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长江经济带是"两横三纵"的国家城镇化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家级新区最为集中的区域,建设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国土开发、经济布局的"T"字型宏观战略中的重要内容。区域内部的产业结构、布局的优化关系到整个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从产业布局优化的角度探讨长江经济带的发展问题,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同时实现国土资源的合理配置,尽量避免产业安排同质化,尝试在区域内部建立产业转移与财政转移支付的协同机制,以破解地方政府热逐"土地财政"而忽视产业升级的难题,这不仅有利于实现长江经济带战略性转型升级,更能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2.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7):157-160
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是新时期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实现中国梦的重大战略抉择。推进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是我国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发展目标。安徽作为长江经济带承东启西、承上启下的过渡地带,当前城镇化建设总体水平还不高,随着城镇化建设步入新型城镇化热潮,在长江经济带背景下全面推进安徽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安徽城镇化建设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对加快安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沿海经济带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中最具潜力、最具发展空间的领域,是牵引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如美国沿海经济带、韩国沿海经济带等,对本国的经济发展均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在中国大力推进沿海产业经济带发展过程中,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举足轻重,本文以辽宁为例,研究国外沿海经济带的产业布局及其启示.  相似文献   

4.
环境公正涉及权利和义务两个方面,在享有环境权利的同时,也应当承担相应的环境义务,是权利与义务的对等问题。长江经济带内省域之间联系紧密,经济、生态等利益关系紧密。本文通过构建长江经济带环境公正评价体系,考查环境公正状况,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存在较为明显的环境不公正,上中下游的环境公正水平存在分块现象,上游环境公正水平较低,中下游环境公正水平较高,并结合上下游环保投入,以及环境污染的联动治理提供相关依据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长江经济带2009—2019年农业生产面板数据,运用Malmquist指数模型对该经济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并分析。结果表明:2009—2019年长江经济带Trpch指数大于1,说明这期间长江经济带农业生产效率总体呈上升态势,但仍然存在着技术进步受阻、缺乏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等问题。从地区来看,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均在上升,但技术水平均未超过1,说明该经济带各省(市)均存在农业进步受阻的现象;在11个省(市)中规模效率均大于1,说明该经济带各省(市)投入规模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6.
杨磊  余家凤 《安徽农业科学》2022,50(10):195-198
利用长江经济带9省2市2008—2019年财政支农支出的面板数据,运用ML指数模型进行动态效率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财政支农支出效率总体呈下降态势,主要原因是技术衰退和投入规模不合理,其中重庆市、湖南省、江西省、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等存在农业技术衰退和投入规模不合理等多重问题。为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各地应当加大财政支农规模,优化支出结构,加强资金监管,从而促进长江经济带农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长江经济带农业发展的态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对长江经济带支撑能力削弱的趋势有所减缓,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取得一定进展,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与此同时,长江经济带农业在全国的地位不断下降,农业在向市场经济转变中缺乏适应发展的准备,农业发展后劲不足,资源和环境保障基础受到削弱。  相似文献   

8.
当前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科学谋划中国经济新棋局,作出的既利当前又惠长远的重大决策部署,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基于长江经济带2005—2019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升级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该经济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效灌溉面积、公路里程、农村用电量和村卫生室对长江经济带整体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有促进作用;有效灌溉面积对上游和中游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有显著促进作用,对下游有不利影响;公路里程对上游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会产生不利影响,但对中游和下游会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农村用电量对上游和下游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有正向影响,对中游有负向影响;村卫生室对上、中、下游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均有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0.
何平 《农家科技》2014,(4):50-55
把重庆建设成为西部开发开放的重要战略支撑、长江上游经济带的西部中心枢纽,需要的是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改革创新意识、开放意识和民生意识,还要有充分的经济头脑,因地制宜,让优厚资源不断张扬和放大,从而激励百姓为实现梦想而努力。  相似文献   

11.
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空间载体,构建多要素综合评价方法,运用GIS空间分析手段,从“地-地”对应和“地-人”对应两方面探讨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基础及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从资源组合中度来看,四川、云南为一般组合区,重庆、贵州、湖南为中等组合区,湖北、安徽、江西为较高组合区,江苏、浙江、上海为高组合区;从资源环境保障程度看,云南、四川、贵州为高保障度区,江西、湖北、湖南为较高保障度区,安徽、重庆、浙江为中等保障度区,江苏、上海为一般保障区;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匹配程度看,云南、贵州、四川为高匹配度区,江西、湖北、湖南为中等匹配度区,安徽、重庆、浙江为一般匹配度区,江苏和上海为低匹配度区.研究结果可为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2.
以长江经济带11省市2009—2014年的面板数据为例,构建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综合指标体系,运用变异系数法测度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引入耦合协调模型测度二者的协调发展水平。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11省市创新环境与创新绩效水平存在一定的区域性差异,整体表现为下游地区的创新环境与创新绩效好于上游与中游地区,同时全域的创新环境与创新绩效均处于不同等级阶段的失调状态,创新环境与创新绩效总体协调发展程度较弱。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经济转型背景下的土地城镇化及其影响机制,利用地理空间统计模型和面板回归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土地城镇化进行分析,并探究经济转型背景下经济全球化、市场化、分权化对城市土地城镇化水平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1)2009—2018年,长江经济带土地城镇化水平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区域差异显著;土地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集聚特征,土地城镇化水平的热点区域存在显著的空间极化现象;2)随着中国的经济转型,全球化、市场化以及分权化等因素均显著影响了长江经济带土地城镇化水平。此外,城市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均影响长江经济带土地城镇化。然而,经济全球化下的各类因素对长江经济带不同区域土地城镇化的作用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本文旨在研究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提出建议以期对新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促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有所帮助.基于2008—2017年长江经济带相关数据,计算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人口与土地城镇化指数,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检验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度,以此来综合评价城镇...  相似文献   

15.
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新常态下研究长江经济带粮食生产情况,对保障长江流域粮食安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运用变异系数、Theil指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重心模型等方法探究1999—2018年长江经济带粮食生产的时空演变,并结合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结果发现:1)长江经济带粮食生产水平总体差异呈扩大态势,地带内差异是造成区域粮食生产变化的主要原因,其平均贡献度达98.09%。2)长江经济带粮食产量具有显著正向集聚特征,并随时间推移呈“增强―减弱―增强”的变化趋势;局部空间自相关显示高值集聚区主要集中在江淮平原附近,低值集聚区主要分布在川、滇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以及浙江省内的大部分城市。3)粮食产量重心在111.77°E~112.68°E,29.81°N~30.15°N之间变动,重心轨迹在东北、西南方向交替变化。4)化肥施用量、人口总量对粮食生产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粮食生产具有抑制作用。因此,基于生产要素投入和社会经济两方面作用强度的空间差异,通过优化施肥结构,提升测土配方技术入户率,加强农机农艺深度融合,推进粮食品种、栽培技术和机械装备集成配套等措施,提高长江经济带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6.
为我国长江经济带连片特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在地理国情普查成果中,提取水资源、土地资源、交通资源和生态资源空间要素,结合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采用空间统计方法,测算长江经济带连片特困区的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并对其自然条件和空间开发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连片特困区以坡度较大、生态质量较好的生态空间为主,水资源普遍缺乏,空间开发适宜度低或较低;经济发展整体处于较低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值均低于全域均值;该区域保护指向性强,不适宜大规模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00-2017年数据,运用STIRPAT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农业碳排放总量与农业碳排放强度总体上均呈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49%和1.87%,且各地区农业碳排放总量与碳排放强度差异明显。农业产业结构、农业就业人员、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农业技术水平、城镇化率对区域农业碳排放影响显著。分区域看,东部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及城镇化水平推动农业碳减排,中部农业技术水平和人均耕地面积能抑制农业碳排放增长,西部农业就业人员、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镇化水平造成农业碳排放量增长快。  相似文献   

18.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实施合理的水资源生态补偿机制,无论是在促进生态环境保护还是在协调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利用2004—2018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水资源补偿相关数据,在测算各省市水资源生态补偿综合绩效、水足迹、灰水足迹的基础上,使用双目标决策的序列DEA-SBM方法,分析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生态补偿效率,探讨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生态补偿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5—2018年间反映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水资源生态补偿效率变化的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变动呈“W”型波动特征,总体呈现出东部地区偏高,中部和西部地区偏低的分布格局。城乡消费公平与水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对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生态补偿效率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在绿色化协同水平指标的调节作用下,生产性投入的提升与城乡分配公平的提升均能够提高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生态补偿效率。因此,从改善资本投入结构、重视城乡协调发展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三个角度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提升水资源生态补偿效率。  相似文献   

19.
针对农业农村氮过量使用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采用物质流分析和空间分析方法,评估长江经济带农业种植-消费系统氮流时空格局演化规律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998年无机氮肥的输入量为1.088 5×1010 kg N,此后以1.14%的速度增长,2012年无机氮肥施用量开始减少,虽然2018年低于1998年水平,但无机肥施用仍是长江经济带农业种植子系统氮输入的主要来源,为其他路径氮输入总量的1.6倍。通过作物收获形式输出系统的有效氮量,并未受氮素输入波动的影响,2018年作物收获量分别比1998年和2008年高18.97%和25.71%。近几年长江经济带生猪养殖量有下降的趋势,但是受粪便及垃圾还田率下降的影响,居民及养殖区向环境排放的氮量并没有明显减少。受长江经济带城镇化进程加快以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影响,通过污水直排的氮排放量呈现减少的趋势。无机氮肥施用、粪便和垃圾的产生、大气沉降、秸秆还田、污水直排和灌溉等氮流路径对氮径流流失的年均贡献比分别为0.53、0.28、0.11、0.04、0.02和0.01,随着时间的变化,各路径对氮流失量影响的趋势呈现差异,粪便和垃圾的产生对系统内氮流失的贡献比由1998年的0.33下降到2018年的0.26。从空间上看,四川省贯穿东北到西南的中部地区、浙江省中南部的大部分地区、重庆市东北和东南地区、云南省大部分地区都属于氮流失的高风险区,其分别占本省份面积的22.83%、22.10%、21.80%和25.14%,以上省份累积在土壤中的剩余氮素约有20%通过氮径流损失,极易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  相似文献   

20.
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当前我国正在实施的重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之一,长江经济带在全国农业乃至整个经济发展全局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长江经济带稻作农业文化遗产是我国、是全世界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长江经济带稻作农业文化遗产具有数量多、分布广、历史久的特点。长江经济带稻作农业文化遗产具有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科技价值和全球价值。今后,为实现长江经济带稻作农业文化遗产的世代相传和永续发展,应采取以下积极措施,如提高认识、增加投入、加强研发、开展合作、严格保护和严加管理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