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本研究利用MRS培养基,从山东东营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养殖池塘环境中分离到56株乳酸菌.以刺参腐皮综合征2种重要致病菌灿烂弧菌(Vibrio splendidus)和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nigrifaciens)为指示菌,采用牛津杯法测定所分离的乳酸菌对2株...  相似文献   

2.
2013年夏季山东地区某刺参育苗场处于保苗期的刺参苗种暴发 腐皮综合征疾病,表现为附着力下降、棘刺顶端溃烂、排脏、表皮溃疡和自溶等症状。自患病个体病灶组织分离优势细菌,并利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测定、回接感染、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等方法完成致病原的鉴定。此外,通过对发病前后养殖系统中优势菌丰度的变化,追踪确定了所分离病原菌的致病阈值。结果显示,从患病参苗体表病灶处分离的一株优势菌HP130917A-1,经回接感染证实,该菌株具有较强的致病力,其对刺参苗种的半致死浓度为1.2×106 CFU/ml。生理生化结合分子鉴定表明,该菌株为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此外,完成了患病池保苗期间池水和附着基表面微生物菌群结构动态分析,共分离得到了6种主要优势菌,分别为溶藻弧菌、需钠弧菌(Vibrio natriegens)、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和马胃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quorum)。溶藻弧菌一直是养殖系统中优势度最高的种类,且随着附着基在保苗池中时间的延长,其在附着基表面沉积物中的浓度越来越高。到第50天时,浓度达到8.97×106 CFU/cm2。而此时系统中参苗开始暴发腐皮综合征疾病,可将此浓度视为该病原的致病阈值。因此,在夏季保苗过程中应加强养殖系统中弧菌总数的监测,制定适宜的附着基更换频率,建立和优化刺参保苗工艺,以期为刺参苗期疾病防控和优化健康养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健康刺参肠道的益生茵——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为研究对象,以豆粕、葡萄糖和氯化钠为基础发酵培养基,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该菌株适用于工业生产的最佳发酵培养基配方;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最佳发酵条件;同时在生物反应器中进行扩大培养试验,得到其最佳种龄和发酵时间.试验确立该茵株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氯化钠10g/L,葡萄糖2.5g/L,豆粕20g/L;最佳发酵条件为:培养温度28℃,初始pH 7.5,转速170r/min,菌种接种量5%.以最佳发酵条件和培养基,在10L生物反应器中进行扩大培养试验,得到最佳种龄为24h、最佳发酵时间为32h,菌体细胞浓度最高达到8.5×109cfu/mL,芽孢生成率达到91%.研究结果为刺参微生态制剂的工业化生产提供基础数据,为海水养殖专用微生态制剂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在大连地区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大水面养殖池塘进行了春、夏、秋、冬四季有益菌分离筛选,从其水体和底泥中共分离得到66株细菌。以刺参"腐皮综合征"主要病原菌——灿烂弧菌(Vibrio splendidus)和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nigrifaciens)为指示菌进行拮抗作用实验,利用选择培养基对菌株产淀粉酶和蛋白酶的能力进行测定,最后通过安全性实验得到潜在益生菌株YQ-2。结果显示,该菌株对灿烂弧菌和假交替单胞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菌圈分别达到22 mm和24 mm;对淀粉和蛋白选择培养基水解圈的直径达到22 mm和36 mm。安全性实验显示,该菌株无论是在108 CFU/ml浸浴还是投喂108 CFU/g的粉末饲料感染,30 d内供试刺参没有发病和死亡现象,健康程度好,且相对于对照组的体重明显增长,108 CFU/g粉末饲料投喂组的相对增长率达到39.31%。此外,本研究对YQ-2菌株的生理生化指标、16S r DNA序列进行了分析,其同源性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strain KLP2015相似度达99%,故将该菌株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该株枯草芽孢杆菌在大水面刺参池塘四季水体中数量为140–280 CFU/ml,高于其他菌株;同时,该菌株在水体中还具有较高的优势度,优势度分别为4.2%、3.5%、2.6%、4.6%,冬、春季节的优势度明显高于夏、秋季节;它属于土著分离菌株,对引起刺参腐皮综合征的2株病原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这对刺参大水面生态养殖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5.
运用生化方法分析了不同浓度枯草芽孢杆菌制剂对养殖水质、刺参的生长、消化酶活性、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制剂,能够显著降低养殖水体中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去除率最高可达42.28%和22.33%,对水体中氨氮含量和化学需氧量影响不显著;实验组刺参特定生长率显著提高,枯草芽孢杆菌添加量为6×10–6时,SGR提高40.74%,添加量为6×10–6时,淀粉酶活性提高30.27%,添加量为5×10–6时,蛋白酶活性提高53.93%,达到显著水平差异,但脂肪酶活性无显著提高;非特异性免疫酶(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酶、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枯草芽孢杆菌添加6×10–6效果最好,分别提高135%、27%、396%、192%。本研究表明,添加适当的枯草芽孢杆菌能够有效改善刺参养殖水体水质,提高机体消化酶和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从而促进刺参生长。  相似文献   

6.
2017年5月,从山东东营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养殖池塘底泥中分离获得49株乳酸菌。以刺参“腐皮综合征”的2株致病菌[灿烂弧菌(Vibrio splendidus)和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nigrifaciens)]为指示菌进行拮抗作用实验,获得1株具有显著抑菌活性的乳酸菌CLY-5,对该菌株进行了生理生化实验、16S rDNA序列分析、生长特性及其对刺参的安全性研究。结果显示,菌株CLY-5对灿烂弧菌和假交替单胞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且菌株的胞内产物与胞外产物均具有抑菌效果,抑菌圈分别为20 、23 mm和27 、38 mm,胞外产物的拮抗作用优于胞内产物。利用该菌对刺参进行高浓度浸浴测试其安全性,浓度为1×109、1×108和1×107 CFU/ml,实验期间刺参状态良好,无死亡现象。16S rDNA序列分析表明,CLY-5与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NR117813.1)的相似性为100%,初步鉴定该菌株为植物乳杆菌。菌株CLY-5在30℃~44℃、pH 6~8范围内生长较快,20 h进入对数生长期,28~32 h达到生长高峰。筛选的植物乳杆菌具有良好的抑菌能力,且其生长特性适应刺参池塘的养殖环境,为刺参疾病的生态防控及乳酸菌资源的开发提供应用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相同养殖环境条件下,青、白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体壁中营养成分(粗蛋白、粗脂肪、多糖、脂肪酸、氨基酸、微量元素等)的测定,比较两种剌参的营养品质与价值.结果显示,青、白刺参的出皮率,体壁中的水分、多糖和灰分含量差异显著(P<0.05),粗蛋白和粗脂肪差异不显著(P>0.05).青、白刺参体壁中均检测出20种主要脂肪酸,脂肪酸总量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而青刺参饱和脂肪酸(SFA)含量显著高于白刺参,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显著低于白刺参(P<0.05).MUFA中青刺参的花生四烯酸(A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均显著低于白刺参(P<0.05).青、白刺参体壁中检测出17种氨基酸,必需氨基酸(EAA)、鲜味氨基酸(FAA)和药效氨基酸(DAA)的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青刺参体壁中天冬氨酸和精氨酸含量均显著低于白刺参(P<0.05).青刺参体壁中Mn和Cr的含量显著低于白刺参(P<0.05).重金属元素Pb、Cd、Hg、As的含量均符合相关食品卫生标准.综合评价认为,相同养殖环境条件下,白刺参的出皮率、多糖含量、脂肪酸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AA和DHA的相对百分含量、氨基酸中天冬氨酸和精氨酸含量以及微量元素中Mn和Cr含量均优于青刺参.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基于全同胞组内相关法对9月龄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苗种体长、体重、肉刺总数3个性状的遗传力进行了评估.以前期收集、保存的刺参群体为亲本,选取了健康刺参29头,采用不平衡巢式设计方法及人工刺激采卵授精方法,按照1雌配2-5雄的原则,构建了6个母系半同胞家系及23个父系全同胞家系,至9月龄时,分别抽取每个家系30-50个后代测定相应个体的体长、体重及肉刺总数,应用数量遗传学分析和全同胞组内相关法估计刺参9月龄体长、体重和肉刺总数共3个生长性状的遗传力.结果显示,9月龄刺参体长雌性组分遗传力的估计值为0.87,雄性组分遗传力估计值为0.85,全同胞组分遗传力估计值为0.86;刺参体重雌性组分遗传力估计值为0.20,雄性组分遗传力估计值为0.73,全同胞组分遗传力估计值为0.46;肉刺总数雌性组分遗传力估计值为0.43,雄性组分遗传力估计值为0.32,全同胞组分遗传力估计值为0.37.t检验表明,体长、体重的雄性组分遗传力达到显著水平(P<0.05),全同胞组分遗传力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肉刺总数的遗传力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9.
在饲料中添加海星棘皮,与两组商品饲料分别投喂体重为5.0–6.7 g的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进行60 d养殖试验,研究其对仿刺参平均增重率(AWGR)、特定生长率(SGR)、饲料系数(FCR)、摄食率(FR)和蛋白表观消化率(APD)的影响。结果显示,各组仿刺参生长良好,成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60 d时,各组仿刺参的AWGR和SGR变化趋势相同,由高到低依次为市售2组、海星组、市售1组;海星饲料组仿刺参的FCR最低,与其他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海星饲料组与市售1组的FR间差异不显著(P>0.05),与市售2组FR间有显著差异(P<0.05);海星饲料组仿刺参的饲料转化率(FE)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海星饲料组仿刺参的APD最高,为67.28%,与市售1组的APD差异显著(P<0.05)。研究表明,添加海星棘皮可以较好地促进仿刺参的生长和提高饲料的利用,可添加到仿刺参幼参饲料中用作饲料源。  相似文献   

10.
2014年10月,利用 PCR-DGGE 技术分析了标准化养殖池塘中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肠含物及附着基和底泥中细菌的菌群结构及其相关性。结果显示,仿刺参肠含物、附着基、底泥中细菌多样性较高,分别平均获得30.00±1.00、15.33±1.70、21.67±2.62条带,肠含物中细菌种类数显著高于附着基和底泥。聚类分析和戴斯系数表明,不同池塘的仿刺参肠含物样本单独聚为一支,相似性达到0.785,附着基和底泥样品聚为一支,平均相似性达到0.532。不同样品 DGGE 图谱中20条优势条带的切割、克隆、测序,共获得了20条细菌序列,表明肠含物细菌种类以聚球藻属(Synechococcus sp.)、脱硫杆菌属(Desulfobacterium)、脱硫叠球菌属(Desulfosarcina sp.)、极地杆菌属(Polaribacter)、Algibacter sp.为主,附着基中主要以 Robiginitalea sp.和 Silicibacter sp.为主,底泥样品中主要以假单胞菌属(Proteobacterium)、噬胞菌属(Cytophaga)、Desulfosarcina sp.为主,肠含物中细菌特有种类的分离与鉴定为仿刺参养殖潜在益生菌的开发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1.
养殖仿刺参溃烂病病因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从患病仿刺参分离获得的两株优势菌2004—A1和2004—A2,经人工感染回接健康参试验,均获得与原发病相同症状,证实此两株菌是病原菌。另通过人工创伤感染试验确认海参受外伤后,容易感染发生溃烂病。  相似文献   

12.
于2007、2008年每年的3-11月,对大连沿海地区的仿刺参养殖池塘叶绿素a含量进行了调查,并对初级生产力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大连沿海各地区的仿刺参养殖池塘中叶绿素a年均含量为2.11~5.40 mg/m3,最高值出现在2007年8月的庄河,平均值为12.96 mg/m3,最低值出现在2007年3月的旅顺附近,平均值为0.17 mg/m3.仿刺参养殖池塘中初级生产力的年均值为111.38~272.58 mg/(m2 · d),最高值出现在2007年6月的瓦房店复州湾地区,平均值为602.72 mg/(m2 · d),最低值出现在2007年3月的旅顺附近,平均值为16.47 mg/(m2 · d).  相似文献   

13.
发病仿刺参细菌的分离鉴定和生长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发病仿刺参中分离到5株菌,分别为痢疾志贺氏菌、有毒威克斯菌、奥斯陆莫拉氏菌、缺陷短波单胞菌和动物溃疡伯杰氏菌.经革兰氏染色和胞外酶活性剂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确定了痢疾志贺氏菌、有毒威克斯菌、奥斯陆莫拉氏菌、缺陷短波单胞菌和动物溃疡伯杰氏菌的最佳生长条件分别是:35 ℃,pH 9,盐质量分数5%;25 ℃,pH 7,盐质量分数5%;25 ℃,pH 7,盐质量分数1%;25 ℃,pH 7,盐质量分数3%;35 ℃,pH 7,盐质量分数3%.能分解淀粉和蛋白,不能分解酯类.  相似文献   

14.
为分析辽东湾海水生态养殖池塘仿刺参的食性特征,分别于2016年3月、5月、7月、9月、12月采集池塘中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颗粒有机物、底栖硅藻、表层底泥和仿刺参,并检测所有样品的δ13C和δ15N值。运用IsoSource线性混合模型计算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颗粒有机物、底栖硅藻、表层底泥对仿刺参的饵料贡献率。试验结果显示,底栖硅藻对仿刺参的平均饵料贡献率周年变化为78.5%~85.7%,颗粒有机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表层底泥对仿刺参的贡献率分别为2.1%~5.1%、2.2%~5.6%、2.3%~7.7%、3.6%~7.9%。底栖硅藻对消化管内含物δ13C值的贡献率为25.8%~74.5%、颗粒有机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表层底泥对消化管内含物δ13C值的贡献率分别为3.9%~15.3%、4.0%~18.3%、4.2%~19.4%、5.6%~22.2%。试验结果表明,在不投饵、缺乏底栖大型藻类的生态养殖池塘中,底栖硅藻是仿刺参主要的食物来源,仿刺参也摄食表层底泥、沉降后颗粒有机物和浮游动植物。研究结果可为海水池塘仿刺参的生态健康养殖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5.
刺参苗种池塘小网箱培育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振平  王秀云  任建功 《水产科学》2006,25(11):581-582
近年来,随着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虾池养殖和浅海围堰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其人工育苗技术也得到迅速发展,刺参苗种的培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室内培育幼参费用既高,又易出现病害,直接投放小个体成活率极低。采用池塘小网箱培育幼参费用既低,效益又高,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6.
袁成玉  王凤君  董颖 《水产科学》2006,25(6):305-307
2002年11月~2003年4月,在瓦房店市交流岛前哨海参育苗厂800 m3水体室内水泥池中,投放平均规格为5000头/kg,刺参种苗196 kg(98万头)。在没有锅炉进行水加温条件下,利用600 m3水体塑料大棚晒水进行刺参种苗越冬,水温2.0~13.2℃,平均盐度31.2,pH值8.2,DO>7 mg/L,经过近6个月的培育,共培育出规格为876头/kg的参苗836 kg(73.2万头),成活率74.7%,总重量增加了8.5倍。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棘数的重复力、棘数所需度量次数和棘数最大可能生产力(MPPA),本研究针对韩国自繁群体(KK)、多刺自繁群体(DD)、山东自繁群体(SS)和三元杂交群体(DK)4个刺参群体,采用数量遗传学方法估计了12–17月龄刺参棘数的重复力,计算并比较了4个群体棘数所需的度量次数、MPPA 及其与刺参体重的相关系数。结果显示,在12–17月龄时,4个群体刺参棘数的重复力从高到低依次为 DD(0.29)>DK(0.28)>SS(0.20)>KK(0.19),且均为低度重复力;对 DD 和 DK 群体棘数测量5次,测量相对准确率可达80%以上,而 SS 和 KK 群体则需要测量8次才能达到80%以上准确率;4个群体刺参棘数的 MPPA 从高到低依次为 DD(41.3)>DK(40.8)>KK(39.8)>SS(39.1),但仅 DD 和 SS 群体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各群体内刺参棘数MPPA 与体重均呈现显著的表型正相关(P<0.05)。以棘数作为育种目标性状,其重复力和 MPPA 可作为选择群体的依据。研究表明,DD 和 DK 群体的棘数多于另外2个群体,并且具有更高的选育潜力,更利于性状测定。因此,可作为重点群体进行进一步选育。  相似文献   

18.
2009年5-10月,在长40 m、宽20 m、水深1.6~2.0 m,池底以内缝遮阳网的旧养貂笼为支架的土池内,放置长3.0m、宽2.0m、高2.0m的网箱,上覆遮阳网,内放30~35串1.2m长的筛网(8~12层).每个网箱分别放入体质量为0.003~0.0169 g的刺参苗500 g(A组为小规格、B组为大规格)...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益生菌制剂对仿刺参生长、消化和免疫功能的影响,选用分离自仿刺参肠道的地衣芽孢杆菌作为潜在的益生菌株进行仿刺参投喂试验.选择初始体质量为(7.17±0.86)g的仿刺参为试验对象,设计空白对照组及益生菌处理组进行投喂.益生菌在饲料中的添加密度分别为105、107、109、1011 cfu/g,每10 d测定相关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