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农村》2004,(7):1-1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精神,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浙江省委、省政府最近下发了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的通知。通知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2.
马燕  王郁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3):3208-3209
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和转移就业是实现我国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的重大举措。以唐山市为例深入分析了当前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创新政府主导型管理、培训和输出机制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3.
根据中共丽水市委、丽水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和丽委办《关于加强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2004—2010年全市培训农村劳动力100万人,使全市80%的农村劳动力得到培训,较好地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取得主要成效有,一是通过技能培训,提高了农民的就业能力,增加了农民收入;二是培训了在二、三产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  相似文献   

4.
梁栋  肖翰涛 《吉林农业》2011,(12):154-154
阳光工程是由政府公共财政支持,旨在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就业技能,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农业产业延长链转移,为现代农业发展、县域经济繁荣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不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文章浅析了吉林省阳光工程农机培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备受历届政府关注,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是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连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农村劳动力培训,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不容忽视的是:在不同地区存在着培训质量参差不齐、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如何规范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培训质量,真正把这项惠民工程办好、办实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6.
刘冰 《河南农业》2006,(2):31-31
解决农民增收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要建立保证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政策机制,缩小城乡差距,搞好城乡统筹发展。因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宗旨,用五个统筹的理念总揽农村工作全局,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对农“民少取”“和放活”的前提下,必须建“立多予”的长效支持机制。必须加快农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大力发展能广泛吸纳劳动力的中小企业,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合理引导农村劳动力就业,直至实现城乡统筹就业。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业产业化,延长生产链节,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不断提高农业效益,以保证农…  相似文献   

7.
为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推进异地综合开发事业发展,近年来,云和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创新争优、提高培训质量为举措,以全面建设农民培训强县为目标,创业创新,努力开创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新局面。  相似文献   

8.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3):207-208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有利于促进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存在着资金投入来源不稳定、培训质量有待提高、部门统筹不协调、法律及相关政策匮乏等问题。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应完善投入培训机制、培训方式、法律政策体系和组织领导体系等,全面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一、土地流转的思考1.加快推进农民非农岗位就业的长效机制首先,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加大对农民的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政府要整合社会资源,对不同层次的农民进行因人施教,培养有一技之长的进城务工者。其次,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大力发展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加工业、服务业,加强就业容量较大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再次,  相似文献   

10.
一、土地流转的思考1.加快推进农民非农岗位就业的长效机制首先,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加大对农民的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政府要整合社会资源,对不同层次的农民进行因人施教,培养有一技之长的进城务工者。其次,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大力发展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加工业、服务业,加强就业容量较大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再次,  相似文献   

11.
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是培训农民、转移农民。2004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根据本省的实际,作出了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的重大决策。台州市也于2004年启动了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经过三年的  相似文献   

12.
何进猛 《新农村》2009,(2):40-41
近年来,浙江省庆元县积极贯彻落实百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职业教育等六项行动计划,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与再就业。然而,由于农村人口居住分散、人口密度低、经济基础薄弱、思想观念陈旧,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如何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是当前庆元县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马亚祥 《新农村》2007,(3):39-39
浙江省嵊州市教体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新农村建设文件精神,围绕“科学发展、创强争优”工作目标,以统筹发展为主题,提高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为重点,加大投入,强化管理,将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村后备劳动力综合素质;加强农村群众体育,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工作重心,着力推进农村教育体育事业发展,努力为本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14.
加强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是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是农村全而建设小康社会的审要措施之一。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对于提高广大农村劳动力适应现代产业的生产技能和业务技能、提高市场就业竞争力、进一步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工积极性、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就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陈金权 《新农村》2007,(10):40-41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党和政府大力推动的国家战略工程。三年多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相继出台多项政策支持这项工作,采用订单培训、定点培训和定向培训等有效形式,使受训农民相应提高了技能素质,转移培训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在培训过程中出现了几种不可忽视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1.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培训层次不高我国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水平不容乐观。有关数据表明,我国8亿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年,在4.8亿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有4.2亿。事实证明,近90%的农村…  相似文献   

16.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温州市委、市政府从2004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实施“百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要求到2010年全市培训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一定专业技能的新型农民100万人。经过2年的努力,全市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截至2005年10月底,全市已培  相似文献   

17.
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山东省委副书记姜大明在日前召开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是农民增收的最大潜力所在,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希望所在。各级一定要把促进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而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前的培训工作,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劳动技能和素质,加快劳动力转移的基础和前提。沂水县作为全国农村劳动力转业培训试点县,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业培训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认真总结他们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对于各地贯彻落实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开展好这项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18.
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近几年山丹县农村劳动力培训发展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制约因素的调查分析,结合外部环境变化对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出的新要求,针对山丹县霍城镇劳动力培训出现的新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为提高农民自身素质、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嵊州市金庭镇成校认真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因地制宜,开展了实际、实用和实效的各类农民素质培训。2004年共举办各类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86期,累计培训4926人次,党员和干部的受训率达到100%,农村劳动力受训率达到51.2%,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们的主要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20.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重要内容和手段。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能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有利于改善城乡人口和资源配置,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提供基本条件。河南省在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要坚持以本地就业为主导的思路,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探索适合河南省的城市化道路,使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建设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