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1990年7月14日,一位中国学者庄严地登上了在英国莱卡斯脱大学召开的“珍稀鱼类生物学和资源保护国际学术会议”的讲坛,宣读了题为《环境污染对中华鲟鳃、味蕾及肝脏的毒理组织学研究》的学术论文。他,就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姜礼燔同志。  相似文献   

2.
中华鲟细菌性烂鳃病和胃充气并发症的临床诊断和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的抢救、暂养、养殖和放流工作中,采用水产动物医学的临床诊治技术和方法,对中华鲟的健康和疾病进行跟踪检验、诊断、预防和控制,以保障中华鲟自然资源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总结几年来对中华鲟病害防治临床实践的经验,发现细菌性烂鳃病、细菌性烂鳃和胃充气并发症是常发性疾病,一旦发生且治疗不及时,死亡率极高.细菌性烂鳃和胃充气并发症是一种未见报道的鲟鱼常见病,不同规格的中华鲟都有发病,诊断时要注意与临床症状相似的鳔充气、肠充气加以区别.  相似文献   

3.
采用weld-2018便携式B超机(C1-9/60R凸阵探头)测量正常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的鳃动频率和心动频率以及心脏大小,以查明中华鲟心脏变化特点,为超声成像技术进行中华鲟心脏疾病诊断奠定基础.实验鱼为人工养殖的年龄为0.5龄、1~5龄、7龄、9龄、11龄的中华鲟和野生成熟的中华鲟,结果表明,中华鲟心脏的周长和鱼体体长呈显著正相关(P<0.01),横切周长(y)和体长(x)的关系为y=1.689x+10.118(R2=0.825,n=42).不同年龄中华鲟的鳃动频率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1龄为(104.6±8.9)次/min(n=5),野生亲鱼的为(50.5±3.6)次/min(n=8).鳃动频率(y)和体长(x)成负线性关系y=-0.5078x+130.59(R2=0.8161,n=35,P<0.01).温度对中华鲟的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鳃动频率和心率上升.13℃下1龄中华鲟的鳃动频率为(74.5±6.2)次/min(n=5)、心率为(26.9±3.2)次/min(n=5);28 ℃的鳃动频率为(106.1±6.4)次/min(n=5)、心率为(43.4±8.44)次/min(n=5).结论认为,中华鲟发育到一定年龄鳃动和心动频率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4.
不同盐度和驯养时间中华鲟子二代幼鱼鳃的显微结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光学显微镜和组织切片方法,研究了不同盐度和驯养时间中华鲟幼鱼鳃及鳃中泌氯细胞的结构变化特征。试验用鱼为1+龄中华鲟子二代,平均全长50.7 cm,平均体重约441.9 g。试验前在养殖池中暂养1周。试验设2个盐度梯度(10、15)组和1个对照组(淡水)。盐度驯养为将中华鲟子二代从暂养池转入盐度10海水中驯养,分别取驯养1、3、6、9、12、24、48、72、96、120、144、168、192、216、240和264 h的幼鱼各1尾用于试验;将剩下的鱼再转入盐度15海水中驯养,分别取驯养24、48、72 h的幼鱼各1尾用于试验。结果显示,在淡水组中,中华鲟子二代幼鱼鳃丝发达,细胞饱满,鳃小片宽且长。鳃丝上皮的泌氯细胞数量较少,通常靠近鳃小片基部,呈近椭圆状。与淡水组相比,盐度10组的幼鱼鳃丝主干部明显变窄,鳃小片基部区域及鳃小片上泌氯细胞的数量略有增加,胞体变大,且随驯养时间的延长,出现了明显的细胞膜间隙。幼鱼在盐度15组中鳃丝主干明显变窄变短,鳃小片也显著缩短,鳃泌氯细胞数量显著增加,主要分布在鳃小片基部,有明显的分泌腔。中华鲟子二代幼鱼能够快速适应外界水体盐度的变化,这与鳃及鳃上皮中调节渗透压功能细胞的数量和结构变化相适应。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淡水养殖中华鲟(Acipense rsinensis)幼鱼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升盐的方式实施海水驯化实验,对驯化过程中不同盐度下中华鲟幼鱼渗透调节器官鳃、肾和肠组织结构进行比较研究,以期了解各器官在渗透调节过程中的适应性变化.结果显示,中华鲟幼鱼在海水条件下存活率达100%;海水驯化过程中,随着盐度的升高,中华...  相似文献   

6.
中华鲟主要病害临床诊断及控制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抢救、暂养、养殖和放流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工作中,采用水产动物医学的临床技术和方法,对中华鲟的健康和疾病进行跟踪检验、诊断、预防和控制,以保障中华鲟自然资源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总结了几年来的中华鲟病害临床实践,对几种主要病害诊断和控制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细菌性烂鳃病、细菌性败血症、鞭毛虫病、车轮虫病、烂鳃病、胃充气并发症和肠炎病等是常发性、暴发性疾病,是中华鲟养殖、暂养、救护过程中重点防治的疾病,若治疗不及时死亡率极高。细菌性败血症和车轮虫性烂鳃病危害尤其严重,通常会出现躯干部有黑点、色斑、溃疡灶等体表症状。鞭毛虫病的临床诊断比较困难,该寄生虫经过碘液染色才可以确定病原,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7.
镉胁迫对泥鳅金属硫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分析了不同浓度Cd2+(0、0.25、2.5 mg/L)胁迫24、48、72 h对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肝脏和鳃中金属硫蛋白(MT)基因相对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泥鳅肝脏和鳃MT基因的表达对外源Cd2+胁迫所表现出的反应存在差异,肝脏比鳃更为敏感;Cd2+浓度越高,胁迫时间越长,则肝脏和鳃中MT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越高。在受到Cd2+胁迫时,肝脏和鳃中大量表达MT,可降低Cd2+对机体造成的损伤。泥鳅MT基因可以作为监测水环境中镉污染的生物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8.
中华鲟肝脏癌变的环境污染诱因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鲟是我国珍稀鱼类,最早出现于古代志留纪到二迭记地质年代,至今在我国长江中仍有生存。近年来,由于沿江工业的迅速发展,工矿企业排放废水量增加,局部水域污染加重,中华鲟资源受到严重损害。据我们的调查研究表明,不少中华鲟幼鱼已有慢性病变,体色加深,表皮细胞受损,鳃瓣充血,鳃丝变形,肝脏肿大,以及发生不同程度的肝组织癌变。  相似文献   

9.
正近日,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科研人员等来激动人心的消息:佩戴卫星标记编号为20U0560和20P2232的放流中华鲟,在历经17 d、约1 800 km的旅程后,已游到长江入海口,投入东海的怀抱。这2尾佩戴卫星标记的中华鲟作为"先头部队",已分别于4月22日和23日出现在江阴江段(距入海口200多公里)。"首批卫星标记放流中华鲟游入大海,对三峡集团首次开启的放流中华鲟海洋生活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中华鲟研究所总工程师姜伟说。4月10日,2021年长江三峡中华鲟增殖放流活动举行。这是三峡集团第64次开展中华鲟放流,共放流"子二代"中华鲟1万尾,其中,有16尾不仅佩戴了常规的"身份证"——声呐标、PIT标和T型标,还首次打上了卫星标记。此次放  相似文献   

10.
将25℃(对照组)下暂养的体质量(9.87±1.20) g大口黑鲈"优鲈3号"幼鱼直接放入28、31、34、37℃水环境中,0、6、48 h时取肝脏和鳃组织,探究不同温度应激后对大口黑鲈"优鲈3号"幼鱼肝脏、鳃组织结构损伤及HSPs基因在这些组织中表达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28℃和31℃组肝脏和鳃组织均与对照组无差异,34℃肝脏和鳃组织出现轻微的细胞水肿,37℃则出现肝细胞空泡化、细胞间界限杂乱模糊、细胞核溶解,鳃小片末端出现膨大且弯曲,部分鳃小片因红细胞过多而涨破。在不同水温下,HSPs基因的表达量变化不同。6 h时,肝脏和鳃组织中HSP70和HSC70 mRNA表达量均随着胁迫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在37℃时表达量最高;48 h时,肝脏和鳃组织中HSP70和HSC70 mRNA表达量相较于6 h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除31℃组鳃组织HSP70);且随着胁迫温度的升高呈先升后降的趋势,37℃组的表达量最低。结果表明,高温胁迫会使大口黑鲈"优鲈3号"幼鱼产生一定应激损伤,因此在实际养殖生产中,应密切关注温度的变化,降低温度胁迫对鱼体免疫机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邸军  张书环  黄君  杜浩  周勇  危起伟 《水产学报》2018,42(1):120-130
为了确定中华鲟养殖基地一尾死亡子二代中华鲟的病原,利用传统病原菌分离方法,从濒死的中华鲟肝脏、脾脏和腹水中均分离到一株优势菌EM,采用16S r DNA基因序列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并结合Biolog微生物自动分析系统进行鉴定,确定菌株EM为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进一步对健康子二代达氏鲟进行人工感染试验确定其致病性;同时通过观察患病子二代中华鲟组织切片分析其病理特征;并对菌株EM进行药敏特性研究以期指导临床用药。结果显示,被感染子二代中华鲟肝脏、脾脏及肾脏组织中铁血黄素沉积、实质性细胞空泡变性,溶血严重。菌株EM人工感染健康子二代达氏鲟,发现其对达氏鲟具有致病性,且从人工感染患病的达氏鲟肝脏中再次分离到相同的病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表明,中华鲟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对米诺环素、克林霉素、克拉霉素和麦迪霉素4种药物敏感,对四环素、头孢噻肟和头孢西叮3种药物中度敏感,对其余28种药物不敏感,呈多重耐药性。本研究首次发现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可感染中华鲟,并对达氏鲟也具有致病性,并初步研究了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病理特征和药物敏感性,以期为该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饥饿期间中华鲟幼鱼血液与肝脏酶活力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中华鲟幼鱼持续饥饿43 d,每隔6 d采样1次,研究饥饿期间中华鲟幼鱼血液与肝脏7项酶活力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饥饿期间中华鲟幼鱼血液丙氨酸转氨酶活力波动范围为42.1~134.6 U/L,在第13天与第37天均出现显著下降;天冬氨酸转氨酶活力在饥饿19 d后出现下降,最低值与最高值分别为310.1±52.4 U/L与420.8±83.4 U/L;溶菌酶活力呈现上升趋势,饥饿43 d组与饥饿前期的4个组之间具有显著差异;总抗氧化能力在饥饿19 d后下降至较低水平,饥饿13 d组显著高于饥饿37 d组;肝脏Na+-K+-ATP酶活力在饥饿前期下降,在饥饿37 d后显著升高,与饥饿前期的4个组之间具有显著差异;乳酸脱氢酶活力在饥饿13 d后显著下降,波动范围为5.101~3.154 U/g;碱性磷酸酶活力呈现上升趋势,饥饿19~43 d的5个组显著高于饥饿1 d组。从总体上看,中华鲟幼鱼生理指标在饥饿19~25 d后产生较大变化,这可能与其新陈代谢与能量供应水平下降有关,在人工养殖与救护工作中应防止中华鲟幼鱼受到长期的饥饿胁迫。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一次性胸腔注射法,研究了盐酸环丙沙星对(30±2.3)g/尾的厚颌鲂(Megalobrama pellegrini)幼鱼谷草转氨酶(GOT)和谷丙转氨酶(GPT)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给药时间的延长,厚颌鲂的肝脏、肌肉和鳃组织GOT活性呈现不规则变化;随着给药浓度的增加,则出现先升后降,然后趋于稳定的趋势;随着给药时间的延长,试验前期肝脏GPT活性基本保持不变,试验中期以后则出现先升后降,然后趋于稳定的趋势,肌肉和鳃组织GPT活性呈现先降后升再降的趋势;随着给药浓度的增加,总体则基本呈现不规则变化;盐酸环丙沙星对厚颌鲂幼鱼各组织GOT和GPT活性大小依次为肝脏鳃肌肉;通过GOT活性变化可判断,肝脏、肌肉和鳃组织的休药期分别为29、27和32 d;通过GPT活性变化可判断,肝脏、肌肉和鳃组织的休药期分别为37、28和34 d。  相似文献   

14.
重金属铅在鲫体内的积累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室内暴露试验方法,研究不同浓度的重金属铅(Ph)随时间的变化在鲫鳃、肝脏、肾脏和肌肉等组织中的积累特性.结果表明,铅在鲫鳃、肝脏、肾脏、肌肉中的积累量均随暴露时间延长而增加,但增加速率不同,鳃铅积累量与时间的拟合曲线在0.5 mg,/L时呈对数关系,其它浓度呈线性关系;不同暴露浓度下,肝脏和肾脏中铅积累速度均由慢到快,积累量与暴露时间拟合曲线呈线性关系;肌肉铅的积累速度由快到慢,且积累量与暴露时间拟合曲线旱对数关系;鲫体各部位对铅的积累能力为:肝脏>肾脏>鳃>肌肉.  相似文献   

15.
郑迪  王倩  王磊  施兆鸿  彭士明 《海洋渔业》2021,43(2):201-208
为研究肠道气泡堆积对银鲳(Pampus argenteus)组织抗氧化能力及溶菌酶活力的影响,采集了15尾肠道气泡堆积的银鲳为病鱼组,15尾健康银鲳为对照组,分别采集各组样品的肝脏、肾脏、肌肉和鳃组织,并对这4种组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过氧化氢酶活力、丙二醛含量、总抗氧化能力以及两种组织(鳃和肾脏)溶菌酶活力进行测定和比较。结果显示,相比对照组,病鱼组肝脏、鳃和肾脏的总抗氧化能力都有下降,其中肝脏和肾脏显著下降(P<0.05);而肌肉中总抗氧化能力病鱼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肝脏和肌肉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力显著高于病鱼组(P<0.05);丙二醛含量对照组肝脏和肌肉中显著低于病鱼组(P<0.05),但鳃和肾脏显著高于病鱼组(P<0.05);溶菌酶活力病鱼组鳃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肾脏与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肠道气泡堆积对银鲳组织抗氧化能力及其溶菌酶活力影响较大,导致肝脏与肌肉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力显著降低,鳃溶菌酶活力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6.
以罹患细菌性烂鳃病的中华鲟幼鱼为研究对象,采用水产动物医学诊断方法,通过对病鲟进行解剖、镜检、细菌分离,诊断为由柱状黄杆菌引起的单一性细菌性烂鳃病。根据诊断结果,结合以往的防治经验,采用改善养殖环境以及外用+内服相结合的方法,成功控制此病。经过一段时间的跟踪检查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17.
MS-222不同处理方式对史氏鲟和中华鲟麻醉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S-222的药液浸浴和药液鳃部喷洒可作为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和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的麻醉方式。在水温16~18℃的条件下,史氏鲟的浸浴有效浓度为90~110 mg/L,浸浴安全时间不超过30 min;中华鲟的浸浴有效浓度为80~100 mg/L,浸浴安全时间不超过15 min。史氏鲟药液鳃部喷洒有效浓度为1 500 mg/L,最低有效操作时间为30 s,持续操作时间不超过60 s;药液鳃部喷洒有效浓度为4 000 mg/L,有效操作时间不大于5 s。20~40 mg/L MS-222麻醉液浸浴方式可以作为史氏鲟4 h内的短途运输。史氏鲟在90~150 mg/L的MS-222的药液中超过240 min,试验鱼无法复苏,即生物学死亡。MS-222对中华鲟一般麻醉浓度为80~100 mg/L,其在80 mg/L的MS-222中连续浸浴15 min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8.
《水产养殖》2019,(1):13-13
<正>2018年11月底,位于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庙滩镇的湖北五合特种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中华鲟繁育基地成功实现人工养殖子一代中华鲟的人工繁育,获得一批子二代幼苗。这也是该物种首次在鄂西北实现人工繁育。此前,湖北省荆州、宜昌已实现人工繁育中华鲟。农业农村部调查数据显示,长江中华鲟繁殖群体规模已由20世纪70年代1万余尾,减至目前不足100尾。人工增殖放流可使中华鲟的种群数量有所增长,促进中华鲟的有效保护。湖北五合特种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中华鲟繁育基地,由中国水产科学院长江水产研究所规划设计,属于中华鲟的  相似文献   

19.
<正>鲟鱼作为一类大型而又古老的鱼类,多数品种和杂交种是重要的经济物种,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另外,鲟鱼中具有代表性的中华鲟是现存的"活化石",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研究价值。采用经济种开展相关的实验研究,可为中华鲟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以最大限度保障中华鲟实验群体的安全。氨氮是中华鲟等珍稀濒  相似文献   

20.
这几天,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汀溪中华鲟繁育保护基地正在进行一项重要手术,给中华鲟植入"催熟"硅胶,让它们快点"成家立业"。据介绍,这项促进中华鲟生殖腺发育的研究一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