶同工酶(EST)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福云 F_1代品种都具有“互补酶”,其中福去8号、10号还出现双亲所没有的新谱带。在 POD 酶谱分型时,福云6号、8号、10号偏父本,福云7号介于双亲之间。经POD、EST2种同工酶酶谱的综合分析,认为福云 F_1代各品种酶谱较多地倾向父本的趋势,并与形态性状的表现相联系,是这些品种具有较强杂种优势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茶树黄化变异相关的代谢和转录机制,探究高茶氨酸茶树新品系‘福黄1号’的黄化变异和高茶氨酸形成机理。【方法】以茶树‘福安大白茶’及其黄化突变种质‘福黄1号’为试验材料,利用超微电镜、广泛靶向代谢组学、靶向代谢组学及转录组学联合分析,确定茶树黄化变异相关的色素、代谢物及转录组数据。【结果】超微结构显示,‘福黄1号’的叶绿体类囊体呈现丝状,基粒片层排列散乱不规则,片层间疏松,存在许多异常的囊泡。色素含量测定表明,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显著下降,叶绿素a/b比率下降,相关基因SGR表达显著下调,黄化叶片中光捕获叶绿素a/b蛋白(LHC)表达显著下调。类胡萝卜素总含量虽然差异不大,但各组分含量显著变化,玉米黄质为唯一显著增加的组分,其调控基因VDE表达显著上调,其余组分含量均下降。与‘福安大白茶’相比,‘福黄1号’中共鉴定到680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和57个显著变化的代谢物(SCMs)。KEGG富集分析表明,SCMs和DEGs显著富集到氨基酸生物合成、谷胱甘肽代谢以及TCA循环等途径。此外,与碳和氮代谢相关的通路也被激活。通过靶向测定,共鉴定到19种游离氨基酸,新品系‘福黄1号’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福安大白茶’,达到97.13 mg∙g-1,其中茶氨酸为66.90 mg∙g-1,占氨基酸含量的68.89%,而精氨酸含量达到8.46 mg∙g-1,是‘福安大白茶’的56.4倍。调控氨基酸合成的GOGATGLU的表达量上调1.17倍和3.17倍。【结论】‘福黄1号’的芽叶色泽主要受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类黄酮等色素代谢的影响,SGR和4种LHCs的共同作用也可能影响叶绿体的生物合成来调节叶片色泽。‘福黄1号’茶氨酸含量显著高于‘福安大白茶’的原因主要是泛素化相关的蛋白质水解酶表达上调蛋白降解能力加强,叶绿素和其他含氮分子生物合成的减少,以及黄化叶中碳骨架的缺乏,氨基和氮资源被更有效地储存,使得与氨基酸合成相关的氮代谢激活,茶氨酸合成前体物质之一的谷氨酸积累,这可能促使茶氨酸成为黄化叶中显著积累的含氮化合物。  相似文献   

13.
第三轮全国茶树品种广东点区域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三轮全国茶树品种广东点区域试验结果表明,参加试验的9个乌龙茶品种中金牡丹、紫牡丹、春兰及瑞香4个品种综合表现最好,除紫牡丹产量稍低于黄棪对照种外,其余品种产量均高于对照,其中瑞香、黄玫瑰、玉翠达极显著水平,紫玫瑰达显著水平;绿茶品种产量均高于福鼎大白对照种,其中茗科3号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早玫瑰达显著水平,绿茶品质与对照种相当。参试品种在广东区试点发芽期多数表现为早芽种,抗寒、抗旱性强,抗小绿叶蝉能力较强,适宜在广东乌龙茶及绿茶区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选育出适宜沂蒙山区生长的抗寒性强的茶树品种[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为茶农选择种植抗寒茶树品种提供参考.[方法]对引进的8个4年生无性系茶树品种(龙井43、浙农113、迎霜、安徽3号、乌牛早、舒茶早、劲峰、福鼎大白茶)采用田间自然鉴定法结合叶片解剖结构进行抗寒性试验分析,以福鼎大白茶为对照.[结果]浙农113、舒茶早、龙井43均表现出较强的抗寒性,乌牛早、安徽3号次之,抗寒性指数均高于福鼎大白茶;劲峰、迎霜2个品种的抗寒性相对稍弱.[结论]浙农113、舒茶早、龙井43、乌牛早、安徽3号适宜在沂蒙山区引种栽培.  相似文献   

15.
[目的]优化福鼎大白茶愈伤组织的诱导条件。[方法]以茶叶品种福鼎大白茶的幼嫩茎段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浓度的2,4-D、KT、NAA和蔗糖,研究不同激素组合、蔗糖浓度对其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在继代培养过程中,研究了不同抗褐变剂对愈伤组织生长情况的影响及抗褐变的效果。[结果]不同激素对福鼎大白茶愈伤组织的诱导影响依次为2,4-D>KT>NAA。适宜福鼎大白茶愈伤组织生长的培养基为MS+2,4-D1.0 mg/L+NAA1.0 mg/L+KT0.5 mg/L+蔗糖30 g/L,pH值为5.8。在培养基中添加0.5%的活性炭和0.1%的聚乙烯吡咯烷酮可有效减轻愈伤组织的褐变。[结论]不同的激素组合、蔗糖浓度及抗褐变剂对福鼎大白茶愈伤组织的诱导均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春梢一芽二叶为研究对象,定量分析4个古茶树优系矢车菊素的含量。结果表明,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古茶树矢车菊素含量最合适的流动相A为超纯水,流动相B为乙腈,体积比为1:9。古茶4号的矢车菊素含量最高,而古茶2号矢车菊素含量较低,且均显著高于或低于对照福鼎大白茶。  相似文献   

17.
南江1号以南江大叶茶群体品种为原始材料,采用系统选种法育成,历经10年的品比试验和6年的全国区域试验,结果表明,南江1号为早生种,适制绿茶,品质、产量都优于对照福鼎大白茶,抗性强。2010年8月通过鉴定,成为新的国家级无性系茶树良种。  相似文献   

18.
茶树新品种漕溪1号选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卫国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4):1977-1979
[目的]从黄山群体种大叶型茶树中选育出优质、高产的无性系茶树良种。[方法]2000年开始采用系统选择、无性繁殖的方法进行选育,以福鼎大白茶(标准种)为对照,对漕溪1号品质、性状、产量等进行研究。[结果]漕溪1号经2006~2011年品比试验和区域试验,其产量、品质、抗性优于福鼎大白茶。栽培资料表明,该品种具有高氨基酸、低茶多酚,发芽早,优质,抗寒,抗晚霜等优良特性,经济效益明显,具有较高的繁殖推广价值。[结论]漕溪1号适制名优绿茶(特别适制黄山毛峰茶),推广应用经济效益较高,前景较广,尤其适合安徽省黄山茶区及我国江南、江北茶区栽植。  相似文献   

19.
闽东茶区茶叶稀土残留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检测了闽东地区不同茶区茶叶稀土含量,并对不同茶区和不同类型茶叶残留稀土含量进行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闽东地区茶叶稀土残留量均未超过国家限定指标(≤2.0 mg.kg-1),福安市和寿宁县茶区四季茶叶稀土含量平均值高于福鼎市、宁德市蕉城区以及柘荣县茶区;不同类型茶叶中,乌龙茶稀土残留量最高,而白茶残留量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