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氮肥后移是适用于强筋小麦和中筋小麦高产优质相结合的栽培技术。它将氮素化肥的底肥比例由传统栽培的60%-70%减少到50%,追肥比例由传统栽培的30%-40%增加到50%;土壤肥力高的麦田底肥比例为30%-50%,追肥比例为50%-70%。同时将春季追肥后移至拔节期,土壤肥力高的地方采用分蘖成穗率高的品种可移至旗叶露尖时。氮肥后移可显著提高小麦的子粒产量;  相似文献   

2.
在冬小麦栽培中,氮肥一般分为两次施用,第一次为小麦播种前的底肥;第二次为春季追肥。传统小麦栽培,有的一次底施,不再追肥;有的底肥占60%~70%,追肥占40%~30%,追肥时间一般在返青期至起身期;还有的在小麦越冬前浇冬水时增加一次追肥。上述施肥比例和时间使氮素肥料重施在小麦生育前期,在高产田中,会造成小麦生育前期群体过大,无效分蘖增多,中期田间郁蔽,倒伏危险增大,后期易早衰,影响产量和品质,氮肥利用效率低。增产增效情况:氮肥后移技术将氮素化肥的底肥比例减少到50%,追肥比例增加到50%,土壤肥力高的麦田底肥比例为30%~50%,追肥比例…  相似文献   

3.
正应用氮肥后移技术要注意的是:应在较高的土壤肥力(产量5250千克/公倾以上)条件下运用该技术;应在正常栽培条件下运用该技术,晚茬弱苗、群体不足等麦田不宜采用,具体技术总结如下几点。1.施肥期氮肥后移延衰高产栽培技术,主要是将氮素化肥的底肥比例减少50%,追肥比例增加50%;土壤肥力高的麦田底肥比例为30%~50%,追肥比例为50%~70%。2.备播期2.1培肥地力实行氮肥后移技术,必须以  相似文献   

4.
一、优质小麦氮肥后移保优高产栽培技术冬小麦氮肥后移保优高产栽培技术是一套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该技术适宜于地力较高的壤土地块。通过减少底肥比例,增加追肥比例,春季追氮时期后移,使小麦产量和品质得到同步提高。  相似文献   

5.
冬小麦高产优质规范化种植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一、冬小麦氮肥后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在冬小麦高产栽培中,氮肥的运筹一般分为两次,第一次为小麦播种前随耕地将一部分氮肥耕翻于地下,称为底肥;第二次为结合春季浇水进行的春季追肥。传统小麦栽培,底肥一般占60%-70%,追肥占30%-40%;追肥时间  相似文献   

6.
亳州市小麦氮肥施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亳州市土壤肥力条件下小麦高产栽培(6.0~7.5t/hm^2)的氮肥施用技术要点如下:每公顷施纯氮225kg,基追肥比例为7:3或6:4,追肥在小麦返青期或拔节期第一节间定长时施用。  相似文献   

7.
小麦氮肥后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氮肥后移延衰高产栽培技术是近几年科研人员通过大量试验研究出的小麦高产新技术。其技术要点是:在总量氮肥一定的情况下,改过去底肥“一炮轰”或前重后轻、冬春追肥为重施拔节肥。小麦栽培中,传统氮肥的施用一般分为两次,第一次为小麦播种前随耕地将一部分氮肥翻耕于地下,称为底肥;第二次为结合春季浇水进行的春季追肥。  相似文献   

8.
一、强筋、中筋小麦优质强筋、中筋小麦春季保优调控的主要目标是:在保证较高产量的前提下,实现品质的保优和提高,使品质达到国家或者行业标准。肥料运筹原则是:有机肥和无机肥相结合,基肥和追肥相结合,底肥充足促早发,氮肥后移保品质。具体操作为:尽量施足有机肥,氮、磷、钾协调,一般667平方米产量450~500千克水平下,667平方米施纯氮14~18千克,五氧化二磷和氧化钾分别8~9千克和10~12千克。磷钾肥全部底施,氮肥底施和追施比例为5∶5或4∶6。追肥时期适当后移,追肥分二次施用。土壤肥力较差,返青期群体小的晚茬小麦,春季第一次肥水时期可…  相似文献   

9.
冬小麦氮肥后移最佳追施时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适应冬小麦高产田氮肥的追施时期有着逐步后移的趋势,进行氮肥后移不同追施时期研究试验结果表明:60%氮肥作基肥+40%氮肥分别在越冬前、返青期、拔节期作追肥均比100%氮肥作基肥的田块增产,增产9.00%~28.02%;尤以60%氮肥作基肥+40%氮肥在拔节期作追肥的增产优势突出。冬小麦田100%氮肥作基肥,有利于增加单株分蘖数和小麦前期群体的形成,与60%氮肥作基肥+40%氮肥作追肥田块相比,尽管单位面积茎蘖数始终处于高位值,但因生育中后期出现早衰,反而导致成穗率降低,有效穗数及每穗粒数、千粒重均低于氮肥后移追施的处理。氮肥后移追施增产的机理是:有效穗数有增无减,穗粒数及千粒重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0.
<正>氮肥后移追肥是我市近年来全膜玉米生产中推广的一项增产新技术。即将总追肥量(40千克左右)的30%在拔节期(6~7片叶展开)追施,60%在大喇叭口期(12~13片叶展开)追施,10%在抽雄后7天左右追施。天水市山区群众全膜玉米追肥的习惯和小麦一样是在拔节期追施一次,数量较少,每亩只追20千克左右。为了测定氮肥后移技术(大喇叭口期和穗粒期追施氮肥)的增产效果,为大田推广提供技术依据,特  相似文献   

11.
刘艳玲 《河南农业》2011,(14):56+58
"一炮轰"的施肥方式,制约着豫东小麦再高产和强筋优质小麦的规模发展。"氮肥后移"是施肥比重后移和春季追肥时间后移。据试验示范,采用"氮肥后移"技术,较传统施肥增产10%~15%,同时,提高了品质和肥效,减轻了污染。推行"氮肥后移"技术,是豫东地区小麦高产优质的必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2.
<正>近日,天气转暖,小麦开始返青,追肥也陆续开始。为了促使小麦优质高产,在施肥过程中,可采用氮肥后移技术。传统施肥方式的弊端传统的小麦施肥,一般分为2次,第一次为小麦播种前随耕地将一部分氮肥耕翻于地下,称为底肥;第二次为结合春季浇水进行的春季追肥。底肥一般占  相似文献   

13.
以小麦品种郑麦9023为材料。研究氮肥后移对小麦子粒产量、收获指数及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处理对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影响显著,其中底追比例为3:7、拔节期追肥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较大。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响水县在冬小麦的栽培中,氮肥一般分为两次施用,第一次为小麦播种前的底肥;第二次为春季的追肥。在传统的小麦栽培中,底肥占60%~70%,追肥占40%~30%;还有的在小麦越冬前浇冬水时增加一次追肥。上述的施肥比例和时间使氮素肥料重施在小麦生育前期,在高产田中,[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施氮时期对冬小麦植株-土壤体系肥料氮去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15N示踪试验,研究了黄淮地区施氮时期对冬小麦植株-土壤体系肥料氮去向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时期后移,小麦籽粒中的氮素含量增加,叶和茎中氮素含量降低。小麦植株氮素总积累量以拔节期追氮最高。拔节期追氮更有利于提高籽粒的氮素积累量,降低营养器官的氮素积累量,促进营养器官中的氮素向籽粒中转运。不同施氮时期条件下,冬小麦的氮肥生产效率和氮素收获指数均表现为拔节期追氮最高。拔节期追氮更有利于促进强筋小麦品种氮素的吸收,提高中弱筋小麦品种氮素的利用。小麦植株氮素总积累量来源于肥料氮的比例随施氮时期的后移呈降低趋势。推迟施氮时期,植株氮素总积累量来自基肥氮的比例增加,来自追肥氮的比例减少。随施氮时期后移,肥料氮在0~100 cm土壤中的残留呈现增加趋势。与起身期和孕穗期追氮相比,拔节期灌溉后追施氮肥,肥料氮在20~60 cm土壤中残留量最大。综合分析肥料氮在小麦季的去向得出,拔节期追氮肥料氮去向更均衡。  相似文献   

16.
不同施氮量和追氮时期对强筋小麦产量和粗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高产条件下,不同施氮量和施氮时期对强筋小麦的产量和粗蛋白含量的影响极显著。施氮量为15kg/667m^2,底肥和追肥各50%效果最佳;追施氮肥时期后移至孕穗期,方式以拔节期追施40%N+孕穗期追施10%N效果最好。此组合强筋小麦的产量为499.4kg/667m^2,粗蛋白含量为15.40%。  相似文献   

17.
1氮肥。一般作底肥、追肥施用。底肥深度15~20厘米,用于追肥时以条施、穴施为主,深度5~8厘米并覆土。以冬小麦为例:亩用氮肥14~16公斤。高肥力区30%底施,70%分2次施于起身期和孕穗期;中低肥力区底肥和追肥各占50%。以玉米为例:亩施氮肥18~20公斤。高肥力区30%底施(或苗期追  相似文献   

18.
在冬小麦的栽培之中,氮肥通常是分作两次进行施用,第一次是在小麦播种前所施用的底肥,第二次则为春季拔节孕穗期追肥。传统的冬小麦栽培中的施肥技术已经难以满足现状,为此在文中主要就冬小麦氮肥后移高效施肥技术进行探讨。文中先介绍了冬小麦氮肥后移高产优质栽培的主要特点,并就冬小麦氮肥后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的应用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陈东义 《中国农技推广》2009,25(11):36-36,38
“一炮轰”的施肥方式,制约着豫东小麦再高产和强筋优质小麦的规模发展。“氮肥后移”是施肥比重后移和春季追肥时间后移。据示范,采用“氮肥后移”技术,较习惯施肥增产10%~15%。推行“氮肥后移”技术,是豫东地区小麦高产创建的必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0.
魏云  冯岩 《河南农业》2014,(23):48-48
<正>强筋小麦氮肥后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包括氮肥底施与追肥比例的后移和氮肥追施时期的后移,强筋小麦氮肥后移有利于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和产量结构,可提高强筋小麦籽粒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延长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改善强筋小麦的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增产10%~15%,氮肥利用率提高10%以上。主要技术如下:一、选用良种选用品质优良、单株生产力较高、耐水耐肥、抗倒伏、株型紧凑、光合能力强、抗病抗逆性好的强筋小麦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