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楼梦》第25回里,王熙凤当众对林黛玉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为何吃了人家的茶,就得给人家当媳妇?原来,自唐代“茶圣”陆羽撰著《茶经》后,茶在我国人们生活中摆上了重要地位,在海峡彼岸台湾,人们习称茶叶叫“茶米”,意寓茶叶比大米更重要,故冠在“米”之前。台湾同胞中,相当大部分是古代闽南、粤东的移民后裔,台湾同胞秉承闽南、粤东的饮茶风习。至今,台湾民问饮茶之风不但盛行而且十分讲究,男婚女嫁也以茶为礼。适婚闺秀接受男方聘礼叫做“下茶礼”或“茶定”。据载,早在明朝,就已有了这…  相似文献   

2.
在闽南和潮汕一带,人什都把茶叶称为茶米。为什么叫茶米?意思是说在人们生活中茶与米显得同样的重要。早在一千年前,宋代王安石在《义茶法》中就说:“夫茶之为用,等于盐米,不可一日以无。”顾元庆在《茶谱》中则说:“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尿、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固不可一日无茶。”陈藏器《本草拾遗》又云:“诸药为病之药,茶为各病之药。”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有一句谚语:“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  相似文献   

3.
聊斋先生的茶道江苏人民出版凯亚蒲松龄一生嗜茶成癖,朝朝暮暮都离不开茶。他撰著的许多作品,尤其是《聊斋志异》和《聊斋俚曲》,可以说,当初则都是从喝茶聊天中“聊”出来的。无怪人们送给他一个别致的雅号,称他“聊斋先生”。聊斋,聊斋,即喝茶聊天之斋是也。聊斋...  相似文献   

4.
茶艺馆,是现代茶馆的称谓。九十年代初在中国大陆兴起,其源于台湾七十年代中期人们思乡、怀旧之风,也有人谓之受“日本茶道”的影响。其实,中国是茶的故乡,饮茶之风兴于唐,盛于宋,茶馆,唐时称“茗铺”。《封氏闻见记》记载“城市多开茗铺,煮茶卖之……。”《太平广记》卷,有“ 于茶肆”(《河东记》)。《梦粱录》载“今杭城茶肆亦如此,插四时花,挂名人画……”。宋人《清明上河图》名画卷中也出现茶肆,唐宋时还有称“茶坊”、“茶楼”、“茶邸”、“茶居”等等,茶馆之名始称于明代(张岱《陶庵梦忆》),清代也惯称茶馆。老…  相似文献   

5.
茶诗话     
茶诗话(续)深圳商报侯军《金瓶梅》茶诗漫议《金瓶梅》素来被誉为“天下第一奇书”,对明代市井生活描绘之精、之广,都是绝世的。而饮茶既然早已列入寻常人家每日要办的“七件事”之一,那么,在这部“奇书”中自然也是表现得十分充分的。然而,遗憾的是,《金瓶梅》中...  相似文献   

6.
自茶饮在中国诞生以来,唐代陆羽《茶经》第一次将人的精神探求融入茶饮活动。自此,茶饮步入艺术的殿堂。人们也在茶饮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情操和思想。茶,本来是人们解渴的物质需求,一但提升为艺术,于是就有了茶的内涵,茶艺也就有了意境神韵。它所蕴含的平和、友好、融和、深情、淡泊等品性,一直是中国历代人们的审美取向,所以许多人都因茶而结缘,茶艺也就自然成为传递人文精神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7.
闲话茶壶     
常言道:“水为茶之母,壶为茶之父”。这实在是茶人茗客对茶、水、壶三者互为依存、相映成辉关系的独到精辟之见。中国的品茶艺术,从唐代开始就注重韵味、追求高雅情趣和深远意境。香茶配佳壶,佳壶倍添品茶意趣,香茗频增壶艺价值,恰似红花映衬绿叶,相得益彰。因而,自明代以降,会“玩”茶品茗的,必定会“玩”壶把盏,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珠联璧合吧! 一茶壶,源于何年何代,出于何人之手,现已不可深究。在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中,并没有茶壶的记载,《六之饮》中也只有“贮于瓶伍之中”。据考,壶是古代一种无柄、大口、无盖、短身、圆肚的盛水器或酒器。《周礼》在《夏官》、《秋官》两章中就分别注释为:“壶,盛水器也”“壶,酒器也”。《周礼》还提到一种祭祀用的玄  相似文献   

8.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茶文化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交流,沟通的媒介,也是海峡两岸和对外传统文化交流的内容。 茶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高雅饮品。苏东坡曾赞美:“从来佳茗似佳人”的绝句。中国人好茶,以茶敬客,以茶会友,以茶送礼,以茶谈心,饮茶保健。总之,人们生活中都离不开茶。 在当今世界三大饮料中,茶叶饮用量远远高于咖啡和可可,而居于首位。而我国正是茶的故乡。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我国唐代“茶圣”陆羽所著《茶经》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周公。”神农氏是我国古代传说的三皇…  相似文献   

9.
从神农尝百草而发现了茶到现在,中国人对茶的认知已经延绵了6千年左右。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茶文化热渐渐兴起,随之复兴的还有茶艺。“茶艺”是个新名词,古书中有“艺茶”一词的记载,意思却为种茶、做茶之技术。现在的“茶艺”,源于中国“古茶道”,在唐代兴起后,于宋、元、明、清各朝,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茶艺,就是研究如何泡好一壶茶的技术和如何品好一杯茶的艺术,即是关于泡好一壶茶与品好一杯茶的技能和艺术。∞,茶艺表演,是可以在舞台或特定场合表演的茶叶冲泡技艺和品饮艺术,既是技术的成果又是艺术的作品,以一定的规范和程序进行不同茶类的冲泡和品饮,并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在茶艺表演的作品编创中,要综合考虑茶艺的技术含量和艺术美感,即冲泡技艺的技术要求和表演过程的美学意境。因此,编创一个好的茶艺表演作品,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去考虑是否紧扣主题和具有审美价值:物质要素(茶的品质特点、水的品质要求、茶具的配套与选择)、意境与主题要素(环境要求、茶席布置、背景音乐)、茶艺程式要素、茶艺师素质要素、茶文化内涵要素。2010年第四届“广东省茶艺师职业技能大赛”之个人赛冠军作品为《玉茶言德》,现以该作品的编创构思与实践体会实例,谈谈茶艺作品编创表演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以求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0.
经常而又适量的饮茶,不但是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也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民间流传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文人学子中流传的“琴棋书画诗酒茶”,都说明了这一点。也就是说:无论名人雅士抑或凡夫俗子,都不可一日无茶。一人不可一日无茶,或者说人应该经常饮茶,这是自古以来许多有识之士的共同见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1021—1086年),两次为相,两次被罢,推行新法失败后,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经常饮茶赋诗,并继续研究新法。熙宁十一年(1078年),他写成《议茶法》一文,其中说:“夫茶之为民用,等于…  相似文献   

11.
汉中“贡珍米”郭福德在名目众多的大米品种中,陕西汉中产的“贡珍米”,可算是优质米种的娇娇。为食者垂青而赞之。“贡珍米”古称“梗谷奴”,其表面为墨黑,米质细密而独特,其“珍”则在于色异,粒长,营养丰富,食之爽口而味美,药用价值极高。据李时珍《本草纲目》...  相似文献   

12.
闽中名泉记     
陈龙 《农业考古》2000,(2):82-86,91
“名茶难得,名泉尤不易寻,有茶而不瀹以名泉,无茶也。”(明·徐渤《茗谭》) 名茶与名泉是相得益彰的。茶是饮料,其色、香、味的优劣要通过水的冲泡或煮渍来品定。水质能直接影响茶汤的质量,这便如明人许次纾在《茶疏》中说“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我国古代茶书中在论茶的同时,往往兼而论水。除此之外,还有一批专门研究用水的著述,较有代表性的有唐代张又新的《煎茶水记》、宋代欧阳修的《大明水记》及叶青臣的《述煮茶小品》;明季则有徐献忠的《水品》、田艺蘅《煮泉小品》;清代有汤蠹仙的《泉谱》等,上列…  相似文献   

13.
茶诗话(续)     
茶诗话(续)《深圳商报》侯军雪水茶时进陵冬,天降瑞雪,我们的“茶诗话”也该聊聊冬令茶事了。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在前两篇谈论《金瓶梅》与《红楼梦》的茶诗话中,我有意绕开了两段重要的茶事情节:一是《金瓶梅》第二十回的“吴月娘扫雪烹茶”,二是《红楼梦》...  相似文献   

14.
杭州泉话     
杭州是名茶之乡,俗话说,“好茶需好水”。这是因为茶与水的关系至深,明代许次纾《茶疏》中说:“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张大复的《梅花草堂笔谈》中也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可见,水质能直接影响茶质,中国人历来很讲究泡茶用水,尤其是古代文人雅士更是对佳水孜孜以求。古人以“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也就是认为“清轻甘洁”的泉水最宜泡茶。作为“茶都”的杭州,同样名泉荟萃,宜茶之水很多。宋人耐德翁在《都城纪胜》书中说:从五代吴…  相似文献   

15.
许乐江 《农业考古》2002,(2):196-197
读关于茶的文赋诗词 ,神游其中 ,使人悠然忘世 ,心归于静 ,真有一种“杯水如名淡”的意境。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史上 ,茶文化犹如一朵芳越椒兰的奇葩 ,其德操所蕴 ,不同流俗。茶与文赋诗词 ,在中国都是源远流长 ,而又密切相连。从写《赋》的杜育 ,写《封氏闻见记》的封演 ,写《茶经》的陆羽 ,直到写茶诗的皎然、卢仝、苏轼、王世贞等 ,可以列出一长串名单来。在茶与文赋诗词的密切关系中 ,古人有许多妙论。汉代大医学家华佗著《食论》说 :“苦荼久食 ,益意思。”《神农本草经》云 :“荼叶苦 ,饮之使人益思。”诗仙李白得族侄僧所赠玉泉仙人…  相似文献   

16.
茶墨情缘──记老画家林晓丹与他的茶画作品安忆浙江著名国画家林晓丹先生,十几年来潜心创作以“茶”为主题的绘画作品,引起国际友人和海外侨胞瞩目,成为当今中国茶文化热潮中的“新闻人物”。今年四月,“上海国际茶文化节”期间,《林晓丹画展》应邀在外滩“亮相”,...  相似文献   

17.
甘良华 《农业考古》2005,(4):102-102
中国人与茶结缘,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了。在历经数千年嬗变演进之后,人类对茶的利用,尤其是我们中国人最早从食用、药用发展到饮用。陆羽在《茶经》第一章茶之源中写道:“茶之为用,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热渴、凝闷……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这里告诉我们,人在饮茶时把自己与自己的精神联系起来.“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这也是“以茶悟道”的最初注释了。  相似文献   

18.
饮茶考古谈茶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顺超 《农业考古》2003,(4):161-163
茶文化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茶在古代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如:茗、荼、荼茗、葭、萌等。一般认为,“茶”字在唐以前的文献记载中还未出现过,是唐代人把古“荼”字减去一笔而成“茶”字。“荼”是“茶”的古体字,“茶”是从“荼”字分化出来的。陆羽《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盛于国朝,两都并荆渝间,  相似文献   

19.
王河  朱黎明 《农业考古》2005,(2):250-254,260
在中国茶文化研究中,茶政之研究一向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其实中国历代留下的茶政之书实在不少。尤以明代为最,如徐彦登《历朝茶马奏议》四卷、胡彦《茶马类考》六卷、谭宣《茶马志》、蔡方炳《历代榷茶志》、陈讲的《茶马志》等,但可惜大部分已经散佚。徐彦登《历代茶马奏议》,笔者仅在赵毅先生论文《明代茶马金牌停止时间考》(《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2期)见之一句.文云:“明王朝:争职管理汉藏茶马互市高级官员茶马御史徐彦登,汇集茶马衙门的档案,编辑而成《历朝茶马奏议》记载:‘自正统十四年之后,金牌事例不行,止是行人禁茶,'”因此,全书是否存世.尚不得而知。胡彦的《茶马类考》,《四库全书总目》著录为“存目类”但查新近出版的《四库全书存日丛书》和《四库未收书目丛书》,及《续修四库全书》均不见此书踪影,估汁已佚失。  相似文献   

20.
品饮艺术的精神境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波韵 《农业考古》2000,(2):153-156
茶在我心中的位置超出我对它的理解。 茶作为人类灵魂的饮品,它深蕴着人的精神文化现象,应照人的灵魂,强化生命的意识,它给人激发出多维度、多层次的精神空间,使人与大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历史之间的对话成为现实,更令人神往的是它可将所有的一切协调得如神境般浑然一体,明亮透彻而又生机勃勃。 自从神农氏发现了茶,人们一直不断地探索茶的本性和茶的文化内涵,唐代陆羽《茶经》的问世,茶真正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事物,千余年来,茶人不断在茶事中积累经验,并加以总结,形成了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茶艺”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