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5.
栗疫病致病性研究和栗疫菌混合体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10余年栗疫病发生特点和致病性的大量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栗疫菌在板栗分布区普遍存在,是弱寄生菌,在本地只寄生那些生长十分衰弱,即将死亡的板栗树干,苗木等,但栗疫菌的寄生不是这些部位死亡的主要和直接原因,而且它所寄生的部位局部死亡后对整株栗树的影响不大,因此,栗疫病在一般情况下非毁灭性病害,本文首次提出了栗疫菌混合体系概念,并用此说明中国栗疫病普遍分布,危害很轻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中日美栗疫病菌群体遗传结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RFLP技术 ,对中日美 3国的 2 6个子群体共 75 7个栗疫病菌菌株的核DNA进行了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 ,栗疫病菌的中国子群体间遗传结构有明显的分化 ,日本子群体间的遗传结构差异不明显 ;在美国和亚洲的栗疫病菌群体间没有发现基因流的迹象 ;美国栗疫病菌群体的遗传结构与日本群体的关系比较密切 ,而与中国群体间的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7.
8.
板栗疫病菌营养体亲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湖南、重庆两省11个区县市的栗疫病病原菌菌株进行了营养亲和性(VC)研究。结果表明,菌株间营养体的亲合性可分为菌株间亲合与菌株间不亲合两种类型,亲合性菌株表现为菌丝相互融合,菌落间抗衡区不明显;而不亲和的菌株可分为三种反应类型:I型为强不亲和,抗衡区两侧形成明显的分生孢子器带;Ⅱ型为弱不亲和,抗衡区无分生孢子器产生;Ⅲ型为中等不亲和,分生孢子器带只在抗衡区一侧形成,56个菌株被划分为30个VCC,只含单个菌株的VCG占大多数,并探讨了生物防治栗疫病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10.
11.
日照市林业部门于1987年和1997年两度从日本和韩国引进了30多个日本栗品种,经试验、示范与大面积开发推广,确认十几个品种综合性状俱佳,并探索出了不同成熟期最具代表性的5个优良品种,为各地引种试验、示范与大面积推广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2007年对浙江省奉化市引种的5个11年生日本栗品种生物学特性和结实性状进行了调查观测,结果表明日本栗各品种在奉化的年生长周期为239~248 d,与魁栗相比前后差异约5 d,品种间成熟期差异明显;日本栗各品种的树势紧凑,结果枝和果前梢粗而短,每结果枝雄花数量为9.2~10.9条,雌花数量为1.8~2.8簇,比例合理,总苞纵、横径分别为9.2~10.3 cm和6.9~8.6 cm,显著大于魁栗;单果重为19.5~22.4 g,比魁栗重7.14%~23.08%,其中丹尺和利平2个品种单株产量比魁栗高13.53%和16.55%,丰产性良好.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丝栗栲(Castanopsis fargesii)种子的变异规律,对采自贵州省荔波县、都匀市和三都县3个地理种源13个家系的丝栗栲种子的长、宽、长宽比和百粒重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个不同地理种源的丝栗栲种子的种子长、种子宽、长宽比和种子百粒重的性状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种源间各性状指标的变异幅度较大,分别为种子长0.176%~4.034%、种子宽1.443%~6.389%、长宽比1.392%~4.808%、百粒重2.773%~13.470%。荔波种源的各项指标变异系数均为最大,都匀种源各项指标的变异系数均为最小;各指标间均具有极显著相关性,种子长与种子宽、百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种子长宽比呈极显著负相关;种子宽与种子长宽比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百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种子长宽比与百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3个种源中,都匀种源的综合指标最优,可作为优良种源进行良种培育。 相似文献
14.
15.
福建省板栗疫病的发生及其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板栗疫病为我国检疫性病害。福建省1988年首次发现此病,并已在南平、三明、福州等地、市扩展蔓延,为害较重。防治首先应严格苗木检疫;选择抗病品种,嫁接时以抗病力强的大叶栗、茅栗等作为砧木;注重栗林抚育管理,多施磷钾肥增强寄主抗病力;清除并销毁发病较重的病株;刮除轻度感病植株的病斑皮层,并采用200倍“401”或“402”抗菌剂掺合0.1%平平加液涂抹等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在北京周边县区、湖北大老岭山区以及陕西安康地区分别调查栗疫病发生情况,采集病原栗疫菌(Cryphonectria parasitica)菌株并进行营养体亲和性试验.结果表明:北京板栗栽培区和陕西安康地区野生栗栗疫病发病率较高,局部地区危害严重;湖北大老岭山区栗疫病发病率低,危害轻微.北京地区菌株群体营养体亲和型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s diversity index)极显著低于湖北菌株群体和陕西菌株群体,而陕西与湖北菌株群体营养体亲和型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著.随机选取湖北、陕西野生栗栗疫菌部分菌株,利用特异性引物,通过普通PCR和巢氏PCR,对其交配型进行测定,发现陕西与湖北野生栗菌株群体中均存在MAT-1与MAT-2两种交配型的菌株.通过PCR扩增,在两地的野生菌株群体里均发现同时具有两种交配型基因的菌株,其中,陕西群体此类菌株比例较大,湖北菌株比例较小 相似文献
17.
18.
在栗疫病区用栎、栗类段木培养的黑木耳、香菇经随机抽样,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部分木耳、香菇携带栗疫病病原菌的孢子,为该病原菌的载体。建议将木耳、香菇列入应施检疫的森林植物对象名单之内,以便控制该病的传播蔓延 相似文献
19.
为获取栗疫病生物防治的基础信息,本研究根据菌株在PDA培养基上培养7天后的菌丝生长速度、分生孢子形成能力等培养特性,从韩国国立山林科学院树木病理研究室保藏的60个栗疫病菌菌株中筛选了2个弱致病力菌株,进行dsRNA检测、弱致病力菌株和强致病力菌株间的细胞融合试验。结果表明:2个弱致病力菌株(KCP-135和KCP-136)中均检测到了dsRNA,弱毒性菌株KCP-22和其他19个强毒性菌株之间的菌落形成明显的隔离带并沿着隔离带产生分生孢子,没有明显的细胞融合现象,而弱毒性菌株KCP-22和强毒性菌株KCP-9之间的菌落则呈现了显著的细胞融合现象,而且其细胞融合菌株的培养特性和转化dsRNA数量均发生了变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