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环境保护法》第31条明确“国家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提出“国家指导受益地区和生态保护地区人民政府通过协商或者按照市场规则进行生态保护补偿。”《环保法》提出的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包括流域类水的生态补偿,大气的生态补偿,上级对下级的生态补偿,同级政府之间的生态补偿,这表明国家从法律层面规定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不再是“免费的午餐”。  相似文献   

2.
名词解释生态补偿是指"国家、各级人民政府以及其他生态受益者给予生态保护建设者因其保护生态的投入或失去可能的发展机会而进行的补偿"。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是中央及下游受惠地区对由于环境保护而减少发展机会的上游地区进行物质补偿的制度,旨在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对流域上下游地区政府之间的财政收入进行再分配。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按照这一要求,推进国家公园体制的建立,对于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我国的生态保护体系、理顺保护区(所称“保护区”本文是参照IUCN分类规则《指南》的中文译本而定义)管理体制、缓解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玲芬 《绿色科技》2021,(6):177-179
指出了湿地是长江经济带的生态命脉,维系着长江流域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云南省长江流域湿地在上游地区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是长江流域生态保护的关键区域。基于此,分析了云南省长江流域湿地现状,针对流域内湿地存在保护空缺依然较大、保护管理水平有待提升、基础研究薄弱、保护任务艰巨等问题,提出了需加强保护体系、流域生态治理体系、基础研究和监测体系及湿地生态补偿制度建设的对策建议,为云南省长江流域湿地保护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研究梳理目前的流域生态补偿标准核算方法.基于流域水环境质量的优劣,将目前的流域生态补偿标准核算方法划分为生态保护补偿与流域污染补偿.流域生态补偿标准核算方法主要包括支付意愿法、总成本核算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法和水资源价值法,其中流域污染补偿核算方法同时考虑到了流域内水质与水量的保护.此外还分析了各流域生态补偿标准核算方...  相似文献   

6.
关于加强祁连山(张掖段)生态屏障建设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祁连山张掖段位于河西走廊中部,是祁连山水源涵养林保护的核心区和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流域主要径流形成区。是西北干旱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功能区,也是西北乃至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目前面临冰川退缩,雪线上升;草场退化,生产力下降;物种减少,病虫害蔓延;投入不足,建设能力弱;生态治理缺乏重大项目支撑等问题。提出了6个方面的发展对策:保护森林植被,增强祁连山水源涵养功能;保护湿地资源,修复祁连山自然生态系统;狠抓节约用水,减轻祁连山生态环境压力;建议国家尽快建立祁连山生态补偿试验区,落实生态补偿政策;建议国家尽快实施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规划;建议国家增加张掖生态用水、建立黑河调水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7.
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中的生态保护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汶川大地震破坏区愈10万km^2,核心破坏区达6.5万km^2,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和生态环境破坏,危及灾区生态屏障功能发挥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因此,保护灾区生态环境、恢复重建退化生态系统,是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重点内容之一。文章从汶川地震灾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意义入手,提出“生态脆弱区、自然保护区与风景名胜区、河流源区与流域区、聚落生态与农田生态区、地震遗址保护区”是灾区生态保护与恢复的五大关键区域,而“脆弱生态环境的难恢复性、贫困人口生存方式的脆弱性与经济开发活动的持续性”是生态保护与恢复重建中面临的三大障碍,提出通过“引导人口合理分布、农村扶贫、建立生态补偿以及开发生态资源”等四大措施来改善灾区生态环境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张凤成 《林业建设》2012,(6):24-29,40
水源是一个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基础,城市建设的扩大、城市人口的增加、工业的发展需要有充足的水源保障。楚雄市地处滇中干旱少雨地区,城市水源不算丰富,加强城市水源生态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依据国家现行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借鉴其他地区水源地补偿实践经验,结合楚雄市发展定位和发展战略,选择楚雄市九龙甸、西静河水库两大主要城市水源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楚雄市城市水源地生态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提出通过建立城市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等方式来解决城市水源地生态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为楚雄市乃至全省有效实施城市水源地生态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热带林业》2015,(1):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和《国有林场改革方案》,首次对我国国有林区改革作出全面系统的部署,这是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一项战略决策,对于推动国有林区转型、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意义重大。最近,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在《中国绿色时报》发表署名文章,他提出:国有林区改革,要把保护生态放在首位。一、坚持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基本定位。国有林区作为生态保护的国家队,对维护  相似文献   

10.
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建立是保证我国生态公益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措施.文章从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理论角度出发,指出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必要性,即用财政政策调节存在于森林生态价值循环补偿中的“市场失灵”.运用博弈论理论和方法,构建了一个生态效益补偿政策下生态保护实施者与生态保护受益者之间的博弈模型.通过模拟现实中各方的行动策略和得益,分析均衡结果,以验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是否安排有效,是否能使个人理性选择的结果符合集体理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嫩江县的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是生态环境脆弱、生态区位重要地区的重点防护林、特种用途林。从2001年起,由中央财政安排专项管护资金,全县的森林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改善了本地区生态环境、水土流失有所减少,为农业的高产、稳产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目前,共有九个林场纳入了国家森林生态公益林补偿基金补偿范围,按照国家要求,全县建立起一个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用来检验森林资源管护效果。其目的是及时掌握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森林资源现状及其消长变化动态,有效地监督检查各级领导干部保护管理责任状的落实、管护人员履行合同及资金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12.
作辽西地区的母亲河,大、小凌河是东北最为古老和最负盛誉的水系之一。为促进流域及流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在扼要介绍建立辽宁省生态补偿机制概况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建立凌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并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林业资源管理》2016,(3):13-17
建立和实施湿地生态补偿机制是加强湿地保护的战略性措施和协调各方利益的有效形式。通过归纳和评价洪湖湿地生态保护与补偿实践,以及从湖区小范围试点到大规模铺开的三个阶段的主要做法、成效、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强调了建设初期的政府责任、生态环境破坏者赔偿机制、基于社区参与的决策机制、基于生态保护成本和发展机会成本为最低依据的补偿标准、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以及通过产业发展和就业培训促进渔民转产等观点。  相似文献   

14.
作为辽西地区的母亲河,大、小凌河是东北最为古老和最负盛誉的水系之一。为促进流域及流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文章在扼要介绍了辽宁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概况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建立凌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并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作为辽西地区的母亲河,大、小凌河是东北最为古老和最负盛誉的水系之一。为促进流域及流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文章在扼要介绍辽宁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概况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建立凌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问题,并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正>《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加快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中,提出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之一。建立国家公园体制作为对自然价值高的国土空间实行的一项开发保护管理制度,是在生态文明观念指导下和生态制度规约下所采取的生态实践活动,在推  相似文献   

17.
关于建立国家公益林制度的若干意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行国家公益林制度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通过制度来认识和经营管理国家公益林。国家公益林就是指关系国家生态安全和根本利益的一些重要地段、流域和区域内由国家直接管理和建设的公益林。这些国家公益林应该包括一些重要的水源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级重点名胜区内的森林等。国家公益林的建设目标:实行国家公益林管理制度,根据国家的生态安全需要,有重点、分步骤、分批地建立国家公益林体系,构建起由国家直接管理的生态安全的保障体系。建设国家公益制度的思路:一是在全国范围内作好公益林生态地位等级的科学区划及相应的规划工作;二是建立完善的法规体系;三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四是一些重要流域水源林保护管理机构的建立;五是集中有限的资金提高投资效益。并提出了建立国家公益林制度亟需研究的相关课题。  相似文献   

18.
生态补偿:为了山清水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什么是生态补偿机制 所谓生态补偿机制,即自然资源使用人或生态受益人在合法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对自然资源所有权人或对生态保护付出代价者支付相应费用的固定做法。建立这种机制的目的在于支持和鼓励生态脆弱地区更多承担保护生态而非经济发展的责任。  相似文献   

19.
《中国林业》2020,(1):52-55
保护修复举措不断强化湿地保护修复,是我国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2019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司深入实施《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举措不断,成果凸显。湿地保护修复制度逐步完善。扎实推进湿地分级管理,印发了《国家重要湿地认定和名录发布规定》,组织申报和考察论证国家重要湿地127处。开展了《制度方案》实效评估,已出台国家湿地保护管理制度14项。全国湿地面枳稳定在8亿亩,湿地保护率达到52.19%,到2020年湿地保护修复的目标任务基本完成。系统梳理总结《制度方案》贯彻落实情况,提出了坚持和完善湿地保护修复制度的思路和举措。  相似文献   

20.
基于海南省热带雨林生态功能区和森林、流域、海洋、耕地等领域的生态补偿实践情况,研究海南省生态补偿制度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海南实施生态补偿政策自2008年11月6日出台首个生态补偿政策文件《建立完善中部山区生态补偿机制试行办法》至2018年底,补偿领域逐步拓宽,补偿规模不断扩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明显,取得了良好的生态保护成效。但也存在生态补偿制度体系不完善、基础支撑体系不足、资金渠道单一、与其他相关政策联动响应不足等问题。提出了海南生态补偿机制需注重与国家、省发展战略、政策的协调发展,把海南省作为一个整体来构建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补偿模式,同时强化生态补偿基础支撑研究和绩效考核,建立多元化、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