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Objective] Study on the genetic diversities of A.splendens from different areas of xinjiang.[Method] The genetic diversities among seven populations and within two populations were analyzed by RAPD.[Result] Genetic clustering results presented that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populations of A.splendens are directly related with geographic positions,and within population are related with habitats.[Conclusion] RAPD technique can be used to study genetic diversity of A.splendens.  相似文献   

2.
野生大豆是栽培大豆的野生近缘种,我国拥有丰富的野生大豆资源。近30年国内学者对我国野生大豆开展了大量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工作,为野生大豆资源的保护与研究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该文分别从野生大豆表型水平、生化水平以及分子水平对我国野生大豆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未来野生大豆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广西东兰乌鸡的遗传多样性及保种效果,为下一步的种质资源保护和育种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集片羽东兰乌鸡和丝羽东兰乌鸡的翅静脉血样,提取总DNA,PCR扩增18个微卫星位点并对其基因片段进行扫描,利用Pop Gen 32生物软件分析测定东兰乌鸡群体的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杂合度(H)、多态信息含量(PIC),并与其他广西地方品种鸡进行聚类分析。[结果]18个微卫星标记在广西东兰乌鸡群中均表现出较高的多态性,从所检测的80个东兰乌鸡样本中共检测出98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的平均Na为5.44个,Ne为2.78个,PIC为0.5382,H为0.5963。其中,丝羽东兰乌鸡和片羽东兰乌鸡分别检测到93和98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的Ne分别为2.62和2.76个,PIC为0.508 8和0.539 8,H为0.624 7和0.599 1。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东兰乌鸡与广西三黄鸡、霞烟鸡、南丹瑶鸡的遗传距离(DA)均较远,与其品种的进化、地理分布和选育历史基本相符。[结论]广西东兰乌鸡保种群的遗传变异较大,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选育潜力较高。  相似文献   

4.
濒危植物白桂木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濒危植物白桂木Artocarpus hypargyreus 5个天然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白桂木种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总的多态位点频率为81.08%,平均Shannon指数为0.231 9,Nei指数为0.166 0,种群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737 8,基因流(Nm)为0.125 1。说明白桂木种群间的基因流受限严重,其遗传变异有73.78%存在于种群间,只有26.22%发生于种群内。图4表4参21  相似文献   

5.
[目的]用RSAP标记技术分析中国境内分布的33种野生石斛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方法]建立石斛RSAP-PCR反应体系,从45对RSAP引物中筛选出33对多态性引物,对33种野生石斛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结果]这33对引物共扩增出2 047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2 044条,多态性比例99.8%,平均每对引物产生61.9条多态性条带。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081-0.442,说明本实验所测试的材料具有较广的遗传基础。根据RSAP标记的结果,采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将33种野生石斛分为6类。结果表明剑叶石斛和滇桂石斛之间亲缘关系最近,而华石斛与喇叭唇石斛、细叶石斛之间亲缘关系最远。[结论]石斛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该研究可为石斛属的分类、育种及杂交亲本的选择提供分子水平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野生紫背天葵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可为其育种、利用和保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广东肇庆鼎湖山、广西桂林大野神境、青狮潭3个紫背天葵野生居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采用POPGEN32进行数据分析,UPGMA绘制聚类图。【结果】12条ISSR引物共检测到112个清晰的扩增位点,多态性位点102个,多态位点百分率为91.07%;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e)为0.3383,Shannon多样性指数(I)为0.5011,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1507。居群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8949~0.9162,平均为0.9026。聚类分析可知,各居群个体的聚类与其地理位置一致。【结论】紫背天葵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但居群间的遗传分化水平较低,建议可将各种群后代种子或幼苗相互交叉移栽,以提高群体间的基因交流,增加遗传多样性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ISSR分子标记分析越南北部山区当地玉米种质材料的遗传多样性。【方法】采用ISSR技术和10个引物对从越南和老挝北部山区3个省收集的21份玉米种质材料即12份普通玉米和9份糯玉米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在21份玉米种质材料中可以检测到108个ISSR片段,其多态性为100%。ISSR引物的多态性信息量值为0.10~0.39,每条引物平均为0.24;分辨力为14.29~0.48,平均每条为4.48。除ISSR-T1以外,所有ISSR引物在13份玉米材料中均产生特异性片段。根据聚类分析结果,使用70%的遗传相似性作为切割点,建立了玉米种质材料系统树,21份玉米种质材料被分为3大类。不同玉米材料的相似系数为0.52~0.90.【结论】ISSR标记可提供玉米种质遗传多样性信息,对越南玉米种质材料的收集、保护和育种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基于rep-Pot2-PCR指纹技术,对湖北省稻瘟病重发区病菌群体DNA指纹图谱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稻瘟病菌群体具有较丰富的遗传结构,在73%的指纹相似性水平上可将204菌株划分成112个不同的单元型和14个遗传谱系;14个谱系中没有出现绝对的优势谱系;不同年份稻瘟病菌群体遗传结构存在差异,但未发生明显的演化。DNA指纹分析的遗传谱系与生理小种(致病类型)之间呈复杂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核桃叶片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及变异来源,分析了2个群体251份核桃种质资源的9个叶片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遗传多样性指数、表型分化系数及性状相关性。结果表明,叶片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和遗传多样性指数均值分别为17.45%、1.86;群体间大多性状及群体内全部性状的F值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且叶形指数、小叶数、节间长及叶长4个性状的群体间F值较大;种群间表型分化系数均值为9.15%,而种群内则为90.85%;叶片大小及厚度,小叶数与干周极显著相关;主成分分析可将9个性状简化为4个主成分,分别表征叶片大小、叶柄、小叶数及叶片形状。核桃叶片表型性状存在广泛变异和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且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叶形指数、小叶数、节间长及叶长可作为群体划分依据,叶片大小及厚度,小叶数会影响树体营养物质的累积,进而影响干周加粗生长。  相似文献   

10.
濒危植物华木莲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利用RAPD分子标记对濒危植物华木莲(Sinomanglietia glauca Z.X.Yu et Q.Y.Zheng)的19个天然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13条引物共扩增出171个位点,平均每条引物13.2个,其中多态性位点91个,占总位点数的53.22%。分析结果表明:华木莲居群在遗传距离为0.205处可分为三大类,玉金山居群为一类,模式标本树周围居群为一类,模式标本树对面山上的其余居群为一类。19个居群之间的遗传相似性指数介于0.7000~0.9389之间,遗传距离值介于0.0931~0.3808之间,平均观察等位基因数与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1.5444和1.3134,平均基因多样度和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分别为0.1847和0.2782。华木莲自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低于一般物种,与其它濒危植物相比,低于观光木、北美鹅掌楸及鹅掌楸,高于版纳青梅,可能与水杉相当而高于银杉。其居群间的分化可能主要受环境因子选择和基因流阻隔的影响,生境破坏严重与其自身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可能是导致华木莲陷入濒危状态的主要原因。应对华木莲现有生境进行保护,并通过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扩大现有居群,提高遗传多样性,并开展迁地保护。  相似文献   

11.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48个引种和选育的油橄榄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和聚类分析。11条筛选出的引物共扩增出106条DNA谱带,其中有99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位点百分率为93.40%。数据表明所分析的油橄榄种质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根据各品种的Nei’s遗传距离,运用UPGMA方法构建了所有品种的聚类图,结果 48个油橄榄品种被聚成了4个大类;84.6%的国内选育品种聚于2个类群中;多数引种品种并没有按照地理起源而是依据引种材料来源地和主要用途聚类。研究结果为油橄榄种质资源的利用以及进一步的良种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马尿泡系茄科马尿泡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中国特有珍稀濒危及常用的藏药植物。该文对马尿泡的形态特征、种子萌发、组织培养、花发育特征、化学成分、元素含量、资源量特征等方面的研究概况进行了总结与分析,结合马尿泡的生存现状,提出还应加强其生态适应、生存机制、濒危机制、生态功能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濒危植物峨眉含笑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随机扩增多态DNA (RAPD)技术,对峨眉含笑(Michelia wilsonii)自然分布区的5个自然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从10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能产生清晰、稳定的多态性标记引物18个,共检测出107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为93个,占86.92,在物种水平上,等位基因的有效数目、Nei's的基因多样性系数(He)和Shannon表型多样性指数(I)分别为1.740 4、0.417 5和0.597 4;总的遗传变异量(Ht)为0.339 3,其中居群内遗传变异量(Hs)为0.259 1,各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达到0.321 9.应用UPGMA法对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构建树系图,结果表明,峨眉含笑自然种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其种群间的遗传差异与其地理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有效评价和利用斑茅种质资源,挖掘其优良性状。[方法]以162份斑茅(云南74份,福建15份,贵州19份,海南18份,四川14份,江西10份,广东4份,广西4份,浙江4份)为研究材料,通过5个数量性状和21个质量性状对其表型性状及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型性状分析结果表明:1斑茅种质资源质量性状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整体偏低,其中,福建斑茅的多样性指数(0.762 4)最高,广西斑茅的多样性指数(0.294 2)最低;2数量性状遗传变异较丰富,其中云南地区的变异系数(32.15%)最大,广西地区的(14.95%)最小;3海拔高度与锤度呈极显著负相关,纬度与株高呈极显著负相关。遗传分化系数和基因流结果显示,斑茅种质资源群体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采集地内部,群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基因交流,遗传结构分化不明显。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各居群间的遗传距离与采集地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该研究可为资源采集、杂交利用和优异基因挖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云南特有茶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RAPD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运用RAPD技术对云南主产茶区具有代表性的野生型古茶树、过渡型古茶树、栽培型品种、野生种、地方品种及其近缘植物———金花茶等48份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从核基因组DNA的角度深入探讨了云南特有茶树种质资源的分类及其亲缘关系。用已筛选出的12个引物对48份供试材料进行RAPD扩增反应后,共检测到112条扩增片段,所有片段均为多态,其多态性程度高达100%.材料间的遗传距离为0 116~0 527,平均为0 202.对48份供试材料间的亲缘关系进行UPGMA聚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以欧氏距离为6 0来划分时,可分为5个组,其中3个复合组,2个独立组,基本上与传统分类水平相吻合。  相似文献   

16.
运用RAPD技术对云南主产茶区具有代表性的野生型古茶树、过渡型古茶树、栽培型品种、野生种、地方品种及其近缘植物——金花茶等48份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从核基因组DNA的角度深入探讨了云南特有茶树种质资源的分类及其亲缘关系。用已筛选出的12个引物对48份供试材料进行RAPD扩增反应后,共检测到112条扩增片段,所有片段均为多态,其多态性程度高达100%.材料间的遗传距离为0.116~0.527,平均为0.202.对48份供试材料间的亲缘关系进行UPGMA聚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以欧氏距离为6.0来划分时,可分为5个组,其中3个复合组,2个独立组,基本上与传统分类水平相吻合。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广西古荔枝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亲缘关系,为其种质资源利用和品种选育等提供参考。【方法】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24份古荔枝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性及亲缘关系进行分析。【结果】从10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13条带形清晰、重复性好的引物,共扩增出96条条带,其中有43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例为44.79%,平均每条引物扩增的条带数为7.4条。供试古荔枝种质资源间的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为0.43~1.00,平均相对遗传相似系数为0.61。UPGMA法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遗传相似系为0.66处供试的24份古荔枝种质资源被分为三大类群。类群Ⅰ均来自广西灵山县,类群Ⅱ来自广西桂平市、北流市、玉林市、灵山县和大新县,类群Ⅲ来自广西北流市和灵山县。【结论】24个广西古荔枝品种资源间的遗传基础宽,可作为今后荔枝杂交选育的优良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苦瓜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及核心种质遗传关系。[方法]以141份苦瓜种质资源为研究材料,对13个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另外,以46份苦瓜核心种质为研究对象,分别基于5个农艺性状的表型值和基因型值进行种质亲缘关系比较分析。[结果]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苦瓜种质资源4个质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幅为0.46~1.34,9个数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幅为4.90~4.94,其中9个数量性状数据分布较为分散,变异系数平均值为20.02%。[结果]核心种质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分别基于5个数量性状的表型值和基因型效应值计算苦瓜种质间的遗传距离,两种分析结果存在一定偏差。基于基因型值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质间遗传距离变幅为0.84~10.71,在聚类重新标定距离为8.5时,46份苦瓜核心种质被分为17个类群,进一步明确了不同种质间的亲缘关系。[结论]该研究结果为苦瓜核心种质的有效利用和新品种选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珙桐6个种群和光叶珙桐1个种群共117份样品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用12条引物对117份样品进行扩增,共检测扩增位点199个,其中多态性位点177个.在物种水平上,多态性位点百分率(PPL)为88.94%,Neis基因多样性(H)为0.278 4,shannon信息指数(I)为0.418 7.种群水平的多态性相对较低,多态百分率在35.18%~48.74%之间,Neis基因多样性(H)为0.126 0~0.179 5,shannon信息指数(I)为0.188 1~0.265 1.基于Neis遗传多样性分析得出的种群间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474 5,表明有47.45%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间,而种群内的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52.55%,种群间基因流(Nm)为0.553 7.Mantel检测显示,种群间的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武陵山地区位于湘鄂渝黔交界处。区内地理成分复杂,气候温暖湿润,生态环境复杂多样,孕育着丰富的生物资源,但是也有许多濒危物种亟需人们的研究与保护。查阅相关文献及综述,对武陵山地区的濒危植物资源调查、遗传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利用进行概括、分析和总结,为武陵山地区的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对地区生物多样性起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