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始终关注人的利益,努力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的基本价值取向。当前,我国在实现“人的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着一些困境,主要体现在户籍制度下农民工的身份转换难、农民工家庭半耕半工的分工困局、农民工心理“城镇化”难等问题。实现“人的城镇化”是新时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要实现“人的城镇化”,需要树立人本理念,健全居住证制度;加强中小城镇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多元保障机制;引导农民工的政治参与,以满足他们的多层次需求。  相似文献   

2.
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城镇化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总结了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过程,提出未来社会消除城乡对立与差别、实现城乡融合的城镇化思想。这一思想对我国推进城镇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多民族国家如何选择国家建构形式,是多民族国家繁荣发展的关键,也是无产阶级建设和巩固其政权以及向共产主义过渡必须解决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对此进行过详细的分析。本文就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建构形式的思想进行简单的论述,以求证马克思、恩格斯对多民族国家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采取何种国家结构形式的最主要设想。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深入分析了城乡关系的趋势、演变动力、对立的弊端和实现融合的途径,指出农村与农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城市与工业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两者相互依存共同推动社会发展,为了消除城乡分离,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私有制和旧式分工,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对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乡村振兴是在城乡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提出的,旨在改变以往解决农业农村问题的思路和模式。它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出发,承袭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不断深化“以人为本”理念,为城乡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七大以来,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城镇化在中国发展中的重大作用,且提出了要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的研究,发现中国在城镇化进程中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基础设施齐全,公共设施日趋完善、城乡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也面临着城镇化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拉大、资源环境恶化等问题。这些问题是由于我国生产力水平不高、工农业发展未与城镇化形成良性互动、制度结构不合理等因素造成的。因此,需要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工农业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加快户籍和土地制度变革等措施推动我国的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恩格斯比较清晰地表述了人、自然环境、社会的关系。这是我们思考当今世界环境问题、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视角,是我们端正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提高环境意识的基本出发点。显然,上述这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得到了飞速提高,但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背后却造成了严重的农业生态危机。恩格斯为了缓解日益严重的农业生态危机,开始从英国实际情况出发来研究当时的农业生态问题。在不断的实践、总结的基础上得出了一系列科学的农业生态思想,这些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科学、全面的认识了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从生物学角度阐述了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以及新陈代谢关系;通过实行公社经营大工业解决城乡之间劳动力流动不平衡问题和农业生态矛盾。这些理论对于解决我国的农业生态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1):282-283
马克思的一生都在为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奋斗,在其大量的著作中都贯穿着民生的思想,这对当今中国的社会发展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本思想是马克思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理论渊源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和费尔巴哈人本学.马克思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进行了批判和超越,形成了具有其个人特色的人本思想.马克思的人本思想以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为主体,在实现人的自然属性的同时,发挥人的能动创造性,使人的本质不断生成,其终极目的是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实现人的自由个性  相似文献   

10.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其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化是新型城镇化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生态观是我国绿色城镇化建设的理论指导。以马克思生态观为指导的绿色城镇化建设应认真研读马克思生态观,将生态文明新理念深入人心;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以良好生态为基础探索城镇化建设符合人类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1.
刘胜良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2):12227-12229
在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生态伦理思想的基础上,探讨了生态伦理建设的基本原则,提出了消解生态伦理危机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社会主义与宗教关系的论述,主要集中在:宗教与国家的关系、宗教与政党的关系、政教分离、宗教信仰自由以及无神论等方面。他们都主张政教分离和宗教信仰自由,坚持无神论,强调对无神论的宣传。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农业危机的论述,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为现阶段我国实现粮食安全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为定量研究资源型城市城镇化水平及其对中国城镇化发展的贡献性,以全国126个地级市(仅限大陆地区)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分析改革开放以来资源型城市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情况,并籍此为基础研究资源型城市城镇化发展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贡献。结果表明:1)四大区域资源型城市城镇化水平发展不平衡,东北地区城镇化率始终保持领先,但增长幅度最小,东部地区城镇化率增长最快,各地区年均增长率呈下降趋势,增速放缓;2)地级市资源型城市城镇化发展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贡献度为0.48~0.90,其中0.79%资源型城市城镇化对我国城镇化贡献度为中,40.48%资源型城市城镇化对中国城镇化贡献度较高,58.73%资源型城市城镇化对我国城镇化贡献度高;3)类型上,均有超过各自总量50%的非金属、金属、煤炭和油气型资源型城市城镇化对我国城镇化的贡献度高,而森工型资源型城市城镇化对我国城镇化贡献度高的城市数量不到其总量的1/3;空间上,东和中部地区资源型城市城镇化对我国城镇化发展贡献度大于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资源型城市城镇化推动了我国城镇化发展,但资源型城市的不同类型和区位,对我国城镇化的贡献度有差异。  相似文献   

15.
农村城镇化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在产业结构转换升级的引导和生活高预期推力的共同作用下的就地转移过程,是实现城市化的过渡阶段.本文从这一定义出发,总结了农村城镇化研究方面的理论进展,并在进行相关评价的基础上,指出了现有研究在市场主体、农民、政府、制度等要素相互结合方面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6.
生态要素观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要素观丰富而深刻,其主要内容包括:人与自然之间是有机一体、和谐共存的生态关系;实践是连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然与社会三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人与自然的关系跟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相互影响并相互制约。梳理并阐释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要素观,对于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不断地反思、批判和超越的过程。本文根据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在形成过程中其研究内容和侧重点的不同,将其划分为哲学批判阶段和政治经济学批判两个阶段,对其进行梳理,以求更加清晰地理解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对现代性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异化的揭露,总是从异化的表象走向社会经济的深层,从中找出导致异化的深刻根源,从而致力于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制度的批判。通过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必然灭亡,马克思科学地诊断出现代性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