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江西峡江和赣州进行了HACCP(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体系在斑点叉尾(Ictaluruspunctatus)人工繁殖中的应用研究。应用HACCP的基本原理,对整个斑点叉尾人工繁殖过程进行危害分析,确立了亲鱼培育池的选择、亲鱼种质选择、亲鱼产卵池的选择、受精卵孵化、苗种培育、水质监测、饲料供应、日常管理等8个关键控制点,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关键限值、监控措施以及超过关键限值时的纠正措施,使各关键控制点处于人为控制之下。实现了斑点叉尾人工繁殖按无公害化、规范化、标准化生产。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斑点叉尾鮰人工繁殖生产整体水平不高,苗种生产量一直上不去,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全国斑点叉尾鮰苗种年生产量约在1000~2000万尾左右,造成苗种供求矛盾突出,影响了该鱼的推广养殖。笔者几年来通过对斑点叉尾鮰繁殖技术研究和生产实践,积累了一些技术经验,并每年生产近100万尾苗种供应各地养殖,出苗率由1990年25%提高到1993年的91%。现将斑点叉尾鮰人工繁殖的几个关键技术问题归纳一下,以供参考。 一、亲鱼培育 斑点叉尾鮰人工繁殖,生产上主要采用在原塘或产卵池放置产卵巢自然受精后收集卵块在孵化器进行人工孵化的方法。亲鱼培育是斑点叉尾鮰人工繁殖的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索斑点叉尾鮰在宁夏地区人工繁育技术的适宜条件,针对宁夏地区斑点叉尾鮰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需求,分别开展了不同催产素配组及亲鱼人工配组的方法对斑点叉尾鮰催产率的影响、不同孵化温度对受精卵孵化率的影响及斑点叉尾鮰当年苗种培育试验。结果显示:水温23. 5℃条件下,使用催产药物可以使斑点叉尾鮰亲鱼在相对集中的时间段内产卵,且使用组合药物的催产率优于单纯使用一种药物的催产率,但是催产效果不明显。人工辅助配组产卵与池塘自然产卵相比,人工辅助配组产卵可以提高亲鱼的产卵率;斑点叉尾鮰受精卵最适人工孵化温度为24℃~26℃;适宜产卵温度为23℃~27℃。鱼种培育试验表明:斑点叉尾鮰在宁夏地区一龄鱼种生长比较快,从乌仔到一龄鱼种培育阶段建议放养密度在37. 5万尾/hm~2~45万尾/hm~2为宜。  相似文献   

4.
针对我区斑点叉尾鮰鱼苗供应自给率低的状况,于2000年~2002年在那马水产中试基地进行了斑点叉尾鮰人工繁殖技术试验。2000年9月选择后备亲鱼198尾,培育至次年4~5月间产卵,共获得卵块35块,产卵率为35.4%,平均受精率87%,孵化出卵黄苗36万尾,培育至2.8cm规格时存活34.4万尾,成活率95.6%。  相似文献   

5.
斑点叉尾鮰(Ictalums Punctatus)属鲶形目(Sflurifonms)鮰科(Ictalurus)。其天然分布区域在美国中部流域、加拿大南部和大西洋沿岸部分地区,为美国主要淡水养殖品种。我国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自1984年引进,经过多年的研究及推广,斑点叉尾鮰适合我国大部分地区养殖,该品种也是我站近几年来引进并大力推广养殖的品种之一。其人工繁殖技术在我市目前仍鲜见报道。本文介绍了利用马来酸地欧酮(DOM)、注射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IHRH—A2)及注射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作催产剂,利用养殖池产卵、车间孵化的方法进行斑点叉尾鮰孵化,旨在研究斑点叉尾鮰在北方地区人工繁殖技术特点,为我市斑点叉尾鮰的人工孵化提供理论依据,现把试验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斑点叉尾(鮰)亲鱼产卵量和产卵率决定了孵化鱼苗数量和养殖规模,但在斑点叉尾(鮰)实际养殖过程中,亲鱼产卵量和产卵率往往不稳定,时高时低,严重影响斑点叉尾(鮰)鱼苗生产计划.  相似文献   

7.
我们于2006年2~9月在邹城市洼陡水库实施了斑点叉尾鮰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研究项目,共选择后备亲鱼100尾,7~8月间产卵,共获得卵块23块,产卵率为38.3%,平均受精率97%,孵化出卵黄苗22.5万尾,培育至3.5~4.0厘米时存活18.6万尾,培育率82.6%。  相似文献   

8.
斑点叉尾鮰鱼(Ietalurus Punetatus),属于鲶形目(Siluriformes),鮰科(Ictalurdar)鱼类。1987年10月我们从湖北引进,经专池精心培育,达至成熟。今年人工繁殖取得成功,为我省发展养殖斑点叉尾鮰鱼提供了种苗基础。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斑点叉尾的人工繁殖技术,其中包括亲鱼池的条件、亲鱼的选择与培育、亲鱼的产卵以及鱼卵的孵化。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斑点叉尾Hui的人工繁殖技术,其中包括亲鱼池的条件,亲鱼的选择与培育,亲鱼的产卵以及鱼卵的孵化。  相似文献   

11.
北方地区斑点叉尾鮰人工繁殖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0年进行斑点叉尾鱼回人工繁殖技术试验,选择我国1997年从美国引进培育的美国密西西比品系斑点叉尾鱼回原种3龄鱼为亲体,经60d池塘暂养培育,获受精卵12 5×105粒,经28d室内孵化培育,共出池全长约2 5cm的鱼苗10 1×105尾,出苗率为80 6%。试验结果表明,斑点叉尾鱼回可以在北方地区进行人工繁殖。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HACCP(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Point)体系在网箱养殖中应用很少,还没有制定为养殖场实施认证用的各类水产养殖品种HACCP操作规程、危害分析指南及认证程序.随着斑点叉尾鮰生产的发展,其养殖卫生质量问题已成为当前制约其可持续健康发展和出口的主要因素.应用HACCP的基本原理,在江西樟树店下水库开展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的应用研究,通过项目实施从而使斑点叉尾鮰网箱养殖按无公害化、规范化、标准化生产,生产健康鱼,以满足人民群众和水产品加工出口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斑点叉尾鮰规模繁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亲鱼培育 1.选择亲鱼池 斑点叉尾鮰亲鱼池,同时也作为产卵池。亲鱼池面积以5~10亩,水深1.5~2.0米为好。要求靠近孵化车间,便于收集运送卵块;淤泥较少,水源水质良好,进排水方便。每池要配备增氧机、投饲机及水泵。  相似文献   

14.
在1997年从美国引进的德克萨斯州选育品系斑点叉尾鮰卵黄苗,经过几年的培育后,于2000年在江苏省泰兴水产良种场首次繁殖。3龄首次产卵的斑点叉尾鮰产卵率较低,卵块较小。泰兴水产良种场对斑点叉尾鮰的繁殖评估结果表明,产卵筒数量少和设置太深造成了上述较差的产卵结果。产卵筒的数量应从原来的1∶10增加到1∶2或1∶3(产卵筒与雌亲鱼之比)。产卵筒设置的深度应不得超过60cm,除非在水温激剧升高的情况下,则将产卵筒设置在水下≥1m。3龄斑点叉尾鮰繁殖的子代具有生长速度快、饲料转换率高和成活率高的特点。在81天的投饲期间,五口重复试验地中斑点叉尾鮰从0.08g长到45.9g,平均饲料系数1.31,成活率为85.1%。这些均高于1997年斑点叉尾鮰亲本饲养的结果,在149天的试验期间,斑点叉尾鮰亲本只长到72g,饲料系数为1.47。  相似文献   

15.
我县水产技术推广部门年初引进斑点叉昆亲鱼400尾,开展人工繁殖试验,并取得成功,已育苗30万尾。现将该技术要点介绍如下:一、亲鱼培育1、亲鱼的选择。斑点叉尾的性成熟年龄一般是3年,但其繁殖力较低,体质差,通常选择4—5龄、体重2.5-3.5kg的亲鱼较为理想,体重超过4,5k  相似文献   

16.
刘名镇 《内陆水产》2007,32(7):18-18
2007年5月18日~19日,建瓯市鱼种场放养品种纯正已性成熟的斑点叉尾鮰亲鱼3000尾,开展规模化苗种繁育生产,计划年生产斑点叉尾鮰苗  相似文献   

17.
多年来,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北京基地一直从事斑点叉尾鮰的保种选育和苗种培育工作。在斑点叉尾鮰苗种培育过程中,根据其生长特性和北京地区自然条件,采用在池塘中将鱼苗(水花)直接培育成一龄鱼种的培育方法。笔者对基地多年来鱼苗培育的实践经验和相关技术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8.
斑点叉尾鮰又称沟鲶,原产美洲,属鲶形目鮰科鱼类.2005年至2007年笔者连续三年在江西省峡江县幸福水库网箱养殖示范基地进行斑点叉尾鮰规模化培育苗种试验研究,获得了培育大规格苗种100万尾的好成绩,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9.
夏开来 《水产养殖》2006,27(6):16-16
滁州市水库众多,其中大中型水库达48座,占安徽省的50%,并且水质清新无污染,适宜开展大规模水库网箱斑点叉尾鮰养殖,滁州市渔业主管部门2004年首次引进斑点叉尾鮰进行养殖。为解决斑点叉尾鮰苗种本地化的问题,我站进行了斑点叉尾鮰池塘苗种培育示范养殖试验。1养殖方法1.1池塘条  相似文献   

20.
斑点叉尾(鲴)是重要的经济养殖鱼类,本文从斑点叉尾(鲴)亲鱼年龄、放养密度、产卵槽类型、饲料类型、池塘局部气候条件、池塘底质类型等方面对影响斑点叉尾(鲴)自然产卵的关键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挑选4~5龄的亲鱼,在冬季气温、水温适当偏低的山区风口处建培育池,培育池底质为黏土硬底质或鹅卵石带沙底质,每667 m2放亲鱼10~30组,全部投喂动物性饲料,用特制的土瓦罐作产卵槽,获得较高的自然产卵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