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为了查明奶牛产后21d内子宫炎的发病率及与季节、胎次、人工干预和发病阶段的关系。本研究采用现场调查结合统计学分析的方法,选择宁夏不同地区的5个规模化牧场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奶牛分娩后21d内子宫炎的平均发病率为7.34%,A、B、C、D、E五个牧场分别为7.81%、3.53%、2.35%、12.62%、9.65%;季节性方面,秋季发病率最高,春季最低,秋季与其他三个季节差异极显著(P<0.01);胎次方面,1胎的发病率最高,与其他胎次差异极显著(P<0.01),2胎及2胎以上发病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人工干预方面,助产奶牛子宫炎的发病率相比自然分娩差异极显著(P<0.01);发病时间方面,主要集中在产后0~7d内。调查结果对掌握宁夏部分规模化奶牛场奶牛分娩后子宫炎的发病情况,以及早发现和控制该病发生、降低其发病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研究不同胎次、妊娠天数、围产时间、犊牛初生重及月份与奶牛产后疾病的相关性,为降低奶牛产后疾病发病率提供参考。本文调查了宁夏某场2 975头中国荷斯坦牛不同胎次、妊娠天数及月份等对奶牛产后疾病胎衣不下、乳房炎、子宫炎、蹄病及产后瘫痪的影响程度,并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胎次的增加,奶牛胎衣不下、乳房炎、蹄病和产后瘫痪的发病率逐渐增加,但对子宫炎发病率的影响不明显,其中第6胎奶牛的产后发病率最高。5-7月份奶牛产后疾病的发病率最高。妊娠天数和奶牛进入围产圈时间的增加使得产后疾病的发病率降低。犊牛初生重的增加使得奶牛胎衣不下和产后瘫痪的发病率升高。患胎衣不下导致乳房炎和子宫炎发病率增加,患蹄病导致胎衣不下、乳房炎和子宫炎发病率增加,产后瘫痪导致胎衣不下、乳房炎发病率增加。不同胎次、妊娠天数、产犊月份、围产时间和犊牛初生重对奶牛产后胎衣不下、乳房炎、子宫炎、蹄病和产后瘫痪有一定的影响,且产后疾病间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3.
定时输精技术在规模化奶牛场的推广应用有效缩短了产后母牛的产间距,减少了奶牛繁殖疾病的发生,增加了奶牛场的经济效益。通过对配种月份不同的奶牛和产犊月份不同的奶牛,采用定时输精技术配种,比较两者的受胎率和产间距,发现配种月份不同的奶牛定时输精后的受胎率较高的月份是:1月、2月、6月、7月、9月、10月;产犊月份不同的奶牛定时输精后的母牛受胎率较高的是月份时:4月、7月、8月、9月、11月。  相似文献   

4.
奶牛流产因素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某奶牛场4年奶牛流产情况调查、分析发现,奶年流产有明显的季节性,以二季度发生最多(47%);最多发阶段为妊娠的前5个月,特别是妊娠4~5月(55.2%);产后空怀时间越长,越易发生流产;青年孕牛和头产牛流产发生多,随胎次的增加,流产率逐渐下降;发生过子宫疾病的牛易发流产。非传染性流产的预防主要在于加强青年孕牛、妊娠早、中期牛饲养管理以及有效控制子宫疾病。  相似文献   

5.
笔者自2008年7月~2011年4月间,对石河子地区31家规模奶牛场和部分散养户饲喂的1.83万头奶牛进行瘤胃酸中毒流行病学调查,期间一共出现816例瘤胃酸中毒。调查结果表明,奶牛瘤胃酸中毒的发生与季节、胎次、分娩前后的时间、奶产量高低有关,一般冬春季节发病多,青年牛发病率高于老年牛,产犊前、后的牛发病率高于空怀母牛,奶产量高、胎次低发病多,临产前3d和产后5d内发病的多。此次调查研究目的在于了解该病的发病情况、发病原因和发病时间,制定预防及综合防治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此类疾病发生.  相似文献   

6.
试验旨在明确年份、月份和胎次变化对奶牛产奶量、乳蛋白率、乳脂率、尿素氮、持续力和体细胞数的影响。采集新疆石河子市26个奶牛场2016—2022年的400 432条奶牛生产性能测定体系(DHI)测定数据,通过SPSS 26统计软件对不同年份、月份和胎次的DHI测定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21年和2022年奶牛的产奶量显著高于其他年份(P<0.05),2019年和2020年奶牛的乳脂率显著高于其他年份(P<0.05),2016年奶牛的体细胞数显著高于其他年份(P<0.05)。4—8月牛奶的乳蛋白率显著低于其他月份(P<0.05),9月牛奶的尿素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月份(P<0.05)。第2胎次奶牛的产奶量和体细胞数显著高于除头胎次外的其他胎次(P<0.05),第2~4胎次奶牛的产奶量、乳蛋白率、乳脂率和持续力相对较高。研究表明,新疆北部地区(石河子市)规模化奶牛场生产性能与年份、月份和胎次显著相关,有计划地提高第2~4胎次奶牛比例,合理配制4—8月奶牛日粮对提高奶牛生产性能、乳品质和养殖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奶牛酮病通常是在产后10天到6周内发生,当奶牛接近产奶高峰前发病率提高。主要症状包括产奶量突然下降(但乳脂率上升),食欲降低,体重过度减轻,粪干或便秘、嗜唾。目前,我国大部分规模化奶牛场已经采用TMR饲养技术。因为TMR具有同一群牛使用的是同一种日粮,不能根据个体差异单独饲喂的缺点,酮病仍是规模化奶牛场较常见的代谢紊乱疾病之一,尤其是亚临床酮病在高产的规模化奶牛场发病率较高。TMR条件下,采取一些必要的综合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奶牛酮病,提高奶牛养殖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我国南京地区荷斯坦牛围产后期日产奶量的群体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收集南京地区某规模化牧场2014年6月—2019年5月产犊的512头荷斯坦牛产后第1~7天的产奶量记录,利用SAS软件GLM过程分析胎次、泌乳天数、产犊年份、产犊季节产犊难易等因素对产后前7 d日产奶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荷斯坦牛产后第1~7天产奶量分别为7.23、16.8、22.26、25.72、28.30、29.83、31.50 kg;产后第1~2天的日产奶量递增率最高,为132.4%,第6~7天的递增率最低,为5.6%;胎次、泌乳天数、产犊季节和产犊难易对产后前7 d的日产奶量均有极显著影响;6胎的奶牛产后前7 d日产奶量最高;夏季产犊的奶牛产后前7 d日产奶量极显著低于其他季节;难产奶牛产后前7 d日产奶量极显著低于其他奶牛;产后前7 d的日产奶量对奶牛自身生理状态和所处环境因素的变化较为敏感。本研究为建模分析荷斯坦牛产后前7 d日产奶量的遗传规律奠定了基础,为规模化牧场利用日产奶量数据对围产后期奶牛进行精细化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胎衣滞留是奶牛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对奶牛健康和奶牛场生产的影响较大.本文以南方某规模奶牛场2021年1—12月分娩的牛群数据为基础,从不同月份、干奶天数、妊娠天数、围产天数、围产牛体况等方面研究了该奶牛场胎衣滞留的发病规律.结果显示:该奶牛场热应激期间,胎衣滞留率大幅增加;头胎牛的胎衣滞留率低于经产牛,并且胎次越高胎衣滞...  相似文献   

10.
陕西省某牛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规律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危害远远高于临床型乳房炎,为了解奶牛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生因素和发病规律,本研究以陕西省某牛场2014—2018年的奶牛群体改良(DHI)数据为主,对该奶牛场各年不同月份的奶牛体细胞评分、不同月份的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率、不同胎次的奶牛、不同泌乳天数分组的奶牛和不同日产奶量分组的奶牛发病情况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夏季和秋季是奶牛隐性乳房炎的高发季节;不同胎次的隐性乳房炎发病率差异极显著(P0.01),胎次和发病率呈正相关关系;不同泌乳天数分组的隐性乳房炎发病率差异不显著(P0.05),奶牛泌乳天数在1~44,45~99 d的发病率最高,305 d以上的发病率较高;不同日产奶量分组的隐性乳房炎发病率差异不显著(P0.05),日产奶量与发病率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胎衣不下是母牛特别是奶牛的高发性产科疾病。随着集约化规模化养殖的不断发展,该病的发生逐年呈上升趋势。据有关资料报道,相当一部分奶牛场奶牛胎衣不下的发病率为7.8%,有的奶牛场高达到25%。因胎衣不下未能作出妥善处理,继发子宫内膜炎,终至不孕而被淘汰的奶牛均为4~5胎次。严重影响了奶牛业的顺利发展,给广大业主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究规模化奶牛场亚临床维生素E缺乏以及临床病理学变化,在黑龙江省5个规模化牛场分别选取产前10 d、产后10 d、产后20 d的泌乳奶牛各10头,其体况、年龄、胎次均相近,检测血中维生素E、Cu、Se、Zn、MDA、ALT、AST、CEHC、T-AOC、GSH-Px等理化指标。结果显示:A场、C场、D场和E场的奶牛在产后均发生了亚临床维生素E缺乏,5个场的奶牛在产后10 d和产后20 d的平均发生率为52%和16%,并且随着维生素E含量的减少,羧基乙基羟基苯并氢化吡喃(CEHC)和丙二醛(MDA)含量呈现规律性的升高。其他指标未发现类似的变化规律。表明规模化牛场奶牛产后10 d易发维生素E缺乏,CEHC和MDA可以作为奶牛亚临床维生素E缺乏的预测指标,为今后奶牛亚临床维生素E缺乏的早期监测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奶牛产后瘫痪一直困扰着奶牛业的健康发展,对许多奶牛场不同程度地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在奶牛场中此病常以老龄牛、产后1~3d的牛、高产奶牛为多。因此我们在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湟中县春源奶牛场145头妊娠母牛进行了本病的防治试验。  相似文献   

14.
奶牛酮病多发生于高产奶牛,主要是奶牛体内的碳水化合物和挥发性脂肪酸代谢异常导致的营养代谢性疾病。试验为更好地防控奶牛酮病,选择阿拉尔市某奶牛场的高产奶牛,利用血酮检测仪对奶牛酮病进行检测,且对奶牛的年龄、胎次、产后时间与酮病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该奶牛场的临床型奶牛酮病总发病率20.95%,其中临床酮病占9.11%、亚临床酮病占11.84%。奶牛酮病在产后30 d内发病率最高,酮病的发生集中于4~9岁、2~4胎。  相似文献   

15.
辛学 《中国奶牛》2006,(7):60-60
奶牛的饲养阶段可分为泌乳初期(产后70d)、泌乳中期(产后71 ̄140d)泌乳后期(产后14 ̄305d)和干乳期等4个阶段。其中产前30d和产后70d是奶牛饲养管理最关键的100d,它不仅影响到奶牛本胎次的产奶量,也直接关系到产后发情、配种、妊娠以及下胎的产奶量等。因此,实践中需注意以下两方面要点:1控制围产期疾病的发生1.1酮病是奶牛最主要的代谢障碍性疾病,可引起整体能量代谢的紊乱。1.2低血钙是导致奶牛产后瘫痪的主要原因。1.3胎衣不下多发生于营养不良的牛,应注意孕牛饲料中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供应,同时注意妊娠后期的适当运动。1.4产后截瘫常因胎…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北疆地区某规模化牛场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规律,试验统计了该场2016—2020年各月份、胎次、产奶量、不同分娩情况、不同发病原因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同时对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与胎次、产奶量、分娩情况和发病原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7—9月份(夏季)和1—2月份(冬季)是奶牛子宫内膜炎高发月份;3胎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平均发病率最高,为49.86%;产奶量>7 000 kg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平均发病率最高,为44.05%,产奶量越高,发病率越高;早产奶牛的子宫内膜炎平均发病率最高,为47.66%;病原微生物是引起奶牛子宫内膜炎的主要原因。不同产奶量、不同分娩情况与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分别呈极强正相关、强正相关,而不同胎次、不同发病原因与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均呈弱负相关,其中夏冬季、3胎、高产奶牛和病原微生物是引起奶牛发生子宫内膜炎的主要原因。说明在生产中应加强产犊时间调控、高产奶牛产后能量供应、早产奶牛产后护理及消毒,减少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7.
正许多研究证明,给围产前期(干奶后期,即分娩产前3周)的奶牛饲喂阴离子盐添加剂,能够有效预防奶牛产后疾病的发生和提高产奶量。本试验的目的是研究在奶牛围产前期给奶牛饲喂阴离子盐,对于预防产后疾病和提高产奶量的效果。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在莱西市某奶牛场进行,试验牛均为2胎次荷期坦奶牛,共64头。按照预产期、产奶量相近的配对原则,将试验牛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1.2试验数据采集  相似文献   

18.
对宁夏地区近3年规模化奶牛场6 000余头奶牛的围产期疾病进行跟踪调查,根据奶牛预产期前1周内的临床征兆分析其在分娩中和产后可能发生重大致死、致残、高发疾病的风险.奶牛在分娩中发生的主要疾病是产程延长、难产、产道损伤和产道感染,犊牛死亡或犊牛拉伤;产后母牛容易发生胎衣不下、急性产道性败血症、产后瘫痪、皱胃移位、子宫炎、...  相似文献   

19.
旨在响应国家对奶业提出的种业振兴要求,进一步了解我国规模奶牛养殖场繁殖育种现状。本文对我国22个省(市)320个规模奶牛养殖场奶牛品种及来源、冻精使用情况、奶牛利用胎次、关键繁育性能情况、繁殖类疾病的发生和治疗情况、繁育技术的应用情况和相关技术人员从业情况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调查和多维度分析。调研分析表明:当前我国规模奶牛场以饲养荷斯坦奶牛为主,饲养乳肉兼用牛品种的牧场数量稍有提升,国内奶牛来源以自繁自育为主,进口遗传物质的市场占比远高于国产遗传物质,国内奶牛场胚胎移植技术使用仍不广泛;较大比例的牧场通过科学规范地利用奶牛繁育技术,提高奶牛场繁殖工作效率;繁殖疾病是影响牧场收益和导致奶牛高死淘率的主要原因之一;奶牛场中配种相关从业人员4/5以上为专职配种员,是除了场长之外工资最高的一个工种。根据调研结果,建议行业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奶牛养殖业需求的良种选育和评价标准,提升民族自主育种能力;加强奶牛场的细节管理,提高繁殖水平,降低繁殖类疾病的发病率;重视人才培养,打造奶业繁殖技术高质量人才队伍,助力我国奶业的高质量发展和种业振兴。  相似文献   

20.
2004年8~12月我们对海南州城郊的1 625头产后奶牛的临床资料进行调查分析。产后奶牛的年龄、胎次、分娩时间、305 d泌乳量及围产期疾病对奶牛产后发情期、受胎率的影响,以及产后不发情与不孕的关系,为预防奶牛不孕症,提高繁殖率和奶牛场生产水平提供依据。1材料与方法1.1奶牛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