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海南黄芩挥发油,用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采用微量稀释法对挥发油进行抗菌活性测试和MTT比色法进行抗肿瘤活性测试。结果从海南黄芩挥发油中分离得到71个峰,鉴定了其中的54个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0.42%,其主要成分为:10S,11S-雪松醛-3(12),4-二烯(15.3%)、石竹烯(7.92%)、邻苯二甲酸单乙基己基酯(6.99%)和4-乙烯基-2-甲氧基苯酚(6.54%)。药理活性研究表明,海南黄芩挥发油对白色葡萄球菌等7种菌株未显示抑制活性,而对宫颈癌(Hela)细胞和肺腺癌(A549)细胞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其IC50值分别为36.56和29.21 μg/mL。海南黄芩挥发油具有丰富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表明,海南黄芩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2.
采用UPLC-MS/MS法对番石榴多酚中部分酚类物质进行了定性分析。以抑菌圈直径为评价指标,测定了番石榴多酚的抑菌活性,并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指示菌,对其抑菌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番石榴多酚中含有没食子酸、儿茶素、槲皮素、原儿茶酸、山奈素和绿原酸等酚类物质。番石榴多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杆菌、单增李斯特菌、铜绿假单胞菌、腐败希瓦氏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除了单增李斯特菌和腐败希瓦氏菌的MIC低于5 mg/mL外,其余均低于2.5 mg/mL。番石榴多酚在pH4~5范围内处理后抑菌活性最强,其抑菌活性对温度、紫外照射具有稳定性,低盐度会促进其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3.
以牛角瓜根为实验材料,采用索氏提取法,以4种不同溶剂(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甲醇)对牛角瓜的根进行提取,并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对粗提物的抑菌活性进行了评价,供试菌包括白色念珠菌等6种真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7种细菌。结果表明:石油醚粗提物对枯草芽孢杆菌、白色念珠菌、黑曲霉菌、大肠埃希氏菌都表现出良好的抑菌活性,且抑菌效果接近或优于阳性对照氟康唑,对尖孢镰刀菌和鲍曼不动杆菌也表现出良好的抑菌活性;氯仿粗提物对白色念珠菌及粪链球菌表现出良好的抑菌活性;乙酸乙酯粗提物对粪链球菌表现出最好的抑菌活性;甲醇粗提物的抑菌活性较弱。  相似文献   

4.
中药化妆品作用温和、安全、刺激性小,目前市场上以三七为主具有抗炎祛痘功效的化妆品较少,为了填补这一市场空白,我们将对三七精华液进行研究与开发。以三七、黄芩和苦参为原料,采用正交试验法对药材配方工艺进行优化,以各样品的pH值和抑菌效果作为评价指标,找出一组最佳的药材配方。并对其样品进行脱色,之后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样品中三七皂苷、苦生碱和黄芩苷的含量进行测定。确定了药材的最佳配方为三七:黄芩:苦参=3:3:2,根据2015版《中国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三七皂苷的含量不得少于5.0%,黄芩苷的含量不得少于9.0%,苦参碱的含量不得少于1.2%。配方中三种药材的含量分别达到了7.7%、9.3%、1.3%,都高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的含量。所以配方中三七皂苷、苦生碱和黄芩苷的含量达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标准。本试验的配方表现出明显的抑菌效果,具有潜在的抗炎效果。  相似文献   

5.
为筛选出对西湖龙井产区茶树炭疽病菌具有较好抑菌活性的植物提取物,对该地区的茶树炭疽病菌进行了分离鉴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2种植物提取物的抑菌活性,进一步采用浓度梯度试验测定了3种抑菌活性较好的植物提取物的抑菌毒力。研究结果表明,引起西湖龙井产区茶树炭疽病的主要病原为山茶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amelliae);在200 mg·L-1时香荆芥酚、牛至精油和紫苏醛对该菌的抑菌活性较好,菌丝生长抑制率均在68%以上,有效中浓度(EC50)分别为71.459、77.155、110.753 mg·L-1。显微观察发现,在添加有效中浓度的香荆芥酚、牛至精油和紫苏醛的培养基上进行病原菌培养时,菌丝形态发生明显改变,呈现变形扭曲、皱缩干瘪等现象。综上所述,香荆芥酚、牛至精油和紫苏醛对山茶炭疽菌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具有开发为植物源杀菌剂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山兰对3种常见病原菌的抑菌作用,为山兰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山兰、独蒜兰、云南独蒜兰、杜鹃兰提取物经D-101大孔树脂分离,每种植物分别得到四个不同组分,分别为组分Ⅰ、Ⅱ、Ⅲ、Ⅳ。然后采用液体小培养法测定这16种组分对3种常见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16种组分中的12种醇提取物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有较强抑菌活性,但全部对大肠埃希氏菌没有抑菌活性。结论山兰与山慈菇的这3种原植物对常见的病原菌抑菌活性相近。  相似文献   

7.
目的考察柳蒿不同溶剂提取物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方法采用滤纸片固相扩散法和二倍稀释法研究了柳蒿水提取物、95%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提取物对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及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由抑菌直径可知,各提取液抑菌活性顺序为:乙酸乙酯提取液乙醇提取液水提取液,不同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的MIC分别为:乙酸乙酯提取液为50 mg/m L、3.125 mg/m L;乙醇提取液为100 mg/m L、12.5 mg/m L;水提取液为100 mg/m L、25 mg/m L。结论不同提取液抑菌效果不同,其中乙酸乙酯提取液抑菌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海洋放线菌因其所处环境特殊,在生理性状和遗传背景方面均具有独特的性质,因此海洋放线菌具有产生特殊代谢产物的巨大潜力。本研究以西沙海绵为研究对象,挖掘其具有抑菌活性的共附生放线菌资源。首先,利用平板分离法从海绵样品中分离纯化出一株活性放线菌菌株ITBB-ZK-a5,对其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结合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和菌落形态特征,确定该菌株为链霉菌。其次,采用平板对峙法研究菌株ITBB-ZK-a5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广谱性和持效性。结果表明:该菌株对供试的16株病原真菌均有较好的抑菌活性,抑菌谱较广,且对峙14、30 d仍具有活性,抑菌持效性较好;为了进一步验证该菌株平板通过产生活性物质抑制病原菌生长,对菌落边缘的无菌琼脂块进行抑菌活性研究,结果表明抑菌率与菌落距离呈负相关,说明放线菌可能通过向平板中分泌活性物质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该菌株连续转接5代后,仍具有较好的世代稳定性。再次,利用大米固体培养基对菌株ITBB-ZK-a5进行发酵,乙酸乙酯萃取浓缩得到提取物,通过滤纸片法对发酵粗提物进行光稳定性和热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水浴温度升高和紫外照射时间的增加,菌株ITBB-ZK-a...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含中药成分祛痘皂的抑菌活性和生物安全性。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试管法和动物实验法,对该祛痘皂的抑菌效果进行了实验室观察。结果祛痘皂含中药提取物含量为25%,最小抑菌浓度为15%。用该祛痘皂涂擦实验动物的皮肤及眼部周围未观察到不良反应。结论祛痘皂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对完整皮肤和眼部周围无明显刺激性。  相似文献   

10.
一株大豆内生拮抗细菌XZ-2的分离和分子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大豆植株中分离到一株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的拮抗细菌,命名为XZ-2。抑菌活性测定显示XZ-2对甘薯黑斑病菌、大蒜叶枯病菌等8种植物病原真菌均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抑菌直径均在20 mm以上。采用分光光度法绘制了XZ-2的生长曲线,结果显示该菌株在LB液体摇培12 h时基本达到对数生长期,该生长曲线的绘制为后期XZ-2的活性物质发酵条件优化奠定了基础。通过PCR扩增16Sr DNA片段并采用MEGA 6.0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初步将该菌株鉴定为多粘类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11.
大豆异黄酮抑菌活性及其热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沙门氏菌为测试菌株,对大豆异黄酮混合水解苷元、染料木黄酮和黄豆苷元的抑菌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组分均具有一定的抑菌效果,且随浓度的增加效果增强;大豆异黄酮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抑制效果要优于革兰氏阴性菌;大豆异黄酮混合水解苷元和染料木黄酮的抑菌效果优于黄豆苷元,三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0.2、0.2和0.8 mg.mL-1;染料木黄酮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枯草芽孢杆菌BS-2对脉孢菌的抑菌活性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S-2对脉孢菌(Neurospora)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本文通过对枯草芽孢杆菌BS-2进行紫外诱变,获得了抑菌活性比出发菌株增强的突变株BS-2-E和抑菌活性完全丧失的突变株BS-2-N。用LC-MS分析BS-2、BS-2-E及BS-2-N发酵液的盐酸粗提物,比较这3个菌株的质谱响应峰,初步认为BS-2的抑菌活性物质主要是伊枯草菌素(iturins)和芬枯草菌素B(fengycin B)。  相似文献   

13.
文章研究了罗布麻茎叶粗提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黄曲霉的抑菌活性和最小抑菌浓度,并定性分析了脱胶后的罗布麻纤维对上述类型微生物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罗布麻茎叶粗提物对黄曲霉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较为明显,对大肠杆菌抑制效果稍差,其中,罗布白麻和罗布红麻对黄曲霉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5、7.5 m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小抑菌浓度均为7.5 mg/mL,而对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10、15 mg/mL;定性分析发现,经脱胶后的罗布麻纤维仍对细菌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对霉菌类的黄曲霉无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玉竹总黄酮是玉竹的有效药用成分之一,具有降血糖、抗衰老、抗炎、抑菌等药理活性,本文对玉竹总黄酮的提取分离、含量测定、结构分析、主要药理活性及其发展前景做了简要综述,以期为以后的学习与研究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5.
木香薷是一种典型的芳香植物。为了探讨木香薷精油的抑菌活性,本试验采用抑菌圈法,选取了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沙门氏菌(Salmonella)和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5个菌种作为研究对象,对木香薷精油的抑菌活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木香薷植物精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效果最为明显,大肠埃希氏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对木香薷精油中度敏感,沙门氏菌和黑曲霉对木香薷精油低度敏感。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转脂蛋白(lipid transfer protein,LTP)作为抗菌肽在油菜防御反应中的作用,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从油菜中筛选获得了一个转脂蛋白类抗菌肽基因,命名为Bn LTP1。Bn LTP1基因长度为93bp,编码31个氨基酸残基。抗菌肽Bn LTP1分子量约为3.4k Da,其序列中的4个半胱氨酸形成两个分子内二硫键,对于稳定抗菌肽的结构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overlap PCR的方法对该基因进行体外人工合成,并克隆到p ET30a/His-EDDIEGFP表达载体上进行体外原核表达。抑菌活性实验检测发现,Bn LTP1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和酵母菌都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对植物病原真菌(核盘菌、灰霉菌和稻瘟病菌)等也具有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17.
对杧果皮乙醇提取的乙酸乙酯萃取物进行抑菌性测定。离体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乙酸乙酯萃取物对小麦纹枯和水稻纹枯等病原菌具有很强的抑菌活性;硅胶柱层析及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正己烷∶乙酸乙酯∶无水甲醇为 60∶40∶20(v∶v∶v)时对抑菌成分的分离效果最好;化学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对水稻纹枯病菌抑菌最强的(11~13)组段的化学成分主要为酚类、黄酮类和有机酸等物质,但具体是那一类物质起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分离纯化和鉴定。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小麦根腐病和小麦赤霉病可持续控制的有效生防途径,以小麦根腐病菌和小麦赤霉病菌作为供试真菌,评价了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及其毒素的抑菌活性,并对高毒力菌株抗逆性进行了初探。结果表明,供试的28个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发酵液和毒素均有一定的抑菌活性,其中,高毒力共生菌菌株SY5发酵液和毒素对小麦根腐病菌的抑菌率分别为56.05%和67.41%,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菌率分别为82.41%和83.32%;菌株SY5发酵液经50℃处理60 min及18 W紫外灯照射120 min后对小麦根腐病菌的抑菌率无明显变化,但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菌率有所下降;常温保存150 d,抑菌活性略有下降。说明共生菌菌株SY5对小麦根腐病菌和小麦赤霉病菌抑菌活性显著,且具有一定的抗逆性,极具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9.
为了开发一种新的食品防腐保鲜剂,本文初步研究了3-蒈烯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活性及机理。通过肉汤稀释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评价了3-蒈烯的抑菌活性,考察了3-蒈烯对细菌生长曲线、细胞形态、细胞膜通透性、膜电位及呼吸链脱氢酶等的影响。结果表明:3-蒈烯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为20 mL/L,MBC为40 mL/L。3-蒈烯可以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的生长,破坏细胞的正常形态,提高细胞膜的通透性,造成蛋白质、电解质的外泄。3-蒈烯能够降低铜绿假单胞菌菌体的膜电位,干扰细胞正常代谢活动,还能抑制细胞内呼吸链脱氢酶的活性。综上所述,3-蒈烯通过破坏铜绿假单胞菌细胞膜,抑制细菌正常生长,导致细菌细胞死亡。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小檗碱在茶炭疽菌(Colletotrichum)引起的茶树叶部病害防治中的应用前景,以松针炭疽菌(C. fioriniae)、喀斯特炭疽菌(C. karstii)、重庆炭疽菌(C. chongqingense)、山茶炭疽菌(C. camelliae)和胶孢炭疽菌(C. gloeosporioides)5种不同茶炭疽菌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小檗碱对不同炭疽菌的抑菌活性,并比较了其抑菌活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小檗碱对C. camelliaeC. chongqinggense的抑制效果最好,在质量浓度为12 mg·mL-1时达到100%抑菌率,其次是C. gloeosporioidesC. karstiiC. fioriniae,其抑菌中浓度(Concentration for 50% of maximal effect,EC50)分别为2.828、3.288、4.164、4.778、5.104 mg·mL-1。显微镜镜检发现,小檗碱对5种炭疽菌的菌丝和分生孢子均存在明显影响,随小檗碱浓度的增加,部分菌丝出现不规则膨大现象,分生孢子形态也出现扭曲变形;生物活性检测发现,小檗碱处理后,不同炭疽菌的细胞结构均出现不同程度损伤,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大、细胞氧化应激反应增强。研究结果明确了小檗碱对茶树炭疽菌的抑菌活性及应用前景,为炭疽菌引起的茶树病害的防治提供了新的途径及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