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麦黄矮病在田间由麦蚜传播大麦黄矮病毒(BYDV)感染引起。为给优质抗BYDV小麦新品种提供重要种质资源,采用堆测法种植材料,利用饲毒蚜虫接种病毒BYDV-GAV的方式,对27份华山新麦草易位系材料进行了抗病性鉴定,比较了接种病毒后各材料的病情指数及其千粒重。结果表明,27份华山新麦草易位系中,5份材料的病情指数介于13.56~18.89,表现为抗BYDV-GAV;9份材料的病情指数是介于27.78~48.89,表现为感BYDV-GAV;其余13份材料的病情指数均大于50.0,表现高感BYDV-GAV。不同华山新麦草易位系对BYDV-GAV抗性差异较大,筛选出的5份抗黄矮病材料可为培育优质抗病毒新品种提供重要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2.
从普通小麦与中间类麦(Th.intermedium)的杂交后代中衍生了抗大麦黄矮病品系,中国的中4就是这样一种品系。对被侵染幼苗病毒积累量测定的结果表明,中4抵抗大麦黄矮病毒(BYDV)的两种不同血清型。普通小麦(2n=42)和中4(2n=56)的F_1杂种有49条染色体,与其亲本相比带毒水平中等。细胞学和分子杂交研究表明:中4BYDV的抗性基因位于中间类麦的E染色体组和X染色体组中的7对非小麦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3.
据Arny等(1966)报道,用遗传抗性有效地控制大麦黄矮病毒(BYDV)已经成功地在大麦上得到了证实.然而在小麦对BYDV的抗性遗传方面的报道却极为有限.尽管Qualset等(1973)不少人对某些抗性资源作过报道,但没有发现免疫性,也没有见到主基因控制的抗性.Topcn(1975)研究了Anza(抗)×Bluebird(感)和Anza(抗)×CA63121(抗)这两个春小麦杂交组合后代群体的抗性遗传行为,发现该两组合的F_2资料呈现连续性  相似文献   

4.
小麦上的大麦黄矮病是由大麦黄矮病毒(BYDV)引起的。大麦黄矮病不仅侵染小麦和大麦,还能侵染燕麦、玉米等谷类作物,是世界上谷类作物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大麦黄矮病对小麦的危害面积逐渐扩大,危害程度日趋严重。这种现象引起了小麦工作者的极大关注。大麦黄矮病毒是由蚜虫传播的。根据蚜虫的种类,大麦黄矮病毒至少有5种类型。由麦长管蚜(Macrosikphum avenae)传播的黄矮病  相似文献   

5.
1980年5月,在日本长冈地区田间,发现大麦植株上表现典型的大麦黄矮病毒病(BYDV)症状.虽然大麦黄矮病毒已在世界上广泛分布,但迄今日本仅有少数报道该病的致病原因.本文报道了BYDV的蚜虫传毒试验和电镜检查的结果,以便确定引起大麦黄矮症状的病原物是否是大麦黄矮病毒(BYDV).  相似文献   

6.
小麦黄矮病抗性基因及其鉴定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小麦黄矮病是由大麦黄矮病毒(BYDV)引起的小麦主要病害之一。本文综述了小麦BYDV的主要抗性基因及其鉴定方法、微克隆和微分离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形态学标记、生化标记、细胞学分析和分子标记鉴定方法的原理及应用作了比较分析。本文最后还提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中国小麦黄矮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黄矮病是中国小麦上的重要病害之一,由麦蚜持久性传播大麦黄矮病毒引起,具有间歇式流行的特点.为了综合运用小麦黄矮病各种防控措施.本文综述了小麦黄矮病在中国的发生及流行因素、蚜虫及小麦黄矮病的预测预报、抗病品种培育、化学防治、农业防治等方面的研究,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和防治策略,即寻找和利用多种抗黄矮病(BYDV)基因,培育具有优良农艺性状的多聚品种;综合运用各种防控措施进行蚜虫防治,切断BYDV的传播;筛选和研发病毒抑制剂,特别是对环境无污染的植物源和微生物源病毒抑制荆,减轻BYDV对小麦的危害.  相似文献   

8.
大麦黄矮病(BYD)是世界小谷粒作物为害最严重、发病最普遍的病毒病。已知北美普通小麦品种Anza及CIMMYT的几个小麦材料耐BYD。为了了解BYD耐性遗传基础.对Anza和9个其它耐性小麦材料进行了研究。将耐病材料进行杂交.并与敏感亲本Bobwhite或Bagula杂交。1990年在墨西哥Toluca附近的田间.用BYDV血清型MAV—Mex对亲本、F_1及F_2代进行了检测。1991年.在田间用相同的血清型对亲本、F_1及从每个杂交组合获得的72个F_2单株所产生的P_3品系作了分级鉴定。耐病亲本间杂交后无分离.耐病和敏感亲本杂交所得F_3品系的分布符合单基因分离比例。作者断定Anza及其它9个小麦试材的耐病性是由一普遍存在的、部分有效、部分显性Bdv 1基因所致。Bdv 1可能来源于巴西的栽培品种Frontana.由于它广泛地存在于许多ClMMYT小麦中,所以可能是一持久抗源。  相似文献   

9.
已知和传播大麦黄矮病有关的病毒有两种主要类型。第一种类型,微小的等轴病毒,其传毒范围仅限于植物韧皮部,是由蚜虫以持久的循环性的方式传毒。这种病毒是某些复合病毒病在复合侵染中的病毒之一,其余的病毒可能只由机械传播,仅在有大麦黄矮病毒的辅助病毒存在的情况下才可借蚜虫传播。另一种类型,在大麦黄矮病(BYDV)混合侵染中分离物的  相似文献   

10.
小麦黄矮病是由大麦黄矮病毒(BYDV)引起的一种小麦病害,主要由蚜虫带毒传播,自1960年以来曾多次在甘肃省河西地区大发生,在甘肃省的河东地区、陕西省以及我国北方的大部分麦区都时有发生,给小麦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因此,我国有关部门及广大科研工作者对小麦抗黄矮病育种十分重视,并培育出了一系列抗黄矮病春小麦新品种,张春19号即为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1.
引言抗性或耐性品种的开发利用是控制大麦黄矮病(BYDV)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小麦中已被发现的耐性源都是数量性状的,没有鉴定出主基因(Qu-alset等,1973),而黑麦被认为是耐BYDV的(Os-wald和Houston,1953,Comeau,1986)。许多科学家报导了小黑麦对BYDV耐性遗传的变异性,并鉴定出许多耐性品系。与普通小麦相比,小黑麦对BYDV有很强的耐性,同时观察到春性小黑麦的耐性水平不如优良冬性小黑麦的高(Comeau,1984a)。而关于小黑麦耐性的遗传规律以前未见报道。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确定3个春性和3个冬性小黑麦杂交组合对BYDV耐性的遗传基础。通过目测所得的症状评分和其它3种表示耐性性状进行遗传效应的评估。同时利用狭义遗传力对可见症状进行测算。  相似文献   

12.
大麦黄矮病毒(BYDV)病是小粒谷类作物的一种重要病害。作者对经过改良轮回选择后的冬小麦群体的BYDV耐性进行了评价。利用化学杀雄剂(CHA)以促进基因重组,选择在病毒压力下产籽量较高的耐病基因型。选择17个耐BYDV的亲本进行部分双列杂交,从每个F1植株上收取等量种子组成原始群体。从F1植株上混收的种子在田间播若干行,母本行喷化学杀雄剂(RH-0007或MON21200)并接种BYDV-PAV-IL。从母本行收取种子。研究目的是确定:在各选择周期BYDV耐性是否会增强;选择是否会影响株高和抽穗期;环境效应是否大于症状表现的基因型效应。为了进行鉴定,将原始亲本和来自第2、3、4轮选择的S2:3系进行重复试验。在各选择周期中,早期和晚期鉴定的接种穴病情分级以及接种穴产量未出现稳定的选择进展。在S2:3系中,矮化作用从亲本的6.0%降低到周期3的0.8%。与周期2相比,周期4中平均抽穗期延迟大约2d。本改良轮回选择法在提高小麦对BYDV的耐性水平方面是无效的,这也许是由于亲本的遗传变异有限所致,也许是因为间接选择的基础是病害压力下的产籽量而不是BYDV症状的缘故。  相似文献   

13.
几种药剂对小麦黄矮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明确病毒抑制剂对小麦黄矮病的预防和防治效果,在小麦起身期将大麦黄矮病毒GAV株系接种于小麦陕恳9740上,喷施杀虫剂(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与病毒抑制剂(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3.95%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菌毒清水剂500倍液和2%菌克毒克水剂300倍液)的不同组合,于小麦开花期统计发病率、病情指数和小麦叶片黄化率,结果表明,各组合均能早期预防和防治小麦黄矮病发生和发展,且预防效果优于防治效果,其中病毒必克与吡虫啉组合的平均预防和防治效果最显著,分别为58.08%和53.03%.进一步利用病毒必克在室内进行防治性试验,发现病毒必克能够抑制GAV对叶绿素的破坏,可减轻大麦黄矮病毒对小麦的危害.  相似文献   

14.
据J.Vorughese等人报道,大麦黄矮病毒(BYDV)对其后接种的大麦网斑病菌(Pyrenophora teres)和大麦叶斑病菌(Ph-ynchosporium secalis)有明显的拮抗作用。本试验采用4个冬大麦及3个春大麦品种,在其已感BYDV的幼苗上接种大麦网斑病和叶斑  相似文献   

15.
大麦和小麦被病毒侵染后发病的症状特征为矮化、丛生、黄化、斑驳、条纹、坏死、斑点和不孕等.大多数病毒均可系统侵染大麦、小麦的器官组织细胞,有些病毒如大麦黄矮病(BYDV)侵入植物体,又在韧皮部组织细胞定殖,导致坏死,阻碍隔断营养流的运转,引起褪绿变色.传播介体通常为蚜虫、叶蝉和飞虱类,亦可以机械方式传播.病毒粒子形态主要为线状、杆状和球状,包含的核酸均为核糖  相似文献   

16.
大麦黄矮病毒运动蛋白及其介导的小麦抗病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黄矮病毒依靠介体蚜虫传播引起小麦黄矮病,对我国麦类作物生产造成严重威胁。本文结合本课题组的研究,对大麦黄矮病毒编码的运动蛋白的生化特性、生物学功能及其介导小麦的抗病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该运动蛋白在病毒构成中能够结合病毒核酸,并与宿主细胞膜系统相互作用,是一个与黄矮病毒系统侵染相关的致病因子。  相似文献   

17.
通过人工接种,对黑龙江省部分小麦主栽品种和1825份材料在田间进行抗、耐大麦黄矮病毒(BYDV)的鉴定与筛选。三年试验结果表明:主栽品种全部感病,而通过生物技术导入抗病基因后选育的32个品系抗病性均表现较好,对其接种BYDV病毒不同株系后用ELISA检测病毒OD值,发现这批材料已具备了水平抗性,说明用基因导入的手段培育抗病品种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宋庆杰 《麦类作物》1999,19(3):32-34
通过人工接种,对黑龙江省部分小麦主栽品种和1825份材料在田间进行抗,耐大麦黄矮病毒(BYDV)的鉴定与筛选,三年试验结果表明:主栽品种全部感病,而通过生物技术导入抗病基因后选育的32个品系抗病性均表现较好,对其接种BYDV病毒不同株系后用ELISA检测病毒OD值,发现这批材料已具备了水平抗性,说明用基因导入的手段培育抗病品种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在四种对BYDV具有不同耐病性的春燕麦基因型中,比较了非专化性传播的大麦黄矮病毒株系(BYDV-PAV-IL)对根系生长的影响.每种基因型种植在一个具有充气系统的生长箱中.在2个试验中,每个试验的半数植株作为对照,另一半在2-3叶(Zadoks12至13)期接种.在4种基因型中,对照植株根系伸长的比率均比接种植株高.对照与接种植株相比,在3种基因中接种植株的大部分测定参数均降低,而第四种基因型—Ogle,仅在根系干重和伸长比率上有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20.
大麦种质资源抗,耐大麦黄矮病毒田间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堆测法对4492份大麦种质资源进行抗大麦黄矮病毒(BYDV)筛选,经过3年的重复鉴定,有43份材料对BYDV的抗性表现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