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焦文月 《花卉》2017,(12):13-14
紫丁香是我国北方常用的园林绿化树种,本文介绍了紫丁香的形态及生物学习性,并从种子处理、苗圃地选择、播种、田间管理四个方面介绍了紫丁香的播种育苗技术,以期为紫丁香播种苗的培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韩飞 《现代园艺》2021,(3):107-108
在我国北方园林绿化栽植的树种中,占有重要地位之一的是紫丁香。人们喜欢种植紫丁香,不仅因为其生长强健、枝叶稠密、花朵繁茂、花香四溢,而且容易管理。通过育苗及园林绿化栽植紫丁香整个过程的实践经验,初步总结出紫丁香的育苗和栽培技术,为我国园林绿化中的紫丁香育苗及栽植技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紫丁香     
林云甲 《花卉》2010,(12):9-9
紫丁香为木犀科丁香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在我国栽种有一千多年历史,变种有白花紫丁香、长叶紫丁香、紫萼紫丁香等。紫丁香高4-5米,小枝灰色,平滑粗壮;叶薄革质,宽大于长,秋季叶色变紫红;圆锥花序侧生,花期早,花紫堇色,芳香浓厚,可丛植于路边、草坪或孤植于庭前。  相似文献   

4.
以紫丁香枝条为材料,对紫丁香离体培养及再生体系进行研究,探讨不同激素组合对紫丁香无菌芽诱导、愈伤组织的产生、分化、增殖以及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合紫丁香无菌芽和各种外植体形成愈伤组织、分化和增殖的培养基为:MS+BA 1.0 mg/L+NAA 0.1 mg/L;生根培养基为:MS+BA 0.5 mg/L+NAA 0.1 mg/L。  相似文献   

5.
紫丁香开花时间和花期长短的精准模拟对于避开花期过敏和开展赏花旅游具有重要意义。该试验采用模拟退火算法积温模型对开花期模拟的适用性,并基于统计原理探讨了紫丁香不同开花期的积温指标及其与气温的关系,建立了紫丁香开花末期的新模拟模型。结果表明:紫丁香开花始期和开花盛期5℃积温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能够利用积温模型进行模拟。紫丁香开花末期5℃积温波动较大,与5月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气温的升高导致紫丁花的花期延长。紫丁香开花始期和开花末期的利用积温模型模拟,最高解释率分别为45.1%和26.2%,而紫丁香开花末期通过5℃积温与花期的平均气温的线性拟合方程和积温方程组合,模型解释率达80.0%,明显提高模型的模拟精度。  相似文献   

6.
紫丁香蘑(Lepista nuda)色泽鲜艳,香味浓郁,口感极佳,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是珍稀的食药用菌.为加快其开发利用及深入研究,本文从紫丁香蘑的分类地位、生态分布、形态特征、化学成分、营养价值、药用价值、菌丝生物学特性、驯化栽培及重金属富集特性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紫丁香蘑的开发前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以期为广大研究者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7.
《食用菌》2015,(5)
从高粱、小麦、麦草等不同主料培养基培养紫丁香蘑二级种,观察吃料速度及菌丝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以高粱为基质的培养基,最适用于培养紫丁香蘑二级种。  相似文献   

8.
马登萍 《北方园艺》2010,(16):177-178
对6个丁香品种细菌性疫病抗病性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白丁香、紫丁香、小叶丁香3个品种对细菌性疫病的抗性均强。因此,在园林绿化中应大力推广应用白丁香、紫丁香、小叶丁香3个品种。  相似文献   

9.
试验比较了在不同碳源、氮源、无机盐的营养条件下紫丁香蘑(Lepista nuda)液体培养菌丝球的直径和菌丝干重,结果表明紫丁香蘑液体发酵培养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蛋白胨,最适无机盐为硫酸镁。  相似文献   

10.
曾宋君 《花木盆景》2010,(1):F0002-F0002
<正>欧洲丁香(Syringa vulgaris)以其优美的树形、多彩的花色、芬芳的气味深受人们的喜爱,在16世纪就已在欧洲的园林中广泛使用,它的栽培品种已达到1500多个。而我国被称为丁香的植物有多种,但多指栽培广泛的华北紫丁香(S.oblate),华北紫丁香在我国有1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其花朵细小、芳香。欧洲丁香尽管香味没有华北紫丁香浓郁,但具有更为鲜艳、丰富的花色。  相似文献   

11.
常春丽  王展  王晶英 《北方园艺》2018,(17):105-110
以紫丁香和小叶丁香为试材,采用盆栽模拟涝渍环境的方法,研究了淹水胁迫对紫丁香和小叶丁香幼苗的形态及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无氧呼吸酶活性、抗氧化酶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等生理指标的影响,以期明确丁香对淹水胁迫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小叶丁香的耐涝性强于紫丁香。淹水使2种丁香的叶片变黄萎蔫,根系活力增大,降低紫丁香的叶绿素含量的同时增大小叶丁香的叶绿素含量,使根系及叶片的丙酮酸脱羧酶(PDC)活性、乙醇脱氢酶(ADH)活性先上升后下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先降后升,MDA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12.
李谦  刘益荣 《北方园艺》2016,(12):54-56
以紫丁香嫩枝为试材,研究了生长调节剂、插穗粗度及不同部位插穗对紫丁香嫩枝扦插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紫丁香嫩枝扦插受生长调节剂种类及浓度的影响,1 500mg·L~(-1)IBA处理效果最佳,生根率达到了89.25%,显著高于其它组合。不同粗度插穗生根率差异显著,以细插穗(0.4~0.5cm)生根效果较佳,生根率达到88.14%,插穗粗度对一级根条数、一级根长影响不显著。不同部位插穗对紫丁香生根特性有明显影响,中部插穗生根效果最好,生根率、一级根长及一级根数都显著高于上部和下部,其值分别为87.71%、6.00cm和15.59条。  相似文献   

13.
紫丁香叶离层离体诱导及其组织学和细胞学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幼群  刘瑞凝 《园艺学报》1997,24(4):403-404
紫丁香叶离层离体诱导及其组织学和细胞学变化王幼群刘瑞凝(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北京100094)关键词紫丁香;离层;离体诱导;脱落酸InVitroInductionofLeafAbscisioninSyringaoblataandItsHistol...  相似文献   

14.
以云南昆明的1个野生香蘑属真菌的子实体为试验样品,进行组织分离得到纯培养菌株Z1,根据形态特征和ITS序列分析,对其进行分类鉴定;然后分别用液体菌种和固体菌种制备Z1的栽培种,分析比较两种制种方式流程及制种周期。综合形态特征和ITS序列分析,将菌株Z1鉴定为紫丁香蘑(Lepista nuda)。用固体菌种制备紫丁香蘑栽培种平均需88 d;而用液体菌种制备紫丁香蘑栽培种仅需66 d,比用固体菌种制栽培种周期平均缩短22 d。用液体菌种制紫丁香蘑的栽培种,生产效率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试验研究了不同培养基配方、温度、pH值、光照对紫丁香蘑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供试培养基中,紫丁香蘑菌丝生长的最佳培养基为黄豆粉培养基:黄豆粉40g,蛋白胨2g,葡萄糖20g,琼脂20g,加水至1000mL。菌丝生长不需要光照,最适温度为25℃,适宜的pH值为6~7。  相似文献   

16.
以长春市园林绿化树种中常见的榆叶梅、锦带、连翘、紫丁香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然条件定位观测的手段,全面系统地比较了4种园林绿化植物叶片的叶绿素a、b含量、叶绿素(a+b)含量、叶绿素a/b值、叶绿素b/(a+b)值、光饱和点,光补偿点、最大净光合速率等8项生理指标的特征,研究其耐阴性.结果表明:榆叶梅、紫丁香的耐阴性较弱;连翘有一定程度的耐阴性;锦带的耐阴性较强.  相似文献   

17.
以采自云南昭通的66株野生紫丁香蘑(Lepista nuda,L.nuda)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ITS序列及其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结果表明:经结合形态和分子水平的鉴定,确定所采的野生蘑菇为紫丁香蘑;66个紫丁香蘑的ITS序列长度变化范围为666~671bp,ITS1为241~244bp,5.8S为155bp,ITS2为267~275bp,G+C含量的变化范围为41.5%~42.4%,所有样本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003 0;通过序列比对,共筛选出7个SNP位点,单突变位点3个,简约信息位点4个;转换与颠换的比值R为0.672;该群体的核酸多态性指数Pi为0.002 91,每位点核苷酸多态性指数Theta(per site from Eta)为0.002 36。采用邻接法(neighbour joining,NJ)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分支支持率低,表明群体内各菌株遗传距离小,该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丰度较低。综上说明云南昭通野生紫丁香蘑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很低,需要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18.
通过表型鉴定和ITS测序相结合的方法鉴定香蘑属2个菌株。结果表明,2个供试菌株1株是花脸香蘑,另1株是紫丁香蘑。对香蘑属菌株进行驯化研究发现,花脸香蘑菌丝体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4℃,子实体的最适宜发育温度为22℃~26℃,利用玉米秸秆发酵料栽培,成功驯化花脸香蘑菌株。紫丁香蘑菌丝体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0℃,没有获得子实体。  相似文献   

19.
紫丁香天然群体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军  顾万春 《园艺学报》2006,33(6):1269-1274
 抽取内蒙古大黑山、辽宁北票和山西五老峰3个紫丁香(Syringa oblata Lindl. ) 天然群体为拟似群体, 用筛选出的8对引物, 对群体家系组成的72个样品进行AFLP分析。Nei (1973) 基因多样性指数h = 0.2287, Shannon's信息指数I = 0.3464; 种级遗传多样性Ht = 0.3522, 群体内遗传多样性Hs =0.2287, 群体间遗传多样性Dst = 0.1235, 群体分化系数Gst = 0.3508, 群体间总的基因流的估算值Nm =0.9253, 群体遗传变异的AMOVA分析表明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主要分布在群体间, 群体间方差分量的贡献率占51.53%。基于Nei (1972) 遗传距离的UPGMA聚类分析显示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与群体的地理距离关系一致。结果表明: 紫丁香群体间的遗传分化较大, 其天然群体缺失造成的现有分布的间断性和地理隔离以及高自交率是导致其群体间的高度分化的主要因素。在目前分布残缺, 群体丢失严重的情况下, 紫丁香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策略应为采取优先保存尽可能多的群体。  相似文献   

20.
以菌丝干重为指标,通过单因子试验筛选出紫丁香蘑菌丝生长的最佳碳源、氮源、无机盐分别为蔗糖、酵母膏、硫酸镁;菌丝生长的最佳培养基配比为:蔗糖20 g/L、酵母膏2g/L、硫酸镁0.5 g/L,菌丝干重达0.1833 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