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亚热带丘岗区雨水分配监测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我国亚热带地区降雨量时间变化大且不规则的水文特征和垫面多样雨水分配空间变异十分复杂的水文现象,报道2项技术创新成果:①地表径流测量系统——解决测流面积与集流设施的矛盾,同时保证测量结果的精确度;②轻型蒸渗器及其降雨入渗再分配测量方法——适用于南方红壤地区农田降雨土壤入渗及其再分配的测量。提出我国亚热带丘岗生态系统水分监测中,数据置信度检测和尺度转换两大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2.
依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研究了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组成和模式,提出了技术路线,并结合黄土岗农村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设计进行系统论证,验证了雨水集蓄利用新思路:在保证生活用水的前提下,进行水景观建设,不仅有利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而且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 雨水集蓄工程是指对降雨进行收集、汇流、存储和进行节水灌溉的一套系统。它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形式多样、技术简单、易管理等优点,一般包括集雨系统、输水系统、蓄水系统和灌溉系统。 1 集雨系统 集雨系统主要是指收集雨水的集雨场地。应选择具有一定产流面积的地方作为集雨场,在有自然条件的地方可修建自然集雨场,如道路、荒坡、场院等。没有自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的地下水超采情况日益严重,尤其是农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为了进一步缓解水资源压力,使得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重要性随之凸显。基于此点,首先阐述了雨水集蓄利用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温室农业雨水集蓄利用工程规模优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6.
在贫困干旱山区组织实施的“12 1”雨水集流工程 ,是人民群众长期同自然界抗争的实践经验总结 ,也是各级党委、政府为解决干旱地区人畜饮水问题而采取的一项利民之举。从白银市开展“12 1”工程延伸的实践经验看 ,这项工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已远远超出了原来意义上的解决干旱山区的人畜饮水问题 ,而且在集雨节灌、全面发展农村经济、脱贫致富等方面 ,显示出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7.
概述了雨水集蓄利用的现状、雨水集蓄利用工程与雨水利用的理论途径 ,系统地分析了不同雨水利用途径的增产效果 ,提出了雨水高效利用必须是节灌技术与高效农业模式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8.
杜拴梅 《甘肃农业》2002,(10):61-63
一、基本情况 定西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境内山多川少,沟壑纵横,丘陵起伏,总面积3638.7km2,海拔在1700~2580m之间,多年平均降雨量400mm左右,多年平均蒸发量1529mm,年平均气温6.3℃,无霜期142d,是一个干旱、霜冻、冰雹自然灾害频繁的农业县.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雨水集蓄系统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包括降水序列分析子系统、集水量分析计算子系统、蓄水设施优化设计子系统、灌溉水量优化分配模型子系统和经济模型的农田灌溉雨水集蓄系统,并以陕西省礼泉县北部丘陵区为例,采用该系统对大田作物(小麦、玉米)雨水集蓄灌溉利用问题进行了分析,结果证明该系统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0.
建设农村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符合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要求,经济合理,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1.
太行山低山区干旱缺水严重,大大制约了山区经济发展。雨水集蓄利用技术是发展山区旱作林果业和旱作农业的重要技术手段。笔者在分析雨水集蓄利用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对雨水汇集、蓄存和高效利用技术进行系统总结。并对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江南丘岗复合农业生态系统雨水资源化及其调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湘北红壤丘岗区复合农业生态系统水环境要素10年定位观测研究,探讨了我国江南丘岗复合农业生态系统雨水资源化需求分布与开发状况:该区域雨水资源丰富,可利用潜力大,但雨水有季节性富余和亏缺,尤其丘岗复合农业生态系统晚稻容易遭遇伏旱(缺水281.7mm)。丘岗坡地降雨径流的时间集中(4~7月)与高产径流量(平均18.3×104m3/km2.a)为区域集雨利用提供可靠来源。但由于该区域所属红壤土质,土壤持水能力强,有效含水量低,集水调蓄设施局限性,以及坡地的混乱开发而导致雨水资源浪费大、利用率低,加剧了农业用水矛盾。文章为区域雨水资源的调控提出了建设性的调控管理方略:一是通过调整坡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即人工林占30%,人工草地占15%,果药茶园占30%,耕地占20%;二是加强水体工程设施建设,增加现有水库容量,使区域雨水资源利用更为科学合理;三是推广高效灌溉和覆盖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相似文献   

13.
利用标准样方法对19 a生湿地松人工林生物量、碳素含量、贮量及其空间分布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湿地松各器官的碳素含量在50.92%~54.38%波动,排列顺序为树叶>树枝>树根>树干>树皮,且各器官的碳素含量随树龄增长而提高.林冠上层与下层叶的碳素含量比中层叶的碳素含量低,但差别不大;下层枝条碳素含量明显比上、中层枝条高.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的碳素含量依次为45.16%、42.28%、40.88%;土壤层碳素含量平均为0.43%,且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明显递减.湿地松各器官碳贮量与其生物量成正比例关系,排列顺序为树干>树根>树皮>树枝>树叶.随着树高的增大,树干碳贮量在乔木层中所占比例逐渐下降,树皮碳贮量所占比例处于一个缓慢上升的状态,枝叶碳贮量所占比例在10~12 m段出现最大值.湿地松林生态系统碳贮量(C)为121.94×103 kg/hm2,其中乔木层为86.78×103 kg/hm2,占整个生态系统总贮量的70.67%,下木层为0.6×103 kg/hm2,占0.49%,凋落物层为8.86×103 kg/hm2,占7.27%,林地土壤(0~60 cm)为26.3×103 kg/hm2,占21.57%.根据以上数据,得出湿地松林年净生产力约为7.61×103 kg/hm2·a,有机碳年净固定量(C)为4.54×103 kg/hm2·a.  相似文献   

14.
利用标准样方法对19a生湿地松人工林生物量、碳素含量、贮量及其空间分布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湿地松各器官的碳素含量在50.92%~54.38%波动,排列顺序为树叶>树枝>树根>树干>树皮,且各器官的碳素含量随树龄增长而提高。林冠上层与下层叶的碳素含量比中层叶的碳素含量低,但差别不大;下层枝条碳素含量明显比上、中层枝条高。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的碳素含量依次为45.16%、42.28%、40.88%;土壤层碳素含量平均为0.43%,且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明显递减。湿地松各器官碳贮量与其生物量成正比例关系,排列顺序为树干>树根>树皮>树枝>树叶。随着树高的增大,树干碳贮量在乔木层中所占比例逐渐下降,树皮碳贮量所占比例处于一个缓慢上升的状态,枝叶碳贮量所占比例在10~12m段出现最大值。湿地松林生态系统碳贮量(C)为121.94×103kg/hm2,其中乔木层为86.78×103kg/hm2,占整个生态系统总贮量的70.67%,下木层为0.6×103kg/hm2,占0.49%,凋落物层为8.86×103kg/hm2,占7.27%,林地土壤(0~60 cm)为26.3×103kg/hm2,占21.57%。根据以上数据,得出湿地松林年净生产力约为7.61×103kg/hm2.a,有机碳年净固定量(C)为4.54×103kg/hm2.a。  相似文献   

15.
昔阳县水资源严重缺乏,已成为昔阳县经济发展的桎梏,因此发展水利消除经济发展的瓶颈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而发展雨水集蓄利用这样的微型水利工程前景良好,它不仅可以带动农业经济发展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6.
宁南黄土丘陵区新型集流造林工程的规划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探索在小流域土壤侵蚀治理基础上的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和模式,以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国家重点治理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遵循坡地水量平衡原理和雨水叠加利用理论,提出了一种新型小流域坡地集雨蓄水工程整地造林技术—“88542”集流水平沟。研究这类工程的内涵、集流潜力及其断面参数。并对工程集蓄的径流通过典型工程应用,分析研究了集流水平沟对土壤水分的恢复调控和土壤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在半干旱黄土丘陵地区适宜修建“88542”集流水平沟,在0~100 cm土层,与自然坡面相比土壤平均含水量提高5.26%;粉砂粒和粘粒含量提高0.67%和1.53%;有机质提高80%;容重降低11.59%;土壤饱和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总孔隙度、透气度分别增加了0.63%、2.03%、1.92%、2.71%、5.29%,而且林木的生长量也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17.
以水土资源的保育和高效利用为指导,对半干旱黄土丘陵区目前实施的"88542"水平沟、水平阶、鱼鳞坑、回字型整地等几种坡地雨水资源化工程技术措施进行了研究。对提高雨水资源化程度和利用效率、缓解危害程度,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生产示范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设计暴雨条件下下凹式绿地的雨水蓄渗效果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凹式绿地具有蓄渗雨水、削减洪峰流量、过滤水质和防止水土流失等优点,是城市雨洪利用的重要措施之一。对在设计暴雨条件下凹式绿地的蓄渗、减洪效果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在1倍汇水面积的情况下,对于10,50和100年一遇的暴雨,下凹式绿地的降雨拦蓄率分别为87.15%,58.48%和50.75%;其减峰率分别为71.04%,46.82%41.525;蓄渗、减洪效果极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关仲卿  黄锦香 《油气储运》1997,16(10):25-27
在丘陵地区如何进行地上储罐总图布置和竖向布置、如何设置防火堤和隔堤、事故油如何储存和排放、以及怎样完善消防设施是这一地区储罐总图设计的一个重要课题,其最终目的是在事故状态下防止泄漏的原油或成品油威胁相邻油罐、企业和设施同时,在符合有关规范的前题下,还要节约用地节省工程费用。参照有关规范,提出了丘陵地区地上储罐总图设计的思路,并给出了具体设计数据。  相似文献   

20.
胡兰英  张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2,(27):13677-13679
介绍了"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专业的学科特点和研究生培养的教学现状,分析了该教学体系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中的不足,结合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领域人才需求的现状,对课程设置及教学提出了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