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福建林业科技》2015,(4):208-213
在对杭州植物园分类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挖掘当今社会对植物园的新需求,提出3个方面的更新策略:1景观生活化,通过梳理植物季相、空间,引种生活中常见植物,吸引更多人融入自然;2科普趣味化,建立一套游览体验多样、体现植物进化关系的植物科普系统;3游览互动化,开展科普讲座、园艺课程,让"去植物园"形成一种习惯,成为真正的寓教于游。  相似文献   

2.
惠州植物园的规划建设贯彻“小而精、小而全”理念,基于建设场地及环境现状,在园区与周边村落交界区,和谐处理村民生活出行与园区景观建设的协调性,并通过分析西湖及周边景区的客流量,科学合理地配套基础设施,解决停车及游览交通等现实需要。惠州植物园注重地域历史文化的传承,因地制宜进行功能分区规划,共建设11个专类园区,利用微地形处理以及建筑和植物的巧妙空间设计,创造丰富的空间层次,进而打造集植物物种保育、生态保护、科普教育、娱乐休闲及人文体验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精品景观型植物园。  相似文献   

3.
基于LR-CO条件分析法,从福州植物园区位优势(L)、旅游资源(R)、竞争能力(C)、机遇(O)等四个方面对福州植物园自然教育现状进行分析,探讨福州植物园自然教育发展规划,对福州植物园自然教育设施建设、教育途径提升、人才队伍培养、加强合作交流和智慧植物园建设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科普教育是现代植物园的重要功能之一,植物园中科普场馆能够集中且系统地向参观者传授知识,实现植物园的科普教育职能。了解公众的游览体验对于馆陈提升、发挥科普馆教育职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以成都市青少年植物科普馆为研究对象,基于356份问卷调查数据探讨了公众的游览体验。研究结果表明:游览成都市青少植物科普馆的公众主要为青少年及其家长,大部分受众具有较高的学历背景,符合科普馆的功能定位。受众主要通过文字展板及互动设施获取知识,而其喜爱的展陈方式与有效获取知识的途径基本一致;受众对本土植物知识有着较大兴趣,期待科普场馆在互动体验、讲解服务等方面进行一定的提升。提出了今后应从科普内容和科普形式入手更好地去发挥科普馆核心功能,以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乡绿化事业逐渐兴起,植物园的建设成为一个地区生态文明的标志.本文对资溪珍稀植物园建设构想进行探讨,通过对植物园园区的功能区划,综合应用植物学、植物栽培学、植物引种、园林景观等诸多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完成珍稀植物的引种、树木定植配置、园林景观建设、苗木繁育地建设、科普和管理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建成为集植物多样性保护、种质资源保存、珍稀植物引种栽培研究、苗木繁育、科普教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多功能、地域性强的珍稀植物园.  相似文献   

6.
经过3年多的建设,由上海市政府、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林业局合作共建的上海辰山植物园于22日正式宣布竣工。该园从世界各地引种9000多种植物,成为华东地区植物品种最丰富的综合性植物园,园内建成了亚洲最大的植物展览温室,堪称植物联合国。上海辰山植物园定位为集科研、科普、观赏、游览于一体的综合性植物园,位于上海松江区,占地  相似文献   

7.
指出了植物园对公众进行植物及相关环保等生态理念的教育有不可推卸的一项责任。郑州植物园依托自身丰富的植物资源,积极举办了花展并开展科普公益活动及市民参与活动。从郑州植物园的科普资源入手,对近两年的科普活动进行总结,同时分析了科普工作中存在的4个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梁理 《森林与人类》2005,25(3):44-50
北京植物园    位于北京西山脚下,1956年由国务院批准并拨专款建园。全园总规划面积400公顷,已建成游览区200公顷,自然保护试验区200公顷。是以收集、展示和保存华北、东北、西北地区的植物资源为主,兼顾热带、亚热带植物的大型综合性植物园。它集科学普及、参观游览、科学  相似文献   

9.
李哲  邓小明 《林业调查规划》2019,(3):173-176,184
介绍巴山珍稀植物园规划及建设过程,分析珍稀植物园建设在维护生物多样性安全、建设巴山珍稀植物基因库和生态文明、生态科普教育方面的重大意义,提出植物园选址与地形解决方案,对植物园建设中珍稀植物种类的甄选原则和甄选结果以及植物园规划分区情况进行阐述,总结出植物园规划建设应尊重原有地形,植物选择要以生物学习性及其适应性为原则,科普性、开放性与景观性是未来植物园建设的主导方向等经验。  相似文献   

10.
由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香港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 西双版纳州委宣传部联合举办的“自然之声”环境与艺术展在中科院版纳热带植物园荫生植物专类园隆重展出(图1)。此次“自然之声”环境与艺术图片展,共计展出环境与艺术图片56幅, 举办者意在通过这些图片,让公众在静心欣赏之余,能唤起他们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关注,使我们美好的家园得到保护。  相似文献   

11.
以中国药科大学新建成的药用植物园为例,结合园区的中医药文化建设情况,对园区的植物配置和景观分区进行解析,探讨药用植物园的药用植物教学和科学普及功能,为高校附属药用植物园的建设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李枫 《内蒙古林业》2009,(12):30-31
作为现代化城市,建立自己的植物园,对于提高城市品味,增加城市绿化档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同市是山西省第二大城市,是国家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植物园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开展植物引种驯化科学研究,普及植物科学知识;可提高城乡绿化水平,提供科技支撑,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选取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苏格兰爱丁堡皇家植物园、美国芝加哥植物园和布鲁克林植物园的儿童环境教育体系进行分析,总结英美植物园儿童环境教育体系的共性:与国家学制紧密结合、与社区教育相配合、课程主题化、课程专业性强、配套资源与设施完善。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植物园儿童环境教育工作可以从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与形式、人才队伍建设3方面进行提升。  相似文献   

14.
植物环境是人类发生并赖以生存的环境和条件。然而,当人类集中居住而有"城",物品交换而成"市"的城市出现后,城市自然环境,越来越不相同。介绍了植物园在城市环境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植物园是收集和栽培大量有完整数据记载的植物,供研究、保护、展示、教育和可持续利用,并对公众开放游览的公益性机构。为科学高效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地区新植物园的建设工作,作者对全球植物园分布及特点进行了调研,提出了北京新建植物园的相关建议。一、世界植物园发展历史从历史上看,我国的植物园发展很有渊源。早在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刘彻扩建长安(今西安)上林苑时,栽植了  相似文献   

16.
《国土绿化》2020,(1):56-58
<正>一、北京植物园研究的意义植物园是一个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世界植物园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加深认识植物、扩大植物保护和利用的历史。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而植物园正是收集、保存植物种质资源和遗传多样性的重要基地。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北京植物园是一座与我国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与首都作为全"四个中心"地位相称的,以植物引种驯化科学研究为中心,兼顾科研、科普与接待公众游览任务的综合性植物园。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植物园功能建设角度,论述了植物园对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促进区域植物多样性以及进行植物遗传育种的基础研究诸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并主要以呼和浩特树木园所进行的植物园建设为例阐述植物园与植物种质资源稳定、持续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正>昆明植物园始建于1938年,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园立足我国云南高原,面向西南山地和横断山南段,是以引种保育云南高原和横断山南端地区的珍稀濒危植物、特有类群和重要经济植物等为主要内容,以资源植物的引种驯化和种质资源的迁地保护为主要研究方向,集科学研究、物种保存、科普与公众认知为一体的综合性植物园。园区开放面积44hm~2,有15个专类园(区),收集保育植物7000余种和品种。  相似文献   

19.
简述镇江新区植物园林业生态环境发展现状,就园区林业生态环境规划建设存在的林业生态环境规划体量偏小、模式简单,用地矛盾突出、林业生态空间亟待优化,植物种类没有形成集群优势等问题,结合林业生态环境规划设计具备的地理优势,提出尊重自然、构建园区绿色生态发展体系,合理布局、优化林区自然生态空间,因地制宜、凸显本土性林业物种复活等规划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20.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美国南部植物园科普活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城市林业》2021,(1):111-116
文章以美国南部26个植物园的科普活动为切入点,从受众对象、活动开展形式和内容方面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归纳其科普活动特点,为我国植物园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研究表明:1)美国南部26个植物园全年四季都开展科普活动,高峰期聚集在夏秋季;2)科普活动形式分为线下和线上两种模式,以线下为主,成为公众学习、社交的重要媒介;3)依据年龄及活动主题,更加精细和全面划分教育对象,主要有儿童项目、青少年项目、成年人项目、家庭项目、在校学生团体项目、教师培训项目;4)科普活动内容主要包括教育及展示活动、参与体验活动和娱乐休闲活动,其中参与体验活动占比最大,为50.86%,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模式,强调学习者的自主参与探究和自主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