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对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五九七农场进行土地利用综合分区研究,旨在为土地规划、农业区域规划提供依据,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利用综合评价法从土地资源利用的结构、投入、产出、生态和动态5个方面对土地综合利用程度进行评价,并结合空间聚类分析对研究区进行管制分区。结果表明:五九七农场土地利用的综合水平在空间上存在明显差异。按照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综合水平的空间分异特征将其划分为4个综合分区,分别为:西南城镇发展区、完达山北麓林牧业土地利用区、三江平原中部农业土地利用区、三江平原南缘湿地土地利用区,并根据分区结果制定差别化土地管理方案。  相似文献   

2.
基于指标体系的河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在农业循环经济内涵基础上,构建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括经济与社会发展、资源减量化投入、资源循环再利用及资源环境安全等4个类指标共18个操作化指标.并对河北省1991~2005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河北省农业循环经济整体水平逐年上升,主要是由于农业产出水平提高的拉动;农业投入水平是最主要制约因素;资源循环再利用水平多年徘徊不前;农业资源环境安全基本得到了保障.  相似文献   

3.
基于灰色关联法的哈尔滨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以哈尔滨市市域为研究区,从资源环境协调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三方面建立了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计算指标权重,采用灰色关联法计算2001—2008年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结果表明:2001—2008年哈尔滨市资源环境协调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的变化态势差异显著,资源环境协调性呈大范围波动增长态势,经济可行性呈持续快速增长态势,社会可接受性在小范围内反复波动。2001—2008年间,哈尔滨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总体呈上升态势,2001—2006年为中等可持续利用水平,2007—2008年为较高可持续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4.
余敦  陈文波 《水土保持研究》2011,18(4):107-111,116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是生态安全评价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前沿课题,对其进行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利用2001-2007年的相关数据,借助于物元模型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土地生态安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生态安全状况,由2001年较安全状态下降到2005不安全状态。(2)2005-2007年土地生态安全由不安全状态到临界安全状态,状态有所好转。研究也证明了利用物元模型进行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是可行的,这种方法可作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基于物元评判模型的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利用物元分析理论,将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的等级、评价指标及其特征值作为物元,确定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的经典域、节域及待判物元,应用物元和可拓集合中的关联函数建立了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物元评判模型。并以山西省阳高县王官屯等二乡(镇)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为例,对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物元评判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其综合效益的等级属于程度Km(P)=(-0.101,0.037,-0.431),属于"一般"等级,与模糊综合评价结果相似,符合项目区的实际情况。物元模型应用于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作为一种初步的尝试与探索,为定量评价土地整理综合效益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崔登攀  宋戈 《水土保持研究》2010,17(5):114-117,122
提高土地生态效益是煤炭城市土地有效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以煤炭城市黑龙江省鹤岗市为例,根据土地利用生态现状、资源开发状况以及城市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从土地生态承载力、土地生态状态和土地生态响应等方面,选择有代表性的24个指标,构建了鹤岗市土地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取综合评价法和协调度分析法,对鹤岗市2001-2007年土地生态效益进行定量评价及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1-2007年,鹤岗市的土地生态系统协调度和土地生态综合效益具有正相关性且呈有序上升的趋势。2001-2003年土地生态系统处在不协调状态。2004-2006年土地生态状况处于基本协调的状态,2007年,土地生态系统比较协调。2001-2007年,鹤岗市的土地生态效益综合评价值在0.10~0.21之间小幅度上升,处于低下水平,表明鹤岗市的土地生态效益水平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并可以通过提高土地生态效益协调度的方式来提高区域土地生态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7.
赵旭  叶剑平  薛姝 《水土保持通报》2013,33(3):265-269,324
从资源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3个方面构建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湖南省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 2000-2010年,湖南省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状态从较低水平发展为较高水平,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2)对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资源环境,其次是社会和谐,最后是经济发展;(3)资源环境、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子目标的灰色关联度总体呈上升态势,但社会和谐子目标在11a间呈现较大波动.为进一步提高湖南省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应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加大城市土地内涵挖潜,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加强环境保护,加快城市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公共设施用地比重.  相似文献   

8.
广州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直接关系到区域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如何衡量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过程。以广州市1990—2007年建设用地数据、各类社会经济数据为基础,构建适合广州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和BP神经网络建立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计算其集约利用程度,并与前人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出的结论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990—2007年广州市整体集约利用水平呈上升趋势,1990—1994年、1996—1997年处于粗放利用,1995年、1998—2003年处于中度集约,2004—2007年处于高度集约。主成分分析和BP神经网络的评价方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结果平均误差为4.37%。  相似文献   

9.
杨凌示范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海影    韦安胜  陈竹君   《水土保持研究》2015,22(5):158-162
基于权的最小平方法建立土地利用现状评价体系和标准,从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土地集约经营程度、土地利用综合效益3个方面对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1)杨凌示范区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达到较高水平,主要贡献者为土地建设利用率。土地集约经营程度亦较高,原因在于政府通过“土地银行”对农户家庭土地进行流转,流转的土地主要向高投入高产出的设施栽培集约化经营用地等转移,农业用地投入产出率高;(2)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处于中等水平,主要由于人均耕地面积少,且粮食作物单产及经济效益较低。土地利用现状综合评价结果说明土地利用仍处于可持续合理阶段;(3)农业土地利用中设施栽培用地过量施肥问题突出,存在以高投入换取高产出的现象。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时,土地利用评价中如何平衡经济效益与环境及粮食安全等评价因素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东北农牧交错区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及主要障碍因子,从经济可行性、资源环境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接受性3个方面,选取21个指标构建了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基于组合权重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改进的TOPSIS法和障碍度模型对2005-2014年白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1) 2005-2014年白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总体水平不断提高,综合贴近度由0.335 5增加到0.632 0,可持续利用水平由"较低水平"上升为"较高水平"。(2) 从长远分析,经济可行性障碍度总体呈下降态势,资源环境可持续性障碍度和社会可接受性障碍度总体呈上升态势。(3) 影响白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障碍因子包括人口自然增长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草原覆盖率、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例等。为了促进白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不断提高,需要在控制人口增速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加强土地利用管理,有效控制草原退化速度。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土地整治规划效益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土地整治规划效益分析评价是土地整治规划重要的组成部分。该文在界定土地整治规划效益分析评价概念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国家目标层——专项目标层——指标层"3级土地整治规划效益分析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统计预测方法、类比分析法和专家调查方法,对黑龙江省土地整治规划(2011-2020年)的效益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土地整治规划在保红线、保发展,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具有极其显著的综合效应;统计预测、类比分析和专家调查3种方法可以结合起来,用于规划的效益分析;该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可以为其它学者研究区域土地整治规划效益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基于土地利用信息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综合考虑强调人为活动影响的生态足迹与强调自然资源影响的生态服务价值2种方法的优势,提出了基于土地利用信息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以江西省为例,遥感解译得到1990、2000、2008年 3个时期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信息;以土地利用/覆盖为主要数据,结合其它辅助数据,分别计算了江西省3个时期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服务价值;以生态足迹与生态服务价值计算结果为基础数据,构建了基于土地利用信息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数,评价了江西省3个时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江西省虽然从自然资源提供生态服务的能力上看仍然处于良好状态,但是人为活动扰动已经在向不可持续方向发展,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数评估显示了江西省可持续发展的不利趋势。原因在于江西省生态服务价值的增加速率较生态赤字慢,江西省的可持续发展更多地受人为活动影响。该研究可为江西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耕地资源安全预警分析及预警系统的构建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宋戈  连臣 《农业工程学报》2012,28(6):247-252
耕地资源安全预警是保护耕地和实现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手段。该文以黑龙江省为研究区,从耕地保护角度,结合研究区的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环境3个方面,构建耕地资源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利用纵比判断法,以研究区1996-2008年耕地资源安全定量评价值为基础数据,确定研究区耕地资源安全度的阈值。应用灰色模型GM(1.1)与BP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对黑龙江省2012-2015年耕地资源安全度及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和分析,并构建了耕地资源预警系统框架体系。结果表明,1996-2008年黑龙江省耕地资源安全值呈不规则下降趋势。2012年黑龙江省耕地资源警度为轻警、2013-2015年为中警,警度有上升趋势;2012年耕地质量略有升高,但耕地数量减少幅度较大,2013-2015年,随着耕地数量的增加,耕地质量不断下降,2012-2015年生态环境呈平缓上升趋势。耕地数量与耕地质量不协调发展是黑龙江省耕地资源在预测期主要致警原因,城市化水平、水土流失比率和抗逆指数等是影响黑龙江省耕地资源安全状况的敏感因子。该文为相关预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可持续土地利用伦理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阐明了可持续土地利用伦理存在于“人 地”关系与“人 人”关系之中 ,是可持续土地利用的经济、法律和行政管理的重要补充措施之一 ,任何土地利用行为都要讲求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土地利用伦理追求三者整体效益的提高 ,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土地利用伦理观可视为土地利用生态伦理、经济伦理和社会伦理的结合 ,其实现有赖于生态理念贯穿于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中。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耕地资源安全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高楠  宋戈 《水土保持研究》2009,16(4):250-254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耕地总面积、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粮食商品率均居全国首位,黑龙江省耕地资源安全与否直接影响国家耕地与粮食安全。以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黑龙江省为研究区域,从耕地自身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以及生态安全角度出发,结合黑龙江省耕地资源的实际,构建耕地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黑龙江省1998-2007年间耕地资源安全状态进行定量分析与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时期黑龙江省的耕地安全状态并不一致,1998-2001年耕地资源安全处于持续恶化阶段,2002-2007年耕地资源安全处于波动变化阶段,整体处于相对安全状态。全部评价值仅在2001年进入稍不安全行列,其余均处于相对安全值区间,耕地资源社会功能与生态功能评价结果基本与综合评价值整体态势相一致。  相似文献   

16.
杨佳惠  雷国平 《水土保持研究》2012,19(6):176-179,183
提高煤炭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是实现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以黑龙江省煤炭城市鸡西市为例,在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为要素层,选择有代表性的25个指标,构建黑龙江省鸡西市作为煤炭城市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最优组合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多目标综合评价法,对2003-2009年鸡西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鸡西市7 a间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呈上升趋势,土地利用协调度呈下降趋势.表明鸡西市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可以通过提高土地利用协调度的方式来提高区域土地生态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7.
肇源县耕地集约利用评价及障碍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耕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面对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匮乏的国情,保护和合理利用有限的耕地资源,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及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以黑龙江省肇源县为研究区,从投入强度、利用程度、利用效益三个方面选取18个指标构建县级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和综合指数模型评价2006—2011年肇源县耕地集约利用程度,并构建障碍度模型对影响县级城市耕地集约利用的障碍因子进行诊断。结果显示:肇源县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呈上升趋势,2006—2011年耕地利用集约度从0.202 3上升到0.867 0。耕地投入强度障碍度以年均36.23%的速度增加,而利用效益和利用程度障碍度分别以年均54.63%和23.46%的速度下降,由此得出,耕地利用投入强度是影响肇源县耕地集约利用的最大障碍因素。  相似文献   

18.
生物液体燃料可持续发展评价系统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该文分析了国内外生物液体燃料能量平衡研究现状。在综合考虑能量平衡、污染物排放、土地、水资源成本等各种因素的基础上,基于线性规划法和电子数据表工具(SPREADSHEET),利用生命周期理论研究开发了生物液体燃料可持续评价系统(BSAS),该系统主要有基础数据库、分析模块和优化模块3部分组成,以中国内蒙古和黑龙江两地发展甜高粱茎秆燃料乙醇为案例,利用该系统进行了可持续性评价。研究表明,利用该系统可实现国家、省以及特定地区等多个层面对发展生物液体燃料的可持续性进行优化分析和综合评价,得出选定地区在满足设定情景条件下优化的生物液体燃料产业发展规划,为政府部门科学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土地利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成为当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的前沿课题.文章诠释了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并且对当前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提出了在系统分析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机理的基础上,以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规划为导向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体系.其中基于土地利用规划层次性和空间性的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评价方法的选择以及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研究仍是未来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近30年中国主要耕地后备资源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8,自引:9,他引:8  
为了增强对中国耕地后备资源变化的理解,以便更好的利用和管理中国有限的土地资源,提高生态保育水平,确保区域生态安全,文中采用LandsatTM、CBERS、HJ1、"北京一号"等遥感影像数据(包括1980s末、1995年、2000年、2005年、2008年和2010年共6期)分析未利用土地的时空演变,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分布密度模型、未利用土地变化强度指数模型、重心模型和转移矩阵等数学方法分析未利用土地的时空演变格局。基于这些数学模型的计算结果,揭示出中国未利用土地近30a来的演变特征:1)中国未利用土地总量持续减少,共净减少了11545.14km2,且在除了1995-2000年的其余4个监测时段均为净减少,但减少量趋缓。2)中国未利用土地的动态度总体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在2005-2008年达到峰值0.06%后逐渐减小。3)中国未利用土地变化也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净减少最多的省份是黑龙江省,共净减少了4469.08km2,其次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净减少了3725.93km2;净增加最多的是内蒙古地区,共净增加了2942.44km2。同时未利用土地变化强度指数也呈差异性分布,黑龙江省和山东省总体处于高度减少区,甘肃、宁夏和吉林省总体处于中度减少区,内蒙古地区总体处于中度增加区。4)未利用土地与耕地、草地、水域间的相互转化较为剧烈。未利用土地减少去向主要以草地生态恢复、耕地开垦、水域面积扩展等占用为主,同时伴随着因草地退化、耕地撂荒退化和水域干枯水面缩减后成为未利用土地的状况。5)作为中国主要的耕地后备资源,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2010年,未利用土地开垦为耕地的重心已经由东北的黑龙江省向西北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和山东省的黄河三角洲地区转移。近30a来中国的未利用土地格局发生了如此剧烈的变化,有的变化有助于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而有的变化确加剧了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因此对于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和利用,应该因地制宜,实行先评价再利用和保护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