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2000-2018年土地利用类型数据,采用景观指数、InVEST模型等方法,分析泰安市景观格局、生境质量演变特征与冷热点分布,并利用灰色关联度模型揭示生境质量与景观指数的关联性。结果表明:1)耕地、林地和草地减少,建设用地和湿地增加,并以耕地流向建设用地和湿地为主,研究区景观连通性减弱,景观格局总体趋向破碎化。2)泰安市生境质量整体处于中等以上水平,但中等、良好和优等生境三者占比之和不断减少,由87.88%降低到82.98%,生境质量虽局部得到改善但总体有衰退趋势;热点分析表明,生境质量较高的热点区主要集中在以湿地、林地和草地为主的区域,生境质量较低的冷点区集中于各区县的主城区及其外围。3)生境质量水平与蔓延度指数、边缘密度、斑块数和耕地面积等景观指数具有较强关联性。研究认为,在生境质量高值区应加强林地、草地、湿地景观的整体性、连通性保护,防止景观破碎化,在生境退化严重的建成区应加强城市绿色空间建设;该研究为泰安市景观格局优化、生境保护和生态系统服务管控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开展区域生境质量研究对保护研究区生态环境和维持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探究研究区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规律,揭示其变化的内在机理,并进一步分析生境质量与景观格局的相关性,为万年县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与实践思路。【方法】运用InVEST模型和GeoDa软件对研究区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进行分析,运用ArcGIS工具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可视化呈现,利用Fragstats软件计算出所选的十类景观格局指数,并通过SPSS平台将生境质量与景观格局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2000—2020年,研究区生境质量指数分别为0.700 7、0.637 1和0.698 2,总体来讲变化幅度不大,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规律,这表明研究区整体的生境质量良好且较为稳定;(2)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研究区3个时期的生境质量指数在空间分布上均呈正相关,生境质量指数的集聚现象较为显著且集聚性随时间推移逐步增强,其中西北部、中部和东南部地区的生境质量具有较为显著的空间集聚性;(3)随时间变化,研究区内部的各个地类斑块形状趋于不规则,破碎化程度加深,其中,2000年...  相似文献   

3.
为找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平衡点,明确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以万州区为对象,分析其2009~2014年土地利用变化,采用InVEST模型,创新参数设置和土地利用可达度的确定方法,对区域生境质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万州区生境质量总体保持较好。但相比2009年,由于建设用地扩张和脆弱的自然生态,当前生境质量轻微退化,其主要分布于可达度高、人类活动频繁的城镇交通用地周围和地形地势转换的脆弱地带,生境水平较基期降低。  相似文献   

4.
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环境问题已逐渐成为生态学的重要内容,为了解太原市土地利用变化与生境质量的关系,本文基于InVEST模型对太原市2000年、2010年、2020年3期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研究,评估土地利用视角下的太原市生境质量变化。结果表明:太原市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林地和草地,20a间建设用地、林地面积逐年增加,且建设用地扩张明显,转入地类以耕地和草地为主,其他地类面积逐年减少;太原市生境质量空间上呈现西部和东北部高、中部和南部低的趋势,西部和东北部生境质量指数在0.6以上,中部和南部生境质量指数处于0~0.4,中部处于0~0.2,生境质量最低;太原市生境质量整体处于一般水平,且有所下降,较低、一般和高生境质量等级约占总面积的90%左右,20a间较高生境质量和高生境质量变化比例不大,一般生境质量和较低生境质量分别减少了2.72%和4.34%,低生境质量变化比例最大,增加了5.01%。  相似文献   

5.
基于PLUS模型预测阿坝州生态脆弱区2030年土地利用情况,并利用InVEST模型计算2000年、2010年、2020年及2030年生境质量,对其时空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草地、湿地退化情况显著且裸地持续增加,预计2030年裸地面积将达334.38 km2;与2000年相比将会有204.55 km2湿地退化。驱动因子中,降雨是限制林地、湿地扩张的主要因素,侧面反映水源涵养功能的重要性;草地受各项因子的影响程度相差不大,一般生长在远离政府的地方,且其面积扩张受DEM限制;气温是导致裸地增加的主要因素。生境质量总体较高但空间分布差异较大,且有缓慢变差的趋势,预计2030年生境质量低的区域面积将比2000年增加670.28 km2,主要由扩张的耕地、建设用地造成。未来生境质量降低的速率将有所减缓,但仍需加强人工措施来阻止降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揭示陕北地区生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可为陕北地区生态建设提供科学指引。  方法  以1990、2000、2010和2020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基于InVEST模型评估1990—2020年生境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通过地理探测器单因子探测和交互探测分析其影响因素。  结果  (1)研究期间陕北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耕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分别减少3.83%和1.91%,草地、林地和建设用地分别增加3.02%、1.61%和1.10%;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1990—2000年和2000年以后分别以未利用地转变为草地以及耕地转变成草地和林地为主要特征。(2)1990—2020年,陕北地区生境质量指数平均值由0.636变为0.651,总体呈上升趋势;生境质量空间上呈“南部高,西北低”的分布格局,生境质量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南部林地和草地区,低值区主要分布在西北部毛乌素沙地;生境质量等级上升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部及西北部大部分区域。(3)土地利用是影响生境质量时空分布的第一因素,对生境质量空间分异的解释程度为0.433,在交互作用探测中,任意两种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大于单个因素的单独作用,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共同主导生境质量的时空变化。  结论  陕北地区生境质量时空变化与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密切相关,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减小人类活动的影响对提高陕北地区生境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利用InVEST模型,以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对2000—2010年保护区生境质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除水域和未利用地外,其他地类变化突出,旱地、草地、城镇建设用地和农村居民点之间转化明显;保护区生境质量整体趋于好转,试验区改善幅度最大,保护区生境质量一直呈现核心区 > 缓冲区 > 试验区的特点,核心区和缓冲区生境质量空间变化较小,试验区生境质量空间变化明显,东部和西南部是生境质量改善区,北部主要为生境质量恶化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是生境质量改善的主导原因,城镇用地扩张对部分地区生境质量改善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评估和分析河南省生境质量及其时空演变特征,基于1980—2018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InVEST模型和Moran's I指数,并借助地理探测器模型揭示驱动生境质量时空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河南省生境质量整体处于中等水平。1980—2018年平均生境质量由0.420 9下降为0.401 0,生境退化度从0.117 1上升至0.149 4,省域内生境质量整体呈下降趋势。(2)生境质量较高的区域集中于省域西南部山地丘陵区,空间上呈现“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生境退化热点区集中于中东部城镇建设用地。(3)生境质量和生境退化Moran's I指数均表现出正空间自相关,但空间聚集性逐年下降。(4)土地利用类型是驱动生境质量变化的主导因素,解释力(q值)达96.87%。任意两个因子的交互作用对生境质量空间分异影响均大于单因子的作用,土地利用与NDVI、高程、降水、坡度、气温和夜晚灯光强度的交互作用结果均大于0.97。  相似文献   

9.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LUCC)是全球环境变化重要驱动因素,高纬度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及生境质量特征变化研究较少.文章以1980~2018年黑龙江省为例,通过土地利用动态度及区域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分析1980~2018年土地利用时间变化特征,运用CA-Markov和InVEST模型分别模拟黑龙江省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和生境质量变化,预测2030年黑龙江省土地利用情况和生态环境质量.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以林地和耕地为主,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42.37%和38.57%;多年来除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呈增加趋势,其余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均有不同程度减少;预测2030年土地利用格局,除草地和水域外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仍与原变化趋势相同;生境退化度高的区域多集中在生态脆弱带,如城市边缘和河流附近等;研究时段内黑龙江省生境质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具有区域差异性.黑龙江省未来生态环境质量整体上有所提高.研究结果旨在为东北季节性冻土地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及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策略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17年永定区土地利用数据,结合ArcGIS软件空间分析功能,利用InVEST生境质量模型对永定区绿色基础设施的生境质量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永定区绿色基础设施总体保持较好,但由于城镇化的深入,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农田无序开垦,致使永定区城区以及乡镇周边范围生境退化严重,生境质量相对较差。人类活动是生态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通过评估和分析永定区内绿色基础设施生境质量变化,旨在为永定区生态保护、协调生态与发展间矛盾提供科学依据,防止绿色基础设施生态遭到破坏。  相似文献   

11.
青海省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可再生能源是农村环境保护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基于青海省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调整农村用能结构、采用劳动力节约型技术、加强农村可再生能源服务体系的建设、建立有效的配套政策和相应的激励机制等促进青海省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策略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周祖光 《安徽农业科学》2014,(15):4740-4742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将从根本上改变21世纪全球的能源构成。综合分析了海南省的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海洋能开发利用现状,并提出了相关建设性意见。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中,注意综合考虑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小水电、海洋潮汐能等的互补作用,使可再生能源占海南省能源的份额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3.
基于土地流转下农村人力资本流动的障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定全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7):8213-8215
农村人力资本的合理流动是土地流转的前提。土地流转能够有效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激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但农村人力资本流动却受到了观念障碍、信息障碍、成本障碍、技能障碍、制度障碍、职位障碍、收益障碍和公平障碍八大障碍的影响,严重制约了农村人力资本的流动,阻碍了土地流转的进一步实施。因此,主要就如何消除这些障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可再生能源在新农村住宅中的技术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泉  宣蔚 《安徽农业科学》2012,(5):2862-2863,2976
基于可再生能源在缓解能源危机方面所发挥的重要意义,认为在新农村住宅优化方面,运用可再生能源削减农村住宅能耗,降低传统能源的碳排放,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选择。在此基础上,以较容易获得且使用成本较低的太阳能、生物质能、雨水资源为例,探讨了可再生能源在新农村住宅中的运用策略。重点研究了太阳能光伏、太阳能光热供能系统在新农村住宅中的运用;沼气、垃圾资源化利用等供能系统对实现生物质能与住宅的一体化应用的意义;雨水的中水回用和冷却效应。  相似文献   

15.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多数国家普遍遵循的规律,也对发展农村能源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简要分析了世界能源形势、解决我国能源短缺的思路以及农村能源开发利用困境,从现实可能、战略抉择和规划牵动等方面揭示了发展农村能源对于促进城乡统筹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加强领导、提高能力、增强资金扶持等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针对重庆市现行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实际情况,运用模糊数学原理构建了1个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介绍了模型构建的具体方法和应用步骤。  相似文献   

17.
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对绥化市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现状进行了实地调查,在所调查的用户中,能源消费所占比例居前4位的分别为秸秆、电力、煤炭和薪柴。提出了农村家庭能源消费中存在能源利用效率低、能源服务体系滞后等主要问题及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努力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开发秸秆能源利用技术等促进农村家庭能源消费合理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现状和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分析了国内外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和我国发展可再生能源所面临的问题,就我国如何发展可再生能源提出了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介绍了国内外农村可再生能源产品和设备质检机构的总体运行状况,并从其性质、地位、资金来源、业务范围、检测内容、软硬件基础设施以及人员素质和从业人员的思想意识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进我国农村可再生能源质检机构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如皋市农村家庭能源消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江苏省如皋市农村家庭能源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的现状和近年的发展变化情况,为认识我国农村发展过程中家庭能源消费的变化规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