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富士杂交后代果实内在品质性状的遗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志  伊凯  王冬梅  杨巍  杨锋  张景娥 《果树学报》2004,21(2):95-102
通过对富士12个杂交组合、502株实生苗的调查,研究了富士杂交后代果实内在品质性状的遗传趋势。结果表明,果实总糖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是受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不仅存在加性效应,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非加性效应,通过杂交育种改善苹果含糖量是一条有效途径。苹果含酸量受一对主效基因和加性多基因共同控制,主基因的遗传效应表现为完全显性,以加性效应为主,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非加性效应,富士、东光、长红、锦红均为显性杂合体(Mama)。苹果果实肉质、质地、果汁及果心大小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杂交后代果实分别呈现肉质变粗、质地变硬、果汁减少、果心变大的趋势。果肉颜色为质量性状,有色对无色表现为显性,杂交后代的平均果肉颜色级次略低于亲中值。  相似文献   

2.
富士苹果果实外观品质性状的遗传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刘志  伊凯  王冬梅  杨巍  杨锋  张景娥 《果树学报》2004,21(6):505-511
通过以富士为亲本的12个杂交组合、502株实生树果实性状的调查,研究了富士苹果果实外观品质性状的遗传趋势。结果表明,富士苹果的果实大小是受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参试亲本存在明显的非加性效应,杂交后代果实普遍变小,平均单果重均低于亲中值,正交和反交组合间无明显差异,组合间平均传递力为78.6%。各杂交组合后代的果形变异较复杂,但多数后代表现为亲本果形,组合间果形指数差异较小,变异系数为4.23%~8.41%。果实底色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绿色对黄色具有一定遗传优势。果实的彩色表现为简单遗传,红色对黄色为显性;红色的着色程度由多基因控制,后代分离出多种表型;果色遗传与正反交无关;条红对片红显性。果实锈斑和果面光洁度受多基因控制。红色基因可能对果实锈斑和果面光洁度具有一定显性上位作用,表现为“一因多效”。  相似文献   

3.
以216株"富士"×"粉红女士"杂交F1代实生苗为试材,对果实大小、果实形状、果实色泽、风味、成熟期等性状遗传表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苹果果皮表色遗传表现为简单的质量遗传,红色遗传表现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遗传。果形表现了明显的趋中变异现象,果实大小、可溶性固形物及含糖量呈退化的负向优势,后代群体有劣变趋势。杂交后代果实分别呈现肉质变粗、质地变硬、果汁减少的趋势。双亲晚熟,杂交后代未分离早熟类型,表现双亲遗传优势。  相似文献   

4.
‘红玉’ב金冠’苹果杂交后代果实糖酸组分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糖酸组分在苹果杂交后代中的遗传规律。【方法】以苹果品种‘红玉’与‘金冠’及其杂交后代的实生群体为试材,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HPLC),测定‘红玉’与‘金冠’及其杂交后代果实糖酸组分含量。【结果】糖组分含量在‘红玉’与‘金冠’杂交后代中呈正态分布,符合数量性状的遗传特点。在亲本与其杂交后代果实中,果糖、葡萄糖、蔗糖是主要糖组分。亲本的果糖与葡萄糖含量比例要低于杂交后代中2者的平均比例。杂交后代群体果实中果糖、葡萄糖、蔗糖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39.86、15.46、23.02 mg·g~(-1),遗传传递力分别为71.59%、65.56%、182.55%;果糖、葡萄糖的遗传主要是加性效应引起的,蔗糖的遗传除存在加性效应外,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非加性效应。果实中酸的主要成分有苹果酸、枸橼酸、琥珀酸和草酸,草酸、琥珀酸、枸橼酸含量都呈不连续变异,苹果酸呈连续变异,具有典型的数量性状遗传特征。杂交后代群体果实中苹果酸、枸橼酸、琥珀酸、草酸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0.55、0.04、0.03、0.02 mg·g~(-1),遗传传递力分别为90.09%、57.62%、84.26%、91.57%。【结论】果糖、葡萄糖、蔗糖、苹果酸是由微效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草酸、枸橼酸、琥珀酸可能是由2对主效基因控制的质量性状,并受微效基因影响;分别控制琥珀酸、枸橼酸含量的2对基因间可能存在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越橘果实糖酸性状在后代中的变异和遗传倾向,为越橘品质育种中亲本的选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越橘半同胞系杂交组合为试材,连续2 a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亲本及杂交组合后代成熟果实中可溶性糖及有机酸的组分和含量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1)糖、酸组分和总糖、总酸平均含量在绝大多数组合中低于或接近于亲中值,存在一定程度的衰退变异;总酸变异系数大于总糖,各组合均分离出一定比例的超高亲单株。2)杂种后代的糖含量呈连续变异,趋近于正态分布,总糖的广义遗传力(H~2)和遗传传递力(Ta)平均值分别是0.74和0.93,主要表现为多基因控制并以加性效应为主的数量遗传;杂种后代枸橼酸和总酸呈偏正态或多峰分布,可能为由主效基因和多基因共同控制的数量性状,H~2平均值分别为0.69和0.72,变异主要来自遗传效应,Ta分别为0.94和0.86,表现为受加性效应影响大,而酒石酸H~2和Ta平均值分别是0.37和0.74,表明酒石酸的遗传效应小,受环境和非加性效应影响大,不能稳定遗传。【结论】越橘果实糖酸含量在杂交后代中均存在衰退变异,糖含量是以加性遗传效应为主且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后代糖含量受低糖亲本影响大;越橘果实酸含量受父本影响,其中枸橼酸是主要有机酸组分,能较稳定遗传,而酒石酸受非加性效应影响大,不能稳定遗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杏F_1代群体果实糖酸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为科学选配亲本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杏品种‘串枝红’和‘驼驼黄’为亲本进行杂交,亲本及F_1代群体果实中蔗糖、葡萄糖和果糖含量采用离子色谱测定,苹果酸和柠檬酸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结果】杂交后代果实中可溶性糖以蔗糖为主,含量(ω,后同)范围为43.55~100.85 mg?g~(-1)。糖酸组分(除柠檬酸)、总糖和总酸含量均呈正态分布,说明它们是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而柠檬酸含量主要集中在低酸区域,表现为偏正态分布,表明其遗传可能存在主效基因。各糖酸组分含量在杂交后代中均出现广泛分离(变异系数均超过20%),后代酸含量的变异系数均高于糖,表明糖比酸的选择潜力更大。杂交后代蔗糖、柠檬酸和总酸含量低于亲中值,表现为衰退变异。杂交后代糖酸性状的广义遗传力(H~2)差异不明显,均在0.70以上,其中蔗糖含量的H~2高于葡萄糖、果糖和总糖,柠檬酸含量的H~2高于苹果酸,表明糖酸性状的变异主要来自遗传效应,不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结论】在‘串枝红’ב骆驼黄’杏F_1代中,蔗糖、葡萄糖、果糖、苹果酸含量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而柠檬酸含量可能是主效基因控制的质量性状。在杂交后代中易获得高葡萄糖和果糖含量、低柠檬酸含量的单株。  相似文献   

7.
红阳猕猴桃杂交F_1代果实主要经济性状遗传倾向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猕猴桃杂交后代果实性状的遗传特点,以红阳猕猴桃杂交F1代为材料,分析研究了果实大小,可溶性固形物等主要性状遗传倾向特点。结果表明,果实大小呈现趋小的遗传趋势,群体遗传水平呈退化负向趋势;杂交后代果实被毛程度呈趋向中粗偏离母本光滑的遗传趋势;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表现超亲遗传倾向;果实子房红色着色程度表现趋向于非红色偏离母本的遗传倾向,也有少量超亲个体,表现一定的杂种优势;果实干物质呈现超亲遗传趋势,且偏向母本性状。果实大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果实子房红色着色程度以及干物质含量都表现为数量性状连续变异遗传的特征,果皮表面被毛程度属多基因控制性状。  相似文献   

8.
葡萄自交与杂交后代果皮色素含量的遗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对5个自交组合和9个杂交组合后代花色素含量的遗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果皮中花色素含量的遗传属数量性状连续变异,后代分离广泛,主要受加性效应控制,同时存在一定的非加性效应。推测葡萄果色的遗传可能为主基因和微效多基因共同控制的质量-数量性状遗传,主基因控制果色的有无,多基因控制果色的深浅。  相似文献   

9.
以父本200932(果肉橙红色)与母本200930(果肉绿色)为亲本,建立了6个联合世代(P1、P2、F1、F2、BC1P1及BC2P2)群体,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进行多世代联合分析,探讨甜瓜果肉β-胡萝卜素含量性状的遗传特点。结果表明:组合200930×200932的β-胡萝卜素含量性状遗传受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E-1)控制,F2群体主基因遗传率为92.66%,多基因遗传率为5.40%,BC1P1群体主基因遗传率为86.80%,多基因遗传率为0,BC2P2群体主基因遗传率为59.88%,多基因遗传率为38.60%。  相似文献   

10.
皇家嘎啦苹果与藤牧一号杂交后代果实性状遗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皇家嘎啦×藤牧一号杂种后代果实的若干性状的遗传倾向。结果表明,苹果杂交后代果实的单果重、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不仅存在加性效应,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非加性效应。杂种后代果实单果重表现出向大果型方向遗传的趋势;果实硬度总体表现出向低亲遗传的趋势;果实可溶性固形物表现出超高亲遗传的倾向。果实形状的遗传变异较为复杂,但具有向近圆形和圆形变异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以果实性状差异较大的来源于美国的厚皮甜瓜ms-5和黑龙江省薄皮甜瓜HM-1为亲本,构建P_1、P_2、F_1和F_2群体,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模型对甜瓜果实单果重、果肉厚度和果肉颜色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单果重受到2对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控制;果肉厚度受到1对主基因控制;果肉颜色受到2对加性-显性-上位效应多基因控制。主基因在F_2代群体中遗传率分别为73.79%、73.90%、88.85%。控制这3个性状的遗传率在F_2代中表现较高,说明适合早代进行选择,受环境影响小。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枇杷果肉颜色的遗传倾向。【方法】以黄肉品种‘梅花霞’和‘早钟6号’及白肉品种‘白玉’为亲本,创建了9个杂交和自交后代群体,利用SRAP和RAPD分子标记技术,鉴定真杂种。利用枇杷果实特异DNA分子标记PSY基因对9个杂交和自交组合后代的果肉颜色进行早期鉴定,并对其遗传倾向进行分析。【结果】9个杂交和自交后代群体中,共鉴定出1 166株真杂种‘。梅花霞’与‘白玉’和‘梅花霞’与‘早钟6号’的正反交组合后代未出现果肉颜色性状的分离倾向,果肉颜色均鉴定为黄色;而‘早钟6号’与‘白玉’的正反交组合后代果肉黄、白色的分离比分别为1∶0.89和1∶0.87。自交组合‘梅花霞’和‘白玉’的后代无果肉颜色性状的分离,后代果肉颜色分别鉴定为黄色和白色;而‘早钟6号’自交后代黄肉与白肉分离比例为2.94∶1。【结论】枇杷果肉颜色黄色和白色可能受到一对呈显隐关系的基因控制,其中黄肉性状为显性,存在纯合和杂合的情况,其分子标记类型不同,DNA分子标记分别表现为1 031 bp(纯合)或1 031 bp和319 bp(杂合);白肉性状为隐性,DNA分子标记为319 bp。  相似文献   

13.
苹果果实酸/低酸性状的SSR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姚玉新  翟衡  赵玲玲  伊凯  刘志  宋烨 《园艺学报》2006,33(2):244-246
 以91株‘东光’和‘富士’的正反交F1 代群体为试材, 测定了成熟果实可滴定酸含量和果实不同发育阶段苹果酸含量的变化, 从表型上分析了苹果酸的遗传规律。利用140对共显性遗传的SSR引物对高酸和低酸个体群体分离分析, 筛选到一个与果实酸/低酸性状连锁的标记SDY085, 遗传距离为8.89 cM, 表型分析和标记分析都表明苹果果实酸/低酸性状由一对主效基因Ma/ma控制, 并且Ma对ma为完全显性, 而酸个体中苹果酸的连续分布则是加性多基因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杏果实主要性状的遗传倾向以及其在正、反交后代中的遗传差异,为杏育种过程中的父母本选配以及后代性状表现的预测提供依据。【方法】对‘串枝红’与‘赛买提’正、反交组合的单果质量、果面盖色、果实形状、果肉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性状进行了调查,每株杂交后代调查10个果实。【结果】正、反交后代果实大小(单果质量与果实纵、横、侧径)均有偏小的遗传倾向;果面盖色属于质量性状,有彩色相对于无色为显性;果实形状(果实外观形状、纵径/横径、侧径/横径)果实形状表现为趋圆的遗传倾向;正、反交后代果肉硬度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呈偏低遗传的倾向;果实风味表现为偏酸的遗传倾向。【结论】‘串枝红’与‘赛买提’正、反交后代单果质量、纵、横、侧径多为累加效应形成,且正、反交组合果实累加效应相似,均完全解体;两组合可溶性固形物虽然存在加性效应数量性状的解体,但在子代中由于新的累加效应形成,后代出现超高亲株系。  相似文献   

15.
梨果实若干性状遗传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研究了以早酥为母本的10个杂交组合后代果实性状的遗传变异倾向。结果表明:成熟期、果形、果重和品质四个性状均属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其中熟期和品质趋中变异;果实纵径趋小回归,果形趋亲遗传;果重呈减小趋势。果皮色泽虽属质量性状,但可能还受一些辅助基因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的遗传效应。  相似文献   

16.
葡萄杂交后代果实成熟期的遗传倾向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通过对9个杂交组合357个株系的遗传变异分析表明,葡萄浆果成熟期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后代群体呈正态分布。杂种性状表现母本遗传优势,平均组合传递力为103%,狭义遗传力为0.284。在瑞必尔×87-1、红地球×玫瑰香后代中,晚熟株系比例大,87-1×瑞必尔组合中早熟株系比例大。  相似文献   

17.
以‘鄂梨2号’‘华梨2号’及其杂交F1代为试材,采用相关性分析以及主成分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鄂梨2号’与‘华梨2号’对其杂交后代单果质量、果实硬度和果梗粗度等12个果实品质性状遗传的影响,以期为梨遗传育种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杂交F1代中单果质量、果实纵径、果实横径等多个果实性状为偏低遗传,果实硬度、可溶性糖含量、可滴定酸含量为超亲遗传。可滴定酸含量变异系数和遗传传递力最大,分别为39.78%和115.91%。果实各性状之间相关性较高,单果质量与果实横径相关性最高。主成分分析把12个果实性状归为5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73.197%,‘鄂梨2号’与‘华梨2号’杂交后代果实有向小果遗传的趋势,果梗粗度和单果质量与果实的品质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8.
野生与栽培甜瓜杂交后代主要性状的遗传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野生甜瓜‘LCW-01’为父本,栽培甜瓜‘X09-18’为母本进行杂交,观察其杂交后代分枝数、坐果率、单瓜重等20个主要性状的表现,采用ADM模型进行遗传分析,研究杂交后代遗传规律。结果表明:杂交一代基本倾向于亲本遗传,瓜长、单瓜重和肉厚等性状有很大改良空间;正反交F1结果不同,说明存在母体效应。瓜瓤颜色和果肉苦味有无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分别受1对和2对显性基因控制,白色对橘色为显性,苦对不苦为显性;果肉颜色和果肉酸味为受多基因控制的质量性状;分枝数等其余性状为数量性状,不同性状遗传方差分量和遗传力大小不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杧果杂交后代果实糖酸组分等品质性状的遗传变异特点,为科学选配亲本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杧果高糖品种金煌与低糖品种热农1号及其杂交F1代47个单株为材料,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HPLC)测定果实糖酸组分含量,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果实类胡萝卜素及总黄酮含量。【结果】蔗糖、果糖和葡萄糖是杂交后代果实的主要糖组分,且以积累蔗糖为主,各种糖组分含量均呈正态分布,总糖含量高于双亲的单株较多,超高亲率为38.30%。抗坏血酸、苹果酸、乙酸、甲酸和柠檬酸是主要酸组分,同时含有少量的草酸、酒石酸,且以积累抗坏血酸为主,各有机酸组分含量呈偏态分布,果实总酸含量低于双亲的单株比较多,超低亲率为57.45%。类胡萝卜素含量基本呈正态分布,含量高于双亲的单株比较多,超高亲率为65.96%。总黄酮含量基本呈正态分布,含量低于双亲的单株比较多,超低亲率为53.19%。【结论】蔗糖、果糖和葡萄糖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有机酸是由1个或多个主效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类胡萝卜素和总黄酮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杂交后代果实糖酸含量倾向高糖低酸亲本,且受母本影响较大;类胡萝卜素含量倾向高值亲本,受父本影响较...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酿酒葡萄杂交后代果实品质性状遗传规律,为酿酒葡萄杂交育种亲本的科学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提高酿酒葡萄新品种选育效率。【方法】以‘威代尔’ב霞多丽’F_1代为试验材料,研究其成熟果实基本品质及果实不同部位不同酚类物质含量差异,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平均穗质量等8项指标组合传递力为60.72%~112.07%,品质性状分离较高,遗传倾向呈正态分布。其中平均穗质量变异系数最大,为48.85%,表现为较明显的超低亲遗传,平均穗质量和平均粒质量均呈趋小方向回归,pH表现为趋大方向回归;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广泛分离,含量为15.02%~25.65%;果形指数和pH的变异系数较小,分别为6.73%、9.38%。其F_1代可滴定酸含量超高亲遗传率为33.33%,表现为强的加性效应。F_1代果实不同部位中酚类物质呈连续变异,变异系数均较高,其中果皮中总酚含量优势率最高,且超高亲遗传率为14.31%,表现一定的超高亲遗传,但总酚含量在果肉中超高亲率为0.00%,超低亲率为79.05%,表现为一定的趋低化遗传;果肉中总酚和单宁含量遗传呈正态分布,但果肉中总酚含量为0.79~1.21 mg·g~(-1)的后代较多,呈低于双亲遗传,F_1代果肉中的单宁含量和黄烷醇含量优势率为正值,表现为一定的强亲效应。果皮中黄烷醇含量为0.74~13.34 mg·g~(-1),分离广泛,种子中黄烷醇含量为10.73 mg·g~(-1),分别比其亲本‘威代尔‘’霞多丽’高37.21%、83.11%;果实不同部位的总类黄酮含量均呈现趋低于双亲遗传。【结论】杂交后代酸糖含量呈现较广的分离,有趋向于高酸和低糖亲本的遗传趋势,双亲为绿色葡萄其后代均为绿色葡萄,果皮中总酚含量、果肉中单宁和黄烷醇含量优势率较高,表现为一定的强亲效应,可作为杂交育种中亲本选择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