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雏鸽的雌雄外貌形态差别甚微,极难区别。为有效准确地鉴别雏鸽的性别,淘汰非目的性别,从而降低饲养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本研究通过采用PCR方法,选定特殊的性别CHD1基因及鉴定引物,克隆出雏鸽特定性别基因序列鉴定雏鸽的雌雄。结果表明:在雏鸽雌性样本中扩增出1条带(777 bp),而雄性中未见扩增带,显示出CHD1基因的性别特异性,PCR扩增性别鉴定结果与样本解剖后对性腺观察的形态学鉴定结果也完全一致。在87份样品中,阳性克隆结果为25,阴性克隆结果为62,故87只雏鸽中雌鸽25只,雄鸽62只,其准确率达100%。  相似文献   

2.
为了能够快速并准确地鉴定鸽子性别,试验利用CHD基因鉴定引物,通过PCR技术对鸽子CHD基因进行特异性扩增,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分别从待检鸽子PCR产物中检测到2条带和1条带,并对待检鸽子性别进行解剖印证,结果显示,2条带为雌鸽,1条带为雄鸽;对获取的雌、雄鸽子PCR产物回收纯化后,与pMD19-T载体连接并转入K12感受态细胞,挑取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分析,发现所检序列确为CHD-Z、CHD-W基因;此外,在优化退火温度时发现,雌性鸽子扩增序列600 bp处,扩增效果易受退火温度影响,且与雄鸽该处的扩增效果存在差异,利用雌雄鸽子PCR扩增效率的不同也能达到鉴别鸽子性别的目的。结果表明:本研究验证了利用CHD基因来鉴别鸽子雌雄的方法,其准确率为100%。发现CHD基因特定位点的PCR扩增效率受性别影响,由此发展出基于PCR扩增效率的性别鉴定方法。本研究为鸽子的性别早期鉴定和准确鉴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对鸵鸟进行早期的性别鉴定,可以确保期望的鸵鸟雌雄性别比例,雏鸟雌雄分群饲养,加快鸵鸟驯养进程,提高育雏成活率都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翻肛法,对人工饲养的1~3月龄育雏期非洲鸵鸟进行试验与研究。结果表明,在1月龄时就可根据有无生殖交媾器及其形态、大小的差别进行雌雄鉴别,打破了通常认为鸵鸟在4月龄时才可以进行性别鉴定的传统做法,为非洲鸵鸟的饲养管理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观察3种马肠道寄生线虫的体表结构,试验对采自马消化道内的偏位杯冠线虫(Cylicostephanus asymetricus)、间生杯冠线虫(Cylicostephanus hybridus)和粗壮食道齿线虫(Oesophagodontus robustus)标本(每种线虫选取雄虫、雌虫各3条)进行处理,然后用扫描电镜观察并测量。结果表明:偏位杯冠线虫外叶冠细长而卷曲,共20枚;雄虫生殖锥腹唇呈圆锥形,有乳突状突起,背唇上有成对、长囊状附属物;雌虫尾长为102μm。间生杯冠线虫外叶冠长而尖,共18枚;雄虫生殖锥腹唇皮质领发达,背唇上有1对乳突状突起的附属物;雌虫尾长为90μm。粗壮食道齿线虫外叶冠细长,共22枚;雄虫交合伞有伞前乳突,生殖锥有2对粗指状附属物,长约为50μm;雌虫阴门距尾3 mm左右,肛门距尾尖500μm,尾末端有小突。说明通过扫描电镜观察3种线虫的外部形态特征有明显的差异,可以用扫描电镜对3种线虫进行鉴定。  相似文献   

5.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采自乌克兰的马属动物消化道内杯环属的细口杯环线虫(Cylicocyclus leptostomum)、外射杯环线虫(Cylicocyclus ultrajectinus)和冠环属的箭状冠环线虫(Coronocyclus sagittatus)的体表形态进行观察。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虫体外叶冠的形状和数目、雄虫生殖锥和雌虫尾部等结构辨识清晰,立体感强。细口杯环线虫外叶冠细长,小叶状,22枚;雄虫生殖锥腹唇锥形,有丘状突,背唇有囊泡状附属物和指状突;雌虫尾长176μm,末端急剧变细。外射杯环线虫外叶冠宽而长,12枚,内叶冠中有12枚、较长、随外叶冠伸出口囊、位于外叶冠中间;雄虫生殖锥发达,腹唇锥形,背唇两侧有长形突起和泡状附属物;雌虫尾长约386μm。箭状冠环线虫外叶冠细小,片状,20枚;雌虫尾尖锥形逐渐变细,长约130μm。研究结果为上述3种线虫的分类鉴定提供了更为精确的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公母鸡染色体上的染色体螺旋蛋白基因(chromobox-he-licase-DNA binding gene,CHD 1基因)的内含子基因序列存在差异,通过PCR方法可扩增该基因内含子的保守序列,可对鸡等非平胸禽类的性别进行鉴定。本研究首先采集42只28日龄肉鸡抗凝血,完成血液DNA PCR鉴定性别,结果表明,42只商品肉鸡中22只公鸡、20只母鸡,与剖检结果相同;其次,采集20只90日龄SPF鸡(13只公鸡、7只母鸡)和15只2日龄SPF鸡的抗凝血和羽毛,完成其DNA的PCR鉴定以及与微量血的PCR检测结果的比较。结果表明,90日龄、2日龄SPF鸡的微量血PCR与抗凝血、羽毛提取DNA的PCR鉴定结果均相同,其中,90日龄SPF鸡与其外观性别完全吻合;另外,采集12枚15日龄鸡胚的尿囊液、羽毛、肌肉,提取DNA后PCR方法可扩增出区分性别的特异性条带,鉴定结果一致,12枚15日龄鸡胚中均为7个雄性、5个雌性。本研究表明,微量血PCR和血液、羽毛等材料提取DNA后的PCR方法均可准确快速鉴定鸡和鸡胚的性别,可作为家禽育种过程中常规鉴定方法的有力补充,适合大型养殖场规模化鉴定,也满足科研领域区分鸡和鸡胚性别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自主设计2对引物,提取已知性别小鼠肝细胞DNA,扩增雄性小鼠特有的Sry基因及雌、雄小鼠共有的ZFX基因,建立双重PCR性别鉴定方法.提取小鼠早期8细胞胚胎单卵裂球、双卵裂球DNA,分别进行双重PCR性别鉴定,选择出早期8细胞胚胎的适宜模板量;将已测性别的8细胞胚胎按照雌、雄性别分开培养,观察统计雌、雄8细胞胚胎发育至囊胚的比率.试验结果显示,与单个卵裂球DNA模板量相比,双卵裂球的模板量检出率高,两者之间差异显著(75.00%Vs 93.33%,P<0.05);经过性别鉴定的雄性8细胞胚胎比雌性8细胞胚胎发育至囊胚的比率高,两者之间差异显著(53.33%Vs 33.33%,P<0.05).结果表明,采用双重PCR性别鉴定方法,以双卵裂球的DNA量为模板能够有效的对小鼠早期8细胞胚胎进行性别鉴定;雄性胚胎在体外培养条件下比雌性胚胎具有更好的发育潜力.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以优化PCR条件,建立快速性别鉴定方法为目的,从家鸡雏鸡血样、鸡胚羊水和尿囊液中获得DNA进行性别鉴定.通过对家鸡的两个性别鉴定候选基因CHD1和xho Ⅰ重复片段进行PCR扩增引物筛选和反应体系的优化.结果显示CHD1基因PCR法可稳定、准确地用于鉴定家鸡性别,该体系经改进和优化后,缩短了鉴定时间,提高了鉴定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利用12.5日龄鸡胚羊水和尿囊液建立了早期胚胎的性别鉴定体系.该方法为家鸡早期胚胎性别鉴定批量化的快速操作提供了可行的依据,同时也为鸟类性别决定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并蛋孵鸽     
(一)鉴别时间 雏鸡出壳后12小时左右是鉴别的最佳时间。因为这时公母雏生殖突起形态相差最为显著,雏鸡也容易抓握,雏鸡腹部充实,容易开张肛门;过晚实行翻肛鉴别,生殖突起常起变化,区别有一定难度,并且肛门也不易开张。鉴别时间最迟不要超过出壳后24小时。  相似文献   

10.
为深入研究采集到的马属动物3种寄生线虫的体表形态,本试验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首次对采自乌克兰的马属动物消化道内杯口属的不等齿杯口线虫[Poteriostomum imparidentatum(Quiel, 1919)]、拉氏杯口线虫[Poteriostomum ratzii(Kotlan, 1919)]和副杯口属的麦氏副杯口线虫[Parapoteriostomum mettami(Leiper, 1913)]的体表形态进行详细观察和描述。结果显示,不等齿杯口线虫外叶冠短小、刺状,82枚;雄虫生殖锥腹唇锥形,丘状凸不明显,背唇附属物发育不全,皮质领缺乏;雌虫尾长720μm。拉氏杯口线虫外叶冠尖而窄,75枚,内叶冠宽度是外叶冠的2倍;雄虫殖锥皮质领在生殖锥两侧,背唇上的附属物发育不全;雌虫尾长470μm。麦氏副杯口线虫外叶冠尖细,75枚;雄虫生殖锥突出于交合伞之外,长约0.7 mm,腹唇长于背唇,背唇距末端100μm处有突起;雌虫尾长208μm。本试验结果为上述3种线虫的分类鉴定提供更精确的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韩占兵 《中国家禽》2005,27(10):19-20
在进行肉鸽强制配对过程中,由于饲养人员缺乏基本的雌雄鉴别方法,将两只雄鸽配在一起,配对后长时间不见产蛋。这种情况在种鸽初次配对时出现较多。种鸽配对后要做好产蛋记录,一般配对后7~10天就会产蛋,如超过1月仍未见产蛋,要进行重新鉴定性别,重新配对。肉鸽性成熟后雌雄鉴别并不困难,主要通过性行为表现和耻骨特征来进行区分。雄鸽进入发情期后发情明显,追逐雌鸽,发出“咕咕”的叫声,并向雌鸽频频点头示爱。触摸耻骨厚硬,两耻骨间距窄或闭合,耻骨到胸骨末端距离窄,表明腹部容积很小。雌鸽发情不明显,受到雄鸽追逐,无叫声,到处躲藏,耻骨薄软,两耻骨间距宽,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采用PCR方法,依据性别基因连锁理论,通过羽毛和血液,不提取鸽子基因组DNA,直接利用特异性引物对其CHD基因的特异性片段进行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结果显示雄鸽仅有1条带,在700bp左右,雌鸽有2条带,分别在400与700bp左右;利用该检测方法对100羽性别未知的雏鸽进行了性别鉴定,结果为雌鸽48羽、雄鸽52羽,并通过剖解雄鸽的生殖器官进行验证,准确率达到100%。用建立的方法测定了2928羽雏鸽用于蛋鸽留种试验,结果表明,雌鸽为1411羽、雄鸽为1517羽。  相似文献   

13.
为建立一种快速鉴别桑螟蛹和成虫性别的方法,利用体视解剖镜和超景深三维显微系统比较了桑螟雌雄蛹及成虫的外部形态特征和桑螟雌雄蛹的平均体质量差异,并应用该方法对桑螟种群的性比进行了调查与统计。结果表明:雌蛹具有在第8腹节的生殖孔和第9腹节的产卵孔连接成1道短裂缝的特征,而雄蛹生殖孔在第9腹节;在长度上,雌蛹腹部末端肛门裂缝、肛门裂缝与生殖孔产卵孔(雌)裂缝中间距离以及2道裂缝的总距离均极显著长于雄蛹;在体质量上,雌蛹平均体质量极显著大于雄蛹。桑螟成虫的雌蛾腹部较粗,末端平截;雄蛾腹部较细,末端尖。利用该方法对收集的953头桑螟蛹进行鉴别,发现雌蛹495头(占比51.94%),雄蛹458头(占比48.06%),雌雄比例接近1∶1。因此,桑螟雌雄蛹腹部末端肛门裂缝、肛门裂缝与生殖孔产卵孔裂缝中间距离、2道裂缝的总距离,以及蛹体质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可作为桑螟蛹雌雄鉴定依据;桑螟成虫腹部末端形态差异较大可作为性别鉴定依据,这些结果将为桑螟的生物学、预测预报、性信息素研究以及性诱剂开发等提供理论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中国家禽》2007,29(6):59-59
许多鸟类都是雌雄单态的。对于雌雄单态的鸟类,尤其是幼鸟,很难通过外观形态鉴定其性别。对雏鸟而言,通常不能用形态学方法来确定其性别。但鸟类性别的鉴定却是开展鸟类育种及进化研究的先决条件。通过充分运用性别决定基因的相关知识,家禽育种计划就有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对雌雄单态鸟类常用的性别鉴定方法有翻肛鉴别、腹腔镜检、粪便类固醇检测以及核型分析等。  相似文献   

15.
为了明确卡努鸽肉中营养成分及与脂肪沉积相关基因的表达,试验选择同批孵化、体况较好的3,12月龄雌、雄鸽各10只,屠宰后取胸大肌检测主要营养成分(水、粗蛋白、粗脂肪)及雄鸽肉中脂肪酸含量,并用RT-qPCR技术分析了与鸽肉脂肪沉积相关基因LPL、PLIN1、FASN和PPARγ的表达规律。结果表明:雌、雄鸽3月龄肉中水分、粗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12月龄(P0.05),粗脂肪含量则显著低于12月龄(P0.05);12月龄雌、雄鸽肉中水、脂肪和蛋白含量均差异不显著(P0.05);3月龄鸽肉中肉豆蔻酸、棕榈酸、硬脂酸等主要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12月龄(P0.05),而油酸、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低于12月龄(P0.05)。鸽肉中LPL基因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三种基因(P0.05)。LPL、PLIN1和FASN基因表达量与肌内脂肪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而PPARγ基因表达量与肌内脂肪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说明LPL基因的表达与鸽肉脂肪沉积关系更为密切,其中12月龄卡努鸽肉中脂肪酸含量更符合屠宰标准。  相似文献   

16.
鹅的雌雄鉴别工作是养鹅生产中重要的技术环节,尤其是在种鹅生产管理中,能大大降低饲养成本,节约人力和设备,减少开支,以下就几个方面谈谈鹅的雌雄鉴别技术。一 肛门鉴别 此法最为可靠,在几种方法中最为准确。 1 雏鹅期最佳鉴别期是在出雏后2-24小时以内,常用以下两种操作方法:(1)翻肛法此法较为广泛采用。操作者用左手的中指和无名指夹住颈口,使其腹部向上,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放在泄殖腔两侧,轻轻翻开泄殖腔,如在泄殖腔口见有螺旋形突起,即为公雏,如是三角瓣形皱褶,即为母雏。  相似文献   

17.
为对犬弓首蛔虫(T.canis)免疫抑制卵巢信息蛋白(Tc-iom)、卵黄原蛋白(Tc-vit)、酪氨酸蛋白激酶(Tctpk)和丝/苏氨酸蛋白磷酸酶(Tc-stp)四个性别相关基因进行差异表达分析。本研究采用SYBR Green I qRT-PCR方法检测Tc-vit、Tc-iom、Tc-tpk、Tc-stp在T.canis雌虫卵巢、输卵管、子宫和雄虫精巢、贮精囊、输精管的转录情况。结果显示,Tc-vit在雌虫卵巢、输卵管和子宫中均有转录,在雄虫精巢和贮精囊中也有转录,但在输精管中无转录;Tc-iom在雌虫卵巢、输卵管和子宫中高水平转录,在雄虫精巢和贮精囊中转录量较低,输精管中无转录;Tc-tpk在雄虫精巢和贮精囊中的转录明显高于其他生殖组织;Tc-stp在雄虫精巢和输精管中转录量较高,在雌虫卵巢、输卵管和子宫中转录量较低。本试验为T.canis性别相关基因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研究描述一种通过外部特征快速判断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 L.)蛹和成虫性别的方法。雌蛹第8腹节腹面中央有一纵裂缝,为交配孔与产卵孔连接而成,裂缝两侧平坦,无突起,裂缝连接第7、第9腹节,裂缝与第7腹节连接处呈"Y"字形结构;雄蛹第8腹节无裂缝,但在第9腹节腹面中央有一纵裂缝,裂缝两边各有一半圆形瘤状突起,与肛门裂缝间距远小于雌蛹。雌蛾下唇须向前延伸,呈短钳状,而雄蛾下唇须退化,头部无突起,呈圆状。以此标准所建立的大蜡螟雌雄蛹及成虫的快速鉴定方法,对于识别蜂场大蜡螟性比、预测种群动态及人工养殖大蜡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鸟类性别鉴别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许多鸟类都是雌雄单态的,对于雌雄单态的鸟类,尤其是幼鸟,很难通过体型外貌鉴定其性别.对雏鸟而言,通常不能用形态学方法来确定其性别.但鸟类性别鉴定却是开展鸟类育种及进化研究的先决条件.通过充分利用决定性别基因的相关知识,家禽育种计划就有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对雌雄单态鸟类常用的性别鉴定方法有翻肛鉴别、腹腔镜检、粪便类固醇检测以及核型分析等.然而,这些方法不仅可靠性差、耗时、价格昂贵,并且有的方法会给鸟类带来一些疼痛,甚至危及生命.由于雌鸟带有一条Z性染色体和一条W性染色体,而雄鸟带有两条Z性染色体,因此个体的性别可以通过位于其性染色体上基因来确定.在众多的DNA分子技术中,使用P2-P8引物对扩增性别特异的CHD1基因进行性别鉴定的方法最为可靠.  相似文献   

20.
为得到形态上性别鉴定特征十分缺乏的新疆野兔样本的性别数据,本研究采用双重PCR法同时扩增SRY基因和APP基因,通过分析PCR产物,对采自新疆9个地区共121例未知性别的野兔样本进行性别鉴定。在验证PCR结果的可靠性后,鉴定出雌性样本69例,雄性样本52例,性别比例经统计学分析后接近1∶1,符合实际。这为后续研究新疆野兔的物种分类、群体遗传学和分子进化等方面提供了基础数据,也在兔类资源的管理保护和开发利用方面有着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