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小型河流遗产是流动着的活态遗产,对其进行保护与复兴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平衡河流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复兴发展,寻求两者共生的策略。以“活态遗产”“共生理论”为基础,提出适合中小型河流遗产保护与复兴的“活态共生”策略框架,并选取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桂林灵渠为研究案例,识别其空间形态、历史功能的 4 个演变阶段,析出灵渠的活态变化特征及与城市、社区、农业、旅游的共生特性。基于活态共生的视角,从空间、时间、功能、文化 4 个维度总结出灵渠古运河遗产保护与复兴的经验,可为中小型河流遗产的保护与复兴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2.
孙丽  徐萌 《山东林业科技》2008,38(3):97-100
小鱼山历史街区是青岛老城区内仅存的八片近代居住街区之一,作好小鱼山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作者首先阐述了小鱼山历史街区历史渊源,并对小鱼山历史街区“街区风貌”的诸多方面(街区布局与景现、建筑风格与特点、历史遗产保存状况)做了深入调研和分析,表明小鱼山历史街区作为青岛近代历史保护地段所具有的独特价值,而目前保护现状不佳,急待保护。  相似文献   

3.
指出了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发展的空间缩影,记录城市居民的生活,是承载着城市记忆的“备忘录”。作为城市独特的物质精神财富,其保护和发展与追求效益提升的冲突亟待解决。选取淮安驸马巷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对象,以探索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方式为目的,在微更新理念的视角下,解析了历史文化街区更新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针对传承街区文脉、保护街区生态肌理、提升街区活力提出了多元、精细化的更新策略以解决驸马巷现存问题,以期为历史文化街区更新保护提供新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风景园林视角下的兴化垛田农业遗产“三生”智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兴化垛田以其因地制宜的农业耕作方式与人水共存相生的农业生产景观,鲜明地表现出传统农业耕作对于自然环境的适应与改造智慧,并因其蕴含的农耕文化价值与农业景观价值而被列入为农业遗产。基于风景园林学视角,通过梳理垛田形成的环境背景及改造活动,围绕垛田农业景观的生产、生活、生态进行分析,总结得出了垛田具有的风景如画的生活场景、因地制宜的生产体系及转患为利、良性循环的生态智慧3方面营造智慧。最后,提出垛田微地貌差异化变现、旅游需求下的农业景观单调及农业遗产活态保护3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孙巍 《绿色科技》2014,(7):179-180
指出了上海市武康路以及衡山路-复兴路历史风貌区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街区保护中现存的问题,以武康路为例,从建筑功能、街道空间、商业等方面对历史街区的非物质遗产保护方法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福建林业遗产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森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遗产是森林文化的精华,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传下来的无价瑰宝,是历史的见证。文中在文献阅读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福建省林业遗产资源的数量、类型、价值主体等进行分析,得出福建林业遗产有数量繁多、类型丰富、文化厚重、价值突出4个主要特点;从5个方面揭示了其形成和得以保存的原因,包括自然条件优越、生态文化传统深厚、经济价值突出、古代交通不便、历届政府重视;提出建立林业遗产保护机制,率先启动林业遗产的普查、挖掘和认定,加强对林业遗产研究力度,打造一批示范性林业遗产品牌,加强对林业遗产的宣传教育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科学评估历史街区旅游业发展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历史建筑的文化遗产价值是否得到彰显、空间环境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文章通过分析福建历史文化街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参考美国景观绩效系列、建筑遗产评估和全球目的地可持续旅游标准的相关指标,通过Delphi法结合AHP法构建一套集文化和空间保护为一体的评价体系,以评估福建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水平,并为历史街区的提升发展提出科学可靠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指出了在快速城市化的浪潮中,许多承载着丰富地域文化的历史街区机能衰退,活力丧失。通过引入“共居”理念,试图将其与城市中的历史街区网格化管理相结合,构建出了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更新框架,为城市更新和历史街区复兴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胡霄  周砚钢 《绿色科技》2023,(20):164-169
根据近年来武汉市生活服务业政策中提出文化旅游开发与城市生活建设融合发展的相关意见,以武汉市黎黄陂路历史街区文化体验项目为研究对象,以完全展现慢生活多样化形式和内涵,充分融合街区文化旅游资源,促进历史街区文化旅游开发与城市生活建设融合发展为目标,在以慢食理念为核心文化要素,联合慢养生、慢手工、亲近自然等慢生活方式以及街区文化旅游资源合力发展的基本原则上,搭建起黎黄陂路历史街区体验旅游的文化生态关系框架,从而明确了该历史街区文化体验项目的“自然慢食”“养生慢食”“环保慢食”“文化慢食”4条具体规划思路。然后通过服务设计的服务蓝图工具对前后台服务进行分析和总结,进一步从加强管理团队建设、完善街区自然景观和建筑空间内部设施、充分发动社区组织居民共建,组织黎黄陂路慢生活经营者协会等方面提出了该历史街区文化体验项目规划的具体策略,为当前武汉市其他历史街区文化体验项目的相关探索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0.
指出了历史文化街区保留着许多时代的街巷空间风貌和建筑空间特征,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再利用使街区在不改变自身风貌特点的前提下顺应时代潮流,不仅可提升街区的商业价值、加强街区活力,还可延续其独特的历史文化特点,使街区的文化底蕴更加深厚。城市设计则可以提供更加全面的视角来针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再利用进行探究。从城市设计角度出发,以鞍山市台町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探究目标,总结了保护和再利用的有效策略,进而探索了台町历史文化街区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多个领域,也为工业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以鞍山工业遗产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现状分析,基于数字化技术在工业遗产保护方面具有的真实性、互动性和宣传力度强的优势,具体探讨了其在空间创新、工业遗产设备展示、非物质文化传播和线上功能开发的应用方式,以此达到更加精确、高效的可持续性保...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对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呈现从单个遗产节点到小尺度遗产廊道,再到大尺度遗产区域的发展趋势。构建遗产廊道网络是延续地域文脉、保护景观风貌的重要手段。文中在分析遗产廊道网络的构成要素、规模等级和主体功能的基础上形成对遗产廊道网络的整体认知体系,提出以真实性、完整性、连续性和多样性为原则进一步形成构建不同尺度遗产廊道网络保护的理论框架,以期有效整合文化景观遗产资源,并为景观风貌保护规划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随着时间的更迭与前进,城镇化建设中产生了大量面临淘汰或闲置的工业遗产.它们承载了各种不同的经验与文化累积,对于复兴城市经济活力、延续城市文脉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这些具有历史意义与价值的对象有些面临淘汰,有些被保存的工业遗产,从保护的实质层面而言,则缺乏尊重文脉、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作者以木鱼石矿区为例,不仅关注有形的物质形态的保护与利用,还关注精神与历史记忆的保存,并从更全面地视角,提出了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途径,为城镇化建设中的工业遗产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化和国家大力推动弘扬地域文化的背景下,遗产保护领域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扩展,遗产及其周边景观环境整体性保护有广阔的研究空间。为深入探究遗产及周边景观环境的整体性保护,以中英文“遗产景观”为主题词,以发布于2002年1月1日—2022年1月1日的2 352篇Web of Science核心文集和中国知网的1 179 篇核心期刊文献为分析对象,辅助运用VOSviewer软件对文献内容进行计量分析,得出:1)国外研究热点集中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发展、遗产景观与旅游、考古遗址四大领域;国内研究热点主要包含文化景观、世界遗产、文化遗产、工业遗产四大领域。2)国内外遗产景观保护领域在研究视角、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上有一定差异。总体而言,国外以构建遗产景观整体环境基底为核心,提出科学动态的可持续性保护策略;国内多深入研究典型性遗产,在梳理与借鉴国外保护思路的基础上提出适宜性保护策略。3)面对现今遗产景观保护地的复杂性与多样性,遗产景观整体性、综合性的保护将成为未来该领域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5.
基于活态保护思想内涵,系统分析翁里怒族传统村落物质景观、精神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和价值。以活态保护为基础,提出以村落空间格局、干栏式木楞房民居建筑群为主的物质景观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保护对象的整体性保护规划,通过提升人居环境质量,赋予传统村落时代活力;基于价值判断,协调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相似文献   

16.
<正>古树名木以自然之美为遗产保护地增辉添彩,同建筑一样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随着岁月流转,一些树木已然成为代表“某种文化、某类风格及某个时代”的“活态遗产”,其保护管理工作也是整体文保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国内对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开展了多方面研究,如资源调查、保护技术、复壮措施等。  相似文献   

17.
游径网络作为串联、统筹空间体系的重要载体,是实现遗产区域内资源多重目标保护与发展的关键策略。文章以澧阳平原稻作遗产区域为例,基于风景特质识别(LCA)、最小阻力模型(MCR)、适宜性分析等方法划定遗产区域范围及构建遗产区域游径网络,旨在为我国大尺度文化景观规划与澧阳平原地区遗产保护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依托风景特质识别结果划定澧阳平原稻作遗产区域总面积约937 km2;构建的“一环多线”游径网络体系以2类自然风景特质为主,覆盖4处遗址集聚区。基于研究结果,从加强遗产区域范围识别、平衡遗产区域资源利用与保护、优化遗产区域游径网络建设等方面提出可持续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8.
指出了整体人文生态系统是人与自然环境协同演化发展形成的有机整体 ,传统村落的整体人文生态系统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典型范例.从认知、理解、运用三个层面浅析了传统村落整体人文生态系统 ,并以永定县客家土楼传统村落、元阳县哈尼族传统村落为例评价了传统村落的整体人文生态系统 ,以定位该村落的现状 ,分析了其特征来剖析该村落的遗产价值 ,最后提出了对其保护与开发的简要规划.  相似文献   

19.
传统乡村集市文化的景观重构方法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了在迎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潮流趋势下,通过环境与景观设计的结合,可以释放出集市景观设计与生活的弹性,以继续尊重历史,尊重文化,保留身边的历史文脉,使之更具有艺术性、创意性与重要的社会意义,同时还能带给人们更多美好的精神体验和功能需求。介绍了乡村集市的概况,以广州黄阁集市为例,探讨了传统乡村集市文化的景观重构方法,以期解决黄阁集市公共空间与历史文化、居民生活方式冲突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指出了徽州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和人文环境的重要区域,其历史文化物质遗产丰富,有诸多历史文化街区。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徽州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更新面临新的挑战。以泾县老南街的现状和更新为例,探讨了在徽州文化影响下的泾县历史街区发展现状,提出了对其保护的方法和策略,以探索出一条系统的、合理有效的途径,为其他城镇的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提供一种可借鉴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