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逋隐居孤山时,环居植梅三百六十树,对于林逋的隐逸、形象、人格都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林逋以植梅当作隐居生计,为做一个真隐士奠定了物质基础,植梅隐居是林逋选择孤山作为隐居地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二是绕屋而种的梅花营造了充满闲情逸致的隐居环境,陪伴林逋度过了寂寞难耐的隐居生活,梅花滋润着林逋的气节、充实着林逋的内心、丰富着林逋的精神,同时也造就了林逋清逸的形象;三是林逋与梅朝夕相伴,为他咏梅成千古绝唱提供了前提性条件;四是林逋在孤山植梅养鹤,产生"梅妻鹤子"的美谈,促进了林逋不仕不娶的隐逸名闻天下。与此同时,林逋的孤山植梅在文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林逋隐逸植梅使梅花被后人视为人品高洁的象征;二是林逋因植梅而咏梅成千古绝唱,不仅影响大,引发后人歌咏不休,而且在咏梅中赋予梅花以人格,因此从林逋开始,梅花成为一种人格之花、道德之花、精神之花。  相似文献   

2.
林逋不娶无子,却在孤山种梅养鹤,因而产生了"梅妻鹤子"的千古佳话。产生"梅妻鹤子"佳话的关键因素是林逋空前绝后的爱梅以及与白鹤的亲密无间的关系。"梅妻鹤子"具有精神意义,即梅花的高洁与白鹤的清逸,也具有人格象征,即自由自主的生存方式与人格独立。"梅妻鹤子"既美化了林逋雅致高洁的隐士形象,又促进了林逋美好名声的千古流芳。"梅妻鹤子"所引发的美谈,所遗留的旧迹,所衍生的景观,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与物质遗产。  相似文献   

3.
论梅花的花形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花的典型花形为五瓣围绕一个圆心,表现出典雅、庄重的美感。这种独特的审美价值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被爱美的女性应用于美容化妆,叫做“梅花妆”,开始时“梅花妆”只是在额头上点五瓣梅花,但后来就演变成各种各样的花钿了,成为旧时妇女非常流行的妆扮。梅花的花形富于装饰性,在工艺品、建筑物、日用品中,到处可见梅花的图案,如梅花形家具、梅花形果盒、梅花形食物等,甚至乾隆花园、苏州邓尉、无锡梅园的梅亭本身就是一个梅花形的建筑。梅花花形也应用于徽标制作,如梅花形商标、梅花形纪念章、梅花形会标。梅花的花形更被赋予吉祥的精神内涵,传统上把梅花五瓣说成是五福的象征,有梅开五福之说。还有些人从梅花花形中感悟到天地运行的规律,与中国传统阴阳学说中的五行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4.
论梅花的香味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香不仅给人舒心的感官享受,而且具有浓厚的文化意蕴和人格意义。在哲理层次,梅花在苦寒时节放香,演绎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等哲理深刻的名句。在审美层次,梅花的香味清逸幽雅,别具神韵,被历代文人墨客誉为暗香、幽香、清香、寒香、冷香等。在精神层次,梅香是梅花高风亮节的重要成分,既有林逋“梅花与姓氏俱香”,也有陆游的“只有香如故”,阐述了梅花即便是化作尘泥,也仍然香飘人间的悲壮和高格,还有王冕的“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与“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表达了宏大的抱负、达观的胸怀和高洁的人格。  相似文献   

5.
在许多梅景观中, 梅与天然的岩石苍崖相辉映。园林中配植梅花时, 往往同时配置奇石, 苍石虬枝, 暗香清影, 让人领略大自然山野气息。梅与石的配置, 还体现在人工叠筑的 假山上配植梅树以及梅桩盆景配置奇石。梅石配置, 刚劲简洁, 妙笔生花, 不仅丰富了梅景观, 而且最能表现出梅花的高洁品格。参20  相似文献   

6.
综合梅花的整体神韵和精神象征而言,梅花的美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雅不俗的品格;二是坚贞不屈的气节;三是先春而发的生机。简而言之,就是三种气:清气、骨气和生气。有关认识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至南宋时完全成熟,奠定了此后梅花审美的基本理念。清气和骨气是封建士大夫品德理想中的核心要素,两者的有机统一,体现了儒道互补的传统文化精神,构成了封建社会士大夫阶层人格追求乃至整个民族性格的普遍范式。梅花二气兼备,完整地体现了这种精神法式。梅花的生气之美,主要适应普通大众的爱好,与清气、骨气一道,显示出梅花雅俗共赏的文化优势。  相似文献   

7.
灵峰与西溪、孤山合称为西湖三大赏梅地,历史上先有寺庙后有梅花。宋、明时期灵峰青芝坞一带已有梅花的踪迹,但有关记载较少,而灵峰真正意义上的首次种梅被确定在道光二十三年至二十五年(1844—1846年),后毁于战火。宣统元年(1909年)周庆云在灵峰补梅300株。1988年灵峰探梅景点重建后开放,目前梅园占地3750hm2,共有5000株梅花,1200丛蜡梅。  相似文献   

8.
论梅花与水体的配置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效果看,梅与水的配植是很美的景观.梅俯清流,或一泓清波映出梅影天光,十分美观.梅水景观能充分体现梅花的神韵美.从品种看,垂枝梅姿态飘逸别致,最适于水体旁栽植;龙游梅因干形奇特,也很适合水滨作点景之用;其他梅类,只要方式适当,株形适合,也可与水体相配置.从梅水配置的形式看,梅花可配置在溪涧边、池塘旁或水中岛上.梅园也常建在湖泊边.但梅花怕涝,需种在临水的坡坎上,一般应种在最高水位以上.参7  相似文献   

9.
论乾隆皇帝与梅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创清朝最鼎盛时代的乾隆皇帝是一个非常喜爱梅花的君主。他不仅在不能露地栽梅的宫中植梅养盆梅观赏,而且到江南赏梅,曾六次到著名的赏梅胜地邓尉赏梅;他不仅自己画梅,而且喜欢收集鉴赏著名的梅画,甚至反复考证石碑上的梅画;他不仅用梅花装饰建筑、用品,而且用梅花比喻品格、精神;他不仅写诗文赞咏梅花之品格,也赞咏那些著名的咏梅之人;他非常赞赏那些以梅花自喻的高洁人士,特别是对开创唐朝最鼎盛局面的贤相宋璟“遥企名贤”,又是书梅花赋,又是写诗,又是作画,“手写古梅一本,摹勒廊壁,以志清标,庶使千载,下睹此树,犹景其人焉”。  相似文献   

10.
一代伟人毛泽东对梅花情有独钟,他爱梅、读梅、咏梅、听梅,与梅花结下了不了情缘。爱梅折射出一代伟人的生活情趣和人格追求;咏梅显示了一代伟人潇洒豪迈的气度、自信乐观的性格、百折不挠的精神与广阔高远的胸怀;听梅则是毛泽东坚毅乐观、潇洒从容的性格体现。梅花的品格和精神在毛泽东身上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对梅花(Prunus mume S.et Z.)45个代表品种的雌、雄蕊能育性、自花、异花和天然授粉结实率等开花授粉习性进行了调查和实验,并连续三年用梅同杏(P.armeniaca)新疆‘大黄杏,(P.armeniaca cv'Large Yellow,)山桃(P.davidiana)、榆叶梅(P.triloba cv.)、碧桃(P.persica cv.'Alba plena')等杂交,共杂交17091朵花,收获种子123粒,获杂种苗21株。  相似文献   

12.
从象征的内涵、外延和功用三方面入手,对比研究爱默生和史蒂文斯的诗学理论,发现二者的象征理论存在契合。爱默生的象征宽泛而具体,史蒂文斯的象征简洁而抽象;前者兼顾第一和第二自然,后者直指第二自然,即想象世界;前者努力做一名虔诚的教徒,后者却公然宣称诗歌可以替代宗教;前者成就于倡导和阐述,后者建树于理论和创造;二者都着迷于象征,都关注能带给人类灵魂真、善、美的想象世界。  相似文献   

13.
钱亚琴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9):288-290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物质范畴始终是首要的基本范畴,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范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物质本体论,而非实践本体论.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本体论,才能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只有理解和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才能辩证地理解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本体论.  相似文献   

14.
随着政府农业规模经营工作的推进,地租在过去十年间持续上涨。这让农民形成地租持续上涨预期,对土地流转行为产生影响。建立一个农民预期流转模型,并利用山东和安徽两省四年的农户调查数据实证研究农业经营者地租上涨预期对其土地流出行为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讨论需求拉动型规模经营政策退出的必要性。研究显示,土地上涨预期对农业经营者的土地流出行为存在显著的负面影响,且这种影响有着模型设定上的稳健性。土地经营规模较大农户、高龄农民和青年农民等供给弹性相对较小的个体更不容易受到地租预期的影响。农业经营者土地上涨预期是一系列与土地流转相关的政策变量和经济变量作用的结果,其中村民获得规模经营奖励和最高地租,即当地标志性的农业流转项目应该是最核心的变量。由于工农产业关联,需求拉动型农业规模经营政策会导致农业和工业竞争力的持续衰退。因此,首先,应重新审视农业补贴方式,从价格支持转变为直接补贴;其次,稳定粮食市场价格,从而稳定地租市场预期;再次,避免实施超大规模的土地流转项目,坚持农业经营模式的内生性发展路径,构建内生性核心农户培育制度。  相似文献   

15.
历史上四川绵竹县与什邡县的水利纷争延续数百年之久.本文通过对两县水利纷争史的考察,以三次有代表性的纷争为个案展开分析,得出引起水利纷争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不合理的分水原则;二是统一协调管理的缺失;三是天灾、人祸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三点解决水利纷争的经验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